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端午節吉祥成語

      端午節吉祥成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端午節吉祥成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端午節吉祥成語

      端午節吉祥成語范文第1篇

          本文探討與研究的國內外教材和大綱主要涉及以下幾種:

          1)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New Hotline English《新熱線英語》1998

          2)美國海林出版社Making Connections《聯想英語》1996

          3)美國西蒙舒斯特國際出版公司Communicator《交際英語教程》1997

          4)中國澳門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稿), 澳門教育暨青年司課程改革工作組1999

          5 )人民教育出版社與英國朗文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合編《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材1996

          國外的一些教材,如《新熱線英語》、《聯想英語》、《交際英語教程》以及中國澳門的中小學英語教學 大綱, 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內容和形式上都趨向把語言和思維聯系在一起,在培養學生語言技巧的同時 ,也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朝著培養既有智力又有社會能力的人的方向發展。2)語言學習不再是一個孤立體, 而是與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文學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語言教學應全面開發學生的智力和 非智力因素,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學習能力、調查研究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能力和合作能力。3)教材編排呈循環擴展形式, 語法結構以解決問題的方式呈現,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 ,鼓勵學生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4 )課文主題內容和語言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場景豐富。5 )從初級 就開始寫作訓練,注重語音教學。6)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思考、 活動、合作和聯想來體驗語言、生 活、學習和社會。7 )評價體系有多種形式,包括進度檢測、自我評估、他人評估、教師反饋以及發展評價等 。

          國內目前使用的教材與過去相比,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新教材 較注重聽說能力的培養,課文形式活潑多樣,教學方法的指導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學生和教師普遍認為,使用 這套教材后,學生的聽說能力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有明顯提高。同時,該教材也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 興趣和動機。但該套教材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課文內容不真實;語言不自然;缺乏文化背景知識介紹; 題材和體裁變化??;練習形式單調;學生所學知識無擴展余地和挑戰性;缺乏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語法知 識編排零亂等。新的課程應進一步解決好語言知識的系統性與語言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克服傳統英語教學的 狹隘性和形式主義,強調少年兒童身體和感情的發展,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鼓勵他們參與生活體驗和獨立思 考。

          6.課程改革的思路

          1)指導思想

          義務教育要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練好語言基本功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 言運用能力,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一定的自學能力。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外語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使學生 掌握外語的語音、語法、詞匯等基本知識,獲得聽說讀寫和初步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同時,讓學生了解目標語國家的文化習俗, 在學習中保持飽滿的學習情趣,展現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精神面貌,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 基礎。

          以此為前提,外語學科的素質教育應以外語能力的培養為核心。語言基本知識、語言基本技能(聽說讀寫 四個基本技能)和學習的能力共同構成外語能力的基礎。其中學習能力不僅包括認知能力,即認識、記憶、想 象、比較、分析、歸納等,還包括元認知能力,即監控、調整和自我評價學習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學習的 能力。另外,外語能力的形成還受到文化素養、思維品質和情感三個因素的影響。文化素養包括中外文化知識 、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對文化差異的理解等;思維品質主要指邏輯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思辨能力等; 情感因素主要指態度、動機、性格、意志、自信心等。所有這些對于外語能力的形成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這 幾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統一體。外語學科素質教育各組成部分的關系可用下圖表示:

          附圖{圖}

          由此可見,外語教育不是一個僅涉及學習一定的語法、記憶一定量的詞匯的簡單問題。外語教育應該是對 全人的教育。它要在注重學習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發展其思維品質;教學 中要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給學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實踐的機會、時間和空間;加強對學生學習能 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快樂、積極向上和自信的環境中學習外語,從而形成一定的外語運用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應該體現素質教育的全部內容,應把外語能力的培養作為外語學科素質教育的目標,對形成 外語能力的各因素提出明確的要求,力求其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而課堂教 學的主要途徑是教師和教材,因此,教師的素質和教材的質量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因素。教師的培訓、教 材的編寫以及科學評估體系的建立都是至關重要的環節。

          2)制定新的課程標準的幾個原則

          ①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設置要全面考慮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的銜接問題,以避免重復勞動和資源浪費 。

          ②新的課程要保證其基礎性,要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培養學生發展的意識,要保證學生學會基本的學 習內容和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

          ③新的課程要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以適應不同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水平;要具有較大的可選擇 性。不同地區對課程的要求可采取分步到位的辦法。

          ④新的課程要具有時代特征,要反映學生周圍的生活和現代社會發展的內容,要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⑤新的課程標準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生理和認知發展的水平和特點;要與學生所學的學科知識建立有機的 聯系。

          ⑥新的課程應注重開發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創造一個良好和真實的語言環境,為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語言 交際能力提供條件。

          3)外語課程的主題內容

          新課程的主題內容應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覆蓋面廣而富有時代氣息,健康向上,充滿情趣而且有創造性和 啟發性。顯示內容的語言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學科緊密相關的。義務教育階段外語課程的主題內容應包括 :

          ①個人資料:家庭生活、學校生活;

          ②人際關系:家庭、朋友、工作、社會;

          ③周圍世界:學校、社區;

          ④飲食:習慣、食物、飲料;

          ⑤中國和世界地理:旅游、交通、運輸;

          ⑥發展變化:人的發展變化、四季變化、生活習慣的變化;

          ⑦自然科學:空氣、火、水、地球;

          ⑧大自然、動植物;

          ⑨教育、電視和信息技術;

          ⑩體育運動和娛樂健康;

          (11)人文科學和文學藝術:歷史、文學、藝術、東西方文化、風俗習慣等;

          (12)我們的世界:環境保護、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4)外語課程實施的方式

          課程的實施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活動的設計要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以學生體驗性的學 習活動為主要活動。

          讓學習的過程充滿快樂,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成就感和自信心;

          將語言知識和語言結構同語言功能和運用有機結合,在體現語言系統性的同時,注重知識與能力的內 在聯系,把握好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

          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把學生培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者;

          教學活動的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主題為線索,以活動為中心,讓學生通過做事、思考和合作來體 驗語言、體驗生活和體驗學習的快樂。使其在“用”中發展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語言運用能力;

          幫助學生在接觸語言的同時,接觸豐富的文化、文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接觸和了解科學的 方法,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習俗;

          改變傳統的評估方式(單一的以知識為重點的終結式評估方式),注重形成性評估,采用自我評估、 同伴評估、教師反饋和語言測試相結合的評估方式;

          在語言知識和語言功能的編排上采用循環擴展的方式;在選材上既要注重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又注 意其趣味性,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5)課堂教學活動方式

          以個人、兩人、小組、團隊及全班活動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活動?;顒影ǎ哼B字游戲,配對游戲,數字 游戲,角色游戲,猜謎游戲;演唱歌曲,說繞口令,說歌謠;看圖說話,聽指令畫畫,填表格,制作圖表;表 演對話和短??;聽錄音判斷,聽錄音涂顏色,聽指令做動作等;辨認,評價,采訪,問卷調查,講故事,模仿 動作,分類,看圖描述,競賽活動,搜集資料等;看英語動畫片,看精選英文電影片段等。

