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中秋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跟中秋有關的古詩詞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嫦娥
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南齋玩月
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中秋月
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節習俗簡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的最大意義與主旨是“團圓”。團圓與和諧緊密相連,團圓不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內心的和諧與相通。為充分發掘傳統節日內涵,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激發廣大師生的民族情感,我校德領組、少先總隊決定在中秋節前后,開展“月圓人圓”主題活動。
二、活動時間
2010年9月15日——9月25日
三、活動安排
第一階段:佳節讀月——主題閱讀
1.搜集與中秋節有關的故事、詩歌、書籍,各班開展有關的晨讀。
2.舉行一次中秋主題班隊會。搜集、誦讀有關中秋的經典詩詞,在品月餅、誦古詩的過程中感悟團圓、和諧的幸福,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
主題班會時間:9月15日班隊會,少先總隊將進行檢查。
第二階段:佳節憶月——交流展示
1.組織學生搜集有關中秋節的節日起源、傳統民俗、逸聞趣事、詩詞佳句的資料,各班將資料、活動開展過程中的照片等經過精心設計,展示在教室布置及黑板報中,少先總隊將進行檢查評比。
2.各班可以在班內設一面“寄情”墻,學生可以把對同學、親人、老師、長輩想說想表達的情義寫紙上并貼在墻上。
第三階段:佳節賞月——實踐活動
1.開展一次“小小月餅寄深情”親子互動活動。鼓勵學生為父母制作中秋賀卡,幫長輩做家務,與家人一起品月餅、賞明月,感悟舉家團圓的幸福。
2.開展“快樂體驗”志愿者活動,少先總隊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留守兒童送月餅,送溫暖。
3.將“品月餅賞明月”中發生的令你最難忘記的一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第四階段:佳節思月——交流匯報
1.回顧自己讀、憶、賞月的歷程,與親友、同伴交流分享感悟,感受今天生活的幸福,更期望偉大的祖國在未來更加繁榮、富強。
2.一至六年級各班上交繪畫2幅;三至六年級各班上交征文2篇。9月28日前上交少先總隊,屆時將進行評獎并在國慶期間展出。
主題教育活動時間:9月23—25日交流匯報。
【關鍵詞】主題教育活動 幼兒園課程 整合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118-0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啟蒙性的。各領域的內容互相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各方面的發展。”“幼兒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在教育的過程中為了使幼兒獲得相對完整的經驗,必須依據幼兒的特點,合理地安排內容,使活動的目標能夠綜合、靈活地將幼兒的需求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由此可知,幼兒園課程的整合符合《綱要》的基本要求,體現了“以兒童發展為本”的中心思想,能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幼兒園課程的整合是幼兒教育課程改革的必要環節,也是改革的重點。
幼兒園課程整合,是將構成課程的各個要素及有內在聯系的不同領域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整合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趨勢,主要著眼于五大領域,以兒童發展為本,目的是激發幼兒主動學習,促進幼兒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主題教育活動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確定一個教育活動的主題,將各個領域有機結合后設計活動。活動主題內容的選擇比較靈活,可由教師進行預設,也可由幼兒的興趣生成,還可以由教師與幼兒共同選擇確定。首先,教師可以提前預設主題教育活動的內容,也可以在活動中與幼兒共同生成;其次,主題教育活動體現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活動內容的選擇與組織都來自于幼兒的生活;最后,主題教育活動應充滿趣味性,生動有趣的內容和形式才能很好地滿足幼兒“玩”的天性。通過主題教育活動促進幼兒園課程的整合,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 主題教育活動的目標注重培養幼兒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
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和諧發展是我國幼兒教育總的指導思想。傳統單一科目的教學活動,旨在讓幼兒掌握知識和技能,這樣的教育活動只能加強幼兒單一方面的發展,忽視幼兒發展的全面性。例如:主題教育活動“中秋節”(大班)。
活動一:快樂的中秋節。目標領域:語言。
(1)知道中秋節的日期。(2)了解中秋節的風俗,大膽表達并樂意與同伴交流。
活動二:《八月桂花遍地開》。目標領域:藝術、健康。
