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理念創新交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對于解決“三農”問題,應該說中央的思路越來越明確。19**年中央就提出了農業和農村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的科學判斷,1999年中央提出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2000年又提出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核心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2002年中央提出增加農民收入要采取綜合性措施,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2003年中央又提出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和今年,中央兩個1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支農惠農政策,這是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在“三農”問題上的鄭重承諾,為發展農村經濟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用新思想發展農業。中央反復強調,新階段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要有新思路。為此,在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結合桃源實際,實施農業發展新思維、農村發展新理念。所謂農業發展新思路,就是要用工業化的思維來發展農業。要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把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作為效益農業主攻方向;大力培育競爭優勢型產業和品牌產品,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從“農產品+銷售”的資源主導型向“公司+農戶”的市場主導型轉變,著力于農產品的加工增值,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效益;大力發展開放型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分布從自成體系的封閉型向廣泛利用域內外資源的開放型轉變;大力培育規模大、品牌響的貿易型龍頭企業,推動農產品市場定位從內貿主導型向內外貿并重型轉變;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支撐水平和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水平,推進農業信息化和技術進步,推動農業增長方式從量的擴張為主的粗放型向質與量并舉的集約型轉變;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大力推進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要抓住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和實現中部崛起的機遇,加快發展高效農業、綜合農業和生態農業,拓展農業發展領域;不斷創新農業經營體制,促進土地使用權流轉,推動農業組織形式從“公司+農戶”的初級型式向“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高級形式轉變。同時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大力發展主導產業和綠色、特色、優質品牌農產品,增加農產品科技含量。
用新理念建設農村。用新理念建設農村關鍵是要實現農民身份的轉變,即由農民向農業工人轉變。首先要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鼓勵農民開發高效農業,發展規模經營。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好縣域農業科技(或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并把其作為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產業低級經營的突破口,加強科技的組裝投入,強化科技的系統功能。桃源縣(市)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示范園區,但缺乏特色、科技含量不高,還不能較好地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其三就是要用現代化、城市化的思維來發展小城鎮。必須加快小城鎮建設,注重中心城市——郊區城市——小城鎮的有序結合,形成中心城與郊區城市、小城鎮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城市發展格局。按照“優先發展縣域中心城市、大力培育中心鎮”的發展思路,把縣域中心城市、中心鎮建設與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縣城成為縣域發展的“龍頭”。
用新思路服務農民。要以提高農民就業技能和整體素質為目的,以專業農民、失地農民、農業剩余勞動力為主要對象,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辦作、企業參與、市場運作、分類指導的原則,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技術和整體素質。要以加強專業培訓為重點,依托各級成人中專、職業技校對農民,特別是外出務工農民進行技能培訓,使外出務工人員掌握1—2門實用技術,促使其由“體力型”向“技術型”轉變,增強其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勞動力加快向二三產業轉移和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
與此同時,要全面深化城鄉體制改革。堅持以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為指導,以維護和增進農民利益為核心,加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城鄉一體化的經濟社會體制。要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財政制度,健全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等財政投入應主要用于農村,逐步將農村的公益事業、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等列入公共財政支出的范圍。要積極推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要大力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逐步把農村信用社改造成為農村社區服務的地方性合作金融組織,更好地支持農村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