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癲癇病急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甲狀腺疾病;尿碘
自從我國實施全民碘化食鹽以來,對預防碘缺乏性疾病的發生有了很好的效果,地方性甲狀腺腫的發病率有所下降;同時碘攝入量的增加可能會也會增加甲狀腺功能異常。本研究通過測定在本院就診的甲狀腺疾病患者的尿碘濃度和甲狀腺功能,了解碘攝入量和甲狀腺功能異常之間的相關性及目前攝碘量的現狀,從而對甲狀腺功能異常者的攝碘量和食鹽碘化量的標準提供科學依據。
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3月至10月在我院就診的甲狀腺疾病患者196例(甲狀腺疾病組),其中甲狀腺功能亢進(包括彌漫性毒性甲狀腺腫、多結節性毒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自主高功能腺瘤)92例(甲亢組)、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亢進78例(亞甲組)、甲狀腺功能減低14例(甲低組)、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低12例(亞低組)。196例患者中,男56例,女140例,年齡10~86歲。另取健康體檢者及甲狀腺功能正常者156例為對照組,其中男48例,女108例,年齡7~87歲。兩組均排除近期(6個月)內有冠狀動脈造影、ERCP等使用碘造影劑者,使用胺碘酮藥物者、孕婦、糖尿病患者、腎功能異常者。
2.標本采集 所有對象均留取清晨空腹尿樣,加蓋密封于4℃冰箱內保存,被測對象在留取尿樣的前一天不得食用海帶、紫菜等高碘食品和含碘藥品,也不得為排尿而故意飲水;同時采集血清測定相應甲狀腺激素TSH、T3、T4、FT3、FT4含量。
3.標本檢測方法 血清TSH、T3、T4、FT3、FT4檢測: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試劑盒購自山東濰坊三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尿碘檢測采用冷消化碘催化砷鈰法(國家標準化尿碘測定方法),試劑盒購自武漢眾生生化技術有限公司,每批次均同時做5個濃度的標準管,得出反應曲線,根據反應時間計算出樣本碘含量。
4.診斷標準 甲狀腺功能亢進:TSH9.15 pmol/L,FT4>25.47 pmol/L;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亢進:TSH10 uIU/ml,FT410 ulU/ml,FT4正常。
5.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t檢驗,以P
結 果
1.兩組尿碘濃度比較 甲狀腺疾病組的尿碘濃度明顯高于對照組(t=9.44,P
2.對照組與甲狀腺不同病種尿碘檢測結果比較 甲狀腺不同病種尿碘濃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討 論
碘元素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狀腺激素(TH)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通常甲狀腺在碘、TPOmRNA、TGMrna、TSH和生長因子共同調節下完成其功能,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發生改變甲狀腺細胞功能和形態就會發生改變,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甲狀腺損傷[1]。WHO推薦的成年人每日碘攝入量為150 μg。碘營養狀況可用尿碘排泄量來表示,尿碘是碘監測營養水平的公認指標[2],尿碘中位數(MUI)100~200 μg/L是最適當的碘營養水平。當機體攝入碘量不足時,機體正常代謝和生長發育受到抑制,當碘過量超出安全范圍時,所需微量元素又具有毒性,直接危害機體,誘發疾病。