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手術室護理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縣人民醫院手術室是一個充滿朝氣、勇于拼搏、樂于奉獻的集體。伴隨著新住院大樓的茁壯成長,我們又兢兢業業地走過了半年。在這半年里我們始終不忘“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用自己的愛心、熱心、誠心滿足每一位手術病人的需求,努力爭創“社會滿意、病人滿意、自己滿意”,把救死扶傷的工作作風貫穿于護理工作的全過程。在醫院和護理部領導下,在各科的密切配合支持下,針對年初制定的目標規劃,全體醫護人員狠抓落實、認真實施、不懈努力,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一、打造科室文化,樹立團隊精神積極響應醫院“打造醫院文化,樹立團隊精神”的號召,科室堅持每月組織醫護人員認真學習醫療法律法規、醫院各項規章制度、接受愛崗敬業等各種醫德醫風教育,并有討論記錄。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護理服務理念,適應衛生改革、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積極參加一切政治活動,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宗旨,以病人滿意為標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公益活動,為人民多辦實事。組織“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為漢壽老百姓義診、送醫送藥、體檢、捐款等,并有多人多次無償獻血。愛心奉獻社會,為科室增光添彩。
二、以病人為中心,爭創一流優質服務在日常工作中,護理人員時刻牢記“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做到凡事都來換位思考“假如我是病人”。積極推行年初規劃的“一對一全程服務”,接待好每一個手術病人,做好每一項工作,關心每一個病人,當病人入手術室時,護士在手術室門口熱情迎接,自我介紹,做好各項安撫工作,加強與病人溝通,減少病人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護士長經常詢問同事的工作技術,態度及病人的要求,對病人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都能予以重視,及時解決。
三、規范整體護理,爭創一流管理有好的管理是優質服務的基礎和前提,為了使管理更加規范化和專業化,我們堅持做到周周有計劃、月月有小結。建立健全服務目標,自覺接受病入及社會的監督。深入開展整體護理,積極發揮責任護士的主觀能動性,特別加強術中關愛、術后指導、護理措施的落實、對手術室護士的滿意度調查等工作,從而大大增強了護士的工作責任心。我科為了使整體護理做得更加完善,多次組織全體護士學習有關整體護理的相關知識及人性化護理、循證護理、舒適護理等新理論。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及護理操作規程,無差錯事故發生。嚴格消毒、滅菌、隔離措施的落實、管理和監測。狠抓了護理人員的無菌技術操作,注射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巾一帶。嚴格了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一次性無菌注射器、輸血、輸液器等用后,消毒、毀形、焚燒,半年手術切口感染率<0.5%。
四、提高護士素質、培養一流人才社會不斷前進和發展,我們深刻體會到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是科室發展的重要環節。努力培養一支文化素質高、職業道德好、專業技術精的隊伍。首先我們通過不間斷的學習,提高護理專業理論水平,做到每月進行業務學習,每季進行操作考核和“三基”理論考試,不僅如此,護理人員為了使自己的文化層次再上一臺階,在百忙之中積極報名參加各種自學、成人考試,從中使大家的思維方式、文明禮貌、風度氣質等方面在潛移默化中都得到明顯提高,在醫院組織的“七·一”匯演、“5·12”才藝表演和電腦打字比賽等活動中均取得優異成績。朱清平護師被評為“縣優秀護士”。我們相信,只有不斷提高全體護士的文化素質、職業道德、專業技術,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為社會做貢獻。
一、打造科室文化,樹立團隊精神
