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學術研討會主持

      學術研討會主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術研討會主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學術研討會主持

      學術研討會主持范文第1篇

      【關鍵詞】“唐律研讀會”;高明士;法學

      在臺灣地區,各類讀書會異彩紛呈,活躍在臺灣的各個角落。在眾多形式的讀書會中,發源于臺灣大學的“唐律研讀會”尤其引人注目。筆者利用在臺研修期間,曾對它作了一點調查和考察,現呈奉于大家面前,以求有所裨益。

      一、“唐律研讀會”的歷史概況

      “唐律研讀會”是從日本引進的一種讀書方式。據召集人高明士教授介紹,這種讀書方式本來是我們中國的傳統讀書方式,但我們后人逐漸淡忘了這種讀書方式。該研讀會開始于1994年,1994至1996年是基礎研究階段,主要依個人興趣與專長,先逐條逐字解讀唐律部分條文,并以史學的觀點,探討中華法系的沿革演進,也析論既有的學術著作。1997年度研讀工作暫停,各會員根據自己的研習心得,撰寫可發表之研究報告,以展現并反省三年來的研討成果。自1998學年度開始,該研讀會改變過去只依個人興趣條文解讀方式,而由具有總則性質的《唐律疏議?名例律》開始,依序解讀,持續至今。十余年來,唐律研讀會已經陸續解讀完畢唐律277條,超過唐律全部條文(502條)的二分之一。

      二、“唐律研讀會”的組織和成員

      “唐律研讀會”由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高明士教授擔任召集人,聯合臺大、政大、師大、文大等校歷史系與法律系師生進行研讀,成員包含史學界、法學界教授、研究生以及大學部學生。我們從下表主要成員簡介一覽中可以看出這種學科的結合,從而為我們的跨學科聯合研究提供有益啟示。

      凡欲參加“唐律研讀會”的專家學者或者學生,均采取自愿方式,不用交付任何會費。在每次研讀會舉行時,與會者需要在簽到表上填寫自己的名字。所以,“唐律研讀會”是一個開放型讀書會,允許外界自由地參加。

      三、“唐律研讀會”性質與目標

      “唐律研讀會”實質上是一種個人自由閱讀與集體交流閱讀體驗相結合的讀書形式。每次大家選擇《唐律疏議》中相同的條文,自行閱讀和查閱相關資料,然后在定期舉行的研讀會上彼此交流閱讀體會,并鼓勵和允許不同觀點相互爭論。其目標是:提振法制史研究風氣;發揚基礎研究精神;探討以唐律為中心之歷史問題,尤重唐律對其后歷史的影響;歷史學者與法律學者就法制史課題進行科際整合;建立以唐律為中心的中國法制史網絡討論群。

      四、“唐律研讀會”的活動形式

      “唐律研讀會”有多種活動形式,概括起來,主要有:

      (1)自行閱讀。會員自行讀完選定的《唐律疏議》中的有關條文,并以書面形式準備好閱讀心得或報告。

      (2)研讀會。這是“唐律研讀會”活動的主要形式,每兩個月舉行一次,一般在”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室”進行。座談由召集人主持,記錄員記錄研讀內容。會員在會上暢談各自的心得體會或對所閱的條文發表評論。

      (3)學術研討會。迄今為止,該研讀會共舉辦過五次學術研討會,會議時間和內容分別是:第一次在1998年3月至5月間,該會成員借論文研討會,報告各自研究成果;第二次是2001年7月19日―20日,舉行“唐律研讀會第一次成果發表會”,除了研讀會的成員外,還邀請多位海內外專研唐律與法制史的學人共同參與研討;第三次是2004年5月22-23日,舉辦“東亞教育與法制研究的新視野”研討會;第四次和第五次是2005年度,于4月29日舉辦“東亞傳統家庭教育與家內秩序國際研討會──教育與法制的探討之一”,于6月2―3日舉辦“傳統東亞的家禮與國法國際研討會──教育與法制的探討之二”。