甲狀腺腫的患病率和甲狀腺體積隨著碘缺乏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補充碘劑后,甲狀腺腫的患病率顯著下降,部分輕度碘缺乏地區的人群在機體碘需要增加的情況下可出現甲狀腺腫,如妊娠期、哺乳期、青春期等。本組甲狀腺疾病組中男、女構成比有明顯差異,女性患者遠遠多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因月經周期、妊娠等機體對甲狀腺激素需要量不同,更易于患甲狀腺疾病。碘與甲狀腺腫的患病率呈現出一條U字形曲線,即碘缺乏時,甲狀腺腫的患病率增加,稱之為低碘性甲狀腺腫,隨著攝碘量的增加甲狀腺腫的患病率逐漸下降,達到5%以下(即U低端),如果碘攝入量繼續增加,甲狀腺腫的患病率則回升,部分學者稱之為高碘性甲狀腺腫。鑒于缺碘在世界的流行和危害,WHO于1990年向全世界倡議要在2000年前基本消除碘缺乏病,1996年起我國立法推行普遍食鹽碘化(Universal salt iodization,USI)防治碘缺乏病,通過10多年的努力,我國實施的全民碘化食鹽方案取得巨大成功,隨著全民普及食用碘化鹽,有內分泌專家反映我國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出現了增加趨勢[1~4]。筆者檢測甲狀腺疾病組與正常對照組的尿碘含量發現,甲狀腺疾病組的尿碘均數高于正常對照組(P
綜上所述,正常人碘營養狀況基本良好,補碘因根據當地的碘環境、結合個體差異、科學合理的補碘。碘過量會導致甲狀腺疾病,甲狀腺疾病患者或無臨床癥狀的潛在性甲狀腺疾病患者應減少碘攝入量,尿碘測定可以作為一項甲狀腺功能的常規檢查。
參考文獻
[1]房 輝,閻玉芹,陳祖培,等.不同碘攝入量大鼠甲狀腺功能及其TG、TPO mRNA的表達[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1,17(2):83-85.
[2]范義兵,陳海嬰,凌 軍,等.尿碘作為碘缺乏病監測指標的意義[J].中國地方病學雜志,2005,24(3):346-348.
[3]吳藝捷,謝福康,蔡 黎,等.碘攝入量增加對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發病率的影響[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0,16(3):139-142.
【關鍵詞】 輸電線路 覆冰 預測技術 氣象因子
1 前言
當嚴重的冰災持續來襲時,輸電線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覆冰。與其他事故相比,冰凍災害給電網造成的損失往往更加嚴重,輕則發生絕緣子覆冰閃絡,重則造成斷線、倒塔,致使電網癱瘓。受大氣候、微地形、微氣象條件的影響,當發生由于冰凍災害引起的輸電網事故時,往往天氣惡劣、交通受阻、冰雪封山,搶修十分困難[1],因而經常造成系統大面積長時間停電,給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損失,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對各種氣象因子條件下輸電線路的覆冰規律進行研究,并建立相應的模型,這不僅可以探究電網輸電線路覆冰原因,更能夠通過預測結果為電網防凍融冰工作提供指導。
2 輸電線路覆冰種類分析
按照覆冰的形成條件,可以把導線覆冰分為雨凇、霧凇、混合淞、白霜、雪和霧[6],其性質和形成條件如表1所示。
一般過冷卻水滴越小,越容易形成霧凇;過冷卻水滴較大,在海拔較低的地區,則容易形成雨凇。在我國,雨凇多見于湖南、粵北、贛南、湖北、河南及皖南等丘陵地區,而霧凇多見于云貴高原或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區,尤其海拔在2000-3000米的山區最多。
3 導線覆冰的影響因素分析