          6)對義務教育階段外語教育實行分級的設想

          目前,我國外語課程的開設情況不平衡,大中城市的大部分小學和部分城鎮小學從四、五年級開設外語, 每周為2—3學時不等,教育部也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和要求;而很多城鎮和廣大的農村小學未開設外語。近幾 年,小學開設外語的呼聲與熱情不斷高漲,社會及家長也有迫切的要求,這甚至已成為小學學校之間競爭的一 個重要條件。小學開設外語已成為一個發展趨勢。但是,新的課程標準又必須考慮各地經濟與文化發展的不平 衡和某些地區師資條件不具備等因素,同時又要解決好有條件開設外語的小學與中學的外語教學銜接問題。

          我們設想,新的課程標準可采用分級的方式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外語教育提出要求,可由低到高分A、B、C、 D、E五級,C級為初級,可以定為義務教育階段必須達到的最低要求。小學不具備開設外語的學校,可從初中開 設外語,三年完成C級。 有條件的地區可從小學四年級或五年級開設外語,義務教育結束時達到E級。E級將作 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較高要求。同時應允許各地區根據本地的需要和條件選擇開課的年齡和年級。小學外語課程 的開設可要求不同地區在今后十年內分步到位。

          新的課程標準應對各級的能力要求和行為表現特征作詳細的描述,同時確定各級知識范圍、學習態度、學 習方法培養等方面的內容和要求。

          7)關于課時安排的問題

          ①課時的安排要考慮語言學習的特點和記憶的規律;注重語言環境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和利用記憶規律 。

          ②要充分考慮少年兒童記憶力強、求知欲強、模仿力強、心理負擔輕、有較強的表現愿望的特點。

          ③外語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果課下的實踐環境和條件不十分具備,課上時間的保證就顯得尤為重要。

          ④建議外語每周為5課時,班級學生人數應盡量控制在30—50 人之內。

      端午節吉祥成語范文第2篇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通過元宵這一傳統節日,揭開中華民族傳統習俗的神秘面紗,借助各類課程與活動的整合,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風俗,傳承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活動目的:

      1、 讓學生了解一些元宵節的傳統風俗。

      2、 讓學生了解一些元宵節的文化背景。

      3、 通過學生的動手參與,學會一些民俗技藝,加深對傳統節日的感性認識。

      通過親子游園活動體驗過節的熱鬧氣氛,玩中樂,玩中學。

      一、扮時鐘

      游戲規則:

      1、在白板或墻壁上畫一個大的時鐘模型,分別將時鐘的刻度標識出來;

      2、找三個人分別扮演時鐘的秒針、分針和時針,手上拿著三種長度不一的棍子或其他道具(代表時鐘的指針)在時鐘前面站成一縱列(注意是背向白板或墻壁,扮演者看不到時鐘模型);

      3、主持人任意說出一個時刻,比如現在是3小時45分15秒,要三個分別扮演的人迅速的將代表指針的道具指向正確的位置,指示錯誤或指示慢的人受罰

      4、可重復玩多次,亦可有一人同時扮演時鐘的分針和時針,訓練表演者的判斷力和反應能力。

      二、循環相克令

      游戲規則: 全體同學分成2組,每次每組出一個代表比賽,贏的一方繼續留在臺上進行下一場比賽,輸的一方下臺,派組里第二個選手和留在臺上一方的同學繼續比賽。以此類推,最后留在臺上的一方為優勝方。

      方法:令詞為“獵人、狗熊、槍”,兩人同時說令詞,在說最后一個字的同時做出一個動作——獵人的動作是雙手叉腰;狗熊的動作是雙手搭在胸前;槍的動作是雙手舉起呈手槍狀。

      雙方以此動作判定輸贏,獵人贏槍、槍贏狗熊、狗熊贏獵人,動作相同則重新開始。

      三、官兵捉賊

      游戲規則:

      用具:分別寫著“官、兵、捉、賊”字樣的四張小紙

      人數:4個人

      方法:將四張紙折疊起來,參加游戲的四個人分別抽出一張,抽到“捉”字的人要根據其他三個人的面部表情或其他細節來猜出誰拿的是“賊”字,猜錯的要罰,有猜到“官”字的人決定如何懲罰,由抽到“兵”字的人執行。

      四、拍七令

      游戲規則:

      人數:無限制

      方法:多人參加,從1-99報數,但有人數到含有“7”的數字或“7”的倍數時,不許報數,要拍下一個人的后腦勺,下一個人繼續報數。如果有人報錯數或拍錯人則受罰(表演一個節目或學個動物叫聲)。

      五、開火車

      游戲規則:

      人數:兩人以上,多多益善

      方法:1、在開始之前,每個人說出一個地名,代表自己。但是地點不能重復。

      2、游戲開始后,假設你來自北京,而另一個人來自上海,你就要說:“開呀開呀開火車,北京的火車就要開。”大家一起問:“往哪開?”你說:“上海開”。那代表上海的那個人就要馬上反應接著說:“上海的火車就要開。”然后大家一起問:“往哪開?”再由這個人選擇另外的游戲對象,說:“往某某地方開。”

      3、如果對方稍有遲疑,沒有反應過來就輸了。

      六、成語接龍

      根據指定的字說一個成語,第一個成語的尾字為第二個成語的首字,一直接下去,哪個組用最少的詞接回第一個成語的首字為勝。

      七、報紙拔河

      概要:在報紙上挖兩個洞來進行拔河的游戲

      道具:舊報紙

      方法: 1、在報紙上挖兩個人頭大小的洞;

      2、2人對坐各自把報紙套上脖子進行拔河(站著拔亦可);

      3、報紙破裂離開脖子的一方輸。

      注意事項:不可以用手去拉。

      八、石頭剪子布

      游戲規則:

      用具:報紙

      人數:兩組,每組4人

      方法: 1、每組3人站在一張報紙上

      2、每組出1人進行“石頭剪子布”的劃拳

      3、的小組則要對折一次腳下的報紙,然后繼續劃拳,一直到某一組的最后一個人再沒法站在報紙上為止,途中,任何一位同學的腳都不能站立在報紙的區域外(允許踮腳或或單腳站立),堅持到最后的一組為優勝者

      中國主要的民俗節日知識問答

      活動規則:

      全體同學分成2組,每一題每個同學均可舉手搶答,答對相應的組加十分,答錯不扣分,由對方組同學回答,答對加10分;然后進行下一題的搶答,最后分數多者隊為優勝。

      1、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什么節日 ? 答案:春節

      2、元月初五是什么節日 ? 答案:路神生日(財神)

      3、正月十五是什么節日 ? 答案:元宵節

      4、二月初二是什么節日 ? 答案:春龍節 (龍抬頭)

