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師的幾種類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后澆帶;種類;施工技術
0 引言
在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進程中,一些學者使用城市中高層建筑的數量來衡量城市發展水平。它不僅只是一個人工作品,供人們住宿休息、娛樂消遣,也標志著一個城市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面貌,是判斷一個城市發達與否的重要特征。在我國國內,城市化建設步伐日益加快,一些城市中的高層建筑紛紛拔地而起,已經成為城市中重要的景觀帶。但是,在建筑的施工過程中,有很多工程細節,就需要我們建設者,具體地去注意,去探索,去挖揭好的優秀的施工技術方法。在施工過程中,應抓住后澆帶施工的這一重要過程。后澆帶是在建筑施工中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溫度、收縮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范要求,解決施工中的裂縫問題。后澆帶的留設在大型建筑、高層建筑的施工中越來越多,其施工難度雖然不是很大,但施工中發現的問題還是很多。
做好后澆帶的施工,掌握后澆帶的施工技術,是確保整個建筑工程整體結構質量和施工進度最有效保證。
1 混凝土結構后澆帶的作用
1.1 降低混凝土溫度收縮影響
當鹼硬結出現收縮時,而結構的變形受到限制時,此時在砼結構內就會出現一種溫度應力,如果情況日益惡化,那么在砼結構內部就會產生大量的裂縫。所以,使用后澆帶施工對整個施工過程都十分有利,也可以進行自由收縮,降低收縮應
1.2 解決結構沉降量差
在對高層建筑進行施工時,對于后澆帶,首先必須要設置持久變形縫,這樣后澆帶就可以將高層的主樓結構與裙房的結構等進行隔離。當總體沉降量到達百分之五十后,再次澆灌混凝土,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2 混凝土結構后澆帶的種類
2.1 施工后澆沉降帶
如果低層裙房地基與高層主樓間的地基較為牢固,那么就可以在施工結束后使用沉降帶。而沉降的速度相對較快,在后澆帶將凝土進行灌注后,余下的差異沉降就不會產生開裂現象。此時,整體沉降差就會變小,厚度增大,使高低層間的沉降進一步擴大。此時,可以使用傳原有的沉降縫,將高低層進行分離。
2.2施工后澆收縮帶及施工后澆溫度帶
在施工過程中,一些基本的建筑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形,此時使用施工后的收縮袋等能夠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在施工過程中,使用后澆帶來解決這個問題就顯得較為重要。
3 大型建筑中砼結構后澆帶的施工技術
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規則制度進行施工,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升工程的整體質量。如果不能根據施工規章制度進行作業,這樣就可能會引起一系列的安全事故。
3.1選擇與施工過程相匹配的混凝土材料
根據建筑的基本構造選擇合理的房屋建筑后澆帶材料,一般會使用收縮效應較小的混凝土材料。同時,在混凝土攪拌的過程中,也要及時的添加減水劑等,以此來保證混凝土中各個部分能夠達到最佳的配料比。除此之外,也需要進行振搗,嚴格執行施工方案,以此來滿足實際工程的需要。
以不損壞模板鋼絲網為原則,澆筑垂直后澆帶,并注意混凝土的振搗環節,合理安排混凝土振搗工具和模板的位置,防止混凝土流失問題的出現。
3.2 后澆帶的模板支設
3.2.1底板支模
在施工過程中,要對邊角余料進行及時的處理。可以將后澆帶墊高面向下平移200mm,這樣邊角余料就會落入后澆帶底部。此后,用相同類型的水泥將后澆帶覆蓋并抹平,最后灌注混凝土。
3.2.2墻板支模
在后澆帶兩側的鋼筋相交點安裝拉鉤,這樣就可以使鋼筋骨架按裝在正確的位置。保護才過墊塊的配置的合理性,這樣就使后澆帶中含有足夠的保護側厚度。使用松木板鋸分割為一個個小口,隨后將其固定于后澆帶側面,作為側膜。應用膠帶紙加固鋸口縫隙,并應用鋼筋支架作為支撐。
3.2.3后澆帶的模板拆除
在二次澆筑混凝土之前,跨內的梁板屬于一種懸掛受力的狀態。同時,也不需要在施工的過程進行清理,如果二次觀眾混凝土的強度達到75%后,此時就可以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清理。
3.3 施工縫的留置
施工縫按圖紙設計留置垂直縫,框架梁處的施工縫在澆筑混凝土之前將施工縫用擋板擋死,擋板之間用鋼管(木方)撐住,以保證混凝土在振搗時不倒模及施工縫處為直搓。
在安裝擋板與捆扎鋼筋時,需要將其保持相同的進度。可以使用木板來拼接擋板,隨后施以背部設木橫柱來提高擋板的穩定性。而在鋼筋通過處,需要在擋板內部鋸開豁口,而豁口的大小與鋼筋的直徑大小相近。如果出現較大的裂縫,那么此時就需要通過膠帶將其封住,保證泥漿不會出現外漏,以此來提升工程總質量。當出現施工縫時,可以應用多層膠合板進行彌補,與澆板的高度保持一致。根據上下層板筋得到豁口,豁口與剛勁直徑相同。可以使用斜支撐或木條來對現澆板進行固定,同時可以應用木方進支撐,此時就可以得到設計尺寸。同時,也需要在保證此處擋板要保持豎直。
3.4 施工縫的處理
