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品讀記念劉和珍君感想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多年來已被眾多評論者作出過繁多的評說,但一些根本特點尚未被“讀”和“評”出來,而這些根本特點實在是極為寶貴的,對于我們不斷加深對魯迅作品的認識,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并且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教益,皆善莫大焉。
一提到魯迅的作品,我們似乎會立刻想到隱晦、艱深、語句拗口以及以“戰斗”為主要特征。其實也不盡然。他的《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編》等文集中的許多文字,或光鮮華美或曲折雋永或典雅溫潤,語詞優美如奇花異草,散發著特有的“魯氏”韻味。即使是他的雜文,雖因時代所限,可能如魯迅所自謂“無花的薔薇”——以“多刺(戰斗鋒芒)”為表征,但仍有許多篇章與《野草》《朝花夕拾》等一樣,顯現出由深湛的文學修養孕育出的典雅之氣。這其中,《記念劉和珍君》就是典型代表。
《記念劉和珍君》雖是雜文,同《“友邦驚詫”論》《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等戰斗性很強的著名雜文一樣,最終的旨歸在于揭露、批判和斗爭,但風格上卻迥然有異。這主要表現在:一、該文文學意味很濃,是一篇文學的華章該文全篇有多處“文學性”很強的詞句,例如:“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本文來自免費范文大全網視聽,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這一段話創造性地用雅致的詞語和句式抒發了狂濤巨浪般的憤怒和哀傷。讀到這些詞句不禁令人擊掌叫絕:原本不容易合到一起的兩樣東西——“美學上來看頗為典雅的辭藻句型”與“大慟大恨的情感”,竟然被魯迅毫無痕跡地融合在了一起!文學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采用形象。在這里,魯迅連續創造了三個鮮明的形象:把眾多青年烈士的血寫成如江河漲水般的“洋溢”;把反動軍閥統治下的地獄般的悲涼具象為“濃黑”的色彩;把自己將要顯示于非人間的哀痛物化為“菲薄的祭品”。這些富有深刻內涵的形象,給予讀者的是更切實的感知和更難忘的印象。
又如:“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當然不覺要擴大。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這一段文字的文學性更強。“血痕”可以“浸漬”實物,但卻不可能“浸漬”人心;會被水所沖淡,但卻不可能被“時光”所洗。魯迅的形象創造力極強,聯想力也過人,將難寫之情形輕易地驅諸筆端:將劉和珍之死帶給親族、師友、愛人的深切痛楚形象化為“浸漬”于他們內心的血痕;將因為時移事易造成親族、師友、愛人悲傷的減淡形象化為血色由深紅褪成淺紅;將至愛親朋對她的無盡思念形象化為永存在心底微笑的和藹的舊影。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把抽象無形的情感和心理體驗“變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而在人世間,人們失去親人所產生的情感和心理體驗又是極為復雜的,屬于最難“變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的事物之一,但魯迅不但做到了,而且是創造了連綴的“意象”?!耙庀蟆蹦烁咚降奈膶W形象,何況魯迅的這些“意象”又是富有新意的戛戛獨造!這實在是文學“造象”的奇跡!如此的文學建構力,實在是超群絕倫的。
如上兩例充滿新異文學意味的文字在《記念劉和珍君》中還有不少,在遣詞造句上都是那樣地令人稱奇和回味無窮。魯迅的其他雜文也常有文學的意味,常用形象的手法,但是與《記念劉和珍君》相比,在深度與精度方面都略遜一些。因此,《記念劉和珍君》應該說是一篇精美的文學的華章!