積極響應醫院“打造醫院文化,樹立團隊精神”的號召,科室堅持每月組織醫護人員認真學習醫療法律法規、醫院各項規章制度、接受愛崗敬業等各種醫德醫風教育,并有討論記錄。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護理服務理念,適應衛生改革、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積極參加一切政治活動,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宗旨,以病人滿意為標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公益活動,為人民多辦實事。組織“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為漢壽老百姓義診、送醫送藥、體檢、捐款等,并有多人多次無償獻血。愛心奉獻社會,為科室增光添彩。
二、以病人為中心,爭創一流優質服務
在日常工作中,護理人員時刻牢記“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做到凡事都來換位思考“假如我是病人”。積極推行年初規劃的“一對一全程服務”,接待好每一個手術病人,做好每一項工作,關心每一個病人,當病人入手術室時,護士在手術室門口熱情迎接,自我介紹,做好各項安撫工作,加強與病人溝通,減少病人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護士長經常詢問同事的工作技術,態度及病人的要求,對病人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都能予以重視,及時解決。
三、規范整體護理,爭創一流管理
有好的管理是優質服務的基礎和前提,為了使管理更加規范化和專業化,我們堅持做到周周有計劃、月月有小結。建立健全服務目標,自覺接受病入及社會的監督。深入開展整體護理,積極發揮責任護士的主觀能動性,特別加強術中關愛、術后指導、護理措施的落實、對手術室護士的滿意度調查等工作,從而大大增強了護士的工作責任心。我科為了使整體護理做得更加完善,多次組織全體護士學習有關整體護理的相關知識及人性化護理、循證護理、舒適護理等新理論。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及護理操作規程,無差錯事故發生。嚴格消毒、滅菌、隔離措施的落實、管理和監測。狠抓了護理人員的無菌技術操作,注射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巾一帶。嚴格了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一次性無菌注射器、輸血、輸液器等用后,消毒、毀形、焚燒。
四、提高護士素質、培養一流人才
社會不斷前進和發展,我們深刻體會到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是科室發展的重要環節。努力培養一支文化素質高、職業道德好、專業技術精的隊伍。首先我們通過不間斷的學習,提高護理專業理論水平,做到每月進行業務學習,每季進行操作考核和“三基”理論考試,不僅如此,護理人員為了使自己的文化層次再上一臺階,在百忙之中積極報名參加各種自學、成人考試,從中使大家的思維方式、文明禮貌、風度氣質等方面在潛移默化中都得到明顯提高,在醫院組織的“5.12”才藝表演和電腦打字比賽等活動中均取得優異成績。朱清平護師被評為“縣優秀護士”。我們相信,只有不斷提高全體護士的文化素質、職業道德、專業技術,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為社會做貢獻。
五、工作業績
【關鍵詞】 老年;膽囊膽管結石;圍手術期;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318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054-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接收的48例老年膽囊膽總管結石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13例,年齡57-81歲,平均年齡67歲。所有患者全部為開腹手術,其中急診手術7例,占總數的14.58%,擇期手術41例,占總數的85.42%。
1.2 治療方法 對所有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消毒手術區域皮膚。切開患者右側腹壁顯露膽囊膽總管,觀察患者結石部位,將結石取盡并觀察膽管有無狹窄等病變。為了有效的減少和避免殘留結石,在術中采用了X線下造影、膽道鏡檢查等方法。手術切口長約6-8cm,膽囊切除并膽總管切開探查,清理結石,并于切口旁開約2cm小口,放置“T”型引流管,術后常規傷口換藥,7d拆線,2-3周拔除了引流管[1]。
2 結果
