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領導改革開放周年慶祝會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縣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回顧和總結我縣30年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光輝成就,激勵全縣上下傳承歷史、繼往開來。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在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改革開放序幕,古老的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回眸這三十個年頭,*與共和國一道歷經了三十年的歷程,見證了三十年的變遷。三十年來,歷屆縣委、縣人民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奮發圖強,扎實工作,全縣呈現出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欣欣向榮局面。
(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改革開放以來,全縣國民經濟實現歷史性跨越,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19*年的2505萬元增長到115981萬元,增長45.3倍,人均生產總值從19*年的144元增長到5289元,增長35.73倍。三次產業在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從19*年的70.98∶6.*∶22.95調整到41.44∶12.57∶45.99。地方財政收入從19*年的155萬元增長到9916萬元,增長62.97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年的49元增長到1855元,增長36.86倍。固定資產投資從19*年的140萬元增長到31819萬元,增長226.28倍。
我們廢除,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對農民實行了農資綜合補貼,不斷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科技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結構實現了根本性轉變。20*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4475萬元,是19*年的39.04倍。農業生產發展迅速,主要農產品產量成倍增加,全縣糧食總產量達8282萬公斤,比19*年增長75.24%,糧食畝產255.50公斤,比19*年增長83.02%。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大米、豬肉、蔬菜等主要農產品在市場上隨處可買,糧食儲備較為充裕。
我們因地制宜,實事求是,逐步培育了烤煙、泡核桃、茶葉、肉牛四大支柱產業。19*年以來,我縣從向外地學習栽培、烘烤烤煙技術起步,現已創出紅花大金元這一中國品牌,成為全國、全省煙葉生產先進縣。20*年收購煙葉20.13萬擔,實現煙農收入1.7億元。我縣泡核桃種植歷史悠久,現已成為云南省泡核桃生產基地縣,全縣累計種植泡核桃56.3萬畝,20*年實現產量1.05萬噸、產值2.64億元。全縣茶園面積發展到10.18萬畝,20*年茶葉總產量347萬公斤、產值1.2億元,無公害茶葉生產走在了全省前列。我縣通過實施凍精改良、科學飼養等手段,不斷發展壯大以肉牛為重點的畜牧業,現已成為全國商品?;乜h和云南省肉牛出口基地縣,20*年肉牛存欄10.2萬頭,出欄7.2萬頭,肉牛產值1.45億元,實現畜牧業總產值3.34億元。
我們全面放開糧食等農產品流通,建立了各種產品和生產要素市場體系,支持和推動各類投資主體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全縣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實現從無到有。20*年,全縣有個體工商戶2958戶、注冊資金4850萬元,與1981年相比分別增長69.43倍、1255.48倍;私營企業81戶、注冊資金21901萬元,與1988年相比,分別增長80倍、48667.89倍,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4.4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8億元,是19*年的136倍,改變了第三產業“量小、單一”的格局。
(二)基礎設施日新月異。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順利實施,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日新月異,城鄉面貌翻天覆地。主要表現為:
一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改革開放前我縣的交通條件十分落后,境內僅有海孟、小普、巍南三條過境公路和新民、擁翠、樂秋等幾條縣內公路,而且路況較差,常年晴通雨阻。30年來,我縣不斷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20*年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28*千米,是19*年的10.5倍,村組通公路率達87%。境內有214國道、馬安公路、祥臨公路、巍南公路、岔小公路等主要交通干道和漫灣、小灣庫區水上運輸航線。基本形成以國、省、縣、鄉公路為骨架,鄉村公路為支線,水上運輸為輔線的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絡,并逐步向縣鄉公路油路化、鄉村公路彈石化、村組公路網絡化發展,交通運輸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徹底改變了過去乘車難、貨運難、出行難的狀況。
二是城市面貌明顯改觀。19*年前,縣城房屋多為土木結構,城鎮建筑面積僅有9.28萬平方米,城鎮基礎設施薄弱,服務功能低下。19*年后,共制訂、修編縣城建設規劃5次,進行了6期較大規模的縣城街道建設,通過加強市政公用設施、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環境衛生的管理,縣城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年,城鎮建筑面積達325萬平方米,是19*年的35倍,人均居住面積達21平方米,是19*年的3倍,城鎮總人口3.8萬人,城鎮化率達20.*%,城市綠化率達19.1%。
三是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我縣堅持以水、電、路為核心,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五小”水利工程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到20*年,全縣共修復、擴建和加固水庫7座,修建壩塘474件,建成小水窖63*5口,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460公頃,水利化程度達到46.4%,大部分村社接通了自來水,基本解決了農村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農村用電得到保障,農戶通電率達99%,農村電網改造完成87%。農村通訊條件大幅改善,農村電話用戶達8895戶,程控電話普及率達11%,移動電話普及率達26.4%,通訊網絡覆蓋率和電視信號覆蓋率均達98%。
(三)各項改革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以來,我縣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線,各項改革逐步完善,社會事業繁榮發展。
