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四大新思維新舉措破解新農村建設難題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在中央這一重大戰略的指導下,借力于多年積累下來的解決“三農”問題的豐富經驗,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我省解決“三農”問題已經有了全面的、系統的新思路、新措施。《關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的出臺,便是對這些新思路、新措施的總結、提煉和升華。
從強調加大對“三農”投入到強調建立覆蓋農村的公共型財政,從強調項目、資金扶持“三農”到強調人的發展,從鮮談規劃到強調規劃先行,再到扶貧工作和農村文化體制建設思路的創新,這些均體現了推進新農村建設提出以后,我省“三農”工作的全新思維。下面,我們就從四個主要的方面來解讀這些新思維、新舉措。
新思維之:公共財政陽光普照
建設新農村,對政府而言應該認真落實“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的新戰略,加大財政對農村公共品的投入,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公共財政體系帶有向城市傾斜的特點,因此,《決定》提出要“積極探索建立覆蓋農村的公共型財政”,著力建設新農村建設的長效投入機制。
《決定》原文:
●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投入長效機制。
●加快縣鎮財政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建立覆蓋農村的公共型財政,把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納入各級財政支持范圍,建立完善農村基層政權運轉的財力保障機制。
●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省、市、縣三級每年財政增量重點向山區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不斷增加對農業農村的投入,確保投入逐年增長。2006年起,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也要高于上年,逐步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穩定資金來源。
《決定》解讀:
長期以來,我國的公共財政體系向城市傾斜,財政對農村公共品投入的不足,是導致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后的重要原因。如果說,在國家工業化初期,農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歷史的必然趨向;那么,當我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也是歷史的必然。
目前,我省的gdp已突破兩萬億元大關,已基本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這就必須把以往城市居民獨占大頭的公共財政支出,逐步加大向農村傾斜的力度,讓公共財政陽光逐步照耀廣大農村。要按“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逐步向農村傾斜。增加政府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增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包括文化教育、公共衛生、廣播電視在內的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
多年的實踐證明,改善和增加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光靠農民的力量,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須以公共財政為基礎和支點,各級財政都要增加對“三農”的投入,不斷擴大政府支持“三農”的規模和力度。讓農村也逐漸享受到“公共財政陽光普照”的溫暖,為農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和衛生條件,逐步解決農民遇到的“讀書難”、“看病難”、“行路難”、“飲水難”和養老保障等問題。
新思維之:規劃先行分步實施
對許多農村居民而言,規劃是一個相當陌生的詞匯。確實,長期以來我們對農村規劃工作的重視程度遠遠不足。《決定》提出,規劃先行,把新農村建設納入當地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這體現了我省對“三農”工作認識的深入,是我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的體現。
《決定》原文:
●堅持規劃先行、分步實施原則。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納入當地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任務,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建設發展。
●各地要按照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從方便生活、美化綠化環境、節約保護耕地出發,切實加強鎮、村規劃工作。抓緊編制完善鎮(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建設發展規劃,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科學依據。尤其要以村委會為單位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要對土地利用、村莊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公共基礎設施、社會公共事業等農村各項建設進行整體規劃布局。村莊建設規劃應適度超前、留有余地、突出地方特色,注意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筑、古民宅。各級政府要撥出專門經費用于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組織專業技術力量,深入農村基層,切實幫助農村搞好建設規劃。未完成建設規劃編制的村,原則上應暫緩農房建設審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省要管到縣、市要管到鎮、縣要管到村,層層抓落實。
《決定》解讀:
當前,我省農村規劃嚴重滯后的問題非常突出。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全省累計完成村莊建設規劃編制率僅為26%左右。由于缺乏規劃指導,導致不少村莊建設布局混亂,居民點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有新房無新村”;建新屋不拆舊宅,土地浪費嚴重;不少農村的重大安全隱患都與沒有規劃有關,如:農村的飲用水源被工業、養殖業或生活污水污染,居民喝不上干凈水;過境公路穿村而過,公路與住宅之間幾乎沒有退讓距離,對村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威脅;有些村莊選址不當,把住宅建到了泄洪區、泥石流區或地下采空區等等。
為此,在全面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機遇面前,在農民對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既有愿望又有能力的“節點”上,必須將農村規劃真正納入各級政府的工作范疇,強化規劃的龍頭地位,開展好村莊規劃編制工作。
新思維之:首先培養新農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所以“新”,還體現在強調如何更多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打造新農民這一點上。以往講扶持“三農”,更多是在強調項目、資金,現在更多地強調人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這體現了新的發展觀。
《決定》原文:
●大力開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各級政府要造就有利于農村實用人才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促進農民學文化、學技術,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培養有創業本領的新型農民。
●加強農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入開展農村形勢政策宣傳教育活動,結合“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農民中廣泛樹立“勤勞、自強、互助”精神,引導農民勤勞致富、自強不息、團結互助,消除好逸惡勞、無所作為、“等靠要”、自由散漫的思想觀念;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樹立“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進一步增強農民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觀念。
●加強農民法制教育。各級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要積極開展對農民的法律咨詢服務,加強農村普法宣傳,增強農民法制觀念,使農民知法、懂法、守法,增強農民依法維護權益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
《決定》解讀:
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就提出人力資本的概念。他在研究美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時,發現人的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是現代農業生產率迅速提高的重要源泉。因為土地的面積總是有一定限度的,其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正逐步下降,而人力資本所起作用則越來越重要。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遠遠高于其他投資的收益率。舒爾茨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美國半個多世紀的經濟增長中,物質資源投資增加4.5倍,收益只增加3.5倍,而人力資本投資增加3.5倍,收益則增加17.5倍。他認為學校教育在人力資本投資中至關重要,通過發展學校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知識水平,可以大大降低推廣農業技術的成本,顯著提升農業生產率,也有利于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為現代化的農業。
目前,我省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1%.我省乃至全國,農村落后于城市,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教育的嚴重滯后,農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明顯偏低。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決定》關于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重要意義之所在,加大政府公共財政對農村文化教育事業的投入。
《決定》提出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也是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通過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活躍農村健康的文體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完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等措施,在農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使新一代農民有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新思維之:整村推進式扶貧
消除貧困是建設新農村的前提和基礎,我省歷來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積極探索有效的扶貧模式。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提出,我省的扶貧開發工作也不斷深入。
《決定》原文:
●繼續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規劃,整合扶貧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整村推進式扶貧開發,逐步減少貧困村。繼續增強扶貧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實施產業化扶貧,促進貧困地區資源開發,增強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后勁。興辦一批帶動貧困農戶增收的特色農業良種生產基地,加快貧困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貧困農戶增收。繼續實施省財政資助困難家庭子女接受技工學校教育的“智力扶貧工程”。建立完善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救助制度,解決其基本生活保障問題。繼續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力度,完善對口扶貧機制,推動扶貧開發再上新臺階。
《決定》解讀:
消除貧困是建設新農村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貧困地區被排斥在新農村建設之外,或發展嚴重滯后,勢必造成貧富、城鄉、區域差距進一步擴大的嚴重后果,這與中央開展新農村建設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我省歷來重視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在過去的扶貧開發中,我省有過許多模式,如:大搞造血型工程、下派扶貧工作隊、千干扶千戶、龍頭企業帶動等等,這些扶貧模式都曾發揮過很大的作用,在上述模式的基礎上,目前我省還在繼續深化幾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一是產業化扶貧、二是智力扶貧工程、三是農村貧困人口救助制度、四是對口扶貧制度。如今,省委、省政府又在《決定》里提出了整村推進扶貧的思路,開始了扶貧模式的全新探索。
熟悉我國扶貧工作的一位領導告訴記者: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寫進了建議,標志著這種扶貧開發的有效方式提到了我黨的高層層面。這種扶貧方式與我省的實際十分吻合,推廣這種扶貧方式意義十分重大:隨著我省扶貧開發工作的深入,目前我省的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產生活條件更差的地區和邊遠地區,這些地區交通閉塞、基礎設施以及文、教、衛等公共事業落后。生產生活條件的落后,造成某些地區帶有群體性貧困的特點。要解決這種群體性貧困的問題,就必須要著力于幫助他們搞好基礎設施建設,著力于幫助他們調整產業結構,著力于幫助他們增加收入,著力于幫助他們提高人口素質,因此,以貧困村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勞動力技能培訓為工作重點,是推進貧困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
