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正確處理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幾點認識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在我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這個關鍵時刻,為了使黨和國家的工作適應新情況,采取新方法而及時發表的一篇綱領性的理論著作和重要的歷史文獻。它產生的歷史背景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處于歷史轉變時期的產物。這個轉變時期就是:由過去的革命到向自然斗爭,由革命到建設,由過去的革命到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這個轉變時期,國內出現了許多新問題,人民群眾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思想問題,暴露了一些不滿的情緒,一些工人罷工,學生罷課,農民要求退社,即通常說的人民鬧事。而我們的干部對這些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毫無思想準備,因為搞階級斗爭搞慣了,一聽到鬧事,就想到敵人,就要實行專政,把對付反革命的辦法用到鬧事人的頭上;對各種思想問題,就用簡單粗暴的辦法加以壓制。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敏銳地察覺到這個問題,及時地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這個重大命題,把它作為政治生活的主題。第二,鑒于斯大林的教訓。斯大林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有矛盾,把人民的某些不滿、人民對政府的批評這些人民內部矛盾看成是階級斗爭,當作敵人對待,要么就是當成反革命處置,要么就認定是外國帝國主義的間諜,驅逐出境,結果打錯了許多人。吸取了這個教訓,認為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矛盾,并把它分為兩類,即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內部矛盾,解決這些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而不是專政的方法。第三,總結了國際共運的經驗。1956年,先后主持起草了《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簡稱《一論》)、《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簡稱《再論》),通過對蘇共二十大全盤否定斯大林和波匈事件這兩件事的總結,開始從理論上深入地探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可以說,《一論》和《再論》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作了一定的理論準備。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修改經歷了一個過程。我們對《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稿同正式發表稿,作過詳細的對照和研究,形成一個基本的判斷,這就是:正式發表稿保持了原講話稿的主題、基本內容和基本框架,理論形態更趨完備,思想內容更為豐富,邏輯結構和文字表達更加嚴謹。《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從講話稿到正式發表稿,反映了這篇著作由不很完善到比較完善、由不完全成熟到比較成熟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馬克思主義著作。《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對國內階級斗爭形勢的判斷和主要任務的確定,同中共八大的分析基本上是一致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深刻剖析和研究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社會主義社會的一些發展規律問題,從理論上豐富和發展了中共八大路線。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所闡述的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是我們追求的遠大目標。社會主義社會充滿著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就是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向前推進的。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研究和運用社會主義的矛盾規律,要對具體矛盾作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辦事。否認、回避或者掩蓋矛盾,達不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要十分注意矛盾的轉化問題。第一,不能激化矛盾,而要盡最大努力化解矛盾。第二,要防止將非對抗性矛盾轉化為對抗性矛盾,努力做到變對抗性矛盾為非對抗性矛盾。《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提出一個重要思想,就是“統籌兼顧,適當安排”。把這個問題稱作“牽動大局的問題”,是一個“戰略方針”。他提出的“統籌兼顧”,決不是對一部分人,更不是對少數人的統籌兼顧。當時,就曾說過:“照舊社會那樣把困難的人拋棄不管,人民政府不能這樣做。這是制造矛盾的辦法,不是解決矛盾的辦法。”這句話很值得我們深思。總之,統籌兼顧的戰略方針,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