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在沙漠中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多嬌摘自《解放日報》06.11.18
誰最快樂
陳實 編譯
一天下午,4個孩子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說到了誰的爸爸會讓自己最快樂。
第一個男孩說:“我爸爸開了一家特別大的公司,他是公司的大老板,他給我買好多好多玩具!”
第二個孩子很不服氣地說:“那有什么,我爸爸有一架大飛機,想飛哪里就飛哪里,他每周都會去不同的國家!給我帶外國的禮物!”
第三個孩子說:“我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醫生,很多病人都來求他治病,他從早到晚地幫助他們!
輪到第四個孩子了,他的臉有點兒紅,但還是鼓起勇氣大聲說道:“我爸爸就在我身邊!他能陪我玩!”
哪個孩子最快樂呢?9
敬軍摘自《環球時報》06.11.5
懂得“放棄”
龔光程
北京亞運會期間,組委會曾要求地處北京前門的“肯德基”快餐店為其運動員提供盒飯。照理說這種送上門的生意是任何一家飯店都求之不得的,對于“肯德基”來說,這更是一次向中國人推銷自己的絕好機會,然而卻遭到了“肯德基”的婉言謝絕。理由是亞運村離“肯德基”快餐店太遠,運輸需要半個小時,難以讓顧客品嘗到最新鮮的“肯德基”的本來風味。
我看到過許多黃圍山的美景圖片,可是沒有真正體會過黃圍山的“雄偉壯麗”。今天,我們全家決定去黃圍山旅游。
一路上我們說說笑笑,不一會就到了。我們首先來到了靈湫洞,爸爸告訴我這個洞是天然形成的溶洞,里面裝有五顏六色的彩燈,可漂亮了。一進洞里,果不其然,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幾尊神像,一個個栩栩如生,好像在保佑我們萬事大吉。再往里走,更是漂亮無比。有大肚羅漢,臉上掛著笑容,好像為我們除去了妖魔;有美麗的噴泉,噴出的泉水是金黃色的,遠望猶如節日里絢麗的禮花;有臥牛石,仿佛一頭小牛在吃青草;還有女媧補天,一塊塊五彩石如同讓我們看到了女媧正拿著它們補天……真是太美了!
從洞里出來,我們去登山,山間小路上不時傳來清脆的鳥鳴聲,還有許多不知名的樹木、美麗的野、火紅的楓葉。爬到半山腰時,我們都沒有力氣了,我想:堅持就是勝利。最后終于爬上了頂峰,看到了美麗的風景。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呀!
這次旅行真是讓我終生難忘!
山西省陽城縣第三小學四(3)班
沙漠游/楊子怡
8月20日晴
聽別人說,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的第三大沙漠,那里已經成為沙漠旅游的好去處。想著那里的廣闊與無垠,我向往無比。
今天我和媽媽終于來到了沙漠。我們穿上了沙襪,坐上了越野車,向沙漠奔去。
遼闊的沙漠上萬里無云,到處都是連綿起伏的黃沙坡。時近中午,我們來到了沙漠中心,太陽升得老高老高的,曬得沙漠直冒煙。我們下車休息,支起涼篷,但是沙子熱得燙人,叫我們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我突然感到可怕。
遠處,有一列駝隊向我們走來,駝鈴聲在這靜靜的沙漠中傳得很遠,猶如一絲絲的甘露,讓人心曠神怡。在媽媽的要求下,我們騎上了駱駝。我喊了一聲:“走——”它便走開了,行進的途中,我突然看到了沙漠中的綠洲,在無邊的沙海中,點綴著一叢叢樹木,那是沙柳,于是這無際、寧靜的沙海中便有了生機與活力。媽媽告訴我,為了能在缺水的沙漠中生存,沙柳憑著自己頑強的生命力,把根深深扎在沙土中,一直伸向有水源的地方……
晚上,我夢見自己變成了一棵小沙柳,在無邊的大漠中頑強地成長著。
沙漠中的研究基地
英國科學家霍金曾經說過:“除非我們移民太空,否則,我不認為人類在未來一千年還能幸存下來,因為會有太多意外事故降臨到地球上。不過我是個樂天派,我相信人類會走出去,找到適合居住的其他世界。”當然,推動人們移民外星的動力并不一定是災難,尋找新的資源或許是近期人們探索外星的重要因素。在移民外星的過程中,火星很可能是第一站。
航天員在開始正式的航天飛行之前,要在地面進行大量的模擬飛行訓練。與此類似,人類要移民外星,也要先在地球上進行大量的模擬生存訓練。美國有一批研究人員就是這樣的先驅者,他們在猶他州一片不毛之地忙碌著,模擬未來的火星生活。他們天不亮就出門工作,穿著笨重的航天服四處采集標本、繪制地形圖、研究大氣狀況,夜晚回到狹小的太空艙里,在睡覺之前還要研究白天獲得的資料。
