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局農業調產增收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鎮是個農業鎮,在實踐農業調產上,始終是鎮政府一項重要工作,并作為農業發展的主線,下了很大功夫,使農業調產收到了明顯功效,促進了農民增收活力,然而,農業調產是否真正喚發出生機,農民增收是否走進了穩定軌道?我們通過對其調研認為,全鎮農業調產還存在很多弊端,一些實質性的問題制約著農業調產滯步不前。不合理、不科學、生產力水平低,農民認識滯后問題很大程度上成為農業調產工作決定性的不利因素。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農業調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如何調出農民收入的增長,以收入增長提高農民調產的積極性,由此形成一種調產——增收——調產的良性循環,這才是我們的目標,因此說,在找準農業調產瓶頸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并實施相應對策,使農業調產沿著市場經濟導向達到農民增收之目的。
我鎮農業調產方面存在問題是多方面。特別是以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有著不相適應產業結構,在調研中經過篩選歸納,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產業結構單一。從全鎮農業產業結構來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農副產品的加工龍頭企業,基本上是種養兩業,附帶一些勞務輸出。種植業為絕對優勢,占80%以上,在種植業方面又以種植玉米為絕對優勢,玉米面積86.8%,谷子面積僅有3300畝,戶均0.38畝,如以人口平均就更少,就是自足自食也吃不到頭,養殖業占總戶數的3.7%,有規模上沒有一家養豬2000頭以上的,養羊戶沒有一戶500只以上的,養雞的沒有一戶3000只以上的,作為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產業——養殖業,全鎮停留在起步階段。
2、小農經濟思想嚴重。全鎮農業調產步伐不快步子不大,主要原因是農民觀點沒有調新,仍然停滯在小打小鬧,自給自足、怕風險、怕冒尖的思想意識上。在調研中,*村一養殖戶,總共養著80頭豬,盡管新修了較先進的圈舍,而不想將規模擴大,當時,我們提出給其幫助貸小額貸款,可女主人以毫無商量的口氣就一口回絕,并說小額貸款不繳利息就要,否則不貸,也不計劃擴展,說她們家目前的規模已是全村最大的了。這種自我滿足,眼光狹隘,不圖長遠的農民小農經濟思想是農業調產中最主要的關鍵癥結所在。
3、科技意識不強。這也是農業調產步伐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農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認識問題存在偏面性,經驗主義是農民最執贅的壁壘,推廣一項技術在農民中困難重重,很大程度上只相信傳統的或者是自己積累的經驗,有些農民繼而將封建迷信的渣滓文化沿用至今,從種種跡象表現出科技文化沒有在農業調產中占據主要位置,今年春天我鎮遭受天災就是這樣,全鎮近500張蠶,其受災蠶101張,基本上都發生在*、*,*等村,他們在養蠶過程中,就是沿用老經驗、老辦法,這些受災戶就連一支最基本的溫度計都沒有。氣候變的異常炎熱,他們不但不降溫而且還生著火。溫度超出了蠶的承受能力,致使蠶體變異性吐絲不暢,有的甚至干脆不吐絲。出了問題不去技術上找原因,個別群眾燒香磕頭,祈求老天爺保佑。當專家提出氣候溫度所致,可群眾說,他們養了近幾十年的蠶從沒有遇到過這樣災情發生,總認為蠶種有問題,其次專家還提出養蠶的粗放問題,這些都表現出生產力水平素質低,是我鎮農業調產不暢因素之一。
4、急功見利意識強。這種意識是一種傾向,是帶有普遍性的。幾乎體現在每個人身上,一口就想吃成胖子,尤其像煤礦老板那樣財源滾滾,否之興趣索然。而農業調產正與其意識相悖;種植業相對周期較長,養殖業一般情況下也需半年的周期,林業生產就更是三五年不見效益,可以說農業調產沒有一個在30天就獲得效益的產業,并且付出的體力汗水相對較多。因此說農民在調產上的積極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在農業調產思想上如年初吃不準,幾乎將一年的汗水付之東流。然而,農民為了省事把86.8%的耕地種植玉米,對私挖濫采小黑煤窯情有獨鐘,并且是在打擊的情況下層出不窮,也就不難理解了。