48例老年膽囊膽總管結石患者傷口甲愈合45例(占93.75%),傷口輕微感染2例(占4.17%),肝硬化腹水1例(占2.08%)。經及時治療、護理,治愈出院。1年內結石無復發。
3 護理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 醫護人員除密切觀察病清,保證及時、有效的治療外,還應觀察患者的情緒,及時做好有效的心理疏導,增強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及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因此,對于老年患者做好心理護理,給予關心和語言安慰,向老年患者講解介紹膽囊膽總管疾病知識,解決患者提出的疑慮和問題,從環境到疾病到手術配合講解清楚,打消了患者的疑慮。對于患者家屬醫護人員應當向他們講解手術大致過程以減輕患者家屬的各種焦慮、緊張、恐懼、不適感,使得手術可以得到家屬的積極支持和配合。
3.1.2 術前準備 老年患者要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①完善各種術前檢查,血常規檢查、血生化、行心電檢查、B超明確診斷、肝腎功能檢查等,了解患者的全身營養狀況。②提示患者戒煙能減少咳痰和咳嗽,進而減少牽拉傷口的痛苦。③建立靜脈通道,補充因為不能進飲食和嘔吐丟失的電解質,保證正常生命供給。并通過靜脈給予抗感染藥物控制膽囊和膽管的炎癥和感染。④做好手術區域皮膚的清理,特別是對臍部清潔,將肚臍內的污垢去除,以防臍部感染。⑤消化道準備,于術前12h小時禁食,術前6h禁水。并留置了胃管,避免胃腸脹氣[2]。
3.2 術后護理
3.2.1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術后麻醉未清醒患者去枕平臥6h,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心電監護24-48h,注意血壓、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變化,保持各引流管通暢[3]。術后患者禁食24-48小時,在禁食期間做好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發生的可能。
3.2.2 術后體溫護理觀察 術后患者可能會出現體溫升高,要告知患者及家屬38℃以下低熱,屬于術后反應,不必憂慮驚慌,2-3日便可降至正常。體溫超過38.5℃應及時給以藥物或物理降溫。
3.2.3 呼吸道的護理 老年患者麻醉清醒后,要取頭低半臥位,有利于呼吸道的分泌物排除體外,減少了肺部感染機會。同時護士要協助和鼓勵患者勤翻身叩背,促進痰液排出順暢。嚴格控制輸液速度,避免過量輸液和大量輸注生理鹽水,以防肺水腫和心力衰竭[4]。
3.2.4 引流管護理 引流管包括腹腔引流管及T管。避免引流管受壓、扭曲、堵塞,每天更換引流袋。T管一般術后兩周夾管觀察2天,無腹痛現象,經造影通暢后才拔管,所以患者帶管時間比較長,在離床活動后,應穩妥的固定引流袋,保證袋口低于三腔管的腹壁切口位置,預防回流被感染的膽汁而引起膽道感染[5]。
3.2.5 疼痛護理 醫生應囑咐患者少運動,少觸碰,避免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的敏感性激活。避免劇烈疼痛的方法是避免咳嗽,避免劇烈運動,減少不良反應造成的傷害引起的刺激。
3.2.6 傷口感染的護理 術后對患者采取措施防止傷口滲血,促進傷口愈合;靜脈常規給予抗感染藥物,預防術后傷口的感染;每天換藥一次,保持傷口敷料清潔干燥。2例患者切口輕微感染,有紅腫分泌物滲出,經處理后傷口愈合。
4 討論
膽囊膽總管結石是臨床上常見的病例,因老年患者心理素質不強,疼痛敏感性強,缺乏對自己的信心,使得手術不能及時實施。所以醫護人員應給予患者心理干預和必要的思想疏導,減少心理恐懼感。本次研究中48例老年膽囊膽總管結石患者傷口甲愈合45例(占93.75%),傷口輕微感染2例(占4.17%),肝硬化腹水1例(占2.08%),經及時治療、護理,均治愈出院,1年內結石無復發。本研究結果表明:給予老年膽囊膽總管結石患者圍手術期的精心護理,可顯著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保障患者健康,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農貴彬.老年膽囊膽總管結石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9):724-725.
[2] 趙青.老年膽總管結石患者腹腔鏡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河南醫學,2012,40(11):145-146.
[3] 曹春蓮.老年膽總管結石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4):3094-3095.
