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局加強機械化教育整改措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市第*次黨代會的精神,以*區開發開放為契機,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奮頭目標,全面實施我區“十一五”農機化發展規劃,加快我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我區農業發展的基本狀況,特制定“十一五”期間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具體措施如下:
一、發展農機化工作思路
*書記在市第九次黨代會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重點放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上。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按照沿海都市型農業的發展方向,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實施農業標準化,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這就為農機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從而我區農機化發展工作思路: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跟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形勢,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這一主題,圍繞“兩水一牧”特色產業化發展趨向,強化服務職能,增強服務意識,走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堅持農機農藝相結合方式,加快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力度,逐步優化農機資源配置提高機械化裝備水平,加快我區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旅游觀光都市型農機化建設的步伐。
二、發展農機化的基本目標
(一)發展農機化的總體目標:到2010年我區葡萄種植、海淡水養殖、畜牧養殖基本實現機械化;并且積極探索發展工廠化設施養殖,促進無公害果菜的種植和特色水產品的養殖。具體指標如下:
1、農機總動力為15萬千瓦。
2、葡萄生產機械化水平達90%以上。
3、海淡水養殖機械化水平達98%以上。
4、畜牧養殖機械化水平達70%以上。
(二)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具體目標:依靠科技進步,積極引進示范優質、高效、先進適用的新機具、新技術,突破重點項目,不斷提高農機化在“兩水一牧”產業中的科技含量,創建特色農業無公害生產機械化模式,全面提升“兩水一牧”優勢產業的機械化水平。
1、葡萄生產機械化。在完善提高現有旋耕、施肥、植保、除草等田間管理耕作的基礎上,重點突破葡萄春季機械刨藤、冬前機械掩埋,力爭3—5年內達70%以上,積極示范推廣葡萄套袋、節水灌溉、高效植保等新技術,不斷提高葡萄產后保鮮、榨汁、釀酒的加工能力,達總產量的50%,促進實現葡萄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發展進程。
2、海淡水養殖機械化。在完善提高現有機械清淤、排灌、增氧、制餌、投餌等作業的基礎上,重點突破池塘深水增氧、水質凈化技術和設備的引進示范工作。改善養殖環境,提高產量效益,實現生態型機械化養殖體系。
3、積極發展畜牧養殖機械化。在提高生豬、肉蛋雞養殖環境和設施水平的基礎上,重點提高畜牧小區的機械化養殖水平。積極發展草食性牛、羊、兔的機械化養殖技術。積極推廣飼草裹包青貯技術,推動節糧型畜牧業的發展。積極探索禽畜糞便的無公害處理和利用的途徑,建立環保型生態養殖模式。
4、積極發展設施化、工廠化種植業和養殖業及產后加工業,促進產業化發展。擴大大棚葡萄種植面積,提高葡萄保鮮、榨汁及釀酒加工能力,3—5年內達總產量的50%,實現葡萄產業化高效運營。實施日光溫室瓜、果、蔬菜反季節種植,提高設施設備利用率,引進納米技術、物理農業擴大無公害生產。充分利用現有孵化場、養殖場、養殖孵化設備與設施,擴大魚、蝦、蟹、雞孵化的能力,引進先進適用的新機械與設備,提高養殖管理和機械化水平。
三、農機化發展的基本現狀、問題及具體措施。
(一)農業基本現狀:我區總耕地面積為62175畝,糧食作物面積為8028畝,蔬菜面積為3400畝,果品面積為31891畝,棉花面積為13690畝,其他農作物面積為5166畝,適用于農業機械作業的耕地面積為57009畝。
(二)農機化基本現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以來,我區農機化有了長足的發展,那些適合于家庭小規模經營模式的小型園田機械、排灌機械、植保機械和農用運輸機械發展迅猛。但是,以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來衡量,我區的農機化發展狀況不是很理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農業機械裝備總量高,但發展很不平衡。到20*年底,農機總動力已達18.17萬千瓦;大中型農業機械的保有量為241/6136臺/千瓦,大中型配套農機具的保有量為41臺(套),小型配套農機具保有量為137臺(套),多功能田園管理機為891/3791臺/千瓦。平均每百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達到292.3千瓦。全區水產養殖機械(增氧機和投餌機)、機械排灌、大中型耕作機械已趨飽和,果園小型園田機已有了長足發展,但機械植保、化肥施用、秸稈綜合利用、蔬菜果園全過程機械化發展緩慢,有的還沒有實現零的實破。農業機械裝備水平與農業生產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突出。
