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春分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號】200504
【原刊頁號】33~35
【分 類 號】J2
【分 類 名】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復印期號】200603
【作 者】田青
【作者簡介】作者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中文系。
【內容提要】“滿蓋”是鄂倫春民間故事中廣為存在的意象,它封存著鄂倫春過去的記憶,也傳遞著這一民族心底的聲音。作為一種文化象征,它以超越的空間和特殊的時間形態,引領我們穿行于鄂倫春文化的茂密叢林,追蹤潛藏在民族精神深層的意緒與心理流程。
【摘 要 題】少數民族古代、近代文學
【關 鍵 詞】滿蓋/文化內涵/民族聲音/價值構成
【正 文】
“滿蓋”在鄂倫春民間傳說中約占40%以上,無論是“創世說”還是“英雄說”,滿蓋必居其中,在這一高頻率存在的背后,絕非講述的巧合,而是大有蘊意。透過“滿蓋”的設計,我們可以發現鄂倫春文化深層的“文法”和“邏輯”,那正是一種自我建構的行為。
在北方少數民族民間傳說中,“滿蓋”是達斡爾、鄂溫克和鄂倫春“三少”民族對魔鬼的一致稱謂。從出現的數量上看,又以鄂倫春民間傳說居多。
“滿蓋”意象最初體現了鄂倫春人原始的自然崇拜。在中國56個民族中,鄂倫春是人口最少的民族,總人口只有幾千人。他們生活在北緯49度的大興安嶺深處,是最典型的北方狩獵民族。鄂倫春人住“仙人柱”,終年食肉,穿蓋獸皮,制作樺樹船和樺樹工藝品,與森林馴鹿為伴,有“森林吉卜賽”之稱。他們完全自然化的生活方式,構筑了自然化的審美空間,更使他們的思維視域自然化。
鄂倫春傳說中的滿蓋吸食人的血肉,穴居嘎仙洞,有射不死的心臟,且能移山填海。大自然所能施加給人類的所有恐怖,它都占盡了。在滿蓋令人驚懼的講述背后隱含著鄂倫春人對自然的敬畏。滿蓋頭上長著百眼,閃爍著藍光,仿佛碧天里的星星(《喜勒特根》);它有三個不死的心臟,被置于三棵大樹上,由三只烏鴉日夜看守(《白嘎拉山的故事》);他長著九顆腦袋,且詭計多端,狡猾難當(《七兄弟和卡讓花》);他有大山般的身軀,力大無比,兩只胳膊伸開可以搭到山谷的兩側(《喜勒特根》)。此外,滿蓋又被“人格化”了,他能直立行走、會講話、善喬裝、糟蹋婦女(《尋找獵場》)。由此可見,滿蓋是自然與人的集合,這在一般意義上說,已經是一個超越人力所能的競爭勁敵,更何況又有虛擬的想象布局和既定的講述設計。鄂倫春人何以構筑這樣一個超凡的形象?其中隱含何種心理?
