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越王勾踐破吳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出自唐朝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詩文賞析:
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在吳越興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臥薪嘗膽的事件最為著名。詩中卻沒有去追述這個為人熱衷的題材,而是換了一個角度,以歸統領全詩,來寫滅吳后班師回朝的越王及其將士。接下一句是對回師那個歡悅氣氛的描繪。詩中只抓住一點,寫了戰士的錦衣還故鄉,可留給人們想象的卻是一個浩大的,熱鬧非凡的場面:旌旗如林,鑼鼓喧天,勾踐置酒文臺之上,大宴群臣,滿臉得意而又顯赫的光輝。舉城到處可見受了賞賜,脫去鎧甲,穿著錦衣的戰士,二十年的恥辱,一朝終于洗凈,勝利的歡欣與勝利的沉醉同時流露出來。一個盡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圖景。果然,王宮里開始回蕩起歌功頌德的樂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繽紛落繹,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每一次重大歷史事件都是全部愛國主義精神充實起來的,不同的人士對自己的豪情的表達方式也是不同的,其中詩人的表達方式頗為高雅、豪邁,喜、憂、愛、恨層層包裹著食詩詞中的每一個字……
憂,憂得讓人無奈。
詩仙李白游覽越中時,想起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有感而發,寫下《越中覽古》。詩寫的就是這件事: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喜,喜得讓人發狂。
在廣德元年(763),杜甫喜聞薊北光復,留下千古名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詩人想到可以挈眷還鄉,喜極而涕,這種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我們可以想象作者當時對著妻兒侃侃講述捷報,手舞足蹈,驚喜欲狂的神態。
愛,愛的讓人激情澎湃。
正所謂“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綿綿無絕期”。曾記得,安史之亂發生后,皇帝率兵馬倉皇逃入西南,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遭到毀滅,白居易親歷這一歷史變故,感嘆不已,便寫下了名篇《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之恨,“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之情,都被作者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
恨,恨得讓人入骨。
眾所周知,奸臣昏君是“人人得而誅之的”。歷史上有名的奸臣中,陷害忠良的秦檜便是代表。岳飛抗金班師,而秦檜卻連發十二道金牌令岳飛回去,并向金國求和。岳飛滿腔悲憤,卻無人理會,留下《滿江紅》之豪句: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吳越文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文化時期。而河姆渡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的發現、發掘,為研究吳越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史料。
春秋時期的吳國、越國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
在吳越文化發展史上有兩個重要的節點,即前后兩個歷史時期。
一是在春秋時期已有吳國和越國兩個國家,在此期間互相爭霸。公元前494年,吳越又爆發了一場大戰。越國敗得很慘,越王勾踐一度去當了吳國的俘虜,受盡恥辱。越臣文種征集珍寶器物,帶到吳國,賄賂太宰。又把西施送到吳王身邊去,吳王大喜過望。答應了文種提出的媾和要求,赦了越王。勾踐被赦后回到越國都城會稽,“苦身焦思”,“臥薪嘗膽”。他親自訂立國家的政策: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他“身自耕種,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彩”;多方招徠賢人達士,扶貧濟苦,問傷葬死,與百姓共休戚、同勞逸。這樣上下齊心,競競業業,國家才慢慢恢復了元氣。越王勵精圖治,對楚、齊、晉、魯等鄰國無不小心修好,對吳國更是十分巴結。公元前482年,吳王調兵大舉北伐齊國。于是,越國乘其國內空虛,調發重兵攻伐吳國。吳國被攻破,越王勾踐自度不能一口氣滅吳,因此便許了和。又過了四年,越軍更強大了,再度伐吳。這時吳軍疲敝,越軍得以摧枯拉朽之勢大破吳軍,并留下來包圍吳軍三年,將吳王圍困于姑蘇之山。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
二是唐代之后的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位于今天的浙江及蘇南一帶。從公元886年開始,錢氏家族在這一地區保持了近百年的統治。錢氏父子鼓勵農耕、修筑水壩、興佛重教。在當時東亞各國中,吳越國是國運最長久、人民最安寧、經濟最繁榮的國家。在錢镠的領導下,杭州開始了歷史上最初的大規模建設。