導線覆冰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其厚度、密度和單位長度覆冰量等都會存在差異。而影響導線覆冰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氣象條件、地形條件、海拔高程、凝結高度、導線懸掛高度、導線直徑、水滴直徑、風速風向、負荷電流及電場強度等[2]。重點探討氣象條件、地形條件對輸電線路覆冰的影響。
(1)氣象條件對覆冰的影響:導線覆冰主要是由氣象條件決定的,是受溫度、濕度、風、冷暖空氣對流以陽光照射等因素影響的綜合物理現象。其中影響導線覆冰的主要因素有4 種:空氣溫度、空氣中液態水含量、空氣中或云中過冷卻水滴直徑、以及風速風向。這4種因素的不同組合確定了導線的覆冰類型。
雨凇覆冰形成時,通常溫度較高,一般在-5—0℃之間,水滴直徑大,一般在10-40μm之間:霧凇覆冰形成時,溫度較低,在-8℃以下,一般在-15到-10℃之間,水滴直徑在1-20μm之間:混合凇則通常介于雨凇和霧凇之間,混合凇覆冰時的溫度范圍為-9到-3℃,水滴直徑在5-35μm之間。即當氣溫高、風速大時形成雨凇;當溫度低、風速小時形成霧凇。
(2)地形條件對覆冰的影響:導線覆冰除了受氣象條件影響外,還與山脈走向、坡向與分水嶺、風口、江湖水體等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在高山丘陵地區,導線覆冰受地理及地形的影響更為嚴重。東西走向山脈的迎風坡在冬季覆冰較背風坡嚴重,分水嶺、風口處線路覆冰較其他地形嚴重[3]。這種現象國內在湖南、四川、云南和貴州地區很普遍。
4 關于氣象因子的預測模型
要實現電網覆冰預警,則必須提前知曉覆冰的發展趨勢。即能根據提前獲得的監測點氣象信息,預測導線的覆冰狀況。因此,關于氣象因子的覆冰預測模型是實現預警的關鍵所在。其主要研究成果可分為機理模型、統計學模型和智能計算模型三大類。
(1)機理模型:L.Makkonen[4]提出著名的Makkonen模型,根據覆冰形成的氣象機理、流體力學以及熱力學相關原理,把導線半徑、氣溫、風速、降水率、風吹角度及覆冰時間等作為輸入量,用數值計算方法建立覆冰的增長模型,從而對導線覆冰負荷進行估計或預測。孫才新[5]等提出了導線覆冰的熱平衡方程,推導出了導線覆冰的凍結系數和濕增長覆冰向干增長轉變的臨界條件模型,該模型為以環境溫度、風速、水滴直徑、空氣中液態水含量及導線傳輸電流為變量的導線覆冰函數;PingFu[6]等提出2-D覆冰模型,基于邊界單元法(Boundary Element Method)分析和計算流過導線空氣和液滴的動力學過程,從而得出覆冰增長過程的碰撞效率和熱傳導效率,進而模擬覆冰在導線上的增長預測模型。
(2) Y.Sakamoto[7]提出了基于風洞試驗的覆冰負荷預測模型,通過測量單位時間內通過導線的降雪量、風速、溫度以及下雨或下雪的臨界溫度,以統計學的方法建立預測覆冰負荷的數學模型;蔣興良[8]等提出了了三種不同直徑導線在不同風速、液態水含量(LWC)即液態水質量濃度、水滴中值體積直徑(MVD)、環境溫度等環境參數下的覆冰試驗統計學模型,分析了覆冰時間及四個環境參數對覆冰厚度的影響。
(3)智能計算模型:P.McComber[9]提出了基于多層神經網絡的覆冰預測模型,把氣象數據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入進行訓練,從而得到歷史覆冰監測數據與氣象因素之間的映射模型;韓葉良[10]等提出基于粗糙集算法的電網覆冰事故預警模型,針對覆冰應急預警系統中信息不完備與信息冗余并存的特點,引入粗糙集模型對初始決策表進行了不完備信息處理、屬性離散、屬性約簡以及預警規則的提取。
5 結語
本文歸納有關輸電線路覆冰產生的條件、覆冰增長過程、覆冰種類以及對覆冰產生影響的因素的相關研究成果,對國內外關于氣象因子的各種預測模型進行總結闡述。對輸電線路覆冰預測新技術提出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由于氣象因子選擇不同,采取的預測方法不同,導致所產生的預測模型也不同。因此,在覆冰預測新技術的提出過程中,應合理采納影響對覆冰產生影響的氣象因子和合理有效的預測方法,提出高效經濟的預測模型。
參考文獻:
[1]李林,李進虎.青海省祁連山脈東段電線覆冰與氣象條件的關系.青海科技,1998, 5(1): 10-12.