(1)學唱歌曲,理解歌詞大意,唱出歌曲的歡快節奏。(2)通過創編舞蹈動作表現歌曲。(3)輕聲演唱,和大家聲音保持一致。
活動三:欣賞《靜夜思》。目標領域:語言、社會。
(1)有感情地朗誦所學古詩并理解含義。(2)幼兒間相互交流討論,體會詩中所描繪的環境的寂靜以及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活動四:做月餅。目標領域:綜合。
(1)通過觀看錄像,幼兒了解制作月餅的工具、材料和制作方法。(2)積極體驗親自動手做月餅的快樂,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3)與同伴協調使用工具,活動后共同清掃環境衛生。
以上主題教學活動目標涉及五大領域,活動過程中將教師預設目標和幼兒活動生成目標相結合,根據活動進程調整教學內容,對幼兒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也滿足了幼兒的需要。
二 主題教育活動的內容注重豐富性,與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連
整合(綜合化)作為教育內容的組織原則,指的是加強內容之間、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經驗以及學習經驗之間的有機聯系,幫助兒童把從各方面、各領域和先后獲得的各種經驗加以統整和貫通,增強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主題教育活動的內容選擇和實施時,盡量整合各學科(領域)的內容,并且與幼兒的生活緊密聯系,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才能引起幼兒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才能
使幼兒學以致用。以“中秋節”主題教學活動為例:
活動一:快樂的中秋節。
教學內容:(1)幼兒講述有關中秋節的故事;(2)老師根據情況,鼓勵幼兒將有關中秋節的故事敘述完整;(3)老師敘述《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幼兒根據敘述發揮想象畫出月宮。
活動二:欣賞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
教學內容:(1)學唱《八月桂花遍地開》;(2)學跳扭秧歌,并根據節奏創編動作,自由舞蹈。
活動三:欣賞古詩《靜夜思》。
教學內容:
(1)欣賞《靜夜思》完整的電腦課件,觀察、交流和討論畫面,理解古詩大意,感受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2)教師敘述中秋節的由來:北宋太宗年間(976~997年)確定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中秋節,又稱秋節、豐收節、團圓節等。中秋節這天,月亮最大、最圓、最亮,中秋夜月亮升起時,全家人要圍坐在庭院里,祭月、賞月、吃月餅、飲美酒。圓圓的月餅象征家人團團圓圓。(3)再次欣賞課件,感受古詩中寂靜的環境,感受詩人思念家鄉的情感。(4)反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活動四:做月餅。
教學內容:(1)認真觀看錄像,了解月餅制作的過程。(2)相互交流制作月餅工具的使用方法。(3)與同伴交流自己想象的月餅的樣子。(4)游戲活動,師幼共同制作月餅。(教師注意提醒幼兒少放餡,輪流使用制作月餅的材料和工具。)(5)烤制月餅,共同品嘗做好的月餅,增強幼兒的成就感。
“中秋節”主題教學活動的內容涉及各領域,極大地豐富了教學的內容。教學內容整合時,不能簡單將學科領域的知識簡單拼接,形成“大拼盤”。并且選擇內容時將各學科領域的知識平均分配或選擇齊全也是錯誤的,找到一個切入點,注重幼兒的興趣并與之生活相聯系,將所選內容進行優化組合。主題系列活動可以有效地利用各領域的特色,將各個領域的內容配套結合并應用,使幼兒在學習中自然地接受,減少相關內容的重復實施,提高活動效率。
三 主題教育活動的實施注重以游戲為主,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主題教育活動可以是以教師計劃為主的教育活動,也可以是以幼兒生成為主的教育活動,但無何種方式,在實施的過程中都應該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與幼兒是“對話”的伙伴關系。教師在幼兒的活動中承擔著多種角色,是集引發者、幫助者、支持者等為一身。例如,主題教學活動“中秋節”,活動一,“快樂的中秋節”活動中,老師引導、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與交流中秋節的相關內容;活動二,師生共同交流秧歌舞的動作,教師幫助幼兒創編舞蹈動作,鼓勵幼兒自由跟隨歌曲進行舞蹈,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游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途徑,正如莎士比亞所說,游戲就是小孩子們的工作,因此,游戲作為有效的教育方式,運用于幼兒參與的各項活動中。
幼兒通過教師創設的游戲環境進行大膽的想象和創造性的發揮,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游戲中教師是幼兒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幼兒的玩伴,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將月餅做成各種形狀,解放幼兒的思維,最后品嘗著自己親手制作的香甜美味的月餅,師幼感受著成功后的喜悅。
四 主題教育活動的評價注重促進教師和幼兒的共同發展
