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重溫最美古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青春,沉醉在極富濃厚的書香中。不知你是否有這種感覺:每當翻開史書,就像是在品嘗一杯濃濃的咖啡。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引領你成長;一個個經典的歷史故事讓你深感古代中國的獨特魅力;一個個智慧的古代哲學充實你的文學素養 …… 史書的特有的氣息散發出中國濃厚的民族文化。
青春,沉醉在極烈的書香中。陽光照在你青春的小路上,當你仰望天空,輕吟古詩詞時,你會想到什么?或許你能想起杜甫“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蘇軾“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的英雄氣概;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聲后名”的昂揚銳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 漫步古詩詞,不像是在品味一杯烈酒嗎?
青春,沉醉在淡似水的書香中。閱讀小說體味小說的精華。 你會體味到保爾 柯察金剛強的毅力;體味魯濱孫頑強的生命力;體味居里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無私無畏;體味貝多芬改變命運的決心;體味高爾基追求光明的信心…… 小說平淡,但似水是人精神的源泉。
青春,沉醉在文雅的書香中。品讀現代詩文,不禁被它的文雅所感動。冰心的《 繁心 春水 》歌頌自然 、贊美母愛 、回味童真。不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藝術上,都詮釋著“雅”的真諦;徐志摩的一首《再別康橋》再現了書的“雅”,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倒出了他真摯的情感;泰戈爾的著作《飛鳥集》透出世界的真善美充滿了詩情畫意重溫書“雅”的氣味……
從六歲開始,媽媽就一次又一次地下“逐客令”,讓我搬到自己的房間去住。我每次都愉快地應允并搬過去小住幾天,但之后都會機巧地找到種種借口回到媽媽身邊。
我這樣做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我迷戀媽媽用故事編織出的溫暖的巢。小時候,我常常坐在媽媽的床頭,在淺黃色的燈光下——“這燈光染黃的四壁”——聽媽媽講故事。她在講故事的間隙,時而翻開《唐詩三百首》中的《春曉》,讀“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時而翻開《古文觀止》中的《醉翁亭記》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就這樣,在臺燈柔和光暈的籠罩下,我似懂非懂地接觸了古典文學中的一些碎片,像隔著一簾煙雨看樓臺一般,隱隱約約地體會到了那朦朦朧朧的美。
長大些,媽媽便在臺燈下教我念詩、背詩。就這樣,我念到了“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念到了“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現在想來,那桃紅柳綠里,一定染著淡淡的金色燈光吧。媽媽有時也叫我念些古文,諸如《赤壁賦》《騰王閣序》……就這樣,我念到了“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念到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明月,這落霞,這秋水,這長天,無不透出臺燈的金色光暈。我總覺得念這些詩文時,對它們有些“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似乎我和它們的作者有什么共通的地方,比如對美的詮釋,對自然的熱愛。而每當我回憶起這些,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媽媽和她床頭那金黃色的燈光。
后來,我時常在媽媽床頭,借著黃暈的燈光,翻看著那些或新或舊散發著淡淡墨香的書頁。當我念到“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時,忽然感到一種難以言表的感情,沒有太多的傷感,唯有一種對“美”的熱愛。
媽媽自己也看書。雖然她學的不是文學專業,但她的床頭卻時常擺著《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于丹趣品人生》《紅樓夢》這樣的書。晚上當我推開她的房門時,那盞床頭燈總是亮著的。哪怕是深夜,她也在燈光中讀著書。她還常常向我們提起蘇軾、曹雪芹這些文學家或史湘云、王熙鳳這些小說中的人物。有時她也考我一些文學常識,有時又是我問她。當我們正在討論古人和他們的詩作時,爸爸也少不得要說上幾句,一家人在金色的柔光下一起聊天,其樂融融。
……
智力開發、行為習慣、品德、乃至價值觀?
可殊不知,他們小小的腦瓜里藏著我們搞不懂的密碼箱,
他們小小的心靈里裝著我們早已忘卻的純真世界!
也許某一件事、或者某些件事,讓我們突然覺得,他們才是我們的老師!
讓我們感謝孩子,感謝他們曾給我們上過的那些——人生課!