[2]陳斌,鄭德庫.架空送電線路導線覆冰破壞問題分析.吉林電力,2005,34(6):25-27.
[3]吳婭.2010年廣東電網覆冰監測網典型線路覆冰分析.廣東電力,2010,23(10):47-49.
[4]Lasse Makkonen.Modeling Power Line Icing in Freeing Precipitation.Atmospheric Research,1998,46:131-142.
[5]孫才新,蔣興良等.導線覆冰及其干濕增長臨界條件分析.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3(3):141-145,2003.
[6]Ping Fu,Masoud Farzaneh,Gilles Bouchard.Two-dimensional Modeling of the Ice Accretionprocess on Transmission Line Wires and Conductors.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46(2):132-146,2006.
[7]Y.Sakamoto.Snow Accretion on Overhead wires.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2000,358(I776):2941-2970.
[8]蔣興良,申強.環境參數對導線覆冰厚度影響的試驗分析.高電壓技術,36(5):1096-1100,2010.
關鍵詞:電子病歷 信息系統 設計實現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6)10-0155-01
近年來,我國醫療事業的快速發展,醫療科學的不斷進步,傳統的管理方法已不在適用醫院的管理要求。[2]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滿足了醫院提高管理水平這一急切需求,并且在全國的醫院中逐漸推廣和應用,完成了由單機信息系統與國際信息系統的接軌,實現了醫院管理系統的現代化、科學化與規范化,不僅提高了醫院的醫療管理和護理水平,而且可以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務,還為醫院信息系統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
1 電子病歷系統的設計
1.1 網絡結構的設計
電子病歷系統的結構是以B/S/S為基礎的三層結構,是三層客戶機/服務器結構,第一層為數據管理層,第二層為中間件,第三層為用戶界面層。利用中間件將應用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表示層、業務邏輯層和數據存儲層是三層結構的核心概念,而且三層結構是隨著中間件的技術而興起。中間件是實現應用與數據庫的高效連接,提供層次結構應用的開發、運行、部署和管理,負責客戶機與服務器、服務器與服務器的連接和通信的平臺。三層結構雖為網狀結構,卻相互獨立,不會相互改變。[3]
1.2 系統功能架構設計
電子病歷系統復雜而精確,分為三個模塊,分別為基本信息管理、電子病歷及模板管理、臨床路徑管理與執行。它的設計需要完善系統功能的實現,而且操作時要在編碼程序之前,具體的設計還要根據醫院的系統需要和各模塊需要承擔的責任等。
實現醫護人員和病人信息的維護使用的是信息管理模塊,它根據不同人員的需求設計出不同的登陸權限,并且設計出登陸者的登陸信息內容,目的是為了保障操作的安全性,保護病人隱私,避免發生醫療事故。對病人的病情所記載的數據信息和治療經驗進行歸納和標準的模板設計是電子病歷和模板管理模塊的主要功能,它的設計需要考慮醫生的診療范圍和職業習慣,確保操作的安全性,以方便信息查詢。[1]根據系統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信息丟失問題,設計了備份恢復功能模塊,并且向客戶提供了軟件配置方案,以確保在出現故障時系統的連續性和數據的安全性。
1.3 系統數據庫的設計