鄂倫春人常年居住在有限的生存空間,他們除皮貨的正常交換外,幾乎不和外界發生接觸,形成了木訥、不茍言笑、不事張揚的性格特點。他們濃烈的感情只有面對獵槍才能濃重地潑灑與釋放一回。鄂倫春人有兩樣東西不能換:一個是獵槍,一個是老婆,這是男子個體地位與力量的表征。此外是與自然的聯系,無論怎樣,鄂倫春人總是割舍不下他們對大森林的依戀和感恩,他們已經把自身與自然完全一體化了。自然化的生存狀態,形成自然化的思維定勢和審美維度。鄂倫春文化有三大明顯特征:一是宗教信仰——薩滿教,這是宗教當中的多神崇拜。除鄂倫春族外,還有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均信仰薩滿教。鄂倫春人對山神表現得尤其虔敬,這一情懷導致他們與凡俗世界的分離。二是物質文化——皮毛業,這是產銷一條龍的初級經營。三是民間工藝——民具制造,他們的民居、器物、用具均取自自然的簡單制造。這三大文化藝術基本上包含了鄂倫春狩獵時代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兩個方面。從狩獵者的內容形式及其造型特征來看,與他們世代生存的大自然密切相關,是狩獵時代人與自然尋求和諧發展的頌歌。因此,鄂倫春民間故事也就必然在這個空間展開。滿蓋既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與滿蓋相關的所有故事就是鄂倫春人與自然的故事。
在《喜勒特根》中,滿蓋住在扎布扎里高原的山洞(或嘎仙洞),出沒于叢林之中,與行獵的人們為敵,是大自然的負面特性,說明鄂倫春人在自身發展過程中,與自然界保持著既和諧又矛盾的關系。滿蓋占山為王,強搶民女,爭奪獵物,披掛鎧甲,摔跤比武都帶著人性化,而自然化仍是鄂倫春人想象和審美的立足點:滿蓋的多頭多目、移山填海,是鄂倫春民族對大自然神奇魅力的盲目崇尚。相比之下的英雄傳奇的設計,只有通過戰勝滿蓋而得到最高贊譽,并成為鄂倫春口承歷史的模本,帶有人類學田野關懷的成分。
“滿蓋”意象揭示了鄂倫春民族的生存危機,顯示這一弱小文化的脆弱性。滿蓋在鄂倫春民間傳說中所占的份額,以及滿蓋兇險的講述本身,都潛藏著民族生存的危機心理。在鄂倫春人原始先民面前,滿蓋是強有力的,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雖然鄂倫春人生活在原始密林深處,與群獸共舞,遠離人群,遠離工業文明,但他們并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中,活得無憂無慮的,他們始終感到殺機四伏。關于滿蓋從哪里來,鄂倫春民間傳說沒有給予明確的回答,只是說它可能住在大海的另一邊,他的九個腦袋從別處搬來(《七兄弟和卡讓花》);當滿蓋的三顆心臟剩下最后一顆時,還是奈何不了它,只有用黃綢布裹住之后掐死,它才倒下。黃綢布在漢族宗教文化中有“辟邪”之用,因此,這里傳遞一個信息、一種聲音,那就是“滿蓋”是外來的,降伏滿蓋的方式也是外來的,如果這是文化交流的一種印證,那么伴隨著交流,危機意識的提升已經十分清楚了。鄂倫春族是勢單力薄的,不僅在遙遠的過去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脆弱的文化心理必然患得患失,這在民族傳說中得以彰顯,也為讀者提供了鄂倫春人從民族內部向外觀望的視角。
如果將滿蓋作為強力文化,那么面對愈來愈狹小的生存境遇,鄂倫春民間傳說從以下幾個視域來緩解危機,其一是降妖除魔,為民請命,如《喜勒特根》、《白嘎拉山的故事》、《毛考代汗的傳說》和《小獵手和龍頭山傳說》等,展示鄂倫春的英雄傳奇,建構鄂倫春人的創世史;其二是尋找外援,更多的是從動物或植物獲得力量和幫助,例如《倫吉善和阿依吉倫》、《小紅馬》中描述人與動物之間的友愛與協作。其三是利用幻想來減緩內心的壓力,《智斗滿蓋》利用傳說中馬嚼子和馬絆子能夠阻止強有力的滿蓋,其實已經將正面對抗轉化為虛幻的精神慰藉。同樣《燒面圈討魔計》也借助于燒面圈和鯰魚等鄂倫春人日常食品,來降伏滿蓋。雖然幻想本身十分新奇,也很有智慧,但是滿蓋的危機并未從根本上消除。
在一種柔弱文化生長過程當中,如果拒絕接受他者文化,而自身又無“資源”可供依賴,必然會滋生危機意識,尤其遇到強勢文化的擠壓時,這種生存的緊迫感會更加明顯。滿蓋攻擊鄂倫春人,有時水淹“仙人柱”,造成鄂倫春人無家可歸,他們有時還會聲稱“20年后還會再來”(《七兄弟和卡讓花》),這樣,在鄂倫春人心目中,危機一直難以消除,憂患不安始終伴隨著這一民族生長,這也是“滿蓋”意象重復出現在鄂倫春民間傳說中的主要原因。