      (4)固化有關成果。自1994至2006學年度為止,“唐律研讀會”已經召開逾105次研讀會,其中申報”教育部顧問室”的研讀成果報告書計有九本,申報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的研讀成果報告書有一本,向“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申報者有三本;公開出版《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一)教育與政治社會》、《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二)唐律諸問題》、《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家族、教育與國法》、《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二)家內秩序與國法》等六部專書;有6位博士研究生以唐律研究作為博士學位論文,這六篇博士論文均陸續由五南書局出版,作為《中國法制史叢書》(據介紹,北京大學出版社亦已同意將《中國法制史叢書》出版簡體版)。

      五、“唐律研讀會”的經費來源

      “唐律研讀會”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撥款和有關單位或個人資助。1994年研讀會在“教育部顧問室”資助下創立,后來由“國科會”資助繼續讀書活動。有關單位或個人的資助主要限于學術研討會和出版成果,比如《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系由“洪瑞先生學術著作獎助出版委員會”獎助出版;第三次學術研討會系由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及玄奘大學資助下舉辦;而第四、五次學術研討會均由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資助舉辦。

      六、結語

      “唐律研讀會”的累積成果,目前已經受到中國大陸地區、日本、韓國等學界的矚目。它倡導的撰寫法制史論文范圍,已由研究生下移至大學部學生,成員涵蓋三個世代。筆者相信這不僅對法制史研究作出貢獻,同時對于提掖后進,培養扎實學風,提振研究風氣,必定會有所裨益。

      學術研討會主持范文第2篇

      關鍵詞:首屆傳統音樂與當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專題報告;述評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2.03.022 

      作者簡介:顏婷婷(1981~),女,西南大學音樂學院2011級博士研究生(重慶 400700)。

      收稿日期:2012-04-05

      2011年11月,全國“首屆傳統音樂與當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在重慶召開。這次研討會由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宗教音樂研究所主辦,長江師范學院、重慶師范大學、重慶文理學院加盟協辦,歷時3天的學術交流,云集了全國各地高校及文化藝術研究單位的學者180余人攜文8 5篇參加。研討會共分為3個專家講座、6場專題報告和論文宣講3個板塊,現將專題報告的內容綜述如下。

      傳統承在當下,使命亙古不變;傳承承載歷史,唯有大任肩擔。專題報告從不同視角對傳統音樂在當代的發展、保存、傳承等情況作了陳述;專家們細心專研、代表們認真聽取,次次精彩,場場爆滿。

      一、研討學科建設:民族音樂學是

      研究音樂的學問

      自美國學者梅里亞姆在1964年提出“音樂人類學”,隨后音樂人類學這一概念被引入中國,對中國同類學科建設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在相關學科界定上也產生了一些負面作用,引起學術界廣泛的困惑和疑問。在此次研討會上杭州師范大學的杜亞雄教授作了題為《民族音樂學是音樂學的分支學科》的專題報告。其實早在1984和1986他就提出了《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及其目的》、《有關民族音樂學的幾個問題》等相關討論。此會他再次清晰地界定了民族音樂學的學科性質。

      杜教授在報告中開始便提問“音樂學”是研究什么的學問?他認為最簡單的回答即“音樂學是研究音樂的學問”。如果只把“目光投向人”而不投向“音樂”,就不是“音樂學”,而是“人類學”。如果只把“音樂”作為“文化”來研究,不把“音樂”當成“音樂”加以研究,那也不是“音樂學”而是“文化學”。民族音樂學如果只研究“文化”和“人”,也就再不是音樂學的分支學科,而會變成某些美國民族音樂學專家所說的“eth-no-musicology”,意為“民族無音樂學”。他舉例分析進入21世紀我國民族音樂學界同樣出現“去音樂化”的現象,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中國民族音樂界整體音樂水平的降低;二是脫離我國實際情況,盲目引進國外理論,接受誤導。最后杜教授十分明確地對民族音樂學的學科性質進行了界定:“民族音樂學”作為音樂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從民族學的角度研究音樂的學問。“音樂人類學”是人類學的分支學科,其研究目的是通過研究音樂理解人類的行為。“音樂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研究范圍相同,方法近似,但因其研究的目的不同,并不是同一學科。如果由民族音樂學家用“民族無音樂學”的方式,越俎代庖地去搞“音樂人類學”,這個學科一定建立不好,也不可能在我國得到健康發展。