對于后澆帶兩側,可以使用鋼筋支架進行隔離,這樣可以避免在灌注過程中出現跑漿。混凝土的比例要保持在0.42左右。在灌注的過程中,要有專門人員進行管理,對在灌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的進行處理。在灌注完成后,需要添加塑料薄膜進行保護,并及時的清理周圍的雜物,保持灌注環境的清潔整齊。在進行后澆帶灌注前,及時的清理周邊的建筑垃圾,并用水清洗混凝土表面以及鋼絲網中的生銹,變形等部分。在澆筑前,必須做好相關的處理工作。
3.5 后澆帶后澆部分混凝土的澆灌時間
后澆帶的類型不同,那么所需要的澆筑時間也有所差別。應結合先澆混凝土的收縮情況來確定后澆帶。在一般條件下,會在施工后的六十天進行及時的養護。如果工程進度較快,也可以在半個月左右。當后澆帶是為了減少混凝土施工過程的溫度應力時,后澆帶的保留時間小宜少于兩個月。如果使用后澆帶來保證均勻沉降,那么只有在兩側結構單元滿足基本要求后,再次進行澆筑。在澆筑的過程中,需要在混凝土兩側進行鑿毛,隨后再次使用等級較高或等級相同的混凝土進行澆筑。
3.6后澆帶鋼筋的施工
在對混凝土鋼筋進行施工時,可以按照以下兩種方法。第一,如果出現生銹或彎曲等情況,那么就需要借助相關措施來進行及時的處理。第二,如果是地梁或地板處的跨縫鋼筋,那么就需要保持其通暢性。第三,將上面的鋼筋進行分割化處理。當鋼筋為出現局部貫通情況時,就需要工作人員對底板內的廢物及時的進行處理,但不能拆卸支撐模板等。第四,樓層的后澆帶混凝土沒有到達70%的強度時不可以拆除兩側的支撐模板和底板。
4 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規則制度進行施工,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升工程的整體質量,保障施工人員的按照。通過設置按照后澆帶來實行模塊化施工,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施工進度,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吉人,建筑結構設計施工質量控制[[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9.
[2]陳平,后澆帶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J],中外建筑,2008(4).
[3]龐麗娟,胡福貞,韓小雨,關注高校貧困生:問題、原因與對策[J],北京大學教
世界氣候類型在湘教版地理教材中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四節。本部分內容是初中地理教學乃至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氣候類型的判斷更是學生必備的地理技能之一,學會判斷氣候類型有助于學生學習世界地理、中國地理,而且高中對這些知識仍然有要求,所以世界氣候類型的教學和學習很重要。
但現實情況是世界氣候類型的教學很難、很枯燥,學生對這部分知識不感興趣,課堂上學生面對眾多的地理景觀圖、各種氣候類型的氣候資料圖和分布圖,都會感到無所適從,再次感覺地理好難,氣候好難,抱著這種心態聽課自然效率低下,有的老師填鴨式教學更不利于學生接受,或者把氣候類型的教學拔高,介紹氣候類型分布的成因,學生學得很辛苦。
二、對世界氣候類型教學的思考
1.研讀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如下:運用氣溫、降水量資料,說出氣溫與降水量隨時間的變化特點;運用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從課程標準可以知道這部分內容應該重點讓學生學會氣候類型的判斷,一是根據氣溫、降水資料圖分析氣候特征;二是根據氣候類型分布圖判斷氣候類型。所以進行這部分教學要注意解決這兩個問題,通過讀圖、比較、歸納等手段讓學生學會判斷氣候類型。
2.世界氣候類型的教學策略。
(1)按照地球五帶的劃分學習各種氣候類型
按照地球“五帶”的劃分學習各種氣候類型,本節內容可以安排四課時,按照熱帶氣候類型、亞熱帶氣候類型、溫帶和寒帶氣候類型及高山高原氣候進行教學,最后可以安排一節習題課復習鞏固。
按照“五帶”劃分可以讓學生明確熱帶和寒帶氣候類型的典型特點,熱帶因為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終年炎熱,而寒帶因為緯度高,太陽輻射弱,終年寒冷,然后告訴學生熱量帶的界限是不固定的,而是存在一定的過渡帶,如熱帶和溫帶之間的過渡帶是“亞熱帶”。這種分類方法有助于學生掌握,初步了解各種氣候類型的共性。
(2)熱帶氣候類型教學
先通過展示各種氣候類型的景觀圖和“熱帶雨林”的視頻,給學生一些直觀印象,讓他們列舉各種氣候類型的代表性動植物。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動起來,往往興趣比較高漲,有助于接下來的教學。
為什么有這些景觀的差異?引入熱帶氣候類型氣候特征的學習。老師可以結合新加坡的氣候特點介紹熱帶雨林氣候的氣候特征,新加坡地處赤道附近,全年多雨,每天午后基本都會有雷陣雨。經過新加坡的介紹,老師引導學生從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分析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然后老師歸納總結氣候特征的描述方法,氣候特征=時間+氣溫+降水。一般來講:
月平均氣溫>20℃可以描述為高溫或炎熱;
夏季月平均氣溫
冬季月平均氣溫>0℃可以描述為溫和或溫暖;
冬季月平均氣溫