“滿蓋”意象昭顯了鄂倫春民族“漂泊”的魂靈。鄂倫春人以捕魚和狩獵為生產方式,解放初期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被稱“烏力楞的父系家族公社制度以部族群居為主要社會關系”(注:鄂倫春民族研究會:《跨越》,《中國民族》2001年專刊。)。但由于人口稀少,加之特殊的生產方式,使得這種社會組織并不嚴密,大多鄂倫春人以家庭為結構,男人出外打獵,女人照顧孩子做飯,常游移于湖濱和叢林之中,生活簡單,居無定所。從鄂倫春民間故事的講述中,我們發現,滿蓋總是襲擊單獨的居住個體,尤以婦女兒童弱勢群體為主,攪擾他們的生活。鄂倫春人的狩獵是以獵獲對象——野獸為目標,因此他們以獸群的游動而決定自己的駐地。他們穿行在蒼茫的大興安嶺中,一千多年以前就開始了跋涉。在17世紀中葉以后,他們主要分布在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直到庫頁島的廣大地區。(注:趙復興:《鄂倫春游獵文化》,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后又在烏蘇里江、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在千里叢林中留下了腳印。他們定期出征、遷徙,經過一個周期后再回到原處。其中飽含著憂患,潛隱著無根的漂泊感。
1996年,代表鄂倫春民族的政府機構宣布成立,“延續千年狩獵傳統的鄂倫春人放下獵槍。從這一天起,生活在大興安嶺阿里河兩岸的鄂倫春人與自己的過去、與傳統的民族文化,甚至可以說與父輩的森林告別,他們成為森林最后一批墾荒者。”(注:烏熱爾圖:《呼倫貝爾筆記》,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如今,還有一些鄂倫春人,雖已住進了磚瓦房,但在院子里還搭起“仙人柱”,住進用樺樹桿和獸皮搭起的“仙人柱”好像回到森林之中,那顆漂泊的魂靈依然存在。
“滿蓋”意象透射出鄂倫春人的道德理性。麥金太爾曾指出:在荷馬那里,“德性”的基本意思是“卓越”(Excellence)。荷馬史詩所贊揚的各種德性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友誼”、“忠誠”、“榮譽”等。其中“勇敢”處于核心的地位。“勇敢成為最重要的德性,與早期希臘社會的生活方式有關。在“英雄社會”中,每個人都生存于由家庭關系構成的共同體中,“勇敢”之所以重要,不僅由于它是個人的品質,而且由于它是維持家庭和共同體所必需的品質。這樣的德性在狩獵民族中同樣不可缺乏,它是森林民族的社會性性格,軟弱和妥協從來不屬于鄂倫春族群。傳奇而兇險的環境使他們不畏,團結友愛,智慧果敢。所以,社會性要求這一性格必須類型化,并且把這一類型化作為環境所要求的性格逐步化為自身的習慣。《尋找獵場》、《嘎仙洞的傳說》的主人公是這樣,《毛考代汗》、《喜勒特根》的主人公也是這樣。在經久不變的叢林生活中,講求信用,除強扶弱,善惡有報成為森林民族約定俗成的法則。問題不在于滿蓋帶給鄂倫春人以怎樣的撞擊傷害,關鍵是鄂倫春民間故事傳說所流露出的道德理性是值得欽佩的。
任何一種社會地位,都有一套明確規定的責任和權利。在男權社會里的鄂倫春族中,男有份,女有歸,道德理性將每個社會成員“規范”在各自的位置,使他們履行各自的責任。滿蓋在鄂倫春民間傳說中,是作為鄂倫春人的死敵顯現的。除滿蓋外,幾乎沒有本族人之間欺男霸女的事件,沒有物欲的膨脹,這是幾乎健全的道德理性。
三春過半;
百刻平分。
采云母石;
奉延壽齋。
春 分:
1、世界上許多國家過母親節,但母親節的日期不盡相同:美國、意大利等國都在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法國的母親節是5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泰國的母親節是8月12日。有人提議我國也應該設立自己的母親節,以提醒人們不忘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1)假如我國的母親節已經確立,請仿照示例(2005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的句式,為我國首屆母親節擬定一個宣傳主題。示例:營造綠色城市呵護地球家園
如:弘揚孝道熱愛母親
(2)假如從下面的候選人中推舉—人作為母親節的形象代言人,你推舉誰?寫出理由。
候選人:孟母(孟子的母親)岳母(岳飛的母親)冰心
推舉岳母;理由:她教育孩子要精忠報國,將孩子培養成國家的棟梁之材,是位善教的母親,應該作為母親節的形象代言人。
(3)假如你在母親節這一天給母親洗一次腳,請寫出給母親洗腳前想說的話。
親愛的媽媽,您給予我太多太多無私的愛,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來感謝您。請讓我為您洗一次腳吧,當作我對您的一點點回報。
2、《獻給母親的歌》
(1)請寫出有關母愛的俗語和古詩各一句。
兒行千里母擔憂;養兒方知父母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請運用比喻或擬人的修辭手法寫一句感謝母親的話。
媽媽,你的愛像陽光,給了我一生的溫暖,謝謝您,媽媽。
為了讓天底下的母愛得到最理智的回報,請你為母親在子女的教育上提出一條建議。
請不要溺愛孩子,須知嬌子如殺子。
3、5月11日是母親節,班里準備在這天召開班會,班會的主題是“感謝母親”。請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務。
(1)老師首先向同學們展示了這樣一份調查結果統計表: 項目 小學生 初中生 高中生 祝福母親生日的 54% 66% 91% 祝福同學生日的 56% 86% 92% 差值 2% 20% 1%