第二,農機作業水平較高,但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不相適應。20*年機耕面積5.2萬畝;機電排灌面積6.2萬畝;機械化植保1.2萬畝。農機作業水平均在95%以上;尤其是水產養殖全過程機械化水平均在99%以上。但畜牧業、蔬菜、葡萄等產業的機械作業水平很低,有些產業仍是空白。
第三,農機化投入增長較快,但投資渠道較窄。20*年我區農機化總投資為50.97萬元,其中:市政府補貼資金9.9萬元,農民個人投資41.07萬元,占總投入的61.2%。目前,我區僅靠市政府“農機購置補貼”的投入,而區政府還沒有建立鼓勵農機化發展的扶持政策;還沒有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不能滿足農機化發展的需要。
(三)制約農機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土地經營規模過小制約著農機化的發展。農機化的發展需要土地規模化經營與之相適應,而我區絕大多數農戶經營方式還是停留在小農經濟經營模式,并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種植模式。尤其是果園、蔬菜種殖完全按自己的意愿種植,加之有的農戶要使用機械作業,有的農戶為節約資金寧愿人工作業。在這種情況下,農機具的作業效率難以發揮。
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由于國家和地方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農民及農村集體經濟也不熱心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因此,農村的路網、農田灌溉及排澇溝渠網的建設嚴重滯后,適合于農機化作業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更是發展緩慢,對農機化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制約作用。
三是農機科技人才匱乏。我區農機系統范圍內的工作人員中獲得農機工程師初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的僅4人,取得高級工程師職稱的僅1人,農機系統以外包括農機維修網點在內的農機維修人員大多沒有取得技術職稱,能自主研制開發或改進適應性農機具的技術人才根本沒有,技術人才的匱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機化程度的提高。
四是我中心現屬于公益性事業單位,行政職能弱化,在一定范圍內很難開展農機技術工作,嚴重制約了我區農機事業的發展。
(四)發展農機化的具體措施
農機化發展的具體措施,首先要正確處理和協調好農機化發展速度與效益、增長質量的關系,加強對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建立長效的投入增長機制和科學的管理服務機制,為農機化健康、快速、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一,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機制。根據當前農機化發展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機化管理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農機化信息和農機實體服務相結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農機化發展的高質量運行。切實加強對農機化直屬事業單位的領導和支持,充分發揮農機化事業單位的作用。一是整合建立新的公益性農機推廣服務組織。二是改革和完善基層農機推廣體系,改變現有的在鎮農業服務中心設置農機員的做法。三是要積極扶持發展多種形式農機協會,農機專業服務組織、農機大戶,開展農機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努力提高農機服務的組織化程度。
第二,建立農機化新的投入機制。農業是弱勢產業,為農業服務的農機化產業更加弱勢。農機化的發展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為支撐,僅靠市政府“農機購置補貼”的投入是不夠的,區政府要建立鼓勵農機化發展的扶持政策;要動員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用足用好市政府農機補貼政策,發揮補貼資金的導向和“四兩拔千斤”的作用,充分調動農民發展農機化的積極性。
第三,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兄弟區縣的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和發揮其先進技術、信息優勢為我所用。積極引進示范實施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不斷提高農機化的科技含量。
第四,加大農機推廣力度,推進農業機械化科技進步和創新
1、加大農業機械科研力度,建立健全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相銜接的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體系。扶持民營科技,加強農機化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切實解決農業結構調整后農業機械化技術在經濟作物生產和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滯后問題。以項目為載體,深化農機科技體制改革,推進農機科技持續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滿足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后農民對農機化技術多樣性的需求,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