[中圖分類號] R541.6;R5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b)-0180-03
膽總管結石是外科常見多發疾病,是指位于膽總管內的結石,通常繼發于膽囊結石,臨床表現主要有上腹絞痛、對穿性背痛、高熱、黃疸等,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方法進行治療,會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1]。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方法是三鏡聯合治療,即十二指腸鏡、腹腔鏡和膽道鏡,但為了更好的促進患者康復,提高身心舒適度,在三鏡聯合治療膽囊伴膽總管結石期間,需對患者實施圍術期護理干預。該研究選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入院的86例三鏡聯合治療膽囊伴膽總管結石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實施圍術期護理干預對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接受三鏡聯合治療的86例膽囊伴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51例男性,35例女性,年齡29~78歲,平均(50±3.5)歲,病程1周~5年,平均(2.7±0.4)年。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符合膽囊伴膽總管結石臨床診斷標準,且經腹部B超、MRCP檢查確診,患者有不同程度膽絞痛發作史、膽管炎和胰腺炎病史,排除合并嚴重其他系統疾病、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疾病的患者。按護理方法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3例,兩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積極配合研究,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選取的86例膽囊伴膽總管結石患者均行三鏡聯合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為:術前,對患者進行十二指腸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檢查,詳細了解膽道情況,并測量患者總管結石直徑。若患者膽總管結石直徑
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必要時可沖洗膽道。術后3 d,引流管無異常液體可拔除,行鼻膽管造影檢查后,患者體內若無結石殘留,可將鼻膽管拔除。
1.2.2 護理方法 行三鏡聯合治療期間,干預組實施圍術期護理干預,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的觀察與記錄、抗感染、給藥等內容。圍術期護理干預方法如下:(1)術前護理,主觀評估患者資料,進行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胸片、B超等常規檢查,全面掌握患者身體狀況、結石部位與大小、過敏史等,并向其詳細講解三鏡聯合治療膽囊伴膽總管結石的相關知識,認識該治療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以緩解憂慮、不安等不良情緒,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2]。為避免患者發生急性膽囊炎,需給予低脂飲食,遵循“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原則,忌食易產氣、消化不良等食物。術前晚,需對患者進行灌腸;術前12 h,需禁飲食;術日晨,需給予胃腸減壓,從而將腸道內殘留糞便徹底清除,以免影響腹腔鏡視野。此外,胰膽管造影檢查0.5 h前,需給予患者10 mg地西泮+75 mg哌替啶+10 mg山茛菪堿;腹腔鏡術前,給予患者10 mg地西泮+0.5 mg阿托品,以減少腺體分泌,降低平滑肌緊張度。(2)術中護理進入手術室后,巡回護士詳細核對患者姓名、年齡、性別、手術方式、手術部位等資料,以免出現失誤。手術室護士協助麻醉師給予患者全身麻醉的同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使其以平穩心態接受和配合手術。手術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保持吸氧管、輸液管、胃管等通常,并確保患者維持舒適,以免受壓。(3)術后護理術后,將患者送回病房,移動至病床后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6 h低流量吸氧,禁飲食1~2 d,并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以及是否出現腹痛、腹脹情況,若出現異常,及時向醫生報告,并對癥處理[3]。術后護士應積極主動地與患者溝通交流,詳細了解其心理變化、不良心理反應原因和身體情況,給予其心理疏導、安慰、支持,使其保持良好心態,以利于早日康復。此外,還應妥善固定各引流管,如鼻膽管、T管等,保持暢通,同時嚴密觀察引流液顏色、性狀、量,給予造影檢查,檢查結果顯示無結石殘留后,可拔除引流管。若患者膽道殘留結石,需在術后2月行膽道鏡取石術。術后1~2 d,根據患者情況,鼓勵患者進食少量流質食物,以促進腸蠕動恢復,補充必要的營養[4]。(4)并發癥護理 術后,護士應做好并發癥護理工作,即密切觀察患者病情,每2 h監測1次血壓、心率,并嚴密觀察引流液體色澤和流量,以防患者因括約肌切開過大、膽囊床剝離面積過大、膽囊炎嚴重等導致出血,若發生出血并發癥,護士應及時報告醫生,并進行止血治療[5]。手術過程中,建立氣腹需用CO2,術后排出CO2通常會殘留,若被隔肌吸收,極易發生肩背酸痛并發癥。所以,護士應向患者詳細講解肩背酸痛原因,并給予適當熱敷,以及指導正確活動上肢和局部按摩。一般情況下,膽囊殘端鉗閉不徹底,分離粘連膽囊時,極易損傷膽管,進而導致患者發生膽漏并發癥。所以,護士應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維持負壓引流通暢,若引流量較多,及時給予減壓治療,以利于膽管壁自行閉合。
1.3 觀察指標
詳細觀察并記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作為護理效果評定依據。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患者對護理的滿意情況,以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表示,將非常滿意、滿意作為患者滿意情況。
1.4 統計方法