表結構是數據庫的基礎,是用來儲存信息的結構,數據庫的設計要表明各種表結構的信息框架,設計精細,根據不同的部門設計不同的表結構。數據字典表、住院病人表、系統日志表、電子病歷表、臨床路徑表、模板表等構成了電子病歷系統中的表結構。電子病歷系統的表結構根據傳統紙質表格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和整理儲存,保證了表格信息的完整與安全。
1.4 系統安全性設計
1.4.1 數據安全設計
基于互聯網的電子病歷系統,在一定時間內可以穩定的儲存患者信息,實時變化的電子病歷管理數據,解決方案是將數據分為兩個部分。在移動終端上會儲存所有的數據,動態數據實時與服務器進行溝通而獲得,靜態數據使用SQL數據庫進行維護。電子病歷管理與終端數據庫需要同時進行,利用防口令暴力破解等防護措施,做好基礎的防注入工作。
1.4.2 設備安全設計
電子病歷工作站系統平臺的所有設備都可以被替換,因為有終端設備進行數據的儲存,所有的數據都會有備份,所以當出現存儲卡破壞、斷電、觸控失靈等現象時,數據不會丟失。結合管理業務的特點和分級保護安全策略,電子病歷系統被劃分為兩個安全域:一是內網平臺域,二是外網平臺域。安全域的防護體系建設應從安全域之間的信息交換、安全域局部計算環境、邊界保護等幾方面考慮。
1.4.3 服務器安全設計
為了保護醫院的服務器與數據的安全,應該安裝入侵檢測系統和網絡防火墻。這樣用戶可以在電子病歷系統的服務器窗口檢測規則配置的正確性;同時可以為控制策略的完善,提供規則測試功能、安全策略檢測機制等安全機制。
2 系統的需求分析
為了解決現有的系統問題建立了電子病歷系統,它的設計明確了開發的目標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1)管理者的需求:管理者需要對醫院的信息和情況進行準確全面的了解,對獲得的信息進行正確的判斷以做出科學的決策。管理者可能對某個應用具備的功能不太了解,但是他需要從宏觀上看到系統運行的意義以及帶來的價值。
(2)使用者的需求:患者和醫生作為系統的直接使用者,關心的是系統為他們帶來什么樣的價值,提供什么樣的幫助,是否便于操作,操作速度是否迅速,查詢功能是否全面準確,查詢信息內容是否可靠等功能。[3]
(3)維護人員的需求:包括正常的數據備份,恢復及數據更正,維護系統的穩定正常運行,以及數據丟失的找回。
3 結語
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和病人越來越高的治療需求,電子病歷系統正在逐步發展和成熟,它是新型網絡技術的產物,為醫務工作者和病人提供了有效、安全、快捷的路徑。同時也要提高電子病例系統的操作時間,使電子病歷系統更好的提供服務,提高診療效率和安全性,確保醫院工作的健康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舜庭,徐小虎.基于電子病歷的臨床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4,25(8):1402-1404.
[2]張巖,張大波.醫院信息系統中門診電子病歷的設計與研究[J].醫學信息,2005,18(12):1614-1617.
[3]陸維嘉,嚴壯志,姚登福.大型t院電子病歷信息系統的設計及實現[J].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11,35(6):437-441.
隨著西部水電開發的不斷推進以及水電外送發展戰略的實施,將有越來越多的高壓輸電線路在陡峻山區走線。陡峻山區輸電線路往往具有地形相對復雜多變,相對高差較一般地區偏大的特點,且輸電線路的設計容易受到微地形、微氣象的影響。山區輸電線路由于地形及氣象等各方面因素影響,設計過程中容易出現檔距、高差差異大等情況,從而使得線路在覆冰期間出現不均勻覆冰情況。不平衡張力是用于桿塔設計的控制荷載參數,不均勻覆冰導致懸垂型桿塔兩側出現不平衡張力,使鐵塔受到彎矩和扭矩,是懸垂型桿塔倒塔和損壞的主要原因。對山區輸電線路的不平衡張力進行計算,對山區輸電線路的設計具有實際意義。
1 不平衡張力計算方法
1.1 檔距變化與電線應力間的關系
