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城市化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在城市化進程中關注農民收聽廣播,讓農民聽得到對農廣播
農民是對農廣播永恒的主體。古語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過去農民曾經因為生產活動的需要喜歡收聽廣播節目,現在如何讓喜歡聽廣播的農民聽得到、聽得清,是一個不復雜卻難以做好的事情。覆蓋范圍內的農民能不能聽得到、聽得清楚不清楚,這個問題需要掌握和落實。目前,一個縣域上空同時回旋著十多個甚至幾十個較為清晰的廣播頻率,從中央級到省級到市級再到縣級。這其中縣級對農廣播作為最基層的廣播媒體盡管隨著發射功率的提高,覆蓋范圍逐步擴大到周邊地區,但同時也面臨著周邊地區廣播電波的沖擊。以丹陽廣播為例,目前,丹陽地區能清晰地接收到中央電臺、江蘇電臺、鎮江電臺的頻率,而且還可以接收到常州等周邊地區的電波。上述電臺節目優勢明顯,信息量大,可聽性強,長期以來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穩定的受眾,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縣級電臺的節目如果沒有自身特色,很難在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縣域對農廣播始終要牢記做給農民聽,讓農民聽;要始終站在農民的位置上,把農民裝在心里,播他們想知道的,播他們想聽的。從農民的角度去想問題,站在農民的立場,才能真正受歡迎。農民聽得到、聽得清對農廣播需要不斷與時俱進。現代社會的發展,已經越來越離不開技術進步,微博、微信、3G視頻、電話、電視等各種手法,充分展現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全媒體聯動優勢。對農廣播的發展尤其是縣域對農廣播也是這樣,在幾乎人手一部手機的時代,“手機對農廣播”正應運而生。置身融媒體發展的大趨勢下,城市化進程中的現代新型農民正需要全新的方式來獲取自己喜歡的對農節目,也是對農廣播掌握對象宣傳主動權和話語權的又一次歷史機遇。
二、廣播編輯、記者、主持人要放下身段,貼近農民,從農民的視角辦廣播,讓農民愛聽對農聲音
現在,農村的生產形勢、生產手段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改變,需要編輯、記者、主持人更多地俯下身、邁開雙腳到農村一線。實現“本土化、平民化”就要求縣域對農廣播不僅要深挖本地新聞,挖掘一些發生在農民身邊的社會與經濟方面的發展變化、新農村變化、百姓故事等等,還要把一些全國性、全局性的熱點新聞放到地方的視角上,以“本土化”的視角加以報道。例如:全國兩會召開時,可以連線本地赴京參會的人大代表談兩會給地方帶來的發展契機,等等。縣域對農廣播只有立足百姓視角,不斷帶給聽眾所需要的新鮮新聞,才能抓住聽眾的耳朵。讓農民聽得懂對農聲音,從內容上講,不僅將農村點點滴滴的喜人變化、涉農的相關信息說給收音機前的廣大聽眾,還需要播出有思想內涵的評論和深度報道,引導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群眾厘清面對的各種農事問題,使農民朋友產生更多的共鳴。丹陽電臺對農節目開設了《呼聲與回音》專欄,每天的節目中都會報道群眾的呼聲以及相關部門的答復,真正架起了聽眾與政府的橋梁,道出老百姓呼聲,解決老百姓難事,實現了對農廣播的平民化視角。實踐證明,縣域對農廣播有能力開辟自己的輿論監督陣地,以自己特有的報道方式增加對農廣播的競爭力。事業的發展需要靠人來實現,縣域對農廣播的進步也同樣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隊伍。丹陽臺的《新農村消費熱線》是一檔生活服務類節目,每天接聽電話都在40個以上,反映的也大都是農民朋友日常生活中的商品調劑、消費投訴、家電維修等家長里短的瑣事。節目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實實在在地幫農民解決問題,所以一直受到農民的喜愛。在幾次市場調查中,《新農村消費熱線》的收聽率一直名列前茅,節目的播出時間也由最初的半小時延長到現在的兩小時。對農廣播中需要主持人善于把身邊發生的“小”事放到宏觀大背景下去思考,去分析,善于從身邊“小”事中發現有較高價值的新聞事實,用“小”事件說明“大”的道理。編輯、記者、主持人與土地貼得越近,與農民貼得越緊,才能與農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這樣的廣播人,才會喜農民之喜、憂農民之憂。城市化進程中的對農廣播需要更多的“貼近土地”的對農廣播人。
三、在城市化進程中關注農村廣播節目質量,讓農民享受到對農廣播好聲音