活動評價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推動活動進行,在活動反思中促進教師發展。在實施中,要從活動目標出發,總結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的解決策略。特別是教師,應該對照目標和結果,反思過程、分析問題。將每一次的活動進行歸納,形成新的工作策略,并將工作經驗推廣應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例如:“中秋節”活動的目標之一是:了解中秋節的相關風俗習慣,樂于大膽表達并與同伴交流。可是活動結束卻發現有五六個幼兒不愿意與其他幼兒交流,表現出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獨自玩耍的現象。過后,教師了解到,這幾個幼兒由于家長不重視,沒有認真地給孩子講解關于中秋節的知識,因此,孩子對此幾乎一無所知。活動之后的反思中,教師總結出應充分地進行活動準備,為目標實現提供必要的條件。
中秋親子活動方案主題目標:
1、知道陰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簡單了解中秋節的來歷,知道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2、了解中秋節人們的活動,讓幼兒通過品嘗月餅、觀賞月亮、學習和欣賞歌曲、制作水果拼盤等活動來體驗節日的快樂,感受中國人的文化習俗。
環境創設:
1、和幼兒一起布置中秋的大型壁畫,其中有月亮的變化、宮燈。
2、懸掛燈籠,水果圖案營造熱鬧的節日氣氛。
3、展示幼兒在節前觀察月亮、繪制出的月亮變化冊。(事先發放記錄單)。
4、區域活動:開開心心來中秋
(1)繪畫:提供水果圖片,供幼兒繪畫之做好吃的水果。
(2)泥工:橡皮泥,供幼兒制作月餅。
(3)美工:提供各色彩紙、膠水、繪畫筆供裝飾節日的燈籠。
(4)制作燈籠:運用空瓶子、彩色膠帶、色紙、粘貼素材,做一個燈籠。
家園共育:
1、有條件的家庭,晚上帶著孩子一起觀賞中秋的月亮,并講一個關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幼兒一首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
2、與幼兒一起準備一個燈籠,最好是共同制作的。
3、督促幼兒節前節后連續觀察月亮,并記錄月亮的變化。
活動一:快樂的中秋
(一)活動目標:
1、認識傳統節日中秋節,知道其來歷及有關習俗。
2、體驗分享、合作的快樂。
3、能自信地在同伴面前大膽講述、表現。
活動準備:
1、有關月亮的圖片、動畫、故事傳說。
2、活動前與幼兒一起布置活動室,懸掛月亮變化圖。
3、每個家庭準備一個月餅帶來。
(二)活動過程:
1、猜謎: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只圓盤,有時像把鐮刀。請你猜猜是什么?
出示圖:月球
結合孩子們的觀察記錄講講月亮的變化。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古時人們將一年分四個季節,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個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叫中秋節。這天晚上,月亮最圓最亮,人們吃果實賞月,也希望生活像月亮一樣圓圓滿滿。
師:中秋節還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和故事,請小朋友講一講。
教師完整講述中秋節的美麗傳說。
3、人們怎樣過中秋。
1)請小朋友說說你們準備怎樣和爸爸媽媽一起過中秋節?(請幼兒和家長討論,由幼兒回答)
2)那你們還知道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4、吃月餅,共同分享快樂。
1)師:你們知道人們用什么方式慶祝中秋節?我還知道,小朋友最愛吃月餅,今天大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月餅,那就請你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月餅吧。
2)教師簡單小結,月餅的分類
3)幼兒欣賞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樂曲《春江花月夜》,邊聽音樂邊分享月餅,體驗與父母、同伴、老師一起過節的快樂。
活動二水果拼盤比賽
(一)活動目標:
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中秋節也是水果豐收的節日。
通過家庭小組式競賽活動,促進親子交流,增進幼兒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體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小組號牌,自帶水果,一次性塑料刀具盤子等。
活動過程:
1、教師介紹活動的意義
秋天是水果豐收的季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坐在月下不光賞月還要品嘗月餅和各式豐收的水果,感受生活的富足。
2、介紹游戲規則
今天我們的家長也帶來了豐富的水果,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個別家庭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名稱,基本特性)現在我們將舉行一個制作水果拼盤的大賽,活動規則如下:
1、以三個家庭為一小組,發放號牌。
2、在規定時間內,不但要比造型還要比桌面整理。
3、幼兒參與性將作為優先評獎標準。
4、獎項有:配合默契大獎和最佳造型獎
三、水果拼盤比賽
教師注意進行部分協作,其他班教師記錄并進行評獎。
四、評選與品嘗活動頒發獎狀,互相交換品嘗水果拼盤。
五、教師進行今天活動的小結。
你們今天這個中秋節過的怎么樣?(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感覺)
你還知道哪些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呢?你喜歡過這些節么?