月平均降水量>100mm可以描述為多雨;
月平均降水量
學生可以運用這些方法描述其他幾種氣候類型的氣候特征,讓他們收獲成功的喜悅,并把這種描述方法變成自己的一種能力。
在學生學完熱帶氣候類型的氣候特征之后,老師還要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歸納熱帶氣候類型氣候特征的異同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綜合歸納能力。
熱帶氣候類型氣候特征的異同點:共同點:全年高溫,每個月平均氣溫均大于>20℃(反過來,每月氣溫>20℃可以直接判斷其是熱帶氣候類型);不同點: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最多,熱帶沙漠氣候年降水量最少,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都分為旱、雨兩季,但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更多,旱雨季更分明。
接著,展示“熱帶氣候類型分布圖”,引導學生說出各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介紹氣候類型分布的一般規律: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入手,如熱帶沙漠氣候的分布地區學生可以找到亞洲的西南部,非洲北部和南部,澳大利亞的中部,以及南北美洲西部沿海等,學生可以很容易觀察這些地方被南、北回歸線穿過,從海陸位置說,大多位于大陸西岸或大陸內部,這樣學生就可以說出熱帶沙漠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3)亞熱帶和溫帶氣候類型的教學
老師先介紹亞熱帶是熱帶和溫帶的過渡帶,是溫帶的較低緯度地區。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這是它區別于溫帶其他氣候類型的重要標志。
亞熱帶和溫帶氣候類型一樣不僅可以應用氣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學習,而且可以讓學生畫出亞熱帶和溫帶氣候類型的氣候資料圖,讓學生在畫中學,在學中畫,更有利于學生掌握這些氣候類型的特征。讓學生畫出這些氣候資料圖還有另一個好處是學生可以更方便地比較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氣候特征的異同點,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異同點。學生通過比較,可以更好地認識這些氣候的特征。
亞熱帶和溫帶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可以按照分析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的方法進行。
可以簡單地按下列表格給學生總結這些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4)寒帶氣候類型和高山高原氣候的教學
之前已經學習了九種氣候類型的特征和分布,本部分內容可以讓學生自學,老師給學生出一些氣候特征和分布規律的填空題即可。
(5)隨堂練習
隨堂練習可以出現在每節課的最后幾分鐘,當堂檢測,找出學生知識的障礙點,再加以突破,也可以讓學生完成一整節氣候類型的練習,補缺補漏,夯實基礎。
3.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氣候類型教學應該落實課程標準,落實圖表,扎實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讓學生學會判斷氣候類型的一般方法。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既學習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對學生成長是很有利的。
關鍵詞:化學實驗;開放性問題;特征;類型;教學策略
文章編號:1005C6629(2015)9C0007C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在化學教學中,化學實驗中的開放性問題為科學探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開放性問題的解決過程通常含有很大的探究成分,對學生假設能力和發散思維的培養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注重利用開放性問題促進學生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要注意增加開放題的比例,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知識,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1]。為此,本文擬對化學實驗中開放性問題的特征、類型及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1 化學實驗中開放性問題的特征
目前對于開放性問題的界定尚未達成一致,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可將化學實驗中開放性問題描述為化學實驗中的那些結構不良、允許學生個性解答的問題。化學實驗中開放性問題有以下特征:
1.1 問題呈現情境化
杜威的實用主義知識觀特別強調問題情境的作用,認為真誠的困惑與真實的問題情境是教學的根本。化學實驗中的開放性問題往往源自學生的化學學習、社會生活實際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化學實驗的本質和價值,讓學生在知道和理解化學知識的基礎上,能夠清楚所學的知識能用來做什么和怎么做。
1.2 問題結論多樣化
化學實驗中的傳統問題多是化學性質的判斷、化學事實的驗證、化學結論的應用等形式,往往結構單一,思路單一,結論單一。而化學實驗中開放性問題結構則呈現多樣形式,問題的初始條件、解決途徑、問題結論等都具有不確定性,有的是追溯多種條件,有的需找尋多種操作,有的要探究多種結論等等,需要學生充分發揮其能動性和創造性,尋求問題的多種解答。
1.3 問題解決探究性
化學實驗中開放性問題的解決過程通常呈現非線性狀態,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會遇到挫折、失敗或停頓等,需要不斷提出猜想,不斷驗證,多層次多角度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元認知成分和非認知成分在開放性問題解決中發揮重要作用。格拉斯(Class,1984)的問題解決過程模型很好地詮釋了化學實驗中開放性問題解決的探究性[2]。
1.4 解決思維發散性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組成,也是開放性問題解決的必要條件和最終目的。發散思維要求學生能從已知條件中篩選有用信息,以個人相關經驗為基點,從不同角度出發,采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化學實驗中的開放性問題解決需要學生多角度探索問題解決的方向,多層次推進問題深入,探究多種結果并選擇最佳途徑。
2 化學實驗中開放性問題的類型
化學實驗中開放性問題的解決過程通常是圍繞研究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實驗體系,并在實驗實施過程中選擇正確的操作方法,不斷探究問題的結果。根據化學實驗問題解決過程中各要素開放程度不同,可以將化學實驗問題劃分為開放層次不同的問題類型:驗證型、實驗結論開放型、實驗操作開放型、實驗裝置開放型、實驗方案開放型、開放探究型,其中實驗操作開放型、實驗裝置開放型和實驗體系開放型為同一層次,屬于實驗體系開放型問題,具體情況見表1。
2.1 實驗結論開放型
實驗結論開放型問題屬于開放型問題的第一個層次,開放性程度很低,具有給定的研究問題和實驗體系,探究實驗的不同結論。
例1 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由KCl、K2CO3、Na2SO4、FeCl3、Ba(NO3)2的一種或幾種組成,某同學做了有關實驗檢驗其成分。下表是他的實驗報告的一部分,請你根據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將實驗報告填寫完整(假設各步恰好完全反應),并寫出固體粉末的可能組成。
該問題是典型的實驗結論開放型問題,在該情境中學生要思考解決問題的步驟,根據不同的實驗現象,得出不同的結論,問題的最終答案也各不相同。固體粉末可能組成為:Ba(NO3)2、K2CO3;Ba(NO3)2、K2CO3、KCl;Ba(NO3)2、Na2SO4;Ba(NO3)2、Na2SO4、KCl;K2CO3、Na2SO4、Ba(NO3)2;KCl、K2CO3、Na2SO4、Ba(NO3)2。
2.2 實驗體系開放型
宋心琦教授曾對化學實驗體系做了要素分析并指出:一個化學實驗,不論是演示實驗還是教學實驗,都可以歸納為:作為實驗對象的物質體系(若目的在于探究化學變化過程,也可以稱作化學體系);適當的儀器裝置和必要的安全措施;合理的實驗步驟和規范的技術操作等三個方面[3]。實驗體系開放表現為根據一定實驗目的選擇適當的化學體系、合理的實驗裝置等,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根據實驗體系中各要素開放性不同,又可對實驗體系開放進一步分類:實驗操作開放、實驗裝置開放和實驗方案開放等類型。
2.2.1 實驗操作開放型
實驗操作是根據實驗要求進行的程序性設計,合理的實驗操作是實驗順利實施并得到正確結論的保證。實驗操作的開放表現為對一個研究問題,可以設計不同的實驗操作來完成實驗要求。
例2 (2003年江蘇)(1)無水乙酸又稱冰醋酸(其熔點為16.6℃)。在室溫較低時,無水乙酸就會凝結成像冰一樣的晶體。
請簡單說明在實驗中若遇到這種情況時,你將如何從試劑瓶中取出無水乙酸。
欲使冰醋酸晶體熔化,其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如:在實驗室中用水浴加熱,水浴溫度容易控制,且可使試劑瓶受熱均勻;也可以先打開試劑瓶蓋,在瓶下墊熱毛巾,待晶體熔化后,再傾倒出其中的乙酸。應注意的是,不論使用什么方法,都要注意安全原則,如不能直接將試劑瓶放在酒精燈上加熱,也不可以用玻璃棒或其他硬物去硬戮等。
2.2.2 實驗裝置開放型
實驗裝置是化學實驗發生的場所,是不同實驗儀器的合理連接,實驗裝置的開放性往往體現在實驗裝置的選取和改進。對于特定目的的化學實驗,往往有多種實驗裝置可以選擇,如何選擇最佳的實驗裝置需要考慮實驗的物質體系、反應條件等對裝置的要求。
例3 Fe(OH)2是一種白色沉淀,在空氣中或在含有氧氣的水溶液中很容易被氧化而變色,難以觀察到它本來的顏色。如何設計實驗裝置才能制備純凈的Fe(OH)2?