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曾經提出過兩個著名的論斷:“媒介即訊息”與“媒介即按摩”,他的觀點非常鮮明地提出了受眾從媒介中尋求的兩種東西,一種是信息資訊,一種是心理上的放松和撫慰。農民最愿意接受的是那些貼近他們心理需求、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東西。廣播節目質量始終是廣播存在和發展的關鍵,是廣播媒體的生命。農民收聽廣播,是想從節目中獲取有效的信息,滿足自己的需要。媒體融合時代,城市化進程中的現代新型農民收聽廣播的選擇性更大,如何才能使對農廣播節目聽得美,讓農民“樂不釋耳”?與城市相比,農村的信息相對閉塞,且農民有較強的被動、守舊習慣;關注農村廣播節目質量需要在策劃上下工夫,需要充分利用廣播媒體的特點,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方位的節目下鄉活動帶動欄目創新。如“科技下鄉”“培訓下鄉”“醫護下鄉”“文藝下鄉”等,切切實實地滿足農民的需求,贏得農民的認可與期待。將欄目直播間搬到農村,將最新鮮、最真實的鄉音、農事送上電波,請農民朋友做客直播間,與專家一起交流對最新涉農政策的理解、最新農村市場信息的掌握,都是吸引農民聽眾的好方法。現階段,媒體傳遞信息的途徑無非是“視”“聽”兩種方式,而廣播有幸獨享了這其中之一的“聽覺”路徑,媒介特點注定了必須要抓住農民的耳朵。讓農民享受到對農廣播好聲音,首先要在“活”字上下工夫。丹陽電臺《新鮮農村》,對農報道“鮮活”的背后是在農村一線“抓活魚”。突出一個“新”字,新政策、新法規、新事物、新成就,都是農民應當知道、很想知道但還不知道、對農民有好處的信息。一個“新”字:新鮮事、新面貌、新觀念、新追求,題材本土化;一個“農”字,農時農歷,時效性強、實用性強、可操作性強。其次,以“專”取勝。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術是農村干部、涉農企業和農民群眾最關心的話題。電視、報紙、雜志媒體和新媒體對農節目不多,即使有也不是專涉農業科技的。縣域對農廣播可以充分利用與當地農委、農科所、農林等部門合作或聯辦、協辦節目的資源優勢,進行專題、專項、專注的對農報道。報道中用故事引、典型串、農民說、大家議的方式,尋找最佳融入角度,尋求主流輿論和民間輿論的重合度,使對農報道人物化、故事化、趣味化,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第三,不同凡“響”,挖掘和運用各種音響元素來豐富對農廣播節目的表現手法和傳播能力。充分運用主持人點評、現場自然音響、人物談話、音樂等把新聞事實的聲、形、色、味呈現出來,把節目做得有韻律、有味道,入耳又入心。丹陽電臺獲得中廣協對農報道二等獎的作品《播撒春天的希望》,一開始就以記者現場報道形式,展現了主人公——“草菇大王”農民姜小紅現場勞動音響,還有反映姜小紅生活細節的錄音、村民的錄音以及團中央書記視察時的錄音,等等,引人入勝的音響,使得節目的內容和形式渾然一體,拉近了和農民的距離。這種帶“響”報道無疑也是對農廣播較其他媒體所特有的競爭優勢。本土化“音響”的大量合理運用,更是為對農廣播新聞增添了親和力和可聽性。
論文關鍵字:城市化耕地占用空心村
論文摘要:近年來,由于城市化進程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耕地被城市占用。本文在分析我國當前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耕地問題的基礎上,對城市化與耕地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簡要闡述,并提出了城市化發展的新思路。
城市化是城市發展進程的概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規劃術語》對城市化的定義,是指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過程,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
城市化必須以土地為載體,但城市化不應該以犧牲耕地為代價換取的。因此,如何協調城市發展和耕地保護的關系,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第一部分我國城市化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給我國城市帶來了蓬勃發展的良好機遇。目前,我國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城市化及城市經濟和社會水平也在持續上升。我國當前的城市化水平已高達40%左右,城市化進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自1978年到2000年這12年中,我國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從城市數量從1978年的193個發展到2000年的663個;城鎮人口增加了2.86×108,年平均增長率為7.2%;其中東部沿海地區開始形成了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群,西部地區發展相對緩慢。
一、畸形的經濟發展模式
推動了盲目的城市化城市化的發展動力來源于工業化,雖然我國城市化的發展也是以快速發展的工業為推動力,但是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國城市化的盲目性。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以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促使我國經濟得到了迅猛地發展,使GDP的增長速度平均保持在9%左右,但是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內需嚴重不足,致使我國經濟的發展嚴重依賴于出口和投資,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最大,不斷地建樓蓋房、修路架橋的同時加快了我國城市化的發展。