①用簡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注母親生日和關注同學生日的學生越來越多,但初中生對母親生日的關注率遠遠小于對同學生日的關注率。
②作為初中生的我們,請根據表格內容,談談你的感受:
我們重視與同學的友誼,更要重視我們自己的母親。
(2)主持人要求每位同學說一句祝福母親的話,并準備編輯成冊,請你為這個冊子設計一個好聽的名字。
母愛如水;媽媽,我愛你。
二、《尋覓春天的蹤跡》
1、請寫出24節氣中春季的6個節氣,并解釋“驚蟄”的含義。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省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2、請寫出有關春天的農諺。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若下雨,則病人少。 立春天氣晴,百事好收成
3、請寫學習過的描寫春天的古詩句。
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孟浩然《詠柳》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絕句》
4、請寫出表現春天的成語。(三個以上)
春暖花開、春色滿園、花香鳥語、萬紫千紅。
三、《科海泛舟》
1、 閱讀下面材料后請寫出你的觀點,要求言之有理。
(1) 現代科技正在飛速的發展之中,人類用科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登上月球,克隆羊,信息時代,人類總是在不斷嘗試著新的東西。
(2)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不斷深入,有關克隆的話題不斷升溫,還出現了相關的影片如《侏羅紀公元》、《勇闖克隆島》等。
觀點:科技是把雙刃劍,人們要合理利用,才能使其造福人類。
2、仔細觀察下列標識,填寫說明內容。
為了紀念“六.五”世界環境日,回應2004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海洋存亡,匹夫有責”,國家環保總局首次推出世界環境日中國標識。標識采用代表海洋的大面積藍色,主體部分由四個圖形組成。其中A酷似 ,象征海洋;B似魚又似鳥,象征;C像;D像,象征海洋資源的珍貴。
四、《到民間采風去》
1、請寫出你搜集的也是你最喜歡的民間諺語2則。
2、請在課文《吆喝》、《俗世奇人》中找出帶有地方特色的語言,并說一說寫作中使用方言的好處。
①北京方言:如描寫吆喝的語句。
②天津方言:如“臺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
③好處:體現地方色彩,增強語言真實感。更突出人物性格。
3、中國的節日蘊藏著許多的文化內涵,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的節日,感受其中的豐富多彩。某班準備就“節日文化”為話題,組織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全班都積極參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具體工作。
(1)你的任務是寫一條富有感染力的鮮活標語:了解節日文化,生活絢麗多彩
(2)活動中有一個調查的環節,你的調查專題是:端午節的節日文化
(3)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某一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及寓意。
(4)活動中因喜歡什么節日文化發生了矛盾,于是展開了一場辯論。
①喜歡西洋節日文化。理由是:西洋文化新穎.有趣。
②喜歡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理由是: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象征,作為中國人,有義務喜歡與了解民族傳統文化。
五、《古詩苑漫步》
1、班上準備舉行一次古代風流人物詩歌朗誦會,要求每位同學選擇自己喜歡的詩文,認真準備,力求聲情并茂地進行朗誦,從中感受風流人物的情懷。
(1)假如你是節目主持人,請你為這次活動設計一個精彩的開場白。
(2)你一定也精心準備了自己要朗誦的詩文,請你把它推薦給大家,并說說你推薦的理由。我推薦的詩文:我推薦的理由:
六、《背起行囊走四方》
1、請寫出河南一處旅游勝地、名勝古跡的名稱,并指出其出名之處。
少林寺。天下武術的發源地。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作過程中,逐漸總結出有關天文歷法的科學知識。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我國古代的天文歷法知識。