在制備Fe(OH)2時需要保證反應在無氧條件下進行,對于同一物質體系,可以設計多種裝置,下圖展示三種不同設計:
裝置(Ⅰ):不能避免試管溶液中O2對實驗的干擾。
裝置(Ⅱ):苯(或汽油)的作用是防止空氣中的O2進入亞鐵鹽溶液中。
裝置(Ⅲ):打開止水夾使產生的H2充滿C管(趕去試管溶液中O2)中,再關閉止水夾,使FeSO4溶液壓入NaOH溶液中,再打開止水夾。
2.2.3 實驗方案開放型
實驗方案設計是根據一定的研究問題,選擇合適的物質體系,設計合理的實驗裝置和可行的實驗步驟的過程。實驗方案開放型是一種開放程度較高的形式,包含多種實驗要素的開放。
例4 (2003年上海)實驗室有CuO和Cu粉的混合物,請你利用給出的實驗儀器及試劑來設計兩種測定該樣品(已稱得其質量為m g)中CuO質量分數的方法,并填寫表格中的有關內容。
實驗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儀器:①托盤天平②啟普發生器③硬質玻璃管④泥三角⑤燒杯⑥坩堝⑦酒精燈⑧玻棒漏斗⑨干燥管
實驗中可能用到的試劑:a.鋅粒b.稀硫酸c.氯化鈉溶液d.濃硫酸
該題要求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測定樣品中CuO的質量分數,需要學生根據不同的化學體系,選擇儀器組成實驗裝置并說明實驗操作,開放性很強。供選擇的設計方案設計如表2所示。
2.3 開放探究型
開放探究型問題是化學實驗中開放程度最高的問題,從研究問題到實驗體系再到實驗結論都是未知的。學生通過對化學現象的觀察從而發現問題,收集實驗證據提出假設和預測,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運用各種手段來分析和解釋數據,最終提出答案和解釋,而且在實驗過程中要不斷修正實驗方案,需要把研究結果與其他人交流。開放探究型問題最接近學生生活、學習實際,是一種多方面、多層次的活動,不僅在內容上開放,更需要開放的思維,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方面有重要作用。
例5 學生在做乙醛的性質分組實驗時,常會因為加入的乙醛的用量不同,得到沉淀的顏色分別為黑、褐、紅三種。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請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利用控制變量法,可設計兩組對比實驗,研究異常現象的原因,如表3、表4所示。
(注:等量的質量分數為2%的新制氫氧化銅溶液6滴)
這是一個典型的開放探究型問題,學生觀察實驗中的異常現象,發現研究問題,提出假設并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
3 化學實驗開放性問題的教學策略
開放性問題的解決是非線性的,不僅需要學生綜合其先前經驗和外部環境來共同建構開放性問題解決的圖式,還需要個體情感、意志的參與,這就決定了開放性問題教學的復雜性。以下策略可以有效幫助開放性問題在課堂中的實施:
3.1 鼓勵可能方案的設想
羅杰斯說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導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導致學習的創造性。”開放性問題的教學需要師生之間不同聲音的碰撞,在課堂上去質疑,去辯論,去發現問題,學生不同的思維有效催生創造性的想法;教師尊重和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創造性地提出多種問題解決方案。
3.2 促進小組深入的探討
開放性問題解決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需要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互相交流。通過小組合作,學生之間相互啟發,整合問題信息,進行思維的碰撞,多層次多角度探究問題解決路徑,不斷深化問題解決;在小組合作中,教師要適當進行學習策略的指導,例如,問題表征策略、小組合作策略、化學建模策略、認知監控策略等等。
3.3 實施客觀有效的評價
教師在開放性問題教學中不能簡單對最終結論進行評價,同時要注重問題解決過程的評價,對學生具有創造性的嘗試應給予鼓勵;另外,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方式協同進行評價,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在開放性問題解決中的表現。
3.4 注重基于評價的優化