根據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199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20019.3億元,到了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已經高達374694.7億元,是1995年的18.7倍。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不少的地方政府也將城市化建設當成是政績工程,從而大規模建城、造城,出現了城市規模盲目求大、以大為美的怪象。其實早從2001年開始,全國范圍內不同類型的城市就做出了大型的城市規劃,64%以上的地級城市在謀劃著建設成為國際化大都市。雖然國土資源部于2002年對城鎮用地規模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嚴格控制土地供應總量,堅決糾正盲目擴大城市建設規模的不良傾向。然而全國范圍的城市化運動并沒有因此而停止,根據統計發現,我國的城市總共加起來才六七百座,其中竟然有183個城市提出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或“國際化城市”。同時,還有一大批城市盲目地追求“大都市”、“新城市”、“洋城市”,甚至要對一些有城市自身特色的老城區進行改造。誠然城市化的加速發展能夠拉動經濟增長,根據相關研究表明,目前每提高1%的中國城市化率,可以帶動1.5%的GDP增長,而每增長1個百分點的國內消費,則能夠拉動6個百分點的GDP增長,因此,擴大消費者的需求對我國經濟的發展來說更加重要。但是我國的實際情況卻是高高在上的房價使得城鎮居民的消費投入受到了抑制,資料顯示,我國最終消費率即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81年的67.1%下降到2012年的49.5%,其中2010年只有48.2%,達到歷史最低水平。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或地區相比較,我國居民消費率比金磚國家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最終消費率要低于日本、韓國在經濟增長最快時期的消費率,我國消費率無論在總體的趨勢上還是在每年的絕對值上都已經偏離了世界平均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為了刺激經濟發展,為了保證GDP增長,依然選擇了依靠基礎建設,數據表明,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137.89%①,這意味著全國上下都在聲勢浩大的建公路、蓋樓房。加上國家還出臺了適當放寬戶籍限制的政策,目前不論是廣東,還是無錫、南寧等地都進行了以放寬戶口準入為主要內容的戶籍制度改革,吸引了更多的城市新移民,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進入城市,越來越多的小城市人口留在大城市。他們如果想要在城市中立足,就要通過不斷地攢錢買房來實現,進一步刺激了房地產業的發展。但是我國樓市的繁榮并非是理性的,高昂的房價大大地削弱了居民對其他消費品的購買能力,嚴重地抑制了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導致內需不足;但是,假如馬上縮減城市基礎建設,我國的經濟將會立刻有所回落,增速放緩,導致失業、通脹等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因此,這種非健康的經濟發展,導致了我國盲目的城市化。不能盲目的城市化,但又不得不城市化。
二、促使城市化和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1.制定合理的城市規劃各地區的城市在發展時要依據自身的經濟狀況、產業結構以及地理位置等特點,制定出各自城市的總體規劃、符合城市化發展的相關政策,明確城市的發展方向,比如定位為旅游型、經濟型還是文化型城市等等,建立成有獨特個性或者特征的城市。同時還要加強區域的協調發展,城市群已經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戰略,城鎮化應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繼續推進城市布局形態的優化。
2.推進戶籍制度創新政府要意識到我國目前戶籍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要建立以居民居住地登記及變更登記制度,以居住地和職業劃分城鄉村人口。同時,完善流動人口的生活和工作管理制度,實現在就業、醫療、社會保障以及子女入學等各方面可以享受與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