于丹:愛與敬畏同在
我總對教育孩子這件事感到膽怯、
感到敬畏。對于孩子,
我總是愛與敬畏同在,愛很樸素,
敬畏很莊嚴。
孩子讓我覺得生命如此神秘,
你不要以為你40歲了,你是教授、博導,
你就懂得生命是什么。
你有多少弄不懂的事情必須要跟著她學;
對孩子,你必須尊重,才能贏得。
第一堂課:
生命中質樸自然的是隨遇而安
我的很多觀念是被女兒苗苗修正的。在她出生以前,我常想我要生一個特漂亮的、生一個特胖的……總之要生一個比別人的孩子都好的,等她真生出來的時候,我當時很失望,黑不出溜的,才六斤多。但大夫一量:身長,正常;體重,正常;頭圍,正?!瓘哪莻€時候起,我的人生標準就改變了,我才領悟到正常是最好的生命,我之前是個生命態度很華麗的女人,有了女兒以后我不那么矯情了,變得很隨緣。
我常常驚嘆于苗苗身上的,那種生命中質樸自然的隨遇而安。有次我帶她坐飛機,飛機上遇到一個人,特別執拗地要下飛機去取他遺落的行李,任空姐怎么勸也不聽。最后沒辦法空姐只得開艙門讓他下去,然后一飛機人只能下去重新安檢。飛機上彌漫著一股沮喪的情緒,很多人在抱怨,大家都非常不舒服。只有苗苗從前艙到后艙,跳著舞唱一支歡快的歌曲。后來就是我女兒把差不多全飛機人都唱得高興起來。
由此我學到了:孩子在旅行中享受的是過程而不是目的,我們成人把飛行當做一次目的,只想怎樣減少過程中的承擔而達到目的,而對女兒來說在哪兒都一樣,在目的地能高興,在機艙里也能高興,有點地方就夠她唱歌跳舞,她覺得上下飛機特別好玩,安檢時她身上不響,她還夸安檢阿姨漂亮,“哄”著安檢阿姨特別檢查一下她。女兒的這種態度引我反問自己,孩子能把一切看作游戲,她覺得既然把時間用在這里,就去享受這個環節。我能夠在生命不如意的過程中有更多這樣的心態嗎?
第二堂課:
愛與被愛是一門功課
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學習愛和被愛。和一個幼小的生命在一起時,你會覺得你的生命很厚重、很天真,她那種不加掩飾的愛會撲面而來,你會在她的愛里面幸福到幾乎窒息。
有一次,我們三四家人都帶著孩子到麗江去度假。在小村莊里,孩子們發現了一個養雞場,這些城里的孩子特別好奇地看著雞下蛋,苗苗用小手捧著雞蛋回來。那天中午我們吃火鍋,別的孩子都把自己的雞蛋磕到火鍋里,煮熟吃掉了。只有苗苗把兩個沾著血絲的小雞蛋緊緊握著,一直藏在手里。
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女兒還是把兩個小雞蛋小心地揣在她厚厚的棉襖里,大人們都和她開玩笑說,你再揣著就孵出小雞來了,可是她就是不肯放下,就這樣她把兩個雞蛋從麗江一直揣到昆明,又從昆明揣上飛機返回北京,當終于走進家門,鞋都沒換,她就大聲喊:“姥姥,我給你帶回來兩個我撿的雞蛋!”一個孩子,她沒錢去買昂貴的旅游紀念品,但是有一份牽掛是她出門的時候就存在心里的。她把兩個雞蛋小心翼翼地握著,輾轉幾千里,最后把它獻給了她所牽掛和眷戀的人,這種沉甸甸的珍貴的眷戀,讓我學會了怎樣愛我的媽媽,怎樣愛世間的一切人。
第三堂課:
描摹生命中最微小的事物
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生命期待。而孩童最期待的是生命原始的歡欣爛漫,是生機勃勃的自然,而不是燈紅酒綠物欲橫流的都市。我曾給苗苗買過一個生日禮物,是一只孩子的相機,她掛在身上,走哪拍哪,餐廳的一角、衛生間外的草,她還追著每個人拍。我拍出來的人,都擺著POSE,很漂亮,而女兒拍出的人像則無一例外都很難看,包括有些長得很漂亮的人。她會堵到你眼前去,拍個大鼻子;她個兒小,常常拍個大仰角。有時候看著我女兒的相機我才突然意識到,這些人是我熟悉的那些朋友嗎?我所熟悉的俊男靚女怎么都這么寒磣???可是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的鏡頭更真實,她在拍一個叔叔哈哈大笑的時候,她在拍一人阿姨大鼻子的時候,她是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上記錄了一個人的真實,而我們常常擺在相機前的POSE,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我們愿意呈現給世界的偽姿態。
在我帶她旅行的途中,她也會每天拿著酒店的小小的便箋紙畫畫,比如哪天爬雪山了,她就把雪山畫出來;哪天騎馬了,她就畫一幅騎馬;哪天去農田,她就畫出農田……我女兒最后還會把這些畫全釘起來,然后回家送給她姥姥一本小畫冊。常常是她每去完一個地方就送給姥姥一本小畫冊,后來她的圖畫老師告訴我,說這種東西叫繪畫日記。女兒畫作中的男生永遠是禿瓢上的三根毛,女生則全都是扎兩根小辮,包括她筆下的我也是。雖然畫得怪誕而童稚,但后來我不得不承認:我走過的很多地方,看過的很多東西,除了我認為重要的,是我拍下來或記下來的,而大多數我遺忘了,但在她的畫里我又會想起來,原來還有這么一回事。苗苗教會我:至美的藝術就是對生命中一些微小幸福的記錄與描摩,而與曾經歷過又淡忘的幸福感再次于不期中相逢,那種感覺真是生命中至奢的美好。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近年來,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欄目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的屬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廣泛影響。
于丹近期作品:《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吟到夕陽山外山,回歸自在大人生。
侯文詠:對未來永遠保持謙卑
很多時候我們讓小孩子向大人學習,
可是到了一定年紀回過頭來
我們也可以向小孩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