開放性問題的解決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得出答案,要通過評價反饋,對自己的方案設計進行完善,反思自己的思維歷程,并逐步掌握監控和調整問題解決過程的元認知方法,強化認知監控,促進學生高品質思維的發展。
開放性問題在整個化學教學中都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加強對開放性問題的理論探索和經驗總結,在化學教學中合理設置開放性問題,使課堂成為思維碰撞的場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機電類課程設計 工程倫理教育 理論改革和實踐
1 機電類課程設計中融入工程倫理教育的目標定位
在我國,由于工科類高校傳統的工程教育過于強調技術知識的學習,在課程設計中也僅是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進行指導,忽視工程倫理教育,從而導致工科類學生群體出現重實務技術輕人文素質、重工具理性輕價值理性、重技術實踐輕道德思考的現象屢見不鮮。針對我國工程倫理教育薄弱的現狀,在機電類課程設計中,融入工程倫理教育的目標就是強化倫理責任意識的灌輸和培養、增強對工程倫理原則及其規范的實踐自覺性、掌握規避工程倫理風險解決現實道德難題的基本方法。
其實,在課程設計中蘊含了豐富的倫理內涵。首先,課程設計模擬了工程實踐中涵蘊的多元倫理關系,這需要學生們思考包括工程與自然(環境)、工程與社會、工程與人的倫理關系以及工程與經濟、工程與文化等的倫理關系。其次,課程設計雖然將工程運作的設計過程微觀化、平面化和簡單化,但在設計方案的選取中不僅有實踐技術維度的協調,也有文化觀念維度的協調。再者,面向實踐化的產品整體設計,又必然要求學生通過課程設計,達到一個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這其中內涵作為設計者所必須的自然-社會-人的倫理考慮和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倫理考量。
具體來說,第一,強化倫理責任意識的灌輸和培養。在課程設計的工程倫理教育過程中,要教導學生們注重分析蘊涵其中的多元倫理關系,以案例教學或情境教學的模式,分析與具體課程設計相關的人-技術-社會層面中的微觀倫理關系,如工程師與雇主(公司)、同事之間的倫理關系,工程發展與工程師責任的關系,明確學生作為未來的工程師在產品安全和質量中的責任;以跨課程模式,拓展課程設計所涵蓋的相關工程職業整體的社會責任,樹立學生的環境責任意識,強調工程師在職業活動中要把對公眾的安全、健康和福利負責放到首位;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討論與工程實踐有關的公共政策,如可持續發展、低碳消費、清潔技術與綠色工藝等,培養學生對自然-人-技術-社會的整體責任感。
第二,增強對工程倫理原則及其規范的實踐自覺性。除了讓學生了解到工程師對社會公眾的安全、健康和福利的首要義務外,還要讓學生了解到處理個人與工程職業、個人與工程師同事、工人、雇主、客戶等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這涉及到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沖突、工程質量與安全、數據的真實性、送禮和賄賂、揭發與忠誠等問題。工程倫理的基本原則及規范,NSPE(美國全國職業工程師協會倫理準則)概括為“①將公眾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②只在自己能力勝任的領域從事業務;③僅以客觀的和誠實的方式公開聲明;④作為忠實的人或受托人為每一位雇主或客戶服務;⑤避免欺騙;⑥體面地、負責任地、合乎道德地以及合法地行事,以提高本職業的榮譽、聲譽和作用”[1]。通過課程設計過程中的規范灌輸和原則引導,使學生明確工程技術“在倫理上決不是中性的,它……游移在善惡之間”[2]。
第三,掌握規避工程倫理風險解決現實道德難題的基本方法。在課程設計中通過結合案例,使學生認識到“工程項目是社會試驗,既產生新的可能性,也產生風險”[3],并且,工程倫理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技術的非自然性使得技術表現為這樣一種事物——即使我們本著善的目的去使用它,也不能保證不產生惡的結果,“處于風險之中就是置身于和受制于現代性世界之中的方式”[4]。因此,規避工程倫理風險,解決現實道德難題,就是要求學生增強工程倫理風險意識與倫理責任感,修養工程師應具有的“對風險保持敏感性”[5]的職業美德,即,①恰當評估可能的技術風險發生的可接受性并提前做好相關應對措施;②在工程活動的整個過程必須保持謹慎而廣泛的風險意識;③盡可能地對整個工程項目要有全局性的風險把握和動態監測,而不能過分滿意于在每個具體環節上對“安全系數”的符合;④必須關注的是該項目的整體的公共獲益性,而不是放任已知的或可知的可接受的技術風險只為短期的、眼下的、部分人的獲益。