3.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在市場引導的作用下,積極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就業,規范勞動力就業市場,加強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積極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棚戶區”改造;大力發展醫療衛生及文化教育事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對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進行建設,重點防治流域水污染問題;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化建設及產業技術進步,支持服務業發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完善稅收制度改革;發展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一、失學問題出現的原因
(一)學校方面
撤銷農村中小學教學點,城鄉的學校接收了大部分的農村學生,就學人數急劇增加,同時由于城鄉學校處于中心位置,距離農村地區學生住所較遠,接收學校多采取寄宿制來接納前來就讀的偏遠農村學生。
1.寄宿制學校伙食、學生管理、安全管理沒有合理安排
造成學生許多生活上的困難和心理上的失落。如在定期由學校返家及返校的時候,學校沒有統一的接送措施,而由學生自行返校,在馬路上隨處停車、轉彎,致使撞車、翻車事件經常發生;學生生活飲食大多傾向于小零食和方便面之類,再加上個別學校食堂飯菜質量差,不講究營養搭配,致使有些學生身體抵抗力弱,經常生病,給孩子的學業和家長的生活帶來很多的不利。有些實行寄宿制的鄉鎮中學由于學生數量多,寄宿條件非常簡陋,后勤配套設施不到位。
2.人數過多
論文關鍵詞:農奴制生產力城市化傳統思想
論文摘要:英國從11世紀“城市興起”至18世紀工業革命的7個世紀間,勞動力轉移進程緩慢,城市化和工業化成果不及工業革命后一個世紀的成就,主要原因在于三個方面:政治上封建農奴制阻礙農村人口流動;經濟上農業生產力落后,難以將大量農業人口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觀念上封建傳統思想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人口流動。
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使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種歷史運動,到1851年時英國已經有超過一半(510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不過,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并不始于工業革命。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勞動力轉移和人口流動由來已久,在工業革命以前一直存在著,如果從11世紀“城市興起”算起,至工業革命發生已有六七百年之久,然而在工業革命前夕,英國城市居民在總人口中僅占到2100,農村中多數居民(一半以上人口)依然從事農業生產。可見,工業革命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進展緩慢,在7個世紀里所取得的成就竟然不及工業革命后一個世紀的成果。
關于工業革命加速英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進程,中外學者多有論述,而對于工業革命前農村勞動力轉移異常緩慢、嚴重滯后狀況則視為正常現象,很少專門論及。本文試對此作一簡要分析。
在中世紀,英國農奴制的存在嚴重制約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人口流動。在封建農奴制下,農奴沒有人身自由、遷徙權利和婚姻自由,也沒有擇業權利,英國法學家勃拉克頓的名言“今天晚上還不知道明天早上將要做什么”,正是對一個人農奴身份的典型寫照。由于沒有所耕種份地的所有權和占有權,農奴要為封建領主提供勞役來換取對這一小塊土地的耕種權。在農業區勞役多是一些耕、播、收割之類農事。據中世紀史專家馬克直先生研究,農奴1月份往地里送肥料,肥料送完耕種春播地;4月份翻耕休耕地,種蔬菜、修整果園,一直做到5月末;6月份收割干草,再耕一次休耕地,然后在春播地上除草;8月份收割谷物,主要是大麥、小麥、燕麥和裸麥,收割后進行運輸、打谷工作;10月份進行秋耕秋種,播種冬小麥,此外,還要采集水果、林中伐木和修繕房屋。除了正常勞役“周工”外,農奴還要給領主“幫工”(boon-work),主要在6月份干草收割和8月份的秋收季節。在沒有領主自營地的莊園,勞役則多是剪羊毛,牧羊、牛、豬,修理羊圈,提供運輸,修路等其他形式。可見,農奴們大部分時間須為領主服勞役以及在自己份地上進行農業勞動,不能自由從事莊園手工業等其他生產活動。
除領有份地的農奴外,英國莊園里還存在為數不少的小土地持有者(Small-holder),“因為閑暇時間較維蘭大農為多,他們偶爾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勞動力”。不過,我們不能過高估計這些小農的“自由”權利,這種自由是“相對的自由”,是與維蘭大農的不自由相比較而言的,當他們的自由與領主的意志發生沖突時,自由就不復存在。在許多莊園,領主農忙季節的“幫工”不僅要求農奴參加,也往往要求自由佃戶到場,包括村莊里“絕大多數強壯人口”;對于數月或半年召開一次的莊園法庭,有關農奴事宜的亦要求自由佃戶出席;在有“自由農民故鄉”之稱的肯特郡,許多自由農民也要承擔輕微勞役。可見,封建莊園里的農民,無論維蘭大農還是自由小農,他們的“自由”是非常有限的,較之從事家庭副業、商貿活動所需要的自由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