      隨后代表們對杜教授的報告議論紛紛,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揚州大學楊殿斛教授對杜教授的觀點提出異議,他認為音樂就是文化,但杜教授當場也對楊將音樂等同于一般文化的觀點進行了激烈的反駁,雙方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國外音樂人類學(民族音樂學)的引入對我國傳統音樂研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并引發了持續30年的概念和學科屬性之爭,已波及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發展的道路問題。從邏輯上看,每一個概念都有它自己涵蓋的范圍,并以此與其他概念相區別。如果某個概念和另一個概念的范圍已經沒有區別,這一概念在實際上已經可以被另一概念所取代而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說“音樂是文化”可以理解,如果把“音樂”和“文化”之間畫上等號,根本不合邏輯。從科學上看,一門學科也是如此,每一個獨立的學科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研究目的、范圍、角度以及方法。如果一個學科完全采取另一學科的研究范圍、角度和方法,其研究目的也和另一個學科沒有區別,那這一學科也已經被另一個學科所取代,沒有必要存在。因此,民族音樂學是研究音樂的學問,無論引用任何方法去研究音樂,重視音樂本體研究,毋庸置疑!

      二、追本傳承溯源:云南三弦音樂簡述

      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教授《云南南亞語系諸族傳統器樂民俗當展狀況的考察與研究》闡述了器樂民俗考察在認識民族性、地方婚俗和追溯歷史上的意義,并詳述了佤族小三弦、布朗族牛腿琴和德昂族馬腿琴彈奏的“串姑娘調”在樂舞民俗中運用的狀況及音樂特色,表明該類樂曲向藝術化及通俗化方向的發展。

      學術研討會主持范文第3篇

       

      一年來,該同志以學習黨的十精神和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重點,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思想修養、道德修養,提高了踐行“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自覺性。現將該同志2012年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業績

      (一)增強服務意識,努力做好民俗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堅持常年面向社會免費開放,2012年參觀人數18萬人次。先后接待文化部非遺司、省政府參事室、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省民俗學會、省史志、省電視臺等單位領導的考察和參觀。為省民俗學會、山東大學民俗研究所、山東工藝美院專家學者和研究生提供了學術研究方面的支持。請山東工藝美院張從軍教授幫助編寫《***民俗展陳列方案》,做好改陳的準備工作。

      (二)認真做好古船保護與修復工作。協調***文物保護中心派員來***啟動古船保護修復工作。經過半年多的工作,古船主體修復工作已基本完成。邀請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專家組成員和中國船史研學會專家、考古專家參加 “***古船保護修復工作中期評審會”,與會專家對中期保護修復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對后期保護修復工作提出了復原式修復的意見。預計2013年4月份古船保護修復任務可全部完成。

      (三)參與定陶漢墓保護工作。根據局領導的安排,參與了定陶漢墓的保護工作。參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中心、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秦俑博物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就定陶漢墓保護方案以及子方案的編制和研究工作。參與了定陶漢墓出土文物保護工作。幫助定陶縣文物局修改請示、紀要、匯報材料23份。配合省、市局而做好定陶王陵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爭取工作。

      二、科研工作情況

      (一) 4月份參加中國民俗學會在金門組織的“2012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專題研討會”,并在會議上宣讀了論文《談魯綿織造技藝的傳承與開發利用》。

      (二)9月份參加省博物館學會在濟南舉辦的“石槨畫像國際學術研討會”,并在會議上宣讀了論文《成武出土漢畫像石的調查與研究》。

      (三)10月份參加省民俗學會成立25周年學術研討會, 并在會議上宣讀了論文《***民俗博物館民俗文物征集與保護工作的思考》。

      (四)12月份撰寫了《***民俗博物館民俗展改陳大綱》。

      (五)古船保護修復與研究工作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國內最著名的船史研究專家認為:***古船修復工作“認真、細致、有據、求實”,復原施工工藝具有創造性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是國內出士古船修復復原的典范。

      三、2013年主要工作打算

      (一)搞好《***民俗展》改陳工作。目前山東工藝美院張從軍教授正在主持編寫《***民俗展改陳方案》和陳列藝術設計工作,爭取四月份牡丹花會期間改陳后的《***民俗展》正式對社會免費開放。