中秋親子活動方案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知道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團圓節。
2、體驗與同伴老師一起過節的快樂。
活動準備:
發動幼兒自帶水果和月餅。
活動形式:
班級集體活動。
活動流程:
介紹節日——欣賞故事——談話品嘗。
活動過程:
一、介紹節日
向幼兒介紹有關中秋節的來歷,讓幼兒知道農歷8月15日是中秋節。
二、欣賞故事
聽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了解月亮是不斷變化的。
討論:為什么月亮姑娘的衣服總是穿不下。
三、談話品嘗:
1、中秋節吃什么?
2、分享:
共同品嘗自帶的月餅和水果。
說說自己所帶的食品。
附: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來了,細細的,彎彎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涼風吹得她有點冷,她就撕了一塊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還是找一位裁縫師傅做件衣裳吧。
裁縫師傅給她量了尺寸讓她五天以后來取。過了五天,月亮姑娘長胖了一點兒好象彎彎的鐮刀她來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連扣子也扣不上。
裁縫師傅決定給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讓她再過五天來取。五天又過去了,月亮姑娘又長胖了一點,彎彎的象只小船。她來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連套也套不上。
傳統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情感的載體。如今,國與國之間的文化競爭日趨激烈,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就落到年輕的一代的肩上。但是,結合實際來看,當前青少年對傳統文化都缺少認知。在語文這門基礎學科中融入傳統文化,全面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呢?
一、將傳統文化融入基礎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
學文識字,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字、詞、句教學會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基礎知識教學中,通過基礎教育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內涵,可以逐步培養學對傳統文化的感情,讓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如在學習“云日”這兩個字時,教師可以開展猜字謎游戲,利用謎語為教學注入生機:云字的謎語是“這字沒人不會”,關于日字的謎語是“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結合謎語,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分析字的結構,進行漢字偏旁拆分,體會漢字的趣味性。然后,教師可以再給出一些謎語,讓學生猜字,如“一點一畫長,一撤到東洋,東洋兩棵樹,長在石頭上”,(謎底,磨)“左邊綠,右邊紅,左右相遇起涼風,綠的喜歡及時雨,紅的最怕水來攻”(謎底,秋),“說千不是千,兩撇掛兩邊,日頭落地下,夠你猜半天(謎底,香)讓學生結合謎語的字面意義去思考、聯想,直至學生得出謎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滲透傳統文化教學,講述傳統的漢字謎語文化:謎語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創造的文化產物。語一般由謎面、謎目和謎底三部分組成。謎語主要分為事物謎和文義謎。許多謎語都是以民謠或者短詩歌的形式存在的。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時間搜集謎語,進行趣味學習這樣將傳統文化融入識字教學中,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營造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會文化的魅力
核心素養的概念提出后,培養學生的文化品質,成為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各學科課程中都適量增加了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擯棄傳統的教學理念,掙脫教材、教室對閱讀教學的束縛,充分整合各種適用于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文化素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教學的趣味性,營造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如在學習《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故事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成語文化教學活動,由教師借助圖片“講述”故事,讓學生猜成語。或者教師用肢體動作表演相關的內容,讓學生結合教師的表演猜成語。如教師在講臺上捂著耳朵,鬼鬼祟祟地去偷一個掛在(畫在)別人門口的鈴鐺,學生根據教師的表演可以猜出教師在“掩耳盜鈴”。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寫出在生活中經常用到的,自己熟悉的成語,并用成語造句。如自欺欺人,我不喜歡吃蛋糕,那是在自欺欺人。然后,由教師講述成語的語言文化價值和作用:成語是國之瑰寶,是漢民族文化心態的真實寫照。成語言簡意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耐人尋味,許多成語背后都隱藏著故事,都有膾炙人口的順覆。我們在學習、使用成語時,要了解成語所蘊含的文化和哲理,還要繼承和保護成語文化,從成語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教訓,行善向善。這樣借助課堂活動營造有趣的教學情境,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讓學生受到啟發,受到文化熏陶和教育。
三、將課堂內外結合起來,開展文化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