2 融入工程倫理教育的機電類課程設計的理論改革和實踐
在機電類課程設計中融入工程倫理教育,必須將主渠道式理論灌輸與滲透式規范引導相結合,將工程倫理理論教學與案例討論相結合,以激發學生的工程倫理情感和磨礪其工程倫理意志,樹立工程倫理信念,養成工程倫理行為。
首先,改進課程設計的形式。表1是以《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A)》為例課程設計改革前后的教學形式對比:
其次,引入面向項目的團隊設計作為學生學習的載體。參考以往的教學經驗,圍繞工業機械手設計,可以出于更貼近實際工程和便于嵌入工程倫理模塊的考慮,提出不同設計主題。學生組成的每一個人團隊都必須選擇其中一個主題,同一個主題有若干團隊展開競爭。
第三,根據項目設計工程倫理教育模塊。針對課程特點確立的工程倫理教育目標,尋求與之對應的、可嵌入的工程倫理教育模塊。如表2所示。
課程設計是高校工科類專業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是學完技術基礎課及有關專業課后的一次專業課程內容的綜合設計,其本身包含有構想、計劃、選擇的慎思過程。在高校機電類課程設計中注入工程倫理教育,就是要求工科學生形成正確的工程觀,以便在未來的工程活動中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形成以倫理道德視角和基本原則來審視和參與工程活動的自覺意識和行為能力。
參考文獻:
[1](美國)全國職業工程師協會工程師倫理準則.轉引自[美]邁克·W·馬丁、羅蘭·辛津格,李世新譯.《工程倫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37-338.
[2][加]M·邦格.《技術的哲學輸入和哲學輸出》[J].自然科學哲學問題,1984(1).
[3][美]邁克·W·馬丁、羅蘭·辛津格.李世新譯.《工程倫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
[4][德]烏爾里希·貝克.王小鋼、沈映涵譯,孫國東校.《風險社會的“世界主義時刻”——在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演講》[J/OL].ias.fudan.省略/ResearchPersonnel/Detail.aspx?ID=2098.
摘 要:變量的使用是VB程序設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而在教學中變量的使用技巧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的掌握程度不佳。本文著重探討了變量錯用導致的“溢出”問題和變體型變量的使用問題。
關鍵詞:VB程序設計;變量類型;溢出;變體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 引言
Visual Basic(以下簡稱VB)是一種可視化的、面向對象和采用事件驅動方式的結構化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可用于開發Windows環境下的各類應用程序。它簡單易學、效率高、功能又強,所以目前很多院校將它作為非計算機專業軟件技術基礎課程講授的編程語言之一(使用VB6.0版本)。
筆者在講授這門課程的過程中發現,變量的使用是任何一種程序設計語言中都必不可少的環節,變量用來存放程序運行時使用到的數據和程序運行產生的中間結果,正確的使用變量可以使程序清晰明了,減少程序運行時占用的內存,提高運行效率。然而由于VB常作為非計算機專業的第一門程序設計課程,加之課時有限,所以無論在教材中,還是在課堂講授中,對變量的講解都比較淺顯,不能滿足學生實際應用的需要。筆者特將兩個和變量相關的問題提出來,與講授這門課程的教師們共同探討。
2 變量類型使用錯誤導致的溢出問題
大多數VB程序設計教程都很少提及賦值和計算中的“溢出”問題。然而在學生的編程中,“溢出”卻是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不正確的變量類型使用可能導致“溢出”。例如在龔沛曾等主編的教材《Visual Basic 程序設計教程》(第3版)的實驗篇中有這樣一道題目[1]。
[例1]計算π的近似值,π的計算公式為:
注意:
① 分別顯示當n=10、100、1000時的結果,由此可見,此公式收斂程度如何?