現有史料表明,錢镠射潮決非筑塘一事,而是在吳越全境發動大興水利。在杭州,疏浚西湖。在杭嘉湖,疏浚治理太湖。在紹興鑒湖、鄞縣東錢湖周圍筑塘。在蕭山,開浚西興塘。在嘉興、桐鄉、吳興等地,多開支流、小涇,集防洪、灌溉于一體。
錢镠十分重視農業,募民墾荒,增產不加賦。
吳越國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農業手工業也很快發達起來。因獎勵蠶桑,吳越的絲織業在十國割據政權中是發展最快的。瓷器業、商業也迅速繁榮。還積極開拓海外貿易,與日本、新羅、百濟、高麗等國遣使往來,經貿交易遠至西南亞的波斯(伊朗)等國。這樣,錢塘富庶盛于東南。
吳越國期間,寺觀建筑、石窟藝術、文學書畫、工程技術等多方面文化成就,為其他割據政權所不及,且富有蘇杭特色,影響深遠。
吳越文化的地域范圍及歷史傳承
吳越文化是長江下游的區域文化。
長江下游中國古代一般以淮河為南北方的分界線。淮河以南的長江下游地區,從新石器時代以來,文化面貌相對比較一致。春秋時期,在這片土地上先后崛起吳、越二霸,因此我們稱這一帶為吳越文化區。
吳越文化的區域范圍主要在上海、浙江、江蘇,以及福建與江西小部分。
文化區是由地理因素與歷史原因造成的,比較穩定。文化區不同于行政區。行政區是人為劃定的,比較多變。文化區也不是完全不變的,某些歷史原因可以引起文化區的局部調整。但文化區的變化,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不像行政區的改變那樣,可以通過頒發一個行政文件而立刻實現。
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連續性。它是超越朝代的局限而又一脈相承、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以吳越文化來說,吳國、越國雖已于春秋后期和戰國前期先后滅亡,但吳越文化并不因此消失,而繼續傳承于后世,綿綿不絕地發展下去。
在文化史上,六朝時期以前產生并存續于江浙地區的吳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種真正具有鮮明統一性和系統性的文化形態。直到六朝前期,吳越民眾仍以尚武逞勇為風氣。但就總體性狀而言,粗獷中蘊涵精雅,這是當時吳越文化的顯著特征。從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和春秋吳國大墓的玉器、青銅器可以看出,吳越人已具有從粗獷中追求精雅的審美心理和實踐創造力。
文化傳承的本質,在于各種文化基因的累積和裂變,在于諸種傳承方式的相互協調、相互配合與相互作用,從而使文化具有流動性、延續性和再生性。“吳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氣共俗”,逐漸在相互交融、激蕩、流變與集成中形成統一的文化類型。從文化的源流與發展來看,傳統的吳越文化,是海派文化乃至現今長三角文化的淵藪和根基,后者則是前者的延續與新生。這些為進一步把握吳越文化的內涵、特質及其價值取向,并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中推進文化整合,提供了歷史和現實的依據。
吳文化和越文化的異同及精神特質
一、和諧共存的吳越文化
吳文化和越文化,都起源和發展于長三角地區。在古代,吳越人是活動于今長江以南東南地區的原始居民,是東南地區的兩個土著部族。歷史記載和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這兩個部族實際上同屬于古越族—百越。百越是我國的一個古老民族,分布于我國東南及南部,甚至越南北部的廣大地區也有百越的足跡。《呂氏春秋·恃君篇》注“越有百種”,百越支系雖然繁多,但有許多相同之處。吳文化和越文化雖然分別在江浙不同地區,但同屬長江文明的支流,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吸納,相互交融。《呂氏春秋·知化》云:“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通屬,習俗同,言語通。”經古籍記載和考古證實,可以看出吳越的相同特征:
稻作文化相同,由于氣候地理適于稻作生長,水稻種植都成為吳越的主業。
淡水養殖業相同,由于地處水鄉澤國,有得天獨厚的漁業資源,漁業就成了吳越經濟的重要行業。著名學者林乃燊指出:“真正的淡水養殖業,大概起源于春秋時的吳越。”
制造工藝相同,吳越都制造幾何印文陶器。從近年出土的“夫差自乍其元用劍”和“越王勾踐自乍用劍”考證,其制作工藝水平和風格特征均無多大差別。
語言相同,吳越古語都是講越語,吳語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而來的;習俗相同,吳越地區古時流行“文身斷發”習俗,吳與越史籍上都有“文身斷發”的記載。春秋時期,長江三角洲還是蠻荒一片,句吳和于越民族,都斷發文身,不冠不履。另外,在葬俗上,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是吳越地區相同的埋葬方式。
二、和而不同的吳越文化
吳越兩地比鄰相處,其先民皆為百越族,有許多相同的文化特征。但由于地域的不同及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也產生了吳文化與越文化的不同魅力。
地域位置對吳越文化的影響。
在歷史發展中,吳地北有齊,西有晉,又與楚接壤。吳文化主要是接受了周文化的影響,故而在接受外來文化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位,具有更強的開放性。越地與吳地相比則顯得偏僻,越與楚、吳的關系密切,與中原的聯系則不如吳,外來文化的沖擊也相對薄弱。越國更注重本土變化,注重鮮明的越地土著特色,這也導致越文化與吳文化的差異和區別。