一是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30年來,全縣加快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教育改革、衛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社會事業改革和財稅等各項改革,努力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環境。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斷加強縣鄉機構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逐步改變黨政機關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狀況,降低了行政成本;全面完成國有企業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供銷社經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地解決遺留問題,大部分職工得到了妥善安置;積極實施農村稅費及其配套改革,取消了農業稅,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農了民收入,加快了農村發展;積極推進林權制度改革,在有效保護林地的同時,放活了林業經濟,增強了林業活力,促進了林業發展,增加了林農收入。
二是社會事業全面發展。30年來,我縣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順利實現“兩基”目標。到20*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02所,在校學生2882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75%,初中毛入學率達100%,高中毛入學率達61.13%,高考上線率達82.61%。公共醫療衛生建設不斷加強,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有縣級醫院5所,鄉鎮衛生院7所,村(社區)衛生室80個。20*年,職工醫療互助活動參加人數達6147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戶數48724戶,參合率達93.18%。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成效明顯,20*年末,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年的22.03‰下降到4.22‰。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跳菜”已打造成*的文化品牌,*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跳菜藝術之鄉”,“*跳菜”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是社會保障體系日臻完善。20*年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4%;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職工失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參加五險統籌總人數16861人次;城鎮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到20*年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2332戶2846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1.9萬人。四是生態環境建設得到全面加強。30年來,我們著力抓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人工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城鄉綠化以及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到20*年,全縣實施退耕還林7.6萬畝,人工造林66.66萬畝,有天然林124.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7.7%,基本形成了資源豐富、多層次分布的生物多樣性生態體系。我們大力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全縣累計建成沼氣池1.57萬口,實施節柴改灶3.4萬戶。
(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30年來,全縣人民生產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群眾的衣食住行實現了六大轉變:
一是衣著語言由樸素單調向時尚個性轉變。改革開放前,*的大部分群眾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添置一套新衣服,少數村民買不起布料,只能穿粗糙的手工麻布衣服,而且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藍、黑、灰“對襟”衣。30年后的今天,*人民群眾徹底告別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歷史,穿衣打扮不再是為了遮羞蔽寒,而是要講求舒適美觀、張揚個性、追逐流行,甚至表達思想,也驗證了郭沫若先生“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的名言。過去,僅憑衣著和語言就能分出城里人和鄉下人,如今,農村的大姑娘、小伙子穿著說話與城里的年輕人一樣的時髦,部分村民還講起了普通話。小灣東鎮的彝族同胞從過去基本使用民族語言交流到現在張口就講普通話,實現了語言的跳越式發展。
二是飲食由匱乏單調、票證盛行向粗細搭配、吃啥有啥轉變。改革初期,全縣物質極度短缺,糧、油、禽、蛋、肉、豆制品等實行限量供應,人們只有在逢年過節時,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而且份量極少,廣大老百姓在溫飽線上掙扎。今天,農貿市場、超市,食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人們的飲食追求從“吃飽”到“吃好”,從“營養型”到“健康型”,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方便、營養、健康的綠色食品倍受廣大居民的青睞。
三是住宅由面積狹小、陰暗、簡陋向寬敞明亮、舒適豪華轉變。改革開放初期,*縣土坯房、木板房隨處可見,部分農戶住著茅草房、杈杈房,城里人住的是低矮、狹窄的小平房,磚木結構就是縣城的主體建筑。如今,一幢幢高大、氣派的樓房拔地而起,絕大多數村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住房,有的還建起了小別墅。20*年,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21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16.8平方米,都實現了成倍的增長。
四是出行由徒步行走、騎驢、騎馬、騎自行車向騎摩托車、自駕私家車轉變。改革前,*交通不便,出行困難,很多農村沒有公路,有公路的地方也大部分是路面崎嶇不平?;旧鲜寝r民出行靠兩腿、農村運輸靠馬馱、城里出行蹬單車??梢哉f是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今天的*,到農村下鄉到處都能看到摩托車和農用車,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已經成為普通人家的交通工具。