      5、清明前一天是什么節日 ? 答案:寒食節

      6、四月(四)五日是什么節日 ? 答案:清明節

      7、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 ? 答案:端午節

      8、六月初六是什么節日 ? 答案:姑姑節

      9、六月二十四日是什么節日 ? 答案:火把節

      10、七月初七是什么節日 ? 答案:七夕

      11、七月十五日是什么節日 ? 答案:鬼節

      12、八月十五是什么節日 ? 答案:中秋節

      13、九月初九是什么節日 ? 答案:重陽節

      14、十月初一是什么節日 ? 答案:祭祖節

      15、12月20日是什么節日 ? 答案:闊時節

      16、十二月初八是什么節日 ? 答案:臘八節

      17、臘月二十三是什么節日 ? 答案:小年

      18、十二月三十,臘月三十是什么節日 ?答案:除夕

      中國的民俗節日知識普及學習資料(可由同學們自由討論學習)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1911年后,中國采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

      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問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并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端鍟?middot;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征。元宵節觀燈始于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蕩秋千等。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后,春歸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現在的“龍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墻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清明掃墓祭祖 4月5日前后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端午悼念愛國先人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短接[》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尸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后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謚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尸體吃了,后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結彩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下來。

      中秋合家團員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游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制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團圓歡聚。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端午節吉祥成語范文第3篇

      【關鍵詞】吉祥語;中國;日本;福文化

      一、中日兩國的吉祥語概述

      在中國吉祥、平安與幸福是人們的追求與愿望, 吉祥語,又稱“吉利話”、“口彩”,是民間在逢年過節、結婚祝壽之喬遷開張等喜慶日子或隆重場合使用的,認為能給人帶來好運的詞語。民間認為說吉利話可以為節日慶典增添喜慶氣氛,它是人們渴望平安、希望富裕、祈求幸福、熱愛生活的具體體現。

      根據吉祥語的內容和不同的使用場合,可以將這些吉祥語分成婚慶吉祥語(比翼雙飛、白頭偕老)、拜壽吉祥語(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開業吉祥語(財源滾滾、日進斗金)、升學祝福語(金榜題名、獨占鰲頭)等。根據不同的節日,可以分為春節祝福語(新年吉祥、新年新氣象)、端午節祝福語、七夕祝福語、中秋節祝福語(月圓人亦圓、千里共嬋娟)等。尤其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是說吉祥語最多的時候。

      吉祥語還多采用可直接張貼的吉祥圖案來反映出來。吉祥圖案的主要題材均直接或間接取自自然界和平民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器皿、用具等,并且還依然存在于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山東淄博、萊蕪等地表示吉祥的圖案就有“吉祥如意”(圖案多為童子手持如意,或在大象背上戲耍;或在大象背上馱一寶瓶,瓶中插“戟”及“如意”),借“戟”與“吉”,“象”與“祥”音相諧,意為“吉祥如意”等。表示長壽的通常是“鶴壽延年”,民間視鶴為長壽之禽,故有“鶴壽”之說。“松鶴遐齡”,亦稱“松鶴同春”、“松鶴長春”、“鶴壽松齡”,畫面以青松、仙鶴構成。吉祥語也可以采用實物諧音的方式。實物方式,如橘子、筷子、生菜、石榴象征“吉利”、“快子(早生孩子)”、“生財”、“多子”的祝愿。

      日語中的“八”由于發音“ya”,人們認為“八”字形上窄下寬,逐漸擴展,有“八方開運”,“事業興隆”“錢運恒通”之意。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商業城市名古屋,將圓圈中加八字作為城市的標記。平成八年八月八日這一天作為吉日,進行了多達140項的慶?;顒印H绻⒆映錾者B續出現“八”,人們都認為是前途無量,很吉利。中國也有認為“8”是商業,企業很吉利的數字。但與日語中由字形而來不同,中國更看重的是“8”的諧音有“發”的意思。由此可見,雖然同樣重視“八”的吉祥寓意,但兩國對其解釋原由并不相同。

      日本每到新年、中元等重大節日,人們都喜歡抽簽,特別是抽到“大吉”表示運勢極佳。這與中國的吉祥語“大吉大利”極為類似。日本很多的拉面館,烤肉店招牌取名為“大吉”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在日本,“壽”字與中國一樣也是經常使用到的吉祥語。對于日本人來說,“壽”有恭賀喜事、祝福的意思,因此,在包袱皮等物品上常常有“壽”字樣以表示祝愿。由于日語中“壽”的發音“ことぶき”是從動詞“壽ぐ”(祝詞的意思)變化而來,因此與中國的“壽”字在意思上并不完全相同。中國“壽”含義:1壽命、2長壽、3年長者4、賀壽5生命結束(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等五種意思,在日語中則是1值得祝賀的事、喜事及相關的儀式;2長壽;3慶祝喜事及其祝詞(三省堂《大辭林》)。由此可見日語中“壽”作為吉祥語已脫離單純長壽的含義,另增加了祝福,慶祝,喜事等含義。

      日本是個島國,海產品極為豐富,因此有吉祥寓意的物品中以海產品居多。例如鯛魚,日語發音“tai”與可喜可賀的詞匯“おめでたい”諧音,有“恭賀”、“慶祝”的意思。過年過節是必出現的一種食材。另外,烏魚、昆布等都是蘊含祝福意愿的吉祥物。特別是海帶,有“多子多孫”的祝福寓意。新年,年夜飯里必有一道鯡魚子。他們認為鯡魚子預示著春天的到來。另外,鯡魚子還有個別名“かずのこ”有子孫繁盛的意思。可以認為是把鯡魚子當作希望子孫后代繁盛的吉祥物的原因了。

      吉祥語這種語言表現,在中日兩國流傳已久,被人們廣泛使用。吉祥語往往通過字音,字形及含義來表達祝福,吉祥的寓意。傳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也是人們社會交往,緩和人際關系很好的劑,是一種重要的交際語言。

      二、中日兩國“?!蔽幕?/p>

      1、“?!弊趾x

      “福”字,單從字義上看是一切順利,幸運,與“禍”相對:福氣。享福。造福。祝福。福利的意思。該字形成自今,歷史悠久,是國人逢年過節最常用的字,也是吉祥語中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一個詞。要正確認識,還要追溯漢字演化的源頭。甲骨文的“?!弊?,雙手捧酒,把酒澆在祭臺上的會意字。由此可見,“福”字原本最初就是祭祀,祈福之義?!敖饓鄹毁F之謂福”(《韓非子》)?!案!弊指挥袀鹘y意義,“?!弊诌€包含四個含意:左“衣”旁意為有衣穿,“一”為有房住,“口”為有得吃,“田”有田地,有了“?!本涂梢园簿訕窐I。

      日語中“福”字源自漢字,文化含義與中文基本相同。大致含有兩層意思:1“さいわい、しあわせ、幸”(幸福,幸運);2“神のりもの”(神賜之物)(廣辭苑第六版)

      2、“?!蔽幕?/p>

      福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文化。什么是“?!保橄蟮恼f:福是人們最渴望得到的,不懈努力追求的。人們如此祈盼的“?!本唧w包括那些方面呢?