中藥材的發展一直不盡人意,就是一種利益在作寵,較明顯的是大田種藥,喊叫了兩年基本是空白。群眾認為種一畝玉米國家補助5元,加上良種補5元,地補5元等,比種藥材核算。中藥材主業就成為弱小的,吃不準市場還賠錢的產業,群眾也就棄之不惜。
5、農產品比價低,與農民調產不適應,長期以來,我國的工農業產品之間,一直存在著工業品價格高于其價值,農產品價格低于其價值的不等價交換。這種價格上體系上的“剪刀差”問題違背了商品等價交換的原則,嚴重影響著農民在農業調產上的積極性。特別是近兩年來,一些主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提高,農產品比較低的矛盾突出,從而引起農民較強烈的反映,比如化肥、硝銨的價格90年代末期每噸260元。今年春季上升到每噸560元,每噸化肥提高了300元,如果按畝均生產玉米1000斤,市場收購0.55元計算,每畝玉米可收入550元,在550元中僅化肥一項占去109元,再除去種子款和務工費用,畝收入僅300余元,這樣,擴大了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無形之間加大了農業調產費用,減少了農民收入,降低了農民調產生產積極性,進而抑制了農業調產的發展。
從以上五個方面問題來看,農業調產步伐不快的原因不是單方面的,有農民個人因素,也有社會因素,同時也包括政府在某種情況下的指導欠位因素。對于現實中存在制約因素,我們要有勇氣正視現實、正視問題、要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性提出建議,使我們今后農業調產工作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
一、創新農業調產。農村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就需要在調產中對農業主業種類做出明確分類和調整,以滿足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如種植業中的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分類,目前就根本不能滿足市場,不能滿足目標市場準確定位的需要,種植業產業分類要根據產品的市場同質性,具體到作物種類和具體作物。如玉米可分為高精淀粉玉米,普通淀粉玉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小麥、玉米、大豆、油料、雜豆、蔬菜、藥材等作物,都有明確的目標市場,調產種類的細化和具體化是農業調產中創新的基礎性工作,只有根據市場需求對各種產業進行準確細化,不能為農業調產創新提供具有市場定位從而形成各種產業的最優組合,達到優化農業調產創新的目的。
二、強化科技素質培訓。全鎮具有一定農業科技素質的農民不多,掌握一至兩門農技知識的比例也屈指可數,農業調產首先要有一支農民科技隊伍,帶動全鎮農技水平的提升,增強農業調產的科技含量。
1、實施針對性項目培訓。這種方法有利于農民的接受,俗話說,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干啥學啥,學以致用,農業調產項目頗多,針對農民適宜開展可正在開展的項目,要提前項目的培訓,比如養豬的就要進行專題養豬培訓,種藥材的就針對種植藥材。這里主要體現兩個東西:一是養殖業方面我鎮都是養殖傳統項目,主要在傳統技術觀念改善,注入新技術使農民獲得較大效益,將激發農民學技術掌握科技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二是新項目方面,目前我鎮的種養加新項目基本上是空白,象特種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還沒有,不能說今后中就沒有,對此就要上門培訓,繼而掛靠一些專業技術部門實行長年咨詢等。