五是通訊由搖把電話向手機普及、網絡盛行轉變。改革開放30年來,*徹底改變了農民打電話要到幾里路的村公所,城里人打電話要到郵電所的局面?!皹巧蠘窍?,電燈電話”不再是憧憬,電話已成為普通人家的日常通信工具,農村老太打電話、放牛娃發信息司空見慣。20*年,全縣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47470部,固定電話用戶達25612戶,其中鄉村電話用戶達8895戶,全縣網絡覆蓋率達到98%以上。
六是消費品由“實用型”向“享受型”轉變。30年來,全縣居民消費走過了一個由低到高、由簡單到齊全、由溫飽到富裕、由“實用型”到“享受型”逐步升級的過程。人們的消費品從“老四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到“新六件”(電視機、洗衣機、錄音機、攝像機、電冰箱、電風扇),現在已經到了萬元級、十萬元級的摩托車、電腦、小汽車、商品房,消費檔次大幅提高。
(五)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主要表現為:
一是普法教育深入開展,群眾法制意識普遍增強。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法制觀念非常淡薄。經過持續幾輪的普法教育,各級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的民主法制觀念不斷增強,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有所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依法行政不斷推進,政府職能得到轉變。改革開放后,我縣通過政務公開制、服務承諾制、行政執法公示制、項目招投標制以及政府采購招投標制的推行,不斷規范行政行為。行政決策的民主性、合法性、科學性不斷提升。縣鄉鎮政府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努力推進職能調整和轉變,不斷完善和加強政府調節經濟、監管市場、管理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作用,為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提供了有力的行政職能保障。
三是民主政治建設得到加強??h人大常委會認真履行憲法與法律賦予的民族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和人事任免四項職權,加強《*彝族自治縣自治條例》的宣傳教育和執法情況的檢查,充分發揮了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作用??h政協始終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旗幟,切實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參政議政水平進一步提高。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按照各自的章程開展工作,充分發揮了黨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
同志們,30年來的巨大成就來之不易,各項事業實現快速發展,得益于黨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得益于歷屆縣委、縣人民政府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始終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實踐;得益于老一輩領導們所作出的歷史性、奠基性、開拓性的貢獻;得益于全縣各級各部門、廣大干部群眾的奮力進取和辛勤勞動。這些巨大成就為我們努力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我謹代表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向改革開放30年來,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各位老領導和廣大干部群眾,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30年實踐探索為新時期推進*跨越式發展提供的重要啟示
(一)必須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深化對縣情的認識。30年來,全縣上下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立足縣情,扎實穩妥地推進各項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全縣經濟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實踐證明,推進改革開放必須立足縣情,真理多向前邁出一步,就將變成謬誤。脫離實際的改革不但不能促進發展,反而會貽誤發展時機,甚至走彎路、犯錯誤。只有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深化對縣情的認識,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適時調整和完善發展思路,才能將改革開放和*的實際結合起來,確保經濟社會健康向前發展。
(二)必須在改革開放中努力實施項目興縣戰略。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項目帶動,項目是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是提升經濟總量的重要途徑,是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撐,是拓寬就業、增加群眾收入的重要渠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項目興縣戰略,筑牢抓項目就是抓經濟的思想,切實搞好項目儲備、申報、實施工作,做到有儲備、會爭取、能實施、見實效。
(三)必須在改革開放中著力改善發展環境。改革開放30年來,*努力打造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絕大多數干部群眾深知開放、公正、安全、可持續發展的投資創業環境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他們對*的未來充滿信心,對官僚主義、平均主義、好人主義深惡痛絕,他們熱切盼望每一個*人都能遵紀守法、勤奮敬業、親商愛商,切實改善投資環境。只有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要想加快*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速度,就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努力創造周到、周全、周密的辦事服務環境,創造公開、公正、公平的政策服務環境,創造開明、大度、大氣的人文服務環境,營造“親商、安商、護商、富商”的濃厚氛圍,著力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打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四)必須在改革開放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30年來,我們在推進改革發展的同時,始終把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這一重要任務結合起來,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大事來辦,堅持不懈地實施“民心工程”,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事實雄辯地說明,只有堅定不移地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改善民生,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五)必須在改革開放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發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前提,沒有穩定什么事情也辦不成。實踐證明,我們必須堅持“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基本方針,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協調統一起來,在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我們要善于審視新情況新變化,正確把握和處理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及時妥善地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不斷加強基層矛盾排查調處、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的工作機制和體系建設,把問題和矛盾解決在當地,化解在萌芽狀態,切實促進基層穩定和諧。