打造富裕安康的南粵新農村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使命,然而對我省的大部分地區而言,目前的新農村建設尚不是錦上添花的階段,而是處于著力于改善農村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的階段。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從廣大農民群眾最關心的、最急迫的、最直接的、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提出了我省“十一五”期間新農村建設的奮斗目標和保障目標實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可以預見,隨著這些政策措施的順利實現,在“十一五”期間,我省農村的人居環境、衛生條件以及基礎設施將得到徹底的改變、農村的“一保五難”問題將得到基本的解決、農村經濟將得到進一步的增長、農民收入將進一步增加。農民群眾將實實在在感受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實惠,實實在在感受到新農村建設所帶來的新生活、新保障、新農業。
全面改善人居環境
“臟、亂、差”幾乎成了農村落后的象征,《決定》提出,“十一五”期間要改變農村“臟、亂、差”的舊面貌和農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屆時,農民將首先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新農村建設所帶來的新變化。
《決定》原文
●改房:
加快農村泥磚房、危房和茅草房改造,2007年前全省基本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農房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民居住條件。
●改廁:按照環保、衛生的要求,以糞便處理無害化為目標,結合沼氣池建設,清理露天糞坑,拆除廢棄糞坑,加快農村家庭衛生廁所和衛生公廁的普及。
●改灶:加快農民家庭爐灶改造,將燒柴大爐灶改造為沼氣灶、煤氣灶或節能灶。
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在農村大力推廣使用沼氣,有條件的村莊,農戶家庭應基本普及沼氣。鼓勵規模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改善農村的能源結構,促進農村環保建設。
●改水:在解決農村“飲水難”基礎上,加快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和質量問題。加快普及自來水步伐,讓農民用上清潔的自來水。建立和完善農村改水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強改水整體規劃,提高工程質量,確保農村供水安全衛生。
《決定》解讀
“廁所露天在村頭,豬欄牛欄隔壁床,污水橫流撲鼻臭,垃圾到處亂堆放,飲水衛生無保障”是許多村莊的真實寫照,由于衛生條件差,村民染病率高,一些家庭也因病致貧,衛生問題已成為農民致富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絆腳石。
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多次強調,新農村建設要從解決廣大農民最迫切的問題入手,那么,對于許多地區而言,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和衛生條件應該是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
在采訪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一些地方的新農村建設之所以搞得好,大多是由于當地政府能夠從改善農村衛生條件、人居環境這些農民最關心的、最急迫的、最直接的、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讓群眾親身感受到新農村建設前后環境面貌的強烈反差,因而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支持和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也因此有了恒久的生命力和內在動力,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加強農村公共設施建設
《決定》原文
●改路:
到2009年全省基本實現鎮通村道路硬底化,有條件的村要積極推行村道巷路面硬底化,并結合村道巷建設,推行生活污水排放暗渠化。
●加強公共設施建設和管理:加強村莊公共設施建設和管理。進一步完善農村電網、有線電視、通訊和網絡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農村通電、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郵、通信息網絡。繼續完善村莊生態環境建設,鼓勵和引導各地采取村為單元、整村推進的方式,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莊綠化示范村創建活動。鼓勵農村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綜合利用和有效處理生活及農業廢棄物。健全村莊公共管理規章制度,加強公共設施管理,推進村莊建設管理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決定》解讀
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穩妥推進。從實踐來看,大力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切入點。公共基礎設施落后導致農村生產成本過高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農村各種資源要素就可以增值,“三個文明”建設就有了載體。
近幾年來,我省支農力度大大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但與城市相比,農村在道路交通、通訊、水電、環境等基礎設施方面,還是有很大差距。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是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和收入的前提,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環節。
破解讀書看病養老三難
《決定》原文,
●解決“讀書難”:小學、初中毛入學率100%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繼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實現高水平、高質量“普九”教育,加快高中階段教育發展,“十一五”末期,全省農村小學適齡兒童毛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力爭達100%,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達80%.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快農村中小學危房校舍及生活設施改造,消除中小學危房校舍。合理調整農村學校布局,加強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改善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提升辦學水平。2006年秋季起,全省農村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對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活費。
●解決“看病難:”十一五“期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85%以上
加強農村衛生醫療體系建設。統籌城鄉醫療衛生發展,實施初級衛生保健規劃,提高農村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快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支持每個村建一個衛生站,使農民有病及時看、小病及時治。建立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便民利民運作機制,增強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活力。
●“十一五”期間,農村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實現縣級統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農村人口達85%以上。