生存環境對吳越文化的影響。
吳地處在太湖流域的平原上,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水陸交通便捷,商品流通便利,社會生活相對穩定,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而越地臨海濱江,山多平地少,雖有林、牧、漁、副多種經營,但與吳地相比,生活空間就相對狹隘和閉塞。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吳文化的內涵就多一些精巧和柔美,越文化就多一些通俗、樸質與陽剛。吳人雖精明,卻安于守成;越人雖樸野,卻敢于冒險。這些,對吳越經濟的不同模式,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總體來看,吳文化與越文化的共性大于個性。
吳越兩國以及周圍列國為爭霸一方,相互為敵,戰事不斷,先是吳國戰勝越國,再是越國滅掉吳國,后又楚國滅掉越國,秦國又滅楚國。在這漫長的戰亂和爭斗中,吳越文化與長江中游的荊楚文化、長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黃河流域的華夏文化既交相輝映、相互滲透、多元交融,又相互轉化、變換,釋放各自的文化能量。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力,又影響和作用于政治、經濟、社會的變革及發展。
六朝至隋唐的晉室南渡,士族文化的陰柔特質及其對溫婉、清秀、恬靜的追求,改變了吳越文化的審美取向,逐步給其注入了“士族精神、書生氣質”。南宋直至明清時期,吳越文化愈發向文雅、精致的方向生長。隨著工商實業的萌芽,吳越文化除陰柔、精細之外,又平添了消費特征和商務之習。到清康乾盛世,蘇、杭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天堂,其間不論是經濟、科技、教育,還是學術思想、文學藝術,都成為吳越文化走向高峰并在全國領先的標示,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長江下游溫濕多水,河網縱橫,使人性柔;長江下游種植水稻,養蠶繅絲,生產方式精致細密,使人心細;長江下游自古多藝術,南宋以后有“江南人文藪”之稱,使人氣質文雅。細柔、精致、文雅,似乎可以稱得上是吳越文化的共同特征。《紅樓夢》與越劇可以看作是吳越文化的標本,其柔美、細膩、文雅的文化氣質表露得淋漓盡致。
吳越文化對當代浙江的影響
吳越文化的發展,既始終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質,又兼收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越文化在這種發展演化進程中,形成了具有鮮明浙江特色、深厚歷史底蘊、豐富思想內涵的區域文化,并對此后浙江地域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
甘為人先,勇于創新
因為依水而生、傍海而居的生活生產環境,越民在與水的長期拼搏、對水的長期征服過程中,培育了頑強的生命力和富于冒險的精神品質。從歷史看,由于吳越地區發展一直處于動態的流徙過程中,這種流動帶來的文化融合與碰撞,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增強了他們對新事物的敏銳意識與創新的愿望。善于創造、勇于創新是吳越文化的秉性,也是這一區域文化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原動力。
改革開放之初,“浙江人闖天下”,歷經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敢為人先、吃苦耐勞,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他們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第一批個體工商戶、第一批私營企業、第一批專業市場、第一座中國農民城、第一個股份合作企業、第一家私人包機公司、第一個海外專業市場等等。這些眾多的“全國第一”,也充分體現了浙江人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大氣開放,兼容并蓄
一方水土涵養一方人文,溯(長)江、瀕(錢塘)江、環(太)湖、臨海的“山水形勝”,造就了吳越文化的文化習性與人文精神,注定了這一方文化與生俱來的開放胸懷。吳越地域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中原文化、閩粵文化與吳越文化交融匯通之地,對異質文化沒有排斥性,而有著非凡的開放、兼容氣度。陽明心學和浙東學派、永嘉學派都重在兼采各派思想。明清時期,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浙江率先孕育,造就“東南財賦地,江南人文藪”的嘉年盛世,也是由于對新思想的廣泛接受和容納。千百年來,吳越文化在發展演變之中,已形成兼容并蓄、人我共生的傳統。
機敏睿智,堅韌不拔
