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草魚養殖技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10畝,東西走向,池深3米。池塘位置交通便利、電力充沛;水源充足,水質符合漁業用水標準,進、排水方便,池塘邊設有自動投餌機1臺,備有3千瓦的噴水式增氧機1臺。
二、放養前準備
1.清池放養前排干池水、曝曬池底,清除雜物、殘餌、魚糞、腐殖質以及過多淤泥,主養草魚的池塘淤泥不超過20厘米,可潑灑底質改良劑對塘底進行改良。然后采用干塘方式消毒,生石灰用量為75~
100千克/畝,溶化后趁熱全池潑灑。清塘消毒7~10天后,注水深達0.8米左右。
2.培肥水質
一、草魚養殖技術分析
1、草魚養殖投餌技術分析魚種放入池塘養殖后,應及時進行馴化,可以通過在投餌時人工給予一定的響聲使其形成條件反射。投料的時候速度不能太快,而且避免一次投料過多。在對草魚喂投飼料時也不可以太隨意,要嚴格執行定時、定量、定點、定質的“四定”原則。草魚生長的前期,應主要喂養各種水草或青草,另外也可以喂養人工種植的黑麥草、苜蓿等優質飼料。
2、水質管理為保證池塘中有充足的氧氣,要選擇在六月到十月的晴天且無風的天氣,每天在下午一點到三點開啟增氧機為池塘增氧兩個小時,凌晨時間池塘的氧氣含量也非常低,此時也應對池塘適當增氧。為保證池塘的水質,還應按照“小排小進、多次換水”的原則對池塘適時加注新水。一般平均每個三到五天就要加注一次新水,加水量應在10cm左右,另外,平均每隔15~20天要用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一次。對水質的管理和控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水色、溶解氧、PH值、氨氮、硫化氫。
2.1水色。水色主要受水中浮游生物、懸浮顆粒、底質等影響。良好的水質中一般有較多的浮游生物種類而且數量比較多,而且水的透明度較高,水色會隨光照的不同而發生變化且水質不發粘,水面無浮沫,水質比較清爽。
2.2PH值。PH值對水質的影響也非常大,它是指水的酸堿度。當PH值較高時,水質由于酸性較高,容易對魚類的鰓和表皮組成造成腐蝕,從而誘發魚類的傳染性疾病,酸性較高還會降低酶的催化速率,是水中有機質的分解速率明顯降低,造成氨氮毒素積累。PH值較高也對魚類的生長不利,此時水質的堿性太大,魚類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消化速率也有所降低,嚴重影響草魚的生長。
2.3溶解氧。溶解氧含量的多少也會對魚類的生長產生重要的影響。保持水中含有足夠的溶解氧,一方面可以有效抑制有害物質的生成,另一方面還可以降低水中硫化氫等的含量。若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過低,則將無法滿足魚類的正常呼吸所需,可能會造成魚類窒息死亡。
為推進漁業科技服務機制創新,加速漁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提升漁業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根據《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漁業科技服務年活動方案>的通知》(農辦漁[2009]6號),*農牧廳制定2009年漁業科技服務年活動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水產健康養殖為主題,以促進漁業增效、從漁農民增收為目標,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創新漁業科技服務機制,大力推廣健康養殖技術、普及科學用藥知識、宣傳質量安全法規標準,引導養殖者轉變觀念,提高科學養殖水平,提升漁業科技對現代漁業建設的支撐保障能力。
二、活動目標
通過開展一系列漁業科技服務活動,使全區漁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明顯加快,漁業科技人員服務基層的技術水平和主動性顯著增強,養殖者安全用藥意識明顯提高,健康養殖技術得到推廣應用,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2009年,全區共舉辦各類培訓班50期,培訓漁民10000人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10000份(本、冊)。
三、活動內容
2013年上半年,我縣水產業發展形勢較好,全縣生產培育各種魚苗2.5億尾,完成水產品總產量9400噸,漁業增加值達0.72億元,名優品種數量增加,水庫池塘養殖面積穩中有增,稻田養魚前期受干旱影響較大,普遍缺水,放養量減少,6月以后,稻田養魚數量明顯增加,預計全年水產品產量和漁業產值均顯上升趨勢。
一、完成情況
山林、100畝特色水產養殖魚池建設已基本完成,已投放黃顙魚、團頭魴等魚種5億尾。
鎮200畝稻田養殖,完成稻田養殖整治,水務局已組織建鯉魚中科3號等鯽魚苗,近期投放。
鎮村150畝水產養殖。魚池建設已完成70%,并投放了部分錦鯉,錦鯽等觀賞魚種,同時投放了鯉、鯽、草魚等品種。
鎮三個村1000畝稻田養殖,前期稻田無水,無法投苗,6月以來部分稻田可投放魚苗,水務局已組織了資金、魚苗近期投放稻田。
按照2006年全區漁業工作會議××*苗種協調會的要求,赤峰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切實可行的2006年漁業工作年度計劃,并認真組織實施,在2006年上半年完成了既定的工作目標。根據內漁政發[2006]13號通知精神,現總結如下:
一、上半年漁業生產經營發展態勢
1、政府支持成為漁業發展的巨大動力
2006年赤峰市政府仍然十分重視漁業,上半年繼續劃撥支農資金支持漁業的發展,給各旗縣區作出了表率,進一步提高了赤峰市漁業的地位。主要支持的方面有:強化水產品安全,扶持紅山區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的建設,動員申報無公害水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抓好水產苗種改良和引進,加強寧城縣熱水魚種場水產良種場建設;進行品種結構調整,在紅山區橋北鎮漁場等8家漁場進行新品種養殖。另外,在7月份市政府副市長準備親自帶隊,各主要漁區的旗縣區領導、重點漁業單位的負責人參加,到漁業發達地區進行考察和招商引資,旨在利用外來資金、技術和管理,充分發掘赤峰市的漁業資源潛力,提高漁業科技含量,加快發展步伐。市政府如此持續地重視漁業,給全市漁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新的、更大的契機。
2、水產品市場營銷情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更兼水產管理部門的大力宣傳,赤峰市水產品作為綠色無公害食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2006年上半年價格與2006年同期持平,同類魚比外地池塘水產品高出2元/公斤以上。規格以上本地魚市場零售價格是:草魚12-14元/公斤,鯉魚7-8元/公斤,鯽魚7-8元/公斤,雅羅魚20元/公斤,花鰱7-8元/公斤,白鰱5-6元/公斤。但是由于沒有起碼的市場監督機制,大部分消費者又缺乏水產品質量辨別能力,外地廉價水產品仍毫無節制地進入赤峰市場,繼續形成的傾銷局面,嚴重沖擊著本地漁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必須加快市場準入制度的實施,利用檢疫、質量監督等漁政手段確保水產品安全,利用非貿易壁壘維護水產品市場秩序。同時大力調整漁業結構,實現漁業的全年性生產和反季節銷售,徹底改變地方漁業春放秋捕、集中上市的陋習,從而確保漁業健康、持續、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