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倩影泠音醉梨園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958年到1966年,擁有她和趙嘯蘭、崔少卿、田富振的德州京劇團,文有名角,武戲精彩,是全省惟一能與山東省京劇團抗衡的地方劇團;她所主演的“鐵梅”一角,是德州京劇團的一絕,1965年在濟南公演時,時任省委書記的譚啟武拍手叫好,當即要求全省所有京劇團到濟南,向德州京劇團學習樣板戲《紅燈記》;上世紀80年代初,德州市邀請京劇名角杜近芳來德州演出,已退休在家的她給杜做配角,受到了杜的高度評價,演出圓滿結束。
她就是德州京劇團退休演員王文娟。
雛鳳初鳴滿園驚
舊社會學習京劇的人大多不是因為熱愛,而是為了謀生。王文娟也不例外。母親因為家貧把她送給養母,養母的條件稍好一點,為了給她找個謀生的手段,為她請來從北京來到武漢的包啟華教她京劇。
這一年是1947年,王文娟12歲。當時的她,身材瘦小,聲音清脆。包啟華雖是梅派青衣傳人,但依據王文娟的先天條件,他教王文娟唱的是荀派花旦。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最初的學藝是段痛苦的經歷。記憶最深刻的是練習“蹺功”,穿上類似芭蕾舞鞋但質地硬得多的鞋子,踮起腳在不足豎磚寬的地方上練習行走,一個不小心掉下來摔著不說,還有嚴厲的師傅持棍在旁監督。一場訓練下來,腳踝、小腿都是青紫青紫的。兩腳的大拇指因為踮得時間太長,變成了向上彎曲的樣子。
初學者的功課除了每天的基本功,還要練習身段、發音、唱腔等等。聰明伶俐的王文娟學東西特別快,尤其是身段,練得特別好,包啟華忍不住稱贊她說,做得比自己都好。或許,是這不多見的夸獎,讓年幼的王文娟在痛苦的身體訓練中咬牙堅持了下來。
不僅身體練習痛苦,更讓她覺得難以堅持的是發音。對于北方人來講,學習普通話是很簡單的事情,然而對于年幼的武漢人王文娟來說,抻直了舌頭說普通話真難啊。著急的時候,她想用筷子把舌頭擼直了!
學會了普通話,先生開始一句句教戲詞。京劇自古便是口傳心授,包先生雖名為教師,卻從不教小文娟讀書識字。像所有前輩一樣,王文娟硬是靠過人的記憶力,把先生每天教的一兩句戲詞全記住了。
轉眼間,兩年過去了,到1950年,王文娟已14歲了。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也正是這些事,讓王文娟喜歡上了京劇,真正踏入了京劇殿堂。
這一年,王文娟把《紅娘》全部背熟唱會了。當她完整地演完時,兩年的苦功變成了成果,她內心深處突然對京劇有了那么一點喜愛。師傅把這叫做“開竅”。很長時間后,王文娟才知道,很多自小學京劇的人,因為少時不“開竅”而最終在京劇藝術上一無所獲。
這一年,師傅的師兄弟、師姐妹,甚至四大名旦,紛紛到武漢來演出,教戲之余,師傅常帶王文娟到大劇院里去看戲。梅葆玖、高百歲、李玉茹,甚至程硯秋的表演,讓“初學者”王文娟大開眼界。對京劇的那一絲喜愛之情,在大師們的熏陶下,茁壯成長,對這門藝術越來越喜愛了。
更讓她在京劇藝術上一窺真諦的是李玉茹的指點。那一年,師傅讓王文娟到大劇院頂樓的票友小劇場去演出。初次登臺的王文娟讓觀眾眼前一亮,漂亮的扮相,清脆的聲音,活潑的表演,好一個活生生的“小紅娘”!票友圈一下傳開了,有個初出茅廬的小姑娘,花旦演得非常好。
初次演出的成功讓師傅非常高興,因為臺下有一位名角——李玉茹也在觀看她的演出。演完后,李玉茹對包啟華說,小姑娘的條件非常好,一定要好好教。不僅如此,李玉茹還特意到家指點王文娟。在李玉茹武漢演出的半個月里,王文娟受她的指點,進步神速。
此后,包啟華組織了一個京劇小組,從武漢出發,先后到浙江、河南、山東等地巡回演出。王文娟給師叔王蘭秋做配角,師傅改拉胡琴。就這樣邊演邊學,一直到1954年來德州時,王文娟已經能偶爾代替師叔上臺主演了,師傅所教的東西也已爐火純青。
此時的王文娟已經長成了一個十八九的大姑娘,舞臺上的她,演花旦活潑可愛,演青衣溫柔婉懿,一下就把德州觀眾迷住了。時任德州地區文化局長的金紹華動了愛才之心,多次力邀王文娟加入德州京劇團。經不住金紹華的一片盛情,20多天后京劇小組再次出發時,王文娟留在了德州。
精益求精終成玉