二、《記念劉和珍君》通篇有著詩一般的韻律,與其說它是一篇雜文或散文,倒不如說它是一篇“長歌當哭”之“長歌”
《記念劉和珍君》的確是一首詩,一首歌。不但從以“一、二、三……七”作標志的大段來看恰如詩歌章節的安排,而且其內容中有許多語句簡直就是詩句。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庇秩纾骸暗握陀辛睿f她們是‘暴徒’!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辉诔聊斜l,就在沉默中滅亡?!痹偃纾骸捌埢钫咴诘t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币陨纤裏o論從句式的組成來看,還是從鏗鏘的音調和沉郁的韻律來讀,與大詩人杜甫的名作《登高》、“三吏三別”又有多少差異呢?與魯迅的《悼柔石》《無題(“萬家墨面沒蒿萊”)》等詩作又有什么差異呢?細讀該文的其他部分,雖然語句較長,但其如詩似歌的韻致無不極有力度地從字里行間彌漫出來。這些長句渾浩流轉,其思想和情緒一如詩歌般激蕩跳躍,比之短句詩歌更顯得意蘊深厚和氣勢充沛。統觀全文,的確是“當哭”之“長歌”,只不過是這動地之哀歌覆以雜文的外表而已。
三、《記念劉和珍君》整體行文節奏“徐步而行”
真正優秀的抒發思想情感的文章,在行文上是有節奏的,如詩似歌的文章更是如此。《記念劉和珍君》是如詩似歌的優秀文章,細心品讀它,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種分明的行文節奏。具體來說,《記念劉和珍君》在行文上的節奏具有“如歌的行板”那樣的美學形式。與魯迅《“友邦驚詫”論》急風驟雨式的行文節奏不同,《記念劉和珍君》的行文節奏較為徐緩,正如俄國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感人至深的杰出樂章《如歌的行板》那樣,表現為“徐步而行”。該文行文節奏同《如歌的行板》一樣“徐步而行”的根源是什么呢?
其一,魯迅表達的是尚未“痛定思痛”的悲哀,這種悲哀異常沉重,因此釋放起來“步履維艱”。全文的行文節奏只有與之應和,方能產生和諧的效果。換句話說,魯迅尚未“痛定思痛”的悲哀情緒決定了《記念劉和珍君》的推進不會像《“友邦驚詫”論》那樣“快步疾行”。
其二,《“友邦驚詫”論》寫作的核心內容是憤怒和抨擊,《記念劉和珍君》寫作的核心內容是痛苦和憤懣,其中“痛苦”又占了很大的比重。這兩篇文章核心內容的不同也直接影響到了各自的行文節奏。雖然《記念劉和珍君》抒發作者痛苦的形式有些是對反動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猛烈揭露和斥責,其節奏在某些段落表現得不斷加快,但從全篇來看,那種由“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而透露出的難以遏制的超常痛苦,還是使得文章讀來沉郁頓挫,節奏凝重。內容決定了形式,因此,《記念劉和珍君》在形式上給讀者的感受正是“如歌的行板”。
其三,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的思想是異常深刻而全面的。他的匠心不難體會: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一定要寫出劉和珍的真實性情,堅決抹去反動軍閥及其雇用文人潑在她身上的“暴徒”的污穢(因此必寫對劉和珍的回憶);一定要寫出反動軍閥如何虐殺劉和珍的真實情況,堅決揭露反動軍閥的兇殘暴行,把這些劊子手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因此必寫劉和珍被虐殺致死的細節);一定要寫出對于此次事件的反思和總結,提醒革命者不要用請愿的方式去斗爭;一定要表達出自己堅決支持“真的猛士更奮然而前行”的態度,給革命者最大的聲援。這種匠心兼顧的范圍較大,又不能不用許多敘述性的文字,而議論需要建立在這些敘述性的文字之上。概括來說,兼顧面較大而敘述性文字較多的因素也使得《記念劉和珍君》只能在節奏上“中速而行”,一如柴可夫斯基那首杰出的《如歌的行板》。
文章的形式也絕不是被動地服從內容的,其中有些形式因素(如節奏)會“荷載”內容的信息?!队浤顒⒑驼渚返男形墓澴唷昂奢d”了魯迅對烈士沉痛的哀思和如地火涌動般的憤懣,它與內容一起給讀者以感動。有記載說: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曾使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老淚縱橫;我們“聆聽”《記念劉和珍君》那悲愴的心曲,內心深處難道不會被震撼?難道不會因魯迅深摯的思想情感而扼腕長嘆、心中淚流?
無論我們把《記念劉和珍君》研讀多少遍,“聆聽”多少次,都會強烈地感受到:它的確是一篇詞句精美、“意象”獨特的文學華章,的確是一首音韻鏗鏘、和著血淚并噴著怒火的詩歌,的確是一曲用文學形式譜成、以“灑淚祭雄杰”為主調的動人心魄的“如歌的行板”!
過去,我們可能把《記念劉和珍君》與魯迅的其他雜文一樣地泛泛分析和品評了;現在,我們應重新捧讀,重新評價,不僅要看到它的思想和歷史價值,還要看到其中以魯迅心血呵成的美學價值,讓它在新時代的文苑中閃爍出原有的瑰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