【解讀·探究】
一、二十八宿
典例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柳宗元《小石潭記》)
解讀:“斗”,這里指 (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
典例2:“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吳敬梓《范進中舉》)
解讀:星宿,星官名,古代把星座稱做星宿。二十八宿之一,朱鳥七宿的第四宿,共七星。
典例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迢迢牽牛星》)
解讀:牽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織女”即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
典例4: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
解讀:星漢,即銀河,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組成。
典例5: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唐雎不辱使命》)
解讀: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征兆。
點撥: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二、二十四節氣
典例6: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
解讀: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典例7: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解讀:清明節,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公歷4月4日或4月5日。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典例8: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禮記》)
解讀: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公歷6月21日或6月22日。
點撥: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反映我國一定地區(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征的二十四個節候。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古代紀年、紀時法
典例9: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陽樓記》)
解讀:慶歷,宋仁宗趙禎的年號,公元1044年。
典例10: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古詩十九首》)
解讀:“孟冬”代農歷十月。
典例11:夏四月辛巳,敗秦軍于崤。(《崤之戰》)
解讀:“四月辛巳”指農歷四月十三日。
點撥:我國古代按時間的紀法可分為四種:第一,紀年法有年號紀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例9屬于年號紀年法;第二,紀月法有序數紀月法、地支紀月法、時節紀月法。例10是時節紀月法;第三,紀日法有序數紀日法、干支紀日法、月相紀日法、干支月相兼用法。例11是干支紀日法;第四,紀時法有天色紀時法、地支紀時法。
【鞏固·飛躍】
指出下列各項紀時紀年法。
1.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
2.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
喝一杯“明前茶”
時下,正是春茶上市的時候,也是品嘗“明前茶”的大好季節。君不見,很多茶莊、茶樓早已經打出了2012年明前茶上市的招牌,以便吸引過往的顧客。所以,對茶葉來說,清明是一個很重要的分界線,“明前茶”與“明后茶”的區別是很大的。“明前金,明后銀”,意思就是說過了清明節,茶葉的品質和價格就下降了。