王文娟的表演以吐字圓潤、扮相漂亮、唱腔優美見長,唱念做舞恰到好處。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豐滿,真實感人。她說,這與她在德州京劇團的學習是分不開的。
德州京劇團是一個人才濟濟的老牌部隊劇團,在這里王文娟開始了正規的學習。金局長有感于京劇演員文化素質不高,特意請德州二中的張子光老師教演員們文化課。這讓王文娟的表演有了更大的提高。
王文娟是個有“心胸”(京劇行話,意即有追求)的人,盡管留在了部隊劇團,不再為衣食忙碌,但她仍然堅持每天早上五點鐘起來練功,沒有演出的時候,一整天泡在練功房里。為了在藝術上有所提高,她直到26歲才結婚。這在那個年代是不多見的。而識字之后的王文娟,借助書本,對人物性格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反映到舞臺上,就是不再表演人物形象,而是塑造人物性格。
《紅樓二尤》是荀慧生的代表曲目。在讀《紅樓夢》之前,王文娟只是按照師傅的教導,在臺上演大膽潑辣的尤三姐,演怯懦內向的尤二姐。仗著聰敏機靈,她能把兩個角色塑造得活靈活現,但卻無法使藝術更進一步。通讀了《紅樓夢》之后,王文娟對榮國府的恩恩怨怨、復雜的人際關系等等,有了深刻全面的認識,再次登臺表演時,她已經把人物拿捏得非常到位,表演上更加得隨心所欲。《堪玉川》中,王文娟在演到妹妹爭搶哥哥的玉鐲時,隨機加入了跳腳爭奪、追打后背的更加生活化的動作,讓人物更加真實可愛。
刻苦的訓練再加上知識的積淀,讓王文娟的舞臺表演越來越純熟。1958年之后,趙嘯蘭、王文娟、崔少卿、田富振等人撐起的德州市京劇團在山東省名聲大振。王文娟的崇拜者中流傳著一句“三年不吃飯,要看王文娟”的說法,足見她在當時的號召力。
1965年,樣板戲開始在全國興起。德州京劇團到天津學習《紅燈記》,回來之后排練了10天即開始公演。王文娟靠著扎實的基本功,再加上熟讀劇本,仔細揣摩人物性格,成功地塑造了“鐵梅”一角。她演的“鐵梅”,在了解紅燈歷史之前,勤快、孝順、穩重、機智,偶爾還會向奶奶撒嬌,是一個不太成熟的小姑娘;在聽奶奶講完紅燈歷史之后,性格變得堅強起來,成了一名堅定的革命者。隨著情節的一步步發展,人物的形象逐漸豐滿。1965年,德州京劇團到濟南公演時,時任省委書記的譚啟龍拍手稱好,當即要求全省京劇團派人到濟南學習。
尊師重教敬業人
王文娟是個敬業的人。1961年,德州京劇團到海南去慰問演出。此時,她的大女兒尚未滿月。但接到任務后,王文娟立即隨團出發,女兒扔給了妹妹照顧。到了海南后,廣東省委又請京劇團隨其他演員一起到全省各地春節慰問。此后一年間,京劇團邊演出,邊往回趕。直到1962年才回到德州。此時,離家已經一年多,呀呀學語的大女兒見面之后,張嘴一個“姨”字,讓王文娟淚流滿面。
上世紀80年代,德州市京劇團邀請梅派名角杜近芳來德州演出。杜近芳向德州京劇團提出,必須找一位水平高的配角才行。此時,王文娟已經因病內退,但作為團里藝術水平最高的花旦,王文娟強忍病痛參加演出。20多天的演出后,杜近芳對王文娟的表演進行了高度評價。
從12歲開始學藝,王文娟除非有演出,天天堅持練功。這個習慣一直到結束之后。那時,傳統戲開始恢復,但團里只有王文娟、崔少卿等幾名“老人”還會唱傳統戲,因此王文娟白天唱戲,晚上教學,和團里其他幾名老師一起教徐桂華(現德州市京劇團副團長)、潘力坤(現青島京劇團演員)等青年演員傳統戲。
那段時間,敬業的王文娟沒黑沒白地忙。她說,自己是當時團里惟一的女黨員,關鍵時刻一定要頂上去。然而正是這段時間的忙碌,讓王文娟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她時常用布條勒緊胃部,堅持演出,教學。
眼見徐桂華、潘力坤等青年演員逐漸成長起來,王文娟的胃病也終于堅持不住了。丈夫田明強帶著她去醫院檢查,醫生初步診斷后認為是胃癌。田明強嚇壞了,堅決要求王文娟內退。從此,王文娟告別了從藝30年的京劇舞臺,在家養病。后來,經專家會診,王文娟被確診為胃下垂四指。
留在德州的王文娟始終牽掛著自己的老師。多年來,兩家始終不曾斷了聯系。時,聽說老師被劃成右派,王文娟還讓丈夫田明強去看望老師。后,閑賦在家的王文娟每年都要去看望老師幾次。“去年10月,我倆還去了一趟。老爺子80多了,身體還可以。”田明強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