      第一層面“衣食是福”。傳統福字俱進有幾千年歷史了,她是中國最古老的漢字之一,形體變化較多,按象形而論不管以酒祭天之說,還是求取“五?!敝?,數千年前我們祖先最初的祈福意識主要目的還是為“衣食”。直到今天絕大多數人也還是把“衣食”作為福的主要目的?!耙率场贝怼拔镔|層面”,“物質”是“福”的“前提”,“民以食為天”,“貧窮不是社會主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些事理都在強調“衣食是?!?;

      第二層面“平安是福”。“平安是福”源自《莊子》“平則福”距今兩千多年。是什么讓古人產生“平安是福”這種理念的呢?應該是自然災害與戰爭?!捌桨病笔且环N“狀態”,是人們對平和安定生存過程的渴望。沒有平安就沒有一切,平安是“福”的“基礎保障”我們說的“長命百歲”,“安度晚年”,“健康是福”,“安全第一”,“創建平安城市”都是祈福“平安”的寫照;

      第三層面“和諧是?!?。人擁有“衣食”物質和“平安”狀態并不一定會感覺到幸福,人類對福的最高追求是精神追求,也就是“和諧是福”。“和”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者,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和諧是福,始之于創建和諧社會。和涵蓋了:謙和、和善、和順、和睦、和美、和諧等方面內容,從任何一個詞語中都可以找到幸福感追求點?!昂椭C”代表“精神層面”,“和諧是福”是人們對福的一種精神感覺,當然人的思維不同,追求不同,對福的感覺也不同。但以“和諧”為代表的“和文化”所涵蓋的精神層面上的祈福理念卻能符合絕大部分人的祈福觀點。

      日本福文化主要體現了人們對幸福,幸運的向往和追求。其文化內涵基本源自中國。在流傳過程中表現形式有了變化。但主要精神及文化元素沒有發生大的改變。除去幸運的吉祥含義外,主要還有衣食富裕的寓意。

      3、與“福”相關吉祥語,吉祥物

      中文中與“福”字相關的詞匯,吉祥語有很多。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率也很高,特別是新春佳節,見禮問候,說吉祥話,最常說的恐怕就是一些含有“福”字的成語了。例如:“福如東?!?。該詞本意為福如東海之水,浩瀚無邊。用來表示祝愿別人福分大。而多半該詞與“壽比南山”接在一起,特用于向長輩,及尊者使用。類似的詞還有“福壽年高”、“福壽齊天”、

      “福壽無疆”。另外還有“百福呈祥”是用來形容各種福運呈現吉祥瑞氣?!鞍俑!?,即多福,寓指吉慶之事多多相繼而來,生生不息?!案V列撵`”表示福氣來了,人的心竅也開了,心思都顯得靈巧了。形容人遇到適當時機時思路靈活、舉措得當。

      除此之外,中國還有一些與“福”相關的民俗活動。

      貼倒福。一般情況下,中國人忌諱將漢字倒寫,尤其是人名,倒寫象征對人否定和詆毀。但“福”字不受這一觀念制約。每逢春節,中國人最喜歡把“福”字貼在大門扇板上。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個家庭的門面,是一個莊重恭敬的地方,貼上“福”字,有“迎福”,有“接?!薄ⅰ白8!敝?。倒寫倒掛“?!弊?,“倒”與“到”諧音,有“福到”之意。

      踩五福?!渡袝飞纤涊d的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蝙蝠因為“蝠”與“福”同音,是常見的吉祥圖案,在古代建筑,服飾,器物上都經常使用。人們畫蝙蝠五只,寓義“五福”,據傳說人們按由大到小的順序踩踏五只蝙蝠后會返老還童,五福臨門,福如東海;按由小到大的順序踩踏五只蝙蝠后,會福貴雙全,五福隨行,福壽無疆。

      送豆腐。中文“豆”與“都”諧音,“腐”與“福”諧音,有“都?!?、“大家都有福”的寓意。因此,成為中國某些地方婚禮,年夜飯必有的菜?;楹蠡啬锛业男履镌诜祷仄偶夷翘?,娘家把豆腐包好,新娘盡早出發,以便在婆家人還沒起床到達。寓意大家早點得到福氣,“都福早到”之意。

      日語中與“?!毕嚓P的詞匯也有很多。例如“お福面”也稱為招福面具。面具上白面肥胖,憨態可掬的女子笑容滿面。這也表示“?!痹谌毡救诵睦锛匆馕吨畎惨?,吃穿不愁,心寬體胖,沒有煩心事吧。日語中有一句諺語“目的笑うには福が來る”(笑口常開迎福來)這句話也是人們在新年時常說的吉祥話,有祈求來年福氣的意思。

      日本與“?!毕嚓P的民俗活動:

      福袋。日語“ふくぶくろ”,日本的百貨公司于新年時販售,將多件商品裝入布袋或紙盒中,進行搭配銷售,這種袋子或者紙盒就稱為“福袋”。通常的福袋內容都不會事先公開,但商品均屬于大致一個類型。例如家電商場售出的數碼相機福袋中,往往會在數碼相機之外還帶有其他小型家電。從價格而言,福袋中的商品價值一般會高于其標價。例如售價1萬日元的福袋可能會裝入標價為8、9萬日元的商品。對于消費者而言,福袋相當于商場打折優惠,而且在購買時對于福袋內商品的期待感也非常有吸引力。新年時買“福袋”至今依舊非常流行。這除了商家促銷因素外,人們也希望討口采,望來年福氣到的寓意。

      撒福豆。日本有節分時撒福豆的習俗。節分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但主要是指立春的前一天。在立春的前一天傍晚,家家熄掉電燈,住宅正門,窗戶,廚房門四面敞開,往往由父親戴上鬼的面具擔當鬼的角色,孩子們向“鬼”撒一種炒的黃豆,這時候人們異口同聲地喊“鬼出去,福進來!”借此軀趕家中的邪氣,引進福氣,場面十分熱鬧。民間信仰認為,吃了和自己的年齡一樣多的豆子就能在這一年平安無病,因此人們就要吃掉比自己的歲數多一粒的豆子。而且長年不使用的器物必須丟到屋外,用火燒掉,以免有妖怪作祟。所以就有大掃除的習慣流傳下來,叫做“除舊布新”。

      除此之外,還有“吃福餅”,過年時“取?!钡鹊然顒?。

      三、結語

      中日兩國同屬于漢字文化圈,也是至今仍在使用漢字的少數異民族國家,由于長期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日語中有很多類似的吉祥語。盡管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傳統文化,及民族語言特性,地理環境,物產特殊性在語言中的體現,但仍然有很多共通之處。最重要的是,人們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相同的。隨著時代的變化,民俗語言,樣式也在發生著變化,今后人們會創造出更多的吉祥語。