吳越文化的產生和傳承,既是優越地理環境的造化,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晶。吳越人民世代相襲的聰明才智,非但賦予錦繡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鑄出由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體現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認同。重視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風。縱觀古越歷史,浙江人民具有臥薪嘗膽、堅韌不拔的志向。“大禹治水”,“勞身焦思十三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其人格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堅強意志與獻身精神的理想化身。越王勾踐不忘俯首稱臣于吳國之恥,臥薪嘗膽,勵精圖治,韜光養晦,終成功業。吳越國王錢镠保境安民、納土歸宋……一部古越文化史,就是一部浙江人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史。這種精神品質深刻影響了歷代浙江人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征。
經世致用,務實求真
一、了解史實
此類詩往往是詩人游覽某地,有感于此地發生的著名歷史事件而作的,因此對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就是詩人游覽越中,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件來抒發感嘆。此類詩歌往往首句點題,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接下來,借事件中的片段或幾個鏡頭抒寫史實,傳遞某種情感。最后稍作渲染,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二、體會情感態度
此類詩最直接的一層情感是對所吟詠的古人或古事的情感態度,或仰慕頌揚,或批判嘲諷,或同情憐憫等等。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對周瑜的仰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辛棄疾對孫權、劉裕的仰慕,對劉義隆草率出兵的批判和對廉頗的同病相憐之感。而要想更深層次的理解就需要知人論世了。深層次的情感通常有三種類型:
1.借古諷今(或借古傷今)
這類作品借懷古來批判當今社會的黑暗或不良現狀。如韋莊的《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詩的首句寫金陵雨景,渲染氛圍;二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情,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2.借古傷己
很多詩人都是人生不如意或仕途不得志的。所以聯想到古人,他們就會因經歷相似或相反而產生感傷情緒或悲憤情緒。如李商隱《賈生》寫漢文帝召見賈誼,傾談神鬼不談治國之策,實則借賈誼來寫自己同樣的遭遇,抒發并強化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面對周瑜,相反的人生經歷促使他產生了壯志難酬的悲涼之感。《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廉頗與辛棄疾相似的經歷則催發了詞人有才難施的悲憤之情。還有杜甫的《蜀相》《八陣圖》也都是如此。
3.借古抒懷
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詩歌變換視角,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前兩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后兩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擄去,歷史就要改寫。議論新穎獨特,發人所未發,一反眾口一詞的論調而又不悖情理,表現出深刻的哲理思想,給人以啟迪。李白在《越中覽古》中則抒發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分析藝術手法
【關鍵詞】古詩;鑒賞方法《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 在 7 ~9 年級,可通過考查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古詩鑒賞歷來是日常學習和中考備考的重點,也是許多學生感到棘手的難點。這是由于古詩的語言含蓄、凝練,表達賦予跳躍性,再加上學生有意疏離,領悟能力欠缺,致使平常學習局限于死記硬背,未能真正領悟,那么,究竟怎樣才能讀懂詩歌,把“意會”到的東西“言傳”出來?我認為應抓住下面幾個要點:
1走近詩人
我們常說“詩如其人”,那么了解 “其人”也能從側面了解其詩。了解詩人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創作時的豐富情感的重要一環,它可以使學生對詩歌有一個初步感知,為理解詩歌作好鋪墊。例如對于杜甫詩歌的認識,縱觀其生活及社會背景,其詩可分為四個時期:一、意氣奮發、浪漫張狂的年輕漫游時期。二、屢試不第、正視現實的困居長安時期。三、萬方多難、憂國憂民的亂世流亡時期。四、田園草堂、顛沛流離的漂泊西南時期。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他的詩歌特色各有千秋。
2關注詩歌題目
俗話說: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詩題往往點出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寫作對象和場景。解讀詩題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從多個角度了解詩歌。從詩題之中,我們往往能明確詩歌的類別,把握其表現手法和內容特點。如寫景詩的借景抒情,詠物詩的托物言志,懷古詩的借古諷今,送別詩的留戀愁苦,閨怨詩的思遠懷人,羈旅詩的漂泊思鄉,邊塞詩的壯志豪情或厭戰思鄉等。從《春夜別友人》中讀出離愁,從《望月懷遠》中讀出思鄉,從《錢塘湖春行》中讀出喜悅。從《歸園田居》中讀出愜意。