這批科學家生活的區域名為火星沙漠研究基地,建立該基地的“火星協會”是一家非營利性科研組織,總部位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該組織有5000名付費會員,分別來自世界29個國家。這些成員有來自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美國航宇局的頂尖科學家,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火星探險“發燒友”,職業五花八門。“火星協會”致力于在地球上模擬火星環境,給予科學家一個研究平臺,讓人們了解將來如何在火星上生活,并向其他太空機構提供火星適合生存的證據。
火星沙漠研究基地坐落在美國猶他州的漢克斯維爾沙漠中。這片沙漠不僅僅是遍布的沙子,還有不少風化得十分厲害的山巖和碎石密布其中,很像是火星上的地形和地貌。露出地面的巨大紅色巖石,地形和地貌跟火星非常相似。基地中的建筑物是兩個白色的模擬“太空艙”,每個艙直徑8米、高4米。
艱辛的研究工作
基地里的研究人員大多是20多歲、身強力壯的青年科學家,所從事的研究主要涉及地質學、生物學、氣象學和工程學。他們每6人一組,分批來這里參加為期兩星期至一個月的模擬火星生舌試驗。6開究人員一旦走出模擬“太空艙”,志愿者們就必須穿上笨重的航天報。這套航天服包括厚實防輻射的衣褲、笨重的靴子、大大的手套、與背上呼吸機相連的碩大頭盔。
研究人員出行的代步工具不再是汽車,而是能適合崎嶇地表的火星車。在更多的時候,他們得從火星車上下來步行到研究地點,在各種地形中提取土壤樣本。在灼熱的沙漠中,穿著密閉笨重的航天服,每前進一步就會耗費大量的體力。然而,未來的火星居民就得這樣在火星上行動。不過,未來在火星上的行動會比在這片沙漠中輕松一些,因為物體在火星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小得多,人們將可在火星上輕松邁步甚至跳躍前行。
在外出研究的過程中,他們還需要背上沉重的背包,可能和特種兵訓練時的背包重量差不多,其中有各種采樣工具和一些科學儀器,有時還需要攜帶幫助采樣、拍照和獲取其他科學資料的小型火星車。他們還配備專用的手機,與“地球中心”的通信存在類似火星與地球通信時長一樣的延時,以便他們最大限度體驗在火星上生存所面臨的挑戰。
在研究基地中,每個研究人員都需要節約資源,電力、食物、氧氣和水都限量供應。這些資源用完之后不會有補給,因此研究人員必須精打細算,不然就得忍渴挨餓。在這里洗澡是個大問題,每天穿著笨重的衣服在沙漠中研究必然一身臭汗,回到基地卻無水洗澡。由于供水有限,研究人員可能一個星期才能淋浴一次,也不能像在家里那樣盡情洗浴。淋浴的水可能來自經過處理的尿液,有心理障礙的研究人員就得忍到幾星期的研究結束后回家洗澡。
雖然基地中的生活十分清苦,但是研究人員也能在研究之余感受到不少樂趣。第一次來沙漠的研究人員會被那樣的大景觀所震撼。“我真的懷疑自己到了火星,因為這里和紀錄片中的火星景觀太像了。”年輕的地質學博士梅布爾說。氣象學博士瑪麗娜則特別喜歡基地的天空:“那里的天空十分純凈,夜晚可以看到漫天的繁星。”
未來可能移民火星
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被譽為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貌之一,大小100多個湖泊如鉆石般灑落其中,金字塔一樣的沙山被公認為世界之最。然而,巴丹吉林沙漠之水又是從哪里來的呢?這些湖泊會干涸嗎?巴丹吉林沙漠曾經被認為是中國沙塵暴的沙源地之一,它們的明天究竟會怎樣?這,一切都是待解之謎。
……
獲悉一支由中、德兩國的科學家還有來自美國、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國科學“志愿者”組成的25人科考隊,將對巴丹吉林沙漠進行第15次科學考察的消息,我立即和科考隊隊長――中國河海大學的顧慰祖教授通了電話。顧教授告訴我此次科考的主要任務是沙漠水采樣、沙山定位,進一步揭開沙漠水之“謎”,兩天后科考隊將在沙漠邊緣集結,乘60余峰駱駝挺進沙漠腹地的諾爾圖海子(湖泊)。
……
出師不利,車陷大漠
與春天的狂躁、夏天的悶熱相比,初秋的巴丹吉林沙漠寧靜、空曠、涼爽。前行的駝隊在沙谷中相對平緩的沙地上行進,留下很深的足跡。開車的師傅叫胡四,是當地有名的沙漠司機,這是他第5次送我進巴丹吉林沙漠了,看我有點心急,他滿有把握地說:“我們一個多小時就追上駝隊了。”
在沙漠里開車需要硬功夫,不論車技多高、多好的車,不熟悉沙漠的司機進來就“拋錨”,曾有一個北京的自駕越野車隊,司機個個不服氣,狠勁往沙漠里沖,結果開翻了一輛,其余全部深陷沙中,最后還是胡師傅他們幾個當地司機幫忙開進開出。我們的車子在沙浪中翻越、回旋,發動機轟鳴著,很快,我們就看到在沙丘間穿行的駝隊了。整個駝隊由60多峰駱駝組成,分為幾個小隊,首尾相距不遠,蛇行前進,約有一公里長。
……
中國最美的沙漠是怎樣形成的?
