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勞保局失地農民就業管理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根據州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求,按照第一階段關于開展領題調研的通知精神,我到*就失地農民創業、就業課題開展專題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失地農民群體及就業現狀
從*年以來,因*礦肥基地建設、株六鐵路復線建設、馬遵公路建設、城鎮建設及公益設施建設等因素,*市共征用農民承包土地1.35萬余畝,占當年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53萬畝的5.98%。因征地而失去全部或大部分承包土地的農民達到1.26萬人,占當年農村土地承包人口19萬人的6.63%。按照政策規定批準農轉非7265人,占失地農民的57.6%。這部分失地農民群體,雖然得到了征地補償,但解決長久生計是一個大問題,就業成為第一需要。按全市農村勞動力占人口比例61%計算,不論是否進行農轉非,總體上約有7700人需要陸續解決就業問題。
在解決失地農民生產生活問題上,*主要采取四種形式:一是與征地企業協商安置,如宏福公司及其下屬包裝制品廠安置約240人,占失地農民需就業人口的3.1%;二是協調市內企事業單位安置,如軍民水泥廠、磷肥廠、交運公司、重鈣廠、萬畝果園場和環衛崗位安置就業約300人,占3.9%;三是經勞務公司安置,通過馬場坪勞務公司組織1000多人臨時就業,約占13%;四是推進自謀職業,如動員部分有條件的失地農民從事服務業,如市內營運三輪車、賣水果、賣肉賣菜、賣服裝、賣早餐或夜市小吃、擦皮鞋等,約安置500人,占6.5%。除這四種政府推行的就業形式外,失地農民為了生計,部分自行外出打工,或離土不離鄉,就地打工謀生。仍有少部分失地農民沒有順利實現創業或就業,僅以耕作剩余土地為業。
在失地農民群體中,有穩定工作崗位和從事服務行業者約占13.5%,有較高的經濟收入,生活比較富裕。如牛場鎮東南街村朱治珍戶,征地前從事種養業,年收入9884元,征地后經商,年收入16392元,收入大約增加65%。該村胡昌明戶,用征地補償和多年積蓄,修建兩樓一底一個門面的樓房,門面年租金達1500余元,加上耕種剩余土地,一家人衣食不愁。經勞務公司安置臨時就業和自行出外務工或在市內務工者共4000人左右,占52%,生活水平沒有明顯提高,部分還有所下降。如馬場坪三堡村擺紀組18戶人家,土地全部征完,在搬遷中家家都利用征地補償款修了房屋,只有靠臨時性的打工找錢維生,一旦找不到工做,一家人的生活就成問題,常常為找工作擔憂。沒有安置就業者約占34.5%,生活比較困難。這部分失地農民年齡較大,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商品經濟意識差,缺乏技術和經營經驗,從事商業活動屢屢失敗,有的又疾病纏身,沒有其它出路,其基本生活狀況令人擔憂。如高坪鎮英坪村山沖組蘇萬兵戶,由于素質較差,征地后沒有能力從事其它經營,只有靠經營不多的剩余土地,近年來生病,不僅要支付醫藥費,而且莊稼也未種好,家庭生活很困難,靠民政救濟維持生活。總體來看,失地農民就業不穩定和未轉業人數占絕大多數,是一個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其就業問題。
二、引導失地農民就業上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失地農民的就業能力弱,面對就業競爭,由于年齡、知識、技能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地位,求職比較困難。就*市內而言,可提供的就業空間小,人多崗少,競爭激烈,失地農民文化程度低、非農技能差,用人單位不愿聘用。失地農民就業最困難的主要有三類群體。一是女35歲男40歲以上的大齡失地農民,即使能找到一份工作,大多也不穩定。二是失地前完全依賴種地為生的純農民,轉業能力差,失地就意味著失業,大多數人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三是生活在偏遠地區的失地農民,與城鄉結合部的失地農民相比,其就業機會少,擇業余地小,觀念比較保守對他們擇業就業影響很大。面對就業處于劣勢的失地農民,政府引導上還存在一些的比較突出問題。
1、缺乏促進失地農民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激勵政策。就目前的政策而言,種田的農民可以享受糧食直補等各種扶持政策,下崗職工可得到再就業技能培訓和各種優惠政策,對農村、農民的各種社會保障也是普遍面對貧困和低收入人口,而專門針對失地農民就業等問題的激勵政策還是空白。由于缺乏政策上的扶持,失地農民自謀職業舉步維艱,有的剛起步又面臨失業。
2、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效果不佳。近幾年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培訓的投入不斷加大,統計的受訓人數也比較多,可收效甚微,適應不了失地農民就業的實際要求,反而造成人、財、物的浪費。
3、基層組織的財力弱,服務不到位。失地農民在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基層組織解決。但由于基層組織財力薄弱、權力有限,干部素質參差不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導致一些失地農民問題變成無人管無人問的難題。在組織就業上也沒有好的思路,顯得無能為力。
三、對促進失地農民就業的建議
失地農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失去土地給他們的生產生活帶來較大的影響,如果問題解決不好,將會引發越來越多的矛盾,甚至影響社會穩定。解決失地農民出路這個難點問題,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的重要內容。各級黨委、政府應高度重視失地農民的長久生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著重要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通過促進就業確保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特提出如下建議:
1、政府要加大促進失地農民的就業力度,加強對失地農民就業的分類指導,加快促進就業步伐,這是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一條根本出路。要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不斷拓寬就業空間,增加就業渠道,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努力提供較多的適應失地農民就業的機會。
2、從實際出發,用活國家政策,認真研究,實事求是的制定有關促進失地農民就業的各種優惠政策,在準入、貸款、行政收費、辦證等方面提供優惠,鼓勵和支持失地農民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失地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
3、將失地農民的培訓和勞務輸出工作結合起來,政府每年撥出一定的專款,有計劃地對40歲以下的失地青壯年農民群眾實施非農技能培訓,通過培訓和勞務輸出實現就業。要加大對失地農民的教育力度,促進失地農民轉變就業觀念、遵章守紀、樹立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促進用人單位吸收就業。
4、市、鄉兩級黨政部門要加大與占地企業的協調力度,將勞動密集的工作交給當地農民做,著重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這樣,一方面解決了失地農民群眾就業難題,另一面由于企業利益與農民群眾有相當關聯,可以有效減少擋工堵路發生,對企業也是有利的。同時,要加快國家造地項目進度,盡快實現礦山遺棄土地復墾種植,讓部分失地農民回到土地上就業。
5、發揮基層組織的積極作用,發展集體企業,拓寬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的空間,在推動集體經濟發展中,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是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最有效的途徑,既可以把失地農民組織起來,讓其通過做工收入保證生活來源,又能夠解決一些矛盾和問題,有利于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6、逐步建立和完善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長效機制。要積極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征地安置方式,建立解決失地農民長久生計的長效機制,促進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良性互動,共同發展。要深化征地安置體制的改革,除重大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征地,按既定政策實行貨幣化補償外,其余形式的用地也可以按農民用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使農民成為該企業的股東,享受企業經營成果,將失地農民的利益與企業發展融匯在一起,促進農民穩定增收。要加快推進農民群眾社會保障機制,避免部分失地農民家庭限入貧困境地,促進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