(六)必須在改革開放中始終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績,始終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30年來,我們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加快全縣發展關鍵在黨,在新形勢下,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更好地為全縣改革改革開放事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縱觀30年的歷程,改革永無止境,開放永無終結。深化改革是各項工作的自我改進與完善,只有大刀闊斧地革除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弊端,才能順利推進各項事業的發展進步。擴大開放是順應當今時代特征和經濟發展規律的,任何一個地方關起門來搞建設都必死無疑!只有堅持對外開放,才能增進理解、相互合作,才能求同存異、互利共贏。實踐證明,改革開放必然誕生興旺,封閉自我只能自食苦果。
三、堅持改革開放,推進新時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實踐,為我們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黨的*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為我們加快發展指明了方向。全縣各級各部門要全面貫徹黨的*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科學發展。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推進發展的第一驅動力。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根據中央的統一部署,明年我們將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我們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把學習實踐活動和貫徹落實*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與我縣實際結合起來,緊密聯系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強化措施,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有力推進我縣改革發展,確保我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長時間、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科學發展。
(二)堅持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通過改革開放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歷史,改革開放30年不斷發展的歷程,就是思想不斷解放的歷程。我們應該看到,*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省州先進縣市發展的態勢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與沿海發達地區的縣市更是沒法比。形成這樣的差距,其主要原因還是思想解放不夠、觀念更新不夠。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在實踐中解放思想、推動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和諧。堅決破除安于現狀、自以為是的思想,牢固樹立改革創新、開放合作的觀念;堅決破除排外心理,牢固樹立別人發財我發展的觀念。要進一步強化憂患意識和機遇意識,認清*的獨特優勢,從傳統思維定勢中擺脫出來,進一步統一改革思想,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堅決克服不愿改革、不會改革、不敢改革的問題,堅定不移地引進理念、引進人才、引進管理、引進資金,借力發展。
(三)堅持以人為本,堅定不移地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切實為推進改革開放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系統回顧總結了30年來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對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了農村改革仍然是我國改革的關鍵環節,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仍然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礎,會議作出的重大決定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們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為我們推進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我們必須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用好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政策措施和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嚴格遵循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理念,扎實推進依法治縣進程,加強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完善村民自治,保障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增強為市場主體服務的意識,進一步優化政務、法治環境,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為推進改革開放提供有力的社會環境保障。
同志們,30年改革開放,讓我們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迅速崛起,見證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讓我們堅定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社會盼和諧,人民盼富裕,讓我們攜起手來,不斷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