巴丹吉林沙漠隸屬于的阿拉善盟,境內還有騰格里、烏蘭布和、雅瑪雷克三大沙漠。但巴丹吉林沙漠以其沙山高大、湖泊眾多而聞名于世。美國宇航局稱其為“全球最奇特的地貌之一”,同時也被人們譽為中國最美的沙漠。
行進途中,科考隊員們時常被高大的沙山所震撼,他們跪下來,或雙手合十,或在胸前畫十字。沙山高大,相對高度一般在200―300米,最高的必魯圖峰高達500米,在世界沙漠中獨一無二。
……
沙漠之水究竟來自哪里?
巴丹吉林沙漠擁抱著大大小小100多個湖泊,其中,72個湖泊常年有水,12個還是水質很好的淡水湖,最大的湖泊面積達1.5平方公里,最深處16米。
巴丹吉林沙漠科考組8年來的測量數據表明,沙漠當地降雨量為每年50毫米,潛在蒸發量則是降雨量的100多倍。德國國家研究中心水文研究所所長彼得和顧慰祖等人的水年齡測量表明,這些湖泊的年齡很大了,如果沒有足夠的補充水源,這些沙漠湖泊不可能存在那么久。
那么,沙漠之水從哪里來?
……
沙漠的最后守護者
在沙漠里生活了世世代代的居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水正在逐年減少!
上世紀80年代,顧慰祖教授研究發現,巴丹吉林西北方向的古日乃草原有三個水源補給,除了當地降水和地下古水,第三個來源竟是巴丹吉林,古日乃草原和附近的拐子湖常常發現自流泉,隨便問一個祖祖輩輩生活在本地的人:“泉水從哪里流過來?”對方都會手指東南方向告訴你:“沙漠里!”
不幸的是,如今,沙漠來水越來越少。
……
“沙塵暴”之源的明天
巴丹吉林沙漠曾經被認為是中國沙塵暴的沙源地之一,如今這里也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
科考隊在幾天的行進當中,發現很多湖畔人去房空,沒有了牲畜,似乎顯得有點冷清,但湖畔的生態環境卻令人欣慰,整個湖邊被生機盎然的綠色覆蓋,并且向四周的沙山漫延,湖中野鳥嬉戲,清澈的湖水倒映出泛綠的沙山。
此次科考隊的大本營――諾爾圖湖,是巴丹吉林沙漠中最大的湖泊,湖水是咸的,但湖邊有不少淡水自流泉,湖的四周長滿了蘆葦和青草,高大的白楊樹中還生長著幾株果樹。
……
沙塵暴是否可能根治?
中、德科學家認為,形成沙塵暴要有兩個條件:一是風,二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只要缺水,干旱、半干旱總歸存在,沙塵也就一定相伴,人類不可能改變風向,那么只能通過治理干旱、半干旱地區來防治沙塵暴。也許有一天,巴丹吉林沙漠生態環境在大家努力下得到更好的保護和改善,再加上近二萬平方公里的湖區沙漠,巴丹吉林可能不僅不是沙塵暴的沙源地,反而具有阻擋外來沙塵的積極作用。
科考隊里的“志愿者”
今年暑假,我們全家到內蒙古旅行。這天早晨,媽媽提議我們一起去庫布其沙漠游玩。
經過幾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終于從鄂爾多斯來到了呼和浩特市,進入了神奇的庫布其沙漠。為了防止鞋子進沙,每位游客腳上都要穿上一雙鞋套,才能進入沙漠游覽區。我們坐上了一輛電動越野車,車子像風一般在沙漠上飛奔。我發現沙漠上還有好幾頂帽子,一定是車速太快,游客的帽子都給吹掉了。我們不得不牢牢地抓住自己的帽子。
經過一番跋涉,終于來到了沙漠中心的一個游樂場。我們先去騎駱駝,駱駝雖然高大威武,但坐上去卻很馴服,騎在它的駝峰之間,我可以隨意地撫摸它。
騎完駱駝,我們一起去玩滑沙,一件既驚險又好笑的事情發生了。我們坐在木板上從100多米高的沙丘上滑下去,姐姐一馬當先地拿起滑板就向山下滑去。途中,她突然失去了平衡,從滑板上翻了下來,只見沙子四處飛揚,遠遠看去,像是一顆沙彈爆炸了。我和媽媽趕緊跑過去,尋找沙堆里的姐姐。當我們看到姐姐時都驚呆了,她臉上、身上全都是沙子,簡直就是一個沙雕!雖然我們都為姐姐擔心,但是媽媽和我還是情不自禁地笑了。
晚上,我們回到了呼市,品嘗了當地的莜面和奶茶,特別是飯后的冰淇淋,更讓我和姐姐把一天的疲勞都忘卻了,只留下對沙漠之旅的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