懂得些茶葉的人都知道,在江南茶區,由于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通常茶樹在“春分”時才開始萌芽,在“清明”前開始采茶。由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采摘標準的產量很少。通常一個非常嫻熟的采茶工,一天也只能采半斤鮮葉。而4斤鮮葉才做1斤干茶。最后再經過篩選、精制。經過驗證,每斤干茶,其芽頭通常在6萬個以上。物以稀為貴,這樣一來“明前茶”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而這一時期的茶葉內含物質特別豐富,水浸出物含量高,葉綠素含量也高,尤其是葉綠素A含量較高,因此制成的綠茶色澤綠潤,沖泡后根根直立,煞是好看,具有很好的視覺效果。再者,氨基酸的含量相對后期的茶更高,一些具有清香或熟栗香的揮發性成分含量較高,而具有苦澀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對較低,使得茶葉入口香濃而味醇。
另外,清明前氣溫較低,一般無病蟲危害,無須使用農藥,茶葉無污染,因此春茶,特別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綠茶品質最佳的。所以,眾多高檔名優茶,諸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云霧等等,均采制春茶前期,尤其是明前采制的茶葉,更是名優茶中的極品,成為茶友們推崇的“寵兒”。
炒一碟清明螺
在嶺南一帶,民間流傳著“清明螺,賽肥鵝”的俚語。每年一到清明時節,人們就會念叨著這句話嚷嚷著要去吃田螺。因為,這個時候的田螺,剛由冬眠中醒過來,少泥腥氣,趁著還沒產子,清明田螺長得又青又大,味美體壯,正如古詩所說的一樣:“一味田螺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
田螺又叫螺螄,通常生活在池塘、水田、小溪或河溝里。田螺個體不大,肉不多,其真正的肌肉只是螺口伸出來的頭和足,因此在吃田螺時,我們只吃其肉,棄五臟而不吃。
螺肉不僅肥美豐腴,清爽可口,而且營養豐富。據分析,每百克螺肉含蛋白質10.7克,脂肪1.2克,鈣214毫克,磷345毫克,還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核黃素等。此外,螺肉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我國的不少醫書上都說它味甘咸,性寒,有清熱、明目等功效,可以治療痔瘡、黃疸和尿閉等疾病。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家鄉的食物》中就這樣寫道:“我們家鄉清明吃螺螄,謂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螄,分給孩子,一人半碗,由他們自己用竹簽挑著吃。”
作為常見的家庭菜肴,炒螺的做法十分簡單。先從市場上挑選大小適中的田螺,買回后用清水養兩三天,每天換水兩次,待它吐盡腹中污物,就可以開始食用了。炒螺時先將螺篤(尖)打爛,再加上辣椒、豆豉、蒜蓉、香料和油鹽一起炒熟,端上桌便是一碗香味撲鼻、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了。
吃一頓新春筍
清明四月天,春雨細綿綿,正是春筍破土而出茁壯成長的大好時節。每年立春之后,氣溫漸暖,春筍旺發,因其肉質鮮嫩,潔白如玉,清香純正,營養豐富,在宴席上常常被人們配肉類烹炒,并作為山珍佳肴。因此,一到春筍上市之際,人們無不大快朵頤,陶醉在腌鮮筍、肉烤筍、油燜筍、竹筍黃魚湯等美食的享受之中。據說,唐太宗很喜歡吃筍,每逢春筍上市,總要召集群臣吃筍,謂之“筍宴”,他還用筍來象征國事昌盛,也用筍來比喻大唐天下人才輩出,猶如“雨后春筍”。
人們喜愛吃竹筍的理由,除了味道清淡鮮嫩外,還因為竹筍的營養很豐富。竹筍含有充足的水分、豐富的植物蛋白以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特別是纖維素含量很高,能吸附脂肪、促進食物發酵、有助消化和排泄,所以常食春筍對單純性肥胖者大有益處。中醫就認為,竹筍有“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的功效。
在嶺南一帶,人們通常把春筍美譽為春天的“菜王”。它的食用方法很多,炒、燒、煮、煨、燉等均可,皆成佳肴。可葷可素,可湯可菜,做法不同,風味各異。即使是一支大的竹筍,因其各個部位鮮嫩程度不同,我們如把它分檔食用的話,也是各具特色的。如嫩頭可用來炒食,或作為肉丸、餡心的配料;中部可切成筍片,炒、燒或作為菜肴的配料;根部質地較老,可供煮、煨以及與肉類、禽類一起熬湯,還可放在壇子中經發酵制成霉筍,等到日后用來燉食,也別有風味。
另外,在我國各地的地方菜肴中,竹筍也占有一席之地,如江蘇的“如意春筍”、浙江的“南肉春筍”、四川的“干燒筍”、上海的“筍腌鮮”、“拌雙筍”、福建的“雞茸金絲筍”等等,都是風格清新、鮮美無比的佳肴,深受人們的喜愛。
夾一筷蒸刀魚
“春潮迷霧出刀魚”是一句流傳在江南一帶的農諺。意思是說,清明節前后,正是食用刀魚的最佳時節,這個時候的刀魚肉質細嫩爽滑,魚刺入口即化。過了清明,刀魚的骨頭發硬了,就失去其絕美的滋味,價格也會相應降低。正如人們常說的一樣:“清明前細骨軟如棉,清明后細骨硬如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