2、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進一步貫徹落實“科教興農”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中,加強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創新農機化技術推廣機制和服務模式,穩定基層農機化技術推廣隊伍,增加投入,加大農機化技術推廣力度,提高科技含量。
第五,調整農機化結構,促進農業機械化協調發展。
農機裝備結構調整要有新突破。在抓糧食生產機械化的同時,重點在葡萄、棚菜、林果、牧業等經濟作物和設施農業機械化上下功夫,加強資金補貼、項目拉動、信息宣傳、完善服務等多方面工作,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1、結合我區“兩水一牧”的農業產業特點,全面提升優勢產業的機械化水平。依靠科技進步,積極引進示范優質、高效、先進適用的新機具、新技術,實施重點突破,不斷提高農機化的科技含量,逐步實現我區優勢農業的“四個機械化”即:葡萄生產機械化,海淡水養殖機械化,畜牧養殖機械化,設施化、工廠化種植業及產后加工業機械化。
2、結合我區經濟產業布局的變化,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旅游觀光城郊型農機化建設的步伐,著力發展中小型農機具的示范及引進工作,加大對生態農業、設施化農業、工廠化農業的政策指導、資金支持和科技幫助,走小型化、設施化的農機具發展之路,同時也需要對小型化、設施化農機具加大補貼力度,例如:我農機中心引進的聲波助長儀、畜禽舍空氣電凈化防病防疫系統的示范推廣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計劃在全區內全面推廣。
第六,加強科技人員培訓,促進農機管理隊伍自身建設。
加強農機系統隊伍建設是發展農機事業關鍵,首先要推動各級農機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員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增強創新意識,適應新形勢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要求,認真實施《農機管理人員培訓工程規劃》,以提高農機管理干部隊伍的政治業務素質、決策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繼續加強對農機手的職業技術培訓工作,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機手技術培訓體系。
第七,加強農機安全監理,營造良好地安全生產環境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穩定和加強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和網絡,建立健全農機安全監理法規,改善農機安全監理裝備條件。提高農機安全監理人員素質和執法水平,增強服務功能。農機監理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認真對農業機械進行安全技術檢驗,加強牌證管理,努力提高農機駕駛、操作人員技術水平。在繼續做好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農用運輸車安全監理工作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采取有效措施,開展對其它農業機械的安全監理;結合農時季節,組織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大檢查,糾正違章行為,消除事故隱患,減少農機事故的發生。
第八,加強“五五”普法教育,創建農機化發展環境。
1、開展“五五”普法活動,營造遵紀守法環境。
要全面落實漢沽區農機法制宣傳教育第五個五年工作規劃,開展“四個”活動:即開展“法律六進”活動、開展“平安暢區縣”活動、開展“迎奧運,交通安全普法宣傳治理年”活動和開展"創建平安農機,促進新農村建設"活動,使農機系統干部職工的法律素質和依法行政能力明顯增強,農機戶的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明顯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各項事業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2、加大法制宣傳教育,營造和諧執法守法氛圍。
深入開展農機法制宣傳教育,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堅持法制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堅持法制教育與服務"三農"相結合,為農機化發展和全面建設新農村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首先,加強領導干部法制宣傳教育,帶頭學法用法,樹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其次,加強執法人員法制宣傳教育,建立執法人員學習培訓制度,教育執法人員遵守職業道德、遵守執法程序,加強政紀法紀教育,增強執法人員執法為民意識、服務和守法意識、權利和義務意識,全面提高行政執法水平。再次,加強農民法制宣傳教育,著力提高依法維權能力。廣泛開展基礎法律知識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不斷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全面提高農民學法用法意識和依法維權能力。
3、開展"創建平安農機,促進新農村建設"活動,確保農機安全生產。一是強化源頭管理,抓好農機總檢;二是開展農機專項治理,保證農機作業安全生產;三是狠抓落實創建平安農機活動,力爭年內全面完成創建活動,全面完成1個平安示范鎮,5個平安示范村,30個平安農機示范戶,為我區農機化發展和農民創造祥和平安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