3抓住詩歌意象
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質,即詩中的景和物。一些意象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如流水代表時光流逝功業無成或綿綿的愁思,柳代表送別,草代表離情,月代表懷人和思鄉,菊代表高潔和隱逸,竹代表正直和謙虛,落葉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緒、飄零,闌干代表思念、寂寞、離愁等。意境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感情的流露,抓住意象及其特點,并反復揣摩體味作者思想感情,是順利進入詩歌意境的關鍵。如松柏象征孤直、頑強、高潔,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又如詩歌: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4掌握詩歌內容
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內容博大,從 《詩經》 到明清的詩歌,數量之多、題材之廣、令人贊嘆,但就內容而言,大體可分為:
4.1寫景抒情。如: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煙花含愁。孤帆載憾,天際碧水帶走著詩人的無盡思念,惜別之情從每個畫面中滲透到讀者眼前。
4.2詠物言志。山川河流,花草樹木,清風明月,飛禽走獸等均成為詩人引用的對象。如王維 《山居秋暝》 表達了詩人怡然閑適的心情,寄托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4.3邊塞征戰。如:范仲淹 《漁家傲》 中的“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4.4懷古詠史。如劉禹錫的“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西塞山懷古》)。
4.5即事感懷。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4.6羈旅行役。如: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以上是對詩歌的大體分類,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的鑒賞時,能快速地了解其內容,以便把握其詩的要旨。
5品析詩歌語言
詩歌語言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5.1嚴實質樸,含蓄雋永。如 《憫農》 運用白描,不加修飾,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全首詩20字,讀者容易理解。而含蓄雋永其特點是意在言外,不直接敘述,言在此而意在彼,讓讀者體味。字短情長味深,啟人聯想、想象,開啟讀者悟性,導入美感的享受。如:李商隱的 《雨夜寄北》 向夫妻間掛念問候,時、境、情融為一體,傾吐深情的憧憬均顯示言外,隱于其中,越嚼越有味。
5.2形象生動,清新雅致。如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用語新穎別致,不落俗套,給人一種清新愉悅的美感。如:杜甫的 《絕句》:“兩個黃鶯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動靜相結合,色彩絢麗,語言形象清新生動。
5.3絢麗飄逸,和諧婉轉。如李白的詩大都寫得色彩繽紛,景色綺麗,變幻莫測,體現著絢麗飄逸之美。
6掌握藝術技巧
詩歌的藝術技巧包括內容很多,常見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構思、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風格流派等。行文構思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采用意象相加的形式。詩中常用的修辭特點有擬人、夸張、對比、排比、對偶、比喻、反復等。詩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描寫、抒情等。描寫又有白描和細描,如白居易、陶淵明的詩多用白描,王維的很多詩則善工筆細描。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詩中多用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等間接抒情的方式。詩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比興、象征、虛實結合等。如:“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極力渲染昔日之繁華,結句卻落筆于今日之荒涼,巨大的反差、強烈的對比,讓人頓生人換、古今盛衰之感慨。詩中的風格流派如李白的清俊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蘇軾的曠達豪放,柳永的柔美婉麗,劉禹錫的寄寓深遠,陸游的激昂悲壯,陶淵明的平和閑適等。
7領悟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