2、實施興趣性項目培訓。農民對學科學技術比以往有了較大的積極性,如今春蠶桑養殖受災后,蠶農的積極性強化了,在今年7月份組織蠶農培訓時原計劃70人,誰知在組織報到時主動到場的就有200多人,甚至后來聽說培訓的還埋怨村干部通知的不到位。在講課的過程中蠶農自帶筆記本、筆,細聽細記,那種求知若渴的精神實在感人,所以說培訓要對路,要即時。
3、實施骨干培訓工程。要從全鎮挑選出一批有一定文化基礎的高中畢業生成為農科技術推廣的骨干人員。有條件的村可以直接與大專院校掛靠推薦,一批青年到大專院校脫產進修,使他們系統地對農業調產以及市場經濟知識和農村實用的科技知識進行學習,為農業的科技進步積蓄后備力量。沒有條件的村,由政府組織定期培訓,授課教師可從各系統、大專院校聘請到我鎮進行授課,這種做法就是要讓一部分人成為加大農業調產科技含量的先鋒,由他們帶頭推動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農村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在某程度上決定著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決定著農村的產業和創新能力,提高農民科學素質任重道遠。
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最終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為此,在農業調產中我們應堅持因地制宜,區域布局,一村一品,或多村一業的原則,把規模養殖,日光溫室“兩家優”,林果蠶桑產業等作為農業調產的重點來抓。
1、在十村百戶發展規模養殖。在發展規模養殖中,我們要響亮提出抓住畜牧業,促進種植業,帶動加工業的發展思路,確定規模養殖標準,出臺一系列發展優惠政策,特別是“四統兩分”政策(統一規劃場地、統一圈舍設計、統一供水供電、統一疫病防治,分戶建設,分戶經營),有力發揮集體和農戶的兩個積極性,有效地解決規模養殖發展中的若干難題。如養殖以*、*、*等村,養羊以*、*、*等村,養蠶以*、*、*、*等為主,每村再選擇十戶重點培育規模,使養殖業實現由傳統分散到規模發展,由家庭捎帶向產業化發展的重大跨越,使全鎮的豬存欄數達到3萬頭,羊存欄達到4萬只,養雞存欄達到5萬只,養蠶張數達到1200張。規模養殖不僅豐富城鄉居民的菜籃子,鼓起了農民錢袋子,而走出了農民增收的新路子。
2、完善從南到北的林果帶。南起*村,北至“上三莊”,在這些村莊已經建設了干果林地和水果林地,是調產發展基礎,一是鞏固現有面積,抵制對水果園的砍伐,對已是病樹老果園的進行更新換代。二是強化現有果園管理,提高果品質量,以其訂單形式固定銷售渠道,增加果農收入。三是重視干果林建設,特別是核桃林的建設,在未來的時日,核桃項目是經久不衰品牌,從飲料走向餐桌,從一般土特禮品走向保健品,市場需求量大,前景廣闊,而且價格穩定提升,目前我們已有*、*等村連片核桃林基礎,再加上大面積退耕地核桃樹,我們應下功鞏固和完善,使其真正成為重量級的農業調產項目是完全有可能的。
3、沿交通干線發展“高產、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高產、高效、生態”是一項大面積提高農田綜合效益的工程,對以種植為主的農民來講是一種增產增收的有效途徑。
一是大力發展立體農業,按照我鎮農業生態資源的比較優勢,我們要有“利用日光能,掌握時間差,大打短平快”的觀念,要推廣各種立體參作模式,比如,大田玉米不專種,糧田要基本實行兩種兩收辦法,一是玉米套種蔬菜,二是小麥套種玉米等模式。
二是大力發展蔬菜產業。要根據市場變化需求,要確定“縮小大路菜、擴大精細菜、發展溫室菜、搞好反季菜”的思路。要以*村為重點,突出抓好以日光溫室為主的反季節蔬菜開發,幫助有事業心的農戶建設日光溫室。同時引導群眾溫室品種由單一向多樣化發展,由常規向高檔轉化,如:人參果、草莓、葡萄等項目,擴大單相目收入。
總之,農業是“母親”產業,又是回報低,風險高的弱質產業,加大力度實施農業調產,光靠市場拉動還遠遠不夠,政府必須托底,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吃準市場情況下,有時還需要一些行政干預。同時政府人員必須提高綜合素質,有一定駕馭市場的能力,使全鎮農業調產少走彎路和不走彎路,真正使農業調產規模化、商品化、市場化,從而有效地促進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