      (二)搞好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為配合《***民俗展》改陳工作亟待征集一批民俗文物,以適應改陳工作的需要。

      (三)建立健全***民俗博物館館藏民俗文物檔案。

      (四)做好古沉船脫水保護工作。四月份召開一次古船修復工作驗收評審會。

      (五)配合定陶縣人民政府,做好定陶漢墓保護方案的編制和出土文物保護工作。

                          ***民俗博物館

      學術研討會主持范文第4篇

      高校社科學報“品牌欄目”如何良性、健康、可持續發展,是其發展中普遍遇到的最大難題,但若能在作者群、研究機構、運作方式、編輯、學術研討的常態化等方面加大思考和實踐的力度,就能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高校社科學報也能與時俱進地匯入國家戰略和時代主潮之中,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和當代文化建設作出貢獻。

      關鍵詞:

      高校社科學報 品牌欄目 可持續發展

      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與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近年來相繼評選出一批“名欄”“特色欄目”和“優秀欄目”等品牌欄目。這些已獲得社會認同并產生廣泛學術影響的品牌欄目如何良性、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目前高校社科學報普遍遇到的最大難題,也是影響其發展壯大的最大瓶頸。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既是當代社會改革發展的時代主題,同樣也是高校社科學報及其品牌欄目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構建高端化和國際化的作者群

      眾所周知,學術質量是學報及其品牌欄目的核心價值與學術生命之所在,而學術質量取決于所刊論文的質量,論文質量又來自作者的水平。因此,圍繞品牌欄目形成相對穩定的高端化和國際化的作者群就十分重要。因為一個欄目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長久立足于學界的關鍵在于作者的學養以及由此而來的稿件質量。

      一方面,要廣開門路吸納海內外知名學者的優質稿件,這是欄目保持學術生命強力的重要支撐;另一方面,要不斷發掘青年才俊的新說力作,這是欄目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這兩個方面是許多學報努力的方向,例如安陽師范學院《殷都學刊》的“殷商文化研究”欄目,自1984年創立至2011年的20多年里發文547篇,一大批知名專家學者成為其穩定的作者群。這些作者遍布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名甲骨學家、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中國地質大學學報》“資源環境”欄目的作者群,包括100多位中外著名學者,其中有國務院總理、工程院院士劉洪亮、生態經濟學家王松霈、環境經濟學家潘家華、環境法學家蔡守秋、環境資源法學家汪勁、美國自然環境保護委員會委員王立德等。這些著名學者覆蓋了環境資源法領域近90%的高端作者。而整個作者隊伍則涵蓋了“20后”到“80后”不同年齡段,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曲阜師范大學《齊魯學刊》的“孔子?儒學?齊魯文化研究”欄目,1984年創設至今發文903篇,作者中的海內外著名專家有張岱年、任繼愈等幾十位以及他們培養扶持的學術新人如當年的李申、李炳海、楊國榮等年輕學人,如今都已成為孔子、儒學和齊魯文化研究方面的專家,不少已是教授、博導或知名專家。欄目與作者群之間應該形成這樣一種良性互動關系:欄目辦得好影響大就會吸引有影響力的名流大家,而高端作者群又反過來提高欄目的影響力,二者互動可以最大化地實現學報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在作者群的建構方面,社科學報要具有開放的胸襟和全球的氣度,努力做到名流與新銳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國內與國外結合。這樣,欄目就能保持長期性和可持續發展。

      那么,如何吸引作者將高質量的論文投給某家學報的某個“品牌欄目”?學報界必須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優惠措施。其一,建立優稿優酬機制。雖然真正的學者追求的是學術境界,但優厚的稿酬畢竟是對其學問的社會價值的認可,對其或多或少地會有些潛在的吸引力,這樣,能最大限度調動作者投稿的積極性。因為做學問著實不容易,其中甘苦味,得失唯自知。江西財經大學《當代財經》的“理論經濟”欄目的名優稿件的稿酬是1000-2000元;《閩江學院學報》的“閩文化研究”欄目的特稿特酬最高是3000元;《鄭州大學學報》的“美學?環境美學”欄目面向國內外征集10篇左右對環境美學發展具有奠基性意義的重要稿件,每篇稿酬5000元。其二,設立論文評獎制度。如安陽師范學院《殷都學刊》設立“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優秀論文獎”,重獎有學術創建和貢獻的優秀論文;曲阜師范大學《齊魯學刊》擬設立年度學術論文獎,對孔子儒學齊魯文化研究的優秀論文予以獎勵。其三,實施欄目名家主持人制。為了高起點和高質量,許多社科學報的品牌欄目都設有主持人,均為著名學者。名家主持人的優勢在于可以利用其在學界較為豐富的資源、人脈和關系,吸納優秀稿件,確保欄目學術研究的深入和可持續性運作。其四,建立“欄目核心作者信息庫”。信息庫的建立,有益于及時跟蹤學者們的研究課題,把握學界最新發展動態。