設耐張段內有n個連續檔,架線時的天氣條件為:無風;氣溫為tm。導線上無冰,各直線塔上懸垂絕緣子串均處于鉛錘位置,檔內導線的水平應力均為?滓m。氣候條件變化時,各檔導線的水平應力發生變化,直線桿塔導線懸掛點發生偏移,造成耐張段內檔距變化。可以近似列出第i檔檔距增量?駐li與檔內應力?滓i之間的關系式為:
(1-1)
式中:li為初始條件下第i檔的檔距;?茁i為初始條件下第i檔的高差角;?琢為導線的膨脹系數;E為導線的彈性系數;?駐te為架線時考慮初伸長降低的等效溫度;?酌m為架線時導線的自重力比載;t為氣溫;?酌i為氣溫t時第i檔的水平應力。
1.2 懸垂絕緣子串偏移和兩側導線應力間的關系
根據第i檔檔距增量?駐li與檔內應力?滓i可求解得出第i+1檔內應力?滓i+1,計算式如下:
式中:?啄i為第i基直線塔懸垂串導線掛點順線路的水平偏移,偏向大號側為正值,反之為負值,?啄i=?駐l1+?駐l2+…+?駐li;hi、hi+1分別為第i基對第i-1和第i+1對第i基直線塔懸掛點的高差;?茁i+1為第i+1檔的高差角;li+1為懸垂串處于鉛垂位置時,第i+1檔的檔距;A為每相總導線截面積;Gi為第i基直線塔上每相懸垂串的總荷載;?姿i為懸垂串的長度。
1.3 耐張段懸掛點偏距計算
對整個耐張段,各檔檔距增量之和為0,因此,第n基桿塔上導線懸掛點的偏距為0,可以得到:
求解方程即可。
2 工程實例
文章以四川高海拔山區某220千伏線路工程實例來分析不平衡張力的情況。圖1所示為連續9檔的耐張段N47~N56,同塔雙回路設計,導線采用2×JL/G1A-630/45鋼芯鋁絞線,地線采用兩根OPGW-100光纜兼用于通信及防雷保護,海拔范圍3201m~3914m,檔距及高差數據如表1。
斷面分布圖如圖1:
隨海拔的增加,耐張段內各檔覆冰情況會有所不同,但設計時按耐張段劃分冰區,故應校驗該耐張段的覆冰不平衡張力情況。從N47到N56分別定義第1檔、第2檔……第9檔。根據地形情況,第1、2、4、6、8檔的檔距較大,且弧垂最低點在檔內,覆冰時由于垂直荷載的增大容易對其余小檔距形成下拉趨勢,故進行不平衡張力校核時,按100%覆冰考慮,其余檔不均勻度按50%、20%覆冰考慮。覆冰厚度分別考慮5mm、10mm、15mm計算,安全系數取2.5。通過計算分析各直線塔的不平衡度及懸垂串的偏移來對桿塔荷載承受能力進行校核。導線計算參數如表2。
表2 導線參數表
文章選擇的線路計算模型基本覆蓋了大檔距、大高差、連續檔等情況。耐張段中,塔與塔之間最大高差達159.3m,最大檔距差達678m。各冰區50%覆冰下不平衡度百分數及串偏移如圖2、圖3所示。
由圖2、圖3可看出,50%覆冰下最大不平衡度發生在N55號桿塔,張力差為1904N/相(5mm)、3362 N/相(10mm)、7889 N/相(15mm),分別為最大使用張力的3.33%、5.88%、13.8%,絕緣子串向小號側傾斜。本段線路實際按10mm覆冰設計,50%不均勻覆冰下它所能承受的最大不平衡張力小于最大使用張力的10 %,滿足規范要求及鐵塔規劃使用條件。5mm覆冰時張力差較小,如果覆冰達到15 mm,最大不平衡張力為13.8%,N55塔張力差超過設計規劃條件,需進行加強處理。
由圖4、圖5可看出,20%覆冰下N53、N55最大不平衡度張力差較大,N55為2032N/相(5mm)、3640 N/相(10mm)、8450 N/相(15mm),分別為最大使用張力的3.55%、6.37%、14.8%,絕緣子串向小號側傾斜。可以看出,10mm不均勻覆冰下,本耐張段設計沒有問題,但15mm不均勻覆冰時,需對N53、N55塔進行加強設計,以免由于不均勻覆冰造成倒塔事故。
3 結束語
文章從5mm、10mm、15mm角度分析了陡峻山區輸電線路不均勻覆冰下的不平衡張力情況,從不平衡度、串偏移、張力差值等分析了線路鐵塔的不均勻覆冰承載情況,融合了大檔距、大高差、連續檔等情況。但輸電線路實際參數組合千變萬化,實際設計過程中,線路的不均勻覆冰位置、檔距、高差、絕緣子串長、導線最大使用張力等都會影響不平衡張力的大小。山區輸電線路由于地形、氣象的限制,對于最大不平衡張力較嚴重的桿塔應考慮加強設計、縮小耐張段長度和改道避開等措施, 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程思勇,薛志方.覆冰不平衡張力計算分析[J].電網與清潔能源.