      【參考文獻】

      端午節吉祥成語范文第4篇

      一、 課程研發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教師們存在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課程研發是非常高深的科研項目,一線教師不能勝任。然而,實際上,課程就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之中。只要我們身處教育生活之中,就完全可以研發課程。為此,我們不應對課程研發敬而遠之,教師的課程領導力早就存在,并不神秘。中國農耕時代的私塾教師就有很強的課程領導力,他們可以自定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體現出很強的原始課程領導力。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教材上的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學生經歷的一個個課程,在他們的腳下鋪就了一條幸福的成長之路,每一個路口都有不同的風景,吸引著師生繼續探尋。

      研發卓越課程,也是教師自身多元發展的需求。研發卓越課程,是教師專業發展、教育智慧的集中體現,教師不斷將個體生命體驗融入課程之中,入境、入情、入理,將體驗變為生命的碰撞,師生彼此的啟迪,從而教學相長。因此,我們完全有必要卷入這場運動中,在課程研發的征程中與學生一起成長,書寫新教育的生命傳奇。

      二、 課程研發的豐富性

      新教育實驗提出,課程的豐富性,決定了生命的豐富性。課程的開發,說到底就是師生們對自我的開發,對資源的開發。晨誦可以成為課程,班會可以成為課程,考試也可以成為課程,泥塑、書法、輪滑、跳繩、舞蹈、烹飪、節日、書本劇等等,只要我們帶著明確的目的,自覺地去設計,去應對,這些內容我們都可以作為課程來開發。我們學校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已經初步建構了完整的校本課程體系。

      如《聽讀繪說》課程,選擇適合兒童閱讀的繪本,發掘繪本中的讀寫點,模仿遷移運用繪本中的語言、句式和篇章結構,和孩子一起快樂地閱讀、繪畫、寫話。《課本劇》也可以成為課程。我們學校的陽光劇社發揮師生合力,共讀經典書籍,共同創作、改編、表演經典書本劇?!恫誓唷氛n程針對不同年級段的孩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讓他們充分感受泥塑世界的無限創意?!逗iT山歌》課程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讓孩子了解海門山歌音樂唱腔的獨特風格,使每個孩子都能自豪地演唱海門山歌?!痘犹K》課程融入傳統游戲的元素,以“基本動作水平考級、

      團體繩操、特色游戲”三大方面構建完整的課程框架。

      這些課程各自都是一個獨立的主題,又彼此交織、互相滲透,形成了我們的校本課程體系構架,讓師生的生命體驗不斷被豐富,不停被激發,變得豐盈而美麗。

      三、 課程研發的選擇性

      課程越是“選擇的”,就越顯現出“個性”,學生個人的潛質就越能釋放出來。在“選擇的”課程制度下,學生在自己潛質基礎上的發展以及他們擺脫平庸、脫穎而出的機會,都將遠遠大于同一型課程制度下的學生。

      我校面向全體學生設置了思想品德、體育、藝術、智力、技術五大類型、30多個項目、50多個社團。豐富的課程內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選到促進自己潛力最佳發展的課程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喜好自主選擇參加的社團,完全做到了“我的課程我做主!”

      四、 課程研發的參與性

      教師是課程研發的主體,是課程的執行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教師應該具有“我就是課程”的胸懷和氣魄,認真地開掘資源,理解學生,積極地整合課程資源,用心地從一個個小的課程創造、一次次小的課程改進開始,把自己作為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擔當起課程研發的重任。

      學校在開發和建設校本課程的過程中,也不能把學生置于局外。學生是課程的主體,只有從學生的角度理解課程,才能篩選出符合學生身心規律的課程資源,才能研發出實現知識、生活與生命共鳴的課程。所以,不要把課程開發看作是專家的專利、教師的專利,學生豐富的生活信息、個性化的生活體驗、奇異多彩的想法往往超出教育的預料,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程研發中來,自主選定上課內容,自主實踐,自主反思,成為課程的領導者。

      家長也是不容忽視的獨特課程資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論其受教育程度如何,父母的志趣愛好、情感等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他們人數眾多,分布于各行各業,他們所具有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力量難以具備的。我們學校根據家長的特殊優勢,邀請家長走進課堂,擔任學生的指導老師,參與學生課程的設計、監督、評價與建議,為課程研發引入了勃勃生機。

      研發卓越課程是我們的一種價值追求,一種生命朝向,一個未來期待,一個莊嚴承諾。它蘊含在我們的生命之中,只要行動,就能喚醒;堅持行動,就有奇跡。

      總體而論,我們學校的研發卓越課程行動具有這樣三個鮮明的特點:

      行動(一):給每門課程一個完美的規劃

      所謂“規劃”,就是進行比較全面的長遠的發展計劃。每一門課程的實施都需要規劃,給老師一條“線”,老師們會做得更完美;給孩子一條“道”,孩子們會走得更精彩。

      案例:葵花節

      2010年,我們規劃每年都將舉辦一個隆重的葵花節,以此來進一步推進陽光教育的學校文化建設。為此,我們專門制定了一個完整的規劃,分三個步驟去實施。

      【啟動】 上學期,在后操場開辟了一塊種植基地,組織學生親手種上葵花,以班級為單位劃分責任田,由學生負責培植。期間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學習種植葵花的方法,了解葵花的生長規律,觀察葵花的生長變化,寫好觀察日記;閱讀關于葵花的詩歌、散文,自主創編詩歌;欣賞葵花的名畫、音樂;拍攝葵花的照片;研究葵花花盤為什么圍著太陽轉,挖掘葵花的精神內涵,完成《葵花?太陽》的活動手冊。

      【展示】 六月,朵朵葵花向陽盛開,種植基地將化為一片金色的海洋。學校舉辦一個葵花文化展示會,用金色的葵花扮靚童年的舞臺:葵花詩歌誦、葵花形象秀、葵花時裝表演、“我是一朵向日葵”才藝展示……讓學生在精彩紛呈的展示活動中詮釋葵花的精神內涵,大膽自信地展現陽光少年的風采。

      【延伸】 下學期,在葵花收獲的季節,學校將進一步開展后續活動,組織學生共享豐收的喜悅,品嘗葵花籽、用葵花籽拼貼、了解葵花籽的用途,讓葵花的形象、葵花的精神根植于每一個孩子的心田。

      當然,規劃只是一個初步的方案,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課程的開展,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有時需要必要的調整與修正。

      行動(二):給每門課程一個扎實的行走

      如果說完美的規劃是課程實施的前提,那么扎實的行走是課程實施的關鍵。一門課程就是一段旅程,只有讓孩子們經歷每個課程的每一次穿越,才能把育人目標與課程目標完全統一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之中。

      案例:走進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離孩子們越來越遠了……所以,我們以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為抓手,通過大單元主題實踐活動,重拾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