      二、依托優勢學科與研究機構

      品牌欄目的可持續發展,除了向校外、省外、國外尋求優秀稿件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本校的學科資源和學術資源,做到“向外”延伸與“向內”挖潛相結合。每所大學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優勢學科及其相關研究機構,學報欄目的設置一定要依托本校的這些學科資源優勢、學科研究優勢與研究隊伍資源優勢,這是欄目可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和強力保障。

      華南師大擁有教育學、心理學兩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點,有心理學和教育技術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心理學有一個國家級教學實驗示范中心,一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學/心理學論壇”欄目秉承“學術性、權威性、應用性”的辦欄宗旨,緊緊依靠學校的強勢學科。東南大學“藝術學”是其特色專業,目前是唯一的藝術學國家重點學科,《東南大學學報》“藝術學研究”欄目,也是依托學校的優勢學科和研究機構。這些大學的優勢學科、研究基地、創新平臺等,是其學報品牌欄目發展壯大的堅實后盾。

      品牌欄目與優勢學科要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否則品牌欄目便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問題化與專題化的運作方式

      品牌欄目若想不斷做大做強,一定要采取并堅持“專題化”和“問題化”的操作方式,即在問題意識的統領下,突出組稿的主題和重點,每期要有一個相對集中的主題或重點,形成專題特征,切忌如有些學報欄目的雜蕪、散亂,處于低層的自然和自發狀態。

      清華大學《裝飾》的“特別策劃”欄目在這一方面表現尤為突出。《裝飾》的辦刊宗旨是“立足當代,關注本土”。其“特別策劃”欄目不以學科分類為標志,而以問題和專題為主導,從2007年第4期至2011年第12期,共推出57個熱點話題,特色鮮明。諸如設計倫理、中國制造、奧運設計、國家形象、哥特藝術、看世博、廚房的變遷、何為奢侈、玻璃青年、青瓷今生、城市細節等專題策劃,跟蹤熱點,提出問題,影響很大。

      當然,專題化與問題化選題獲得稿件的時間周期長,組稿難度大,但相應的學術價值也大,影響力也大,因為它會產生強大的“集束效應”。社科學報品牌欄目的核心價值在于其社會效益和學術效益,而專題化與問題化的運作方式無疑會提高學報的整體質量和學術水平,實現“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高校社科學報質量高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則來自編輯主體的水平。可以說,編輯的文化意識、主體意識與綜合業務能力是決定學報質量的關鍵。因此,培養和塑造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和綜合業務素質的“文化學術型”編輯隊伍,是社科學報發展的主要任務和質量提升的重要保證。名刊要有名欄,名欄要有名編,而“名編”起碼應該是“學術型”專家與“文化型”雜家的結合。

      一方面,編輯一定要努力成為社會科學某一領域的“學術型”專家,并對該領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具有相當的學術水平和研究經驗;另一方面,編輯還要盡可能成為博覽群書的“文化型”雜家。今日世界已經進入一個全球化的信息時代和文化知識的噴發時期,每天都有大量新的文化信息挑戰知識者的閱讀盲區。因此,編輯要立足東方、放眼世界,不但要具有傳統的文化知識,也要及時吸納相對新興的文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占領學術高地,凸顯主體意識,引領學術方向,才能慧眼識珠,發現并刊登有價值的高質量社科學術論文,提高學報的學術質量和學術品位。

