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產要素創新體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創業創新,除了熱情,還需要什么?
湖州市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斷地詢問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面臨什么新情況、新問題?
和許多地方一樣,土地、技術、資金等要素瓶頸,在新農村建設中浮出水面。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規模經營,但如何把千家萬戶的土地流轉出來?種養大戶經營的品種越來越多,但相應的技術力量從哪里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想自主創業,但缺少啟動資金怎么辦?
與這些要素制約相伴隨的,是許多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湖州市市長馬以說,湖州正以創新為動力,不斷探索并完善相應的配套制度,尋求一條適應當地農業特點和當前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發展道路。
試水“股票田”,加速土地流轉
位于莫干山腳下的德清縣武康鎮五四村,全村424戶1485人差不多都是“股東”——村民們不用下田勞作,每年每戶都可以拿到400元固定分紅,還可以獲得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年終分紅。
五四村和吳興區織里鎮的湯溇村,是湖州最早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試點村。村民將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則將成片土地進行合理規劃,或出租或轉包,每年將收益全額分配給入股農戶。
在推進規模經營過程中,湖州嘗試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土地季節性流轉;發展專業合作服務組織,開展“代耕代種”服務;推進農村宅基地整理和復墾……湖州市今年上半年新增農田土地流轉面積6.21萬畝,累計達到48.**萬畝,占全市農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以上,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些問題也開始出現。比如,土地流轉時間不穩定,部分農戶覺得租金太低“吃虧了”,這都影響土地規模經營。湯溇村在進行試點前,一戶農民把土地轉包出去也就收入幾百元錢,和自己隨意種植也差不多,承包戶賺多賺少都跟自己沒關系,村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不高。
但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出現,加速了土地流轉。目前,五四村的入股土地面積達1817畝,全村95%的土地實現流轉。這些地被7家農業企業、種養大戶分別承包經營,種上了苗木、花卉和果樹,養起了青蝦。湯溇村的流轉面積也超過了90%,幾乎所有的村民都加入合作社。
土地股份合作社讓承包大戶心里更踏實。5家來自江蘇的農業企業在湯溇村承包了2500畝土地。由于承包期穩定、土地集中,他們每畝投入高達5000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一位江蘇老板說,在這里承包土地不用挨家挨戶找村民,直接找到村里的合作社就行了。這樣搞規模養殖,放心!
手握“股票田”的村民拿到的實惠也不少。湯溇村黨支部書記說,村民除了每年可以獲得每畝650元的租金收入外,如果養殖效益好,還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分紅。作為管理方,村集體收入也比較豐厚,光是排澇費這一項年收入就近4萬元。
田頭實驗室,加速農技推廣
在長興萬畝葡萄基地和萬畝桃基地里,經常會出現一位深受農民歡迎的人——水果首席農技推廣專家沈林章。老沈聯系生產基地三年,已經成功引進了“醉金香”、“黑珍珠”等10多個葡萄、櫻桃新品種,是他前幾年推廣面積的總和。
原有的農技推廣體制,缺乏必要的激勵和約束措施,技術推廣的多與少、快與慢,和農技人員沒多大關系,導致農技推廣時間長、環節多,滿足不了現代農業發展要求。3年前在長興開始試點的首席專家推廣制度,解開了這個“扣子”。首席專家全權負責本專業領域和生產基地的新產品、新技術引進和推廣,同時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問題。縣里每年對首席專家設定引進新產品和推廣面積的要求,年終實行考核,合格的獎勵;不合格的,實行警告直至取消技術職稱資格。
三年來,首席專家制度使長興農技推廣成效顯著,在全省處于領先水平。如今,這種“首席專家加基地”的農技推廣模式已經在湖州全市推開,目前已選聘市級首席專家18名、縣級首席專家13名、農技指導員79名和鄉鎮責任農技員266名。
記者在湖州采訪時,欣喜地發現,首席專家的隊伍又來了新面孔。在吳興區八里店鎮移沿山村一塊200畝的土地上,湖州與浙大組建了南太湖現代農業技術合作推廣中心,由浙大派來了12位首席專家。
“南太湖中心”把實驗室搬到田頭,最新的科研成果很快能到農民手里,而農民遇到的技術問題又能直接回到專家那里。
7000多平方米大棚、縱橫交錯的園區道路、配備各種儀器的科研用房……在“南太湖中心”的試驗示范基地,田頭立著的一塊塊說明牌告訴我們:這里種著胡偉民教授的鮮食甜玉米,還長著張明方教授的甜瓜、沈志成教授的轉基因水稻……12位首席專家的最新成果,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南太湖中心”主任、浙大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袁康培說,除了在這里試種,每位專家還聯系著一個萬畝特色農業園區。湖州開始實施葡萄、西瓜、茶葉等十大萬畝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以引導和促進相關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
農家“不動產”,加速資金流入
吳興區八里店鎮前村和章家埭村的村民,搬進了城里的房子,開始享受城市生活。
房子好了、社區美了、保障多了,但這些洗腳上田的農民緊接著面臨轉產和創業的問題。農房沒有產權證明,農民貸款缺少抵押物,創業資金從哪里來?
湖州先后推出了合作社擔保,林權抵押貸款,農村信用貸款等多種融資渠道,為農民爭取了不少貸款。但這些貸款需要合作社、擔保公司、村集體等第三方的支持,惠及的農戶不多,貸款額度也較少。
為了讓更多的農戶獲得貸款機會,在有關部門組織協調下,去年底,當地農村合作銀行首次制定《農民住房抵押貸款試行辦法》,并在前村和章家埭村進行試點。當地符合條件的村民可以用沒有房產證、土地證的房子作抵押,獲得20萬元以內的貸款;如果農戶還款困難,銀行可以將抵押物在村集體內流轉。
得到貸款,就獲得了二次創業的機會。家住章家埭社區蜀山花園16幢103室的尤子榮,以現在居住的房子作抵押,獲得5萬元貸款,馬上租用了臨村的農房和土地,建起了養殖場。現在,已經養起3000羽雞、76頭羊,預計全年可獲凈利6萬元。據介紹,從吳興區、南潯區和長興縣的試點情況來看,農民“不動產”抵押很受農民歡迎。從去年底開始到現在,銀行已經給26戶農戶辦理了農房抵押貸款,發放貸款289萬元。
目前,農民貸款發生率只有20%,比城市居民貸款發生率低很多,其實農民創業更缺資金,農戶“不動產”抵押貸款的需求量很大。據湖州市有關部門測算,湖州農村有70%至80%的農房符合房產抵押貸款要求,這項制度理論上可以激活數十億元的貸款額度。市里及時總結試點經驗,在全市推廣農房抵押貸款。并要求對創業農民實行利率優惠,國土、房管部門優先辦理相關手續,市財政還撥款建立農房抵押貸款風險補償金,對新增貸款余額進行風險補償,以調動銀行貸款的積極性。目前,各地正在開展農房普查登記、農戶貸款意向調查等前期準備工作。
土地、技術、資金這些要素的充分涌流,就像給農民這個創業主體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我們相信,更加動人的新農村畫卷,將在南太湖之濱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