運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數據以(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效果對比
經相應護理后,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對比,干預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護理效果對比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兩組患者結石均全部取盡,干預組術后有2例患者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為4.65%,并發癥為出血,經止血治療后均痊愈,無一例患者發生嚴重并發癥,如膽漏、膽道感染等。對照組有15例患者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為34.88%,其中出血9例(20.93%),肩背酸痛4例(9.30%),膽漏2例(4.65%),經對癥治療后均改善。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干預組明顯低于對照組,χ2=12.3905,P=0.000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干預組43例患者滿意護理,護理滿意度為100.00%;對照組31例患者滿意護理,護理滿意度為72.09%。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干預組明顯高于對照組,χ2=13.9460,P=0.000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3 討論
膽囊伴膽總管結石是對人類健康有重要影響的外科常見病,多見于成年人,其臨床癥狀取決于結石部位、大小、是否梗阻與感染等,典型癥狀為膽絞痛[7]。近年來,該病發病率逐年上升,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方法治療,長期結石和炎癥刺激會誘發膽囊癌變,給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目前,膽囊伴膽總管結石治療向微創化發展,而且隨著十二指腸鏡、腹腔鏡和膽道鏡的推廣應用,三鏡聯合逐漸應用于治療該病,并已取得一定臨床效果[8]。但為了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治療期間需對患者實施術前護理、術中護理、術后護理、并發癥護理等圍術期護理干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3.213
現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 醫療服務質量隨之提升, 使得絕大多數患者在追求疾病成功治愈的前提下, 對臨床護理工作產生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由于手術室直接關系著患者的生命, 為搶救各種疾病的重要場所, 使得手術室的護理工作同樣至關重要[1]。但近年來的研究報道顯示, 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存在著諸多問題, 包括手術室護理工作不規范, 手術切口發生感染, 不僅對手術治療過程中造成威脅, 同時影響預后, 導致護患糾紛的發生[2]。為此, 本院針對手術室護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與總結, 并制定有效的管理對策, 將研究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接受手術治療的80例患者, 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護理組與護理干預組, 每組40例。常規護理組中男27例, 女13例, 年齡23~48歲, 平均年齡(33.6±3.8)歲, 手術類型為肝膽手術23例, 胃腸手術17例。護理干預組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齡25~49歲, 平均年齡(35.9±3.2)歲, 手術類型為肝膽手術23例, 胃腸手術17例。本院手術室共22名護理人員。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規護理組未給予不安全因素管理與指導, 僅按照常規護理方法進行, 包括手術前1 d至病房對患者行術前訪視, 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手術過程配合要點及注意事項。護理人員于手術當天對患者的個體信息進行準確核對, 協助醫生擺放正確, 避免長時間手術治療對患者神經及皮膚造成壓傷[3]。術中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嚴格觀察, 配合主治醫師及麻醉醫師做好相關護理工作, 包括核對器械及用品、正確書寫護理記錄單等[4]。
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組基礎上給予不安全因素管理及指導, 可通過成立手術室不安全因素分析小組, 對組內護理人員進行不安全因素的宣傳與指導, 定期進行手術室護理技能的培訓, 并要求護理人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范, 要求其獨立認真完成護理工作書寫記錄單[5]。給予合理的人力資源分配, 要求其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溝通, 改善護患之間的關系, 提升信任度。建立手術室護理工作監督小組, 定期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評估與總結[6]。
1. 3 觀察指標 采用由本院自制的手術室護理問卷調查量表對比兩組護理人員對手術室護理中對管理的認知程度、不安全因素意識、工作責任心及自身行為意向進行評價, 每個項目的滿分為25分, 問卷滿分為100分。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評價量表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評價, 滿分為100分, 其中得分在60分以下評為不滿意, 得分在61~80分評為滿意, 得分在81~100分評為非常滿意, 滿意度=(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護理人員手術護理相關研究指標對比 護理干預組護理人員的管理認知程度、不安全因素意識、自身行為意向及工作責任心較常規護理組相比均明顯提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常規護理組的滿意度為72.50%, 護理干預組的滿意度為92.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