      五、學術研討與文集出版的常態化

      2004年10月,教育部頒布《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建設實施方案》,主旨在于加強高校社科學報專業化建設,突出高校社科學報的品牌效應,帶動高校社科學報整體水平和質量的提高,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為此,全國高校社科學報都積極朝著“名欄”方向努力,紛紛采取切實可行的方略,成效顯著。其中,舉辦學術研討會和出版欄目文集便是常見的舉措。但學術研討和出版文集不能帶有非學術性的功利目的,并且要做到常態化。

      一些社科學報圍繞各自的品牌欄目積極籌劃,主辦、聯辦或協辦一些重要的學術會議,推動品牌欄目的持久建設。譬如《齊魯學刊》為使“孔子?儒學?齊魯文化研究”欄目可持續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常與其他學術團體聯辦研討會,如1989年的“孔子儒學與當代社會”學術研討會;1995年的“儒家倫理與21世紀社會道德”討論會;2006年的“儒學與現代化問題”、“儒學與實學”國際研討會。學術會議不僅能擴大欄目的國內外影響力,還可以為欄目提供優質稿源。

      除了舉辦學術會議,一些社科學報還對其品牌欄目刊發的論文進行精選,予以出版。例如《濱州學院學報》編選“孫子研究”欄目的文章,出版了《名家論孔子》《兵法經營學縱論》兩書;《閩江學院學報》將其名欄“閩文化研究”精編為《閩文化的前史今聲》《閩文化的人文解讀》《閩文化的歷史思辨》三書。這些專題}生質的學術文集,集中為研究者提供本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與信息。如果說圍繞“欄目”舉辦研討會,可以不斷激發研究活力,把握最新學術動態,那么出版文集可以延伸品牌欄目的學術影響力,使其社會價值最大化。

      學術研討會主持范文第5篇

      本刊訊 由江蘇省書法家協會、蘇州市文學藝術家聯合會、昆山市委宣傳部主辦,蘇州市書法家協會、昆山市文學藝術家聯合會、昆山市文廣新局、昆侖堂美術館等承辦的“意與古會一一陸家衡望七書法展”暨作品集首發式3月11日下午在蘇州美術館隆重舉行。來自北京、江蘇、上海、浙江、四川、廣東等地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及書法愛好者50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代表主辦單位致辭,充分肯定陸家衡先生的書藝、書品、人品。

      “意與古會――陸家衡望七書法展”展出的作品均為作者近年來的新作,共70件。以隸、行書為主,融古開今,彰顯時代特色。

      陸家衡,字持平,1947年生,江蘇昆山人。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滄浪書社社員、蘇州市書法家協會藝術指導委員副主任、昆侖堂美術館名譽館長。其書法以隸、行書見長,隸書氣息高古,行書古雅淡定,在書壇獨具一格。1987年獲《書法》雜志“當代中青年書苑擷英”37名優秀作者之一,先后獲第五屆、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獎”、第四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優秀獎,獲首屆、第二屆全國楹聯書法展銀獎。作曾獲中國書法家協會首屆“德藝雙馨”會員、江蘇省文聯“德藝雙馨”會員提名、蘇州市文聯“德藝雙馨”藝術家、蘇州市“五個一”工程獎、蘇州市文學藝術獎、昆山市文學藝術特別獎等。出版有《陸家衡書法作品集》《中國畫款題類編》、《玉峰翰墨志》《中國書法家精品集?陸家衡》(河北教育出版社)等。

      展覽當天還舉行了“意與古會――陸家衡望七書法展”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王偉林主持。來自各地的書法美術界人士對陸家衡先生的書藝、書品、人品及當代價值展開了深刻的研討。展覽期間,蘇州美術館特邀陸家衡先生為廣大市民和書法愛好者主講“意與古會――書法創作如是觀”的公益講座。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意與古會一陸家衡望七書法展”于3月16日結束。

      久久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网站|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乱码|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在线| 亚洲宅男天堂a在线| 亚洲激情视频网站|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尤物|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永不| 亚洲酒色1314狠狠做| 亚洲性69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αv忘忧草|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偷拍 | 亚洲色成人四虎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电影|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免费电影网站|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AV无码久久| 国产亚洲一卡2卡3卡4卡新区 |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狠狠爱综合影院婷婷| 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VA|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