      1.文化閱讀──點亮心燈

      我國的傳統節日從遠古發展過來,流傳至今,清晰地凸現了古代人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以及時代的變遷與發展。我們組織學生搜集節日的傳說、節日風俗習慣、地方風土人情、描寫傳統節日的詩詞等知識內容,整理成閱讀手冊進行閱讀。通過文化閱讀這個窗口,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有了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我們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拉近了與傳統節日文化之間的距離。端午節吃粽子,會讓學生想到屈原和他的愛國思想;中秋節賞月吃月餅之余,學生體會到了“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含義……學生在閱讀中傳承著節日文化,他們收獲著,快樂著。

      2.學科滲透──積淀底蘊

      結合每個傳統節日的單元主題實踐活動,我們學校的所有任課老師齊動員,紛紛開發了相應的學科課程。例如,中秋節:語文課學習《嫦娥奔月》的故事,了解中秋節的來歷,誦讀描寫月亮的詩詞歌賦;美術課上組織學生設計月餅及包裝;科學課上引導學生探究月亮陰晴圓缺的秘密……

      3.實踐體驗──感悟內涵

      2013年是蛇年,我們學校一改以往的傳統活動模式,以“蛇文化開啟新年第一課”。年前,學校以年級為單位分別編制了《金蛇舞新春》活動指導用書,學生們利用寒假,通過搜集有關蛇的成語、俗語、歇后語、圖片、音樂、蛇制品,讀一讀關于蛇的故事,設計蛇年吉祥物等活動,感受“蛇文化”的豐富多彩。

      新年第一課,老師們精心設計了隆重的蛇文化展示活動:“金蛇形象秀”讓每一位學生動手又動腦,染紙、剪紙、泥塑、兒童畫、頭飾設計……蛇寶寶的形象在學生的創造性設計下靈動起來?!吧咧畈虏虏隆弊寣W生走進神秘的蛇世界,對蛇的外形、種類、生活習性、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吧哒Z大闖關”設計了一個個有趣的過關游戲,學生在你追我趕的游戲中積累了大量關于蛇的成語、俗語、歇后語。“蛇故事分享會”中,學生走上講臺,自信、響亮地講述了一個個完整的故事?!敖鹕哂洝睘閷W生搭建了辯論的舞臺。在許多故事里“蛇”往往代表著陰險、狡詐、惡毒,學生們用生動的演講,展示了蛇也有著善良的一面。一場場唇槍舌劍,一次次針鋒相對,終于讓“蛇”沉冤昭雪,演繹出了春節別樣的精彩。

      4.交流評價──升華情感

      傳統節日文化源遠流長,我們在一次次的跋涉中堅定前行,開發一個個精品課程,滋養著一朵朵稚嫩的小花。

      活動中,我們建立了全面完整的活動檔案,把學生在活動過程的有關數據、撰寫的觀察記錄、調查報告、研究成果等以成果交流會、主題小報、展板、體驗文章等形式進行展示交流。這樣的評價機制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手段多樣、評價方式靈活,真正立足于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探究能力、社會調查能力、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幸福成長。

      行動(三):給每門課程一個隆重的慶典

      “只要上路,就有慶典”,這是新教育的行動口號。作為一門課程,在即將結束的時候,教師應該帶領學生進行課程回顧,給學生一個樸素隆重的慶典,綜合梳理課程收獲,再一次共同見證穿越課程的歷程。這一切閃亮的記憶,如成長了一季的樹葉,最終都將落葉歸根。

      案例:“七星陽光”學生頒獎慶典

      我們研發《七星陽光學生成長手冊》,從唱好歌、寫好字、畫好畫、愛讀書、會運動、講衛生、善競爭七個方面,以學生自己、學生同伴、學生家長、任課教師為評價主體,對學生進行全面全程地評價。它立足基礎,將評價扎根于學生日常生活之中,讓孩子們每天都有目標,每天都有期待,每天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頒獎慶典成為孩子期盼的歡樂節日。每個期末,每個年級都會隆重舉行“星級陽光學生展示頒獎慶典”,千余名家長應邀走進學校,共同見證孩子們的成長和走過的歷程。

      學生獲得的“星級”不同,有七星的、六星的、甚至三星的。但每一位學生都充滿著收獲的喜悅,每一位家長都異常激動。一張張“陽光證書”代表著孩子們付出的努力,一句句由老師自己書寫的頒獎詞更是濃縮了平日的無數細節,每一位同學都被由衷地感動。孩子們在用歌聲、舞姿、朗誦等形式向獲得“七星陽光少年”的同學表示祝賀的同時,也為自己一學期來的努力鼓勁兒、加油。

      慶典的最后環節,孩子們會懷著赤誠的心,在粉紅色的心愿卡上許下最美的愿望,還邀請爸爸、媽媽、老師、同學寫下最美的祝福語!小小心愿卡貼到班級樹上,時刻激勵班級的每一個成員奮發努力,期待美夢成真。

      “星級陽光學生”頒獎慶典既是一段歷程的結束,又是新的旅程的開始,我們用慶典儀式點燃孩子們一個個金色的夢。

      端午節吉祥成語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國文化、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

      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民族會因其獨特的歷史和地理,對語言的表達有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同一個詞,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的頭腦中所反映的意象和聯想可以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認識到: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得較為明顯,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內涵的差異對于學習語言有著重要意義?!拔幕?Culture) 一詞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作土地”。之后,"Culture"的詞義被引申為“培養興趣、精神”。 19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泰勒 (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書中說:“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痹催h浩博的中國文化,從其孕育發生到恢宏壯大,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歷程。西方文化也是如此。但在很長時間里,中西方文化像兩條平行線,互無關系。20世紀末,全球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眨眼之間即可實現,文化也步入“互聯”時代,各種文化都將從與其他文化的交匯中獲益匪淺。盡管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共性,但差異十分明顯。這種差異就是文化的特殊性,或者說是個性。中西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禮貌、稱謂、顏色詞、數字寓意、習語、傳統節日等等。

      一 禮貌方面的差異

      禮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但它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賦予禮貌不同的內涵。漢英文化中表示禮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們判斷禮貌的標準存在差異性。這些差異是和在兩種文化中禮貌的不同起源以及長期歷史過程中受社會、歷史、地理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影響而形成的文化價值觀分不開的。

      (一)禮貌觀的差異

      在漢文化中,“禮貌”一向被看成是道德問題;而在英語文化中,“禮貌”被看成是人際交往中避免沖突和不和的一種策略和手段。漢文化中禮貌一向是對每個社會成員的道德要求,“它要求社會成員在思想上有合于禮的是非觀,美惡觀,在儀容,舉止和談吐上合于禮的規范”。而西方學者,如拉科夫、布朗和列文森以及利奇都把禮貌看成是避免沖突和不和的策略,是避免對別人觸犯或減少人際交往中摩擦的一種手段,禮貌的作用在于回避不和及尋求一致。交際中一般將重點放在回避不和上。