② 同時為防止大相乘是結果溢出的問題,將變量類型改為長整型或實數類型。
大部分學生會寫出這樣的程序段: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pi As Single, n As Integer, t As Single
pi = 2
For n = 1 To 10
t = (2 * n) ^ 2 / ((2 * n - 1) * (2 * n + 1))
pi = pi * t
Next n
Print "n=10時,π="; pi
pi = 2
For n = 1 To 100
t = (2 * n) ^ 2 / ((2 * n - 1) * (2 * n + 1)) ‘此句發生溢出
pi = pi * t
Next n
Print "n=100時, ="; pi
……
End Sub
當程序運行到程序中加注釋的語句時會產生運行期錯誤“實時錯誤'6':溢出”。(見圖1)學生們都注意到變量t用來保存公式的通項,應該使用精度比較高的實型數據,而認為n變量的取值分別是1~10、1~100、1~1000,當然使用整型(integer)就可以了。其實,錯誤就出在這里。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下程序段:
[例2]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c As Long
c = 3 2* 1024
End Sub
圖1
程序運行時會發生溢出錯誤。大部分學生會認為,變量c已經是長整型了,足以放的下32×1024的積,怎么還會溢出呢?其實,VB在做數值運算時,會先開辟一個內存地址來存放計算結果,然后再傳送到指定的變量中。如上面的程序,變量c雖然是長整型,其可存放數值的范圍是(-2147483648,+2147483647),但VB做計算時,將32判斷為整數,1024也判斷為整數,就任意在內存的某個位置開辟2Byte大小的空間來存放32×1024的值,然后再回存至變量c。但32×1024(即32768)已超過任意在內存的某個地址開辟的2Byte的大小,故溢出。
怎樣解決溢出問題呢?答案就是轉變數據的類型。將例2的程序段改為: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c As Long
c = CLng(3 2)*CLng( 1024)
End Sub
就可以正常計算了。理解了VB做數值運算的內部機理,我們就可以重新審視例1。當程序發生溢出錯誤時,我們點擊“調試”,出錯的語句會高亮度顯示,我們把光標放在n變量上,可以發現溢出時n的值為91,n=91時,表達式(2 * n - 1) * (2 * n + 1)的值為33123。通過例2我們得知,n為整型變量,計算機會認為表達式2*n-1和2*n+1也是整型,所以會在內存中開辟2Byte的空間暫時存儲表示式(2 * n - 1) * (2 * n + 1)的值,當n取值91時,乘積大于整型變量的取值范圍-32768~+32767,故溢出。解決的辦法可以有多種:
(1)將變量n定義為長整型或實型。
(2)將錯誤語句中的乘數2后面加上長整型類型符&或者實型符號!、#均可。
(3)避免大數相乘,將錯誤語句改為t = (2 * n) ^ 2 / (2 * n - 1) / (2 * n + 1)。
3 慎用變體型(Variant)變量
很多教師在講授VB程序設計的過程中不注重強調變量的顯式聲明,而且在安裝VB時,它的默認設置并不要求對變量進行顯式聲明,所以學生們都不是很注意這個問題。由于VB程序設計課程不強調在程序編寫之前畫出流程圖,所以大部分學生習慣于在程序編寫之前不對程序所要使用的變量進行通盤考慮,而是在最后需要使用的時候才將變量來。而VB規定所有未定義的變量默認為Variant型。例如下面的程序段,其中的變量i將作為Variant處理。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MyArray(5) As Single
For i = 0 To 5
a(i) = inputbox("請輸入第" & i & "個元素的值")
Next i
End Sub
還有一些同學在變量聲明中沒有包含As子句,那么該變量也被創建為Variant型。例如下面兩個變量聲明將產生相同的結果:
Dim MyVarialble
Dim MyVarialble As Variant
對于用戶創建的Function過程來講,這一原則也同樣使用。定義一個函數時,如果不包含As子句,函數的返回值將始終是Variant。下面兩個函數定義也產生相同的結果:
Private Function MyFunction()
Private Function MyFunction() as Variant
這一點也是我們講課時經常忽略的。
雖然VB能夠很好地確定Variant中存放的數據類型并應用相應的運算規則,然而Variant變量存在一個重大的缺陷就是它們占用的內存比VB的任何其他數據類型都要多。每一個Integer占2個字節,Double占8個字節,而每一個Variant存放任何數值數據都占用個16字節。變長字符串變量占用4個字節加上宇符串中每一個宇符占用1個字節,而每一個包含字符串的Variant都要占用22個字節加上字符串長度。任何數據類型的Variant數組都要占用20個字節內存,加上4字節用于每個維數,再加上用于每個數據元素本身的字節數。Variant不僅占用的內存比其他數據類型要多,而且對于Variant中的數據操作時的速度幾乎總是比對其他數據類型進行操作的速度要慢[2]。因此在用作局部變量或過程的參數時,Variant變量是特別煩人的,因為它們消耗堆棧空間太快[3]。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開始學習編程時就養成良好的習慣,注意顯示聲明變量,并為變量精心選擇數據類型,絕對必要時才采用變體型。
4 結束語
本文對VB教學中普遍容易忽略的變量類型選用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變量的正確使用關系到程序運行結果的準確型和運行的效率,關系重大,值得我們認真加以研究。同時,要精確的使用變量,也非一件易事,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龔沛曾.Visual Basic程序設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美)James D.Foxall著.王建華譯.Visual Basic編程標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