關鍵詞:分布式光伏 容量 接入位置 節點
中圖分類號:TM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a)-0102-01
農村電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而農村電力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然而,近年來,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電器產品走進農村千家萬戶,加上農業機械化不斷發展,農村的節水灌溉設施、抗旱井等設備在生產中處處都需要用電,同時,越來越多的鄉鎮企業、公司成立運行,使農村每天的用電需求非常大,給農村電網帶來了巨大壓力。
當前,我國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開發利用的潛力非常大。我國太陽能發電產業的應用空間也非常廣闊,可以應用于并網發電解決邊遠地區用電困難問題,隨著農村電網建設改造,大力推廣、安裝、使用農村電網節能降耗的新技術新設備,有效地降低農村電網損耗和提高農村電網電能使用效率,分布式發電正好填補大電網供電難的問題。
合理利用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解決農網低電壓,是提高農網電壓質量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研究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并網后對農網電壓的影響及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在接入電網后應具備的安全保護措施。
1 項目主要研究內容
(1)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不同容量、在電網中的不同接入點以及不同功率因數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接入電網后對農網末端電壓的影響,最終提高農網末端用戶的用電質量。
(2)對不同架構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對農網末端電壓所產生的影響,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資源,使太陽能轉化為高品質的電能,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
(3)充分考慮光伏發電系統的電氣保護配合、低頻低壓解列、自動重合閘、防孤島效應及并網點設置明顯斷開點,合理的解決了光伏發電系統并網(電網和光伏之間)時存在的問題隱患。
(4)開發一套完整的能源管理軟件,實現光伏系統內部的集成化管理,實現對光伏發電的智能化管理。
2 系統架構及組成
(1)系統架構。
(2)系統組成。
系統由并網逆變器、離網逆變器、光伏控制器、防雷匯流箱、免維護鉛酸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組件和能源管理軟件組成。
3 創新點
(1)通過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使配電變壓器有效輸出容量增加,減輕電網負擔;提高電壓合格率,減少電壓波動,抑制電壓閃變,提高電壓的穩定性。提高農村電網供電能力,改善電網結構,提高農村電壓質量。 (2)通過Matlab仿真為今后分布式新能源發電系統并網提供理論指導。(3)探討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的安全、可靠并網,從配電網到光伏電站,充分考慮電氣保護配合、低頻低壓解列、自動重合閘、防孤島效應及并網點設置明顯斷開點,合理解決光伏發電系統并網(電網和光伏之間)時存在的問題隱患。
4 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光伏發電系統的研究,可以確定不同的光伏發電系統容量、接入位置和功率因數對農網末端電壓的影響,從而為今后大規模的分布式并網提供理論依據。同時,通過對系統安全策略的研究,對今后新能源的接入提供實踐指導,以實現在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前提下高效開發和利用新能源。
參考文獻
[1] 梁才浩,段獻忠.分布式發電及其對電力系統的影響[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1,25(6):53-56.
[2] 王建,李興源,邱曉燕.含分布式發電裝置的電力系統研究綜述[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5,29(24):90-97.
[3] 丁明,王敏.分布式發電技術[J].電力自動化設備,2004,24(7):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