      (二)禮貌用語的差異

      中國式的“謙虛”出于真誠而非虛偽。例如,當受到贊揚時,人們往往習慣給予否定回答:“哪里,哪里,還差得遠呢”,或者,“不,我做得還不夠”。當邀請客人吃飯時,盡管飯菜很豐富,主人也會說“只是一頓便飯”或“我不會做飯”。這些都側重于人們之間情感的交流,強調的是感情的真誠而非虛偽。漢語用道歉的方式表示感謝難以為西方人所理解,中國人應邀做客時會說“給你添麻煩了”,得到別人幫助后會說“對不起,浪費了你不少時間”,西方人聽到這類話難以理解其致謝之意,他們不明白對中國人來說這種以關切對方的態度表達謝意的方法有時比直接感謝顯得更加情真意切。又如漢文化中人們對恭維和贊揚的應答也充分體現出漢文化貶己尊人的禮貌特征。當被別人恭維和贊揚時,人們往往說“哪里,哪里,做得不好”、“不敢當”或“過獎了”之類的話進行自謙。這樣的回答在中國人看來不僅是禮貌的而且是一種美德。而西方人要求的是尊重事實,考慮的是答話人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實際情況,是否對個人尊重;我表揚你工作做得好,你卻對此直接予以否定,這是對我真切、熱情的態度的否定,是不誠實的。由于我國在古代很多時候戰亂不斷,自然災害頻繁,民不聊生,人民生活貧苦,溫飽經常不能得到保障。因此,人們在見面時,出于關心,彼此總是問對方是否吃過飯。這樣,就形成了最常用的寒暄用語“吃飯了嗎?”這種寒暄語盡管在城市中已停止使用,但在農村地區還在廣泛使用。如果該寒暄語直接被譯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會引起誤解,英語國家的人會誤以為問話者欲請他吃飯。如果問話者沒有了下文,聽者就會感到奇怪,因為在英語國家,這種用語被認為是真正關心對方是否吃過飯,有請對方吃飯之意。因此,該寒暄語可直接譯成"Hi! ""Hello! ""How are you?""How do you do?"等。如果譯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則需解釋說明這種文化差異。

      二 稱謂方面的差異

      學習英語時,我們發現英語中的稱謂名稱比漢語中的要少得多。英語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顯得男女平等。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論父母其父親共用一個詞"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簡單又籠統。而中文“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卻將父或母的雙親分得很清楚。再如,父母同輩中的稱謂:英文中的"uncle"和"aunt"。,對應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姑媽、嬸嬸、舅媽、姨媽”等,既要分出父親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親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還分排行大小。還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輩的"nephew"和"niece"是只分性別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一詞,對應于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別。而漢語把表親關系區分得非常嚴格,既要說出性別,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語籠統一個詞了事。為了表示禮貌,對陌生人也要以親屬關系稱呼。如:“大爺、大娘、大叔、大嬸、大哥、大姐等”。英語中的稱謂卻為數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幾個稱謂經常使用外,其它的幾乎都不用。在英美國家,人們的相互稱呼在中國人看來似乎有違情理,且不禮貌,沒教養。年輕人稱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男子統稱"Mr.",稱已婚女士"Mrs."未婚女士"Miss"。

      中國文化中“貶己”和“尊人”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要求人們做人要謙虛謹慎,人際交往中言行舉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做到長幼有序,地位有別。這一特征充分體現在人們的相互稱呼、介紹、問候、邀請、受禮以及對待感謝和贊揚的應答中。如在敬辭和謙辭的運用中,指謂說者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要“謙”,如“鄙人”、“卑職”、“拙作”、“愚見”、“鄙校”等;指謂聽者或與聽者有關的事物時要“抬”,要“尊”,如“貴姓”、“尊姓”、“高見”、“大作”、“貴?!钡?。我們可以用“老師、書記、經理、工程師、廠長”等詞與姓氏連用作稱呼語, 而在英語中卻不能,我們不能說"teacher Zhang(張老師)""engineer Wu(吳工程師)"等。正確的說法是應按照英美人的習慣把Mr.,Mrs.,Miss 與姓(名)連用表示尊敬或禮貌。

      三 顏色詞方面的差異

      人類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界中,在日常的生活、生產中創造了十分豐富的顏色詞匯,成為人們傳遞信息、表達事物和思想的重要工具。顏色一旦浸入文化的染體,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會產生特定的含義,引起特殊的聯想。因此,即使是同一種顏色在不同民族的心里所引起的聯想意義有時候也是大相徑庭的。

      (一) 顏色詞在聯想意義上的文化差異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崇紅情結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紅與太陽與火有關,太陽給萬物帶來生機與溫暖,而火意味著光明與興旺。所以紅色象征著幸福、喜慶、吉祥、成功、好運。在中國,紅色都是運用在美好吉利的事物上。英語中的"red"也可以表示重要或喜慶的,如:a red letter day(重要的日子),roll out the red carpet(接待貴賓),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對紅的好感遠不如中國文化。西方對"red"一詞的理解與聯想主要基于其物理屬性。在西方文化中紅色主要指鮮血的顏色。因此,紅色是“危險”、“緊急”、“暴力”、“血腥”、“憤怒”和“困境”的象征。如:red alert(緊急警報),red cross(紅十字會),red ruin(戰禍、火災),red revenge(血腥復仇)。另外用red所引申的短語也往往含有貶義, 如:see red (勃然大怒),red light district(紅燈區,出沒的地方),red neck(鄉巴佬)。西方國家在賬目中記錄負數時常用紅色筆跡。所以,red還表示虧損、負債,如:red figure(赤字),in the red(負債)。

      (二) 顏色詞在語言應用上的文化差異

      比如,中文里的“紅茶”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青一塊紫一塊”是black and blue而不是black and purple;“青衣”不能譯成blue dress,而應譯作black dress;“青玉”不可譯作blue jade而是gray jade。而英文中的grey- haired應該是“白頭發”而不是“灰頭發”,brown sugar是“紅糖”,而不是“棕糖”,brown 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

      (三) 顏色詞語言色彩的差異

      語言色彩是指語言意義的褒貶和中性。顏色不僅有語言色彩,還有各自不同的褒貶義。中國文化中中性的藍色在西方文化中卻時而褒義,時而貶義;當“黃色”表示“低俗”時相對應的不是"yellow"而應該是"blue"。

      四 數字寓意方面的差異

      在我國,某些數字被看作是吉祥數字,如: 6 和8。6被看作是順利的象征。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六”的傳統觀念。如先秦時期六部儒家經典稱為“六經”或“六藝”,諸子中最著名的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總稱為“六家”。古代把親屬關系歸納為“六親”,婦女懷孕也稱為“身懷六甲”,天地四方合稱為“六合”。民間也有“六六大順”的吉語,在使用電話號碼或汽車牌號時,人們尤其鐘愛尾數為“66, 666, 6666”這幾組數字,農歷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視為舉行婚禮的吉日。英語里把隱居的人稱為666,因為他們完全脫離了上帝,人是在第六天被創造出來的,還有許多缺點,所以我們要和上帝呆在一起,才能洗凈身上的罪惡。相關的成語有six to one (相差懸殊的較量) , at sixes and sevens (亂七八糟) , by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兩) , be six feet under (到死,見閻王) , knock sb1for six(徹底打敗某人) 。8被看做是財富的象征。傳說中有“八仙過?!?、周易有“八卦”、兵法中還有“八卦陣”之說,做生意要笑迎八方客,做人講究“八面玲瓏”,過年過節要吃八寶飯,在中國,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對“八”可以說是特別偏愛,幾乎達到迷信的程度。電話號碼中喜歡有八,汽車牌照號碼最好有八,有的商店取名“518”(“我要發”的諧音) ,公司企業等單位開業把含有“八”的日期選作黃道吉日,開業典禮的時間也要定為8 點18 分(“發一發”的諧音) 。可見數字“八”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表示數量的數字,同時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共同愿望,蘊含著一定時期民族文化的內涵。在英語里比喻新的開始,新的抉擇,所以有be behind the eight ball (進退維谷) 。

      數字4在中國由于諧音“死”,而被視為一個不吉利的數字。電話號碼、車牌號碼尾數有四的就不受歡迎。人們尤其要避開“14”(諧音“要死”) ,“54”(諧音“我死”) 。在西方國家,人們基本沒有關于四字的忌諱。有的民族反而對“四”極為崇拜,認為“四”是公平、正義、力量的象征。還有褒義的用法, four star(極好的), four hundred, (名流) a four leaf clover (幸運)。 four還和fair諧音,所以在英語里four還象征著和平和正義。

      除了6、8、4等數字以外,還有很多數字在中西文化中都有特定的含義。如在漢語中2 與5連用指某人時,意指某人不成熟或愚蠢,說某人是二五或二百五意指某人是傻瓜。在英語國家,沒有特別的幸運數字,但卻有不祥數字,13 被看作是不祥數字。英國從前通常在星期五處死罪犯,因而星期五也時常被叫作“絞刑日”。如果“13 日”與“星期五”是同一天,則被認為大不吉利,被稱為“黑色星期五”。按照迷信的說法,每到這天,12個巫婆都要舉行狂歡夜會,夜會時魔鬼撒旦會出現。圣經的一些解釋者認定,亞當和夏娃就是在這個日子偷嘗了禁果,亞當和夏娃的兒子該隱也是在“黑色星期五”殺死了他的弟弟亞伯。據說,在13日這一天,美國前總統胡佛o羅斯福絕不出行。

      五 習語方面的差異

      同一句話,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反應有時是不同的,甚至會截然相反。習語是各國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國的風俗習慣。習語受不同國家文化的影響,反映其文化特征。

      (一) 由于不同的風俗習慣造成的差異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受民族心理狀態的支配。漢語習語“小菜一碟”和英語習語a piece of cake(一塊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含有“容易的事情”之意。但在習語中,兩個民族對同一思想的表達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這與兩國的飲食習慣有關系。蛋糕是英國飲食文化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食品,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所以他們就用a piece of cake 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國,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現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是一種比較高檔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對中國人來說易如反掌,因此我們常用“小菜一碟”來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

      (二) 由于不同的造成的差異

      宗教方面的差異是心理文化差異的典型。宗教在各民族的發展中均起著重要的作用,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而中國人信仰佛教。因此與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地出現在英漢語言中。在西方國家,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 這樣的詛咒等等。《圣經》被基督教奉為經典,因此,有大量的習語出自《圣經》。如:Job's patience(極為耐心),Judas kiss(猶大之吻),a daughter of Eve(女人),as wise as Solomon(智慧超群)等等。由此可見,《圣經》對英語語言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是在西漢末年,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漢語隨之出現一些來自佛教或與佛教有關的習語。因為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五體投地”,“回頭是岸”,“頂禮膜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

      (三) 由于不同的歷史典故造成的差異

      英漢習語中,有一些習語的來源有歷史原因,也有的是出自寓言、神話、傳說等,它們結構簡潔,但意義深遠。例如英語中有:a run of the mill job(指沒有多大變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塹,長一智),the shepherd's boy and wolf (騙人者反害己),Pandora's box(潘朵拉的盒子),意為“災難,麻煩的根源”等。在漢語中有“破釜沉舟”,“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狼狽為奸”,“畫龍點睛”。所有以上這些習語是與各國的文化相聯系的,如果忽視這種聯系,只從字面意義上就不能理解語言的內涵。

      六 傳統節日方面的差異

      中西方國家除了有共同的節日,如元旦(New Year's Day)以外,還有許多獨特的傳統節日,像中國的春節(Spring Festival),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和中秋節(Mid- Autumn Day)等;西方國家的情人節(Valentine's Day),萬圣節(Halloween),感恩節(Thanks giving Day) 和圣誕節(Christmas)等。

      中國長期以來處于封建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中,傳統節日具有濃厚的農業色彩,主要是由歲時節令轉換而來的,而西方文化由于長期受基督教的影響,傳統節日的起源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主要以吃喝飲食為主題,而西方國家傳統節日則主要以玩樂為主題。節日中,中國喜歡紅色,而西方崇尚白色。

      通過中西方節日的比較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生活狀態和的差異,以及思想理念及價值取向的差異,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交流與融合。認識西方的歷史與文化,克服文化差異,避免文化沖突現象的產生,在溝通過程中可以達到更有效的融合,為更好地開展國際交流提供一個窗口。

      結語:

      其實,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還有許多,中西方文化差異和沖突無處不在。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中西文化差異還表現在飲食文化上、繪畫和雕刻藝術上、思維方式上、生活態度上、教育觀念上、家庭觀念上、價值取向上等等各個方面甚至是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增進二者之間的交流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能幫助我們正確了解西方人的言行,充分了解對方、尊重對方的習俗,取得最佳的溝通、交際效果。只有從整體上把握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深刻了解中西方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此消彼長的復雜原因,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精華,才能揚己之長,補己之短,促進人類走向更加文明、美好的未來。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不僅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且能準確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境,積極促進跨文化交際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 段連城. 美國人與中國人――中美文化的融合與撞擊[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2001.

      [2] 錢穆. 中國文化史導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9.

      [3] 張占一. 試議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J]. 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0(3).

      亚洲精品国产美女久久久| 亚洲综合综合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国产精品| 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久妻妇| 久久亚洲熟女cc98cm| 婷婷亚洲天堂影院| 亚洲中文字幕久在线|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老年人| 亚洲?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亚洲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亚洲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天堂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影院播放|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a级毛片久久| 亚洲伦乱亚洲h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av日韩av永久在线观看| 日韩亚洲翔田千里在线|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区不卡顿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亚洲尹人九九大色香蕉网站|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www| 亚洲日本久久一区二区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