●解決“養老難”: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各級政府要增加對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投入,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建立“五保戶”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保障“五保戶”與當地群眾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完善農村社會福利設施配套建設,實現每個鄉鎮有一所設施齊全的敬老院,并逐步辦成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建立健全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積極探索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障制度,珠江三角洲等有條件的農村要積極探索和建立農民的社會養老、醫療保險制度。
《決定》解讀
擴大公共服務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快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系,這是“三農”工作的一項重大突破。
近幾年來,我省不斷加快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養老制度等方面有了較大的突破,廣大農民切身感受到了公共服務的實惠。然而,值得關注的是,與城市相比,農村教育、衛生、養老等社會事業發展依然滯后,公共服務不足仍是農村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實現更大突破,見到更大成效,就必須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掃除這些“攔路虎”。
《決定》把加快公共服務體系納入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范疇,著力消除農村教育、衛生、養老等公共服務的不足問題,為新農村建設掃除障礙。展望“十一五”,我省將在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方面有重要突破: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繼續健全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農村特點的養老保障制度。這些措施將使城市的各項公共服務功能順利地延伸到城郊農村,使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貧困群體的生存和發展有了最基本的保障,這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
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決定》原文
●2010年全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2000萬人
“十一五”期間,農村富余勞動力要得到有效轉移。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健全,農村富余勞動力得到有計劃培訓,到2010年全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2000萬人。
建立農民培訓轉移就業促進增收機制。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就業管理和服務體系,營造有利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社會政策環境。繼續實施“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工程”,加大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被征地農民和轉產漁民技能培訓力度,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就業。
●要增加對務工農民公共服務的投入
切實維護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繼續清理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政策,取消對務工農民的各種不合理的限制,整治對務工農民的亂收費,為務工農民進城就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服務。各級政府要增加對務工農民公共服務的投入,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政策法規咨詢、就業信息指導、職業介紹等服務。各地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緩發和拖欠問題;積極探索建立務工農民醫療、保險制度,加大推進務工農民參加工傷保險,積極探索解決務工農民子女入托、入學問題的有效途徑。加強務工農民勞動合同管理,強化勞動管理行政執法,維護務工農民合法權益,積極開展對務工農民的法律援助。
《決定》解讀
目前,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仍未根本破除,致使過多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業、過多的人口滯留在農村,造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農業生產效率、農業收入和生活質量提高不快。
我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著力破除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把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突破了就“三農”論“三農”的傳統框框,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集中表現。
《決定》提出,到2010年全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2000萬人,而目前我省已經有1500多萬人實現了轉移就業,這意味著廣東在未來五年還將有476萬人以上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和城鎮就業。這將有利于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釋放和農民收入的進一步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勞動力轉移不再是以前的那種無序轉移,而是一種與農村富余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和轉移就業服務機制緊密結合的有序轉移,也是一種與掃除對務工農民的不合理限制和不平等待遇相結合的轉移。
農民向城市流動將有一個更為順暢的環境,進城務工也將有一個更為良好的就業市場和服務體系。
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建設新農村,關鍵還是靠經濟發展來拉動,農村經濟發展,關鍵點則在于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以及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
為此,《決定》提出了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及加快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措施,著力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步伐。
《決定》原文
●以現代園區為載體,發展生態農業、效益農業
各地要根據實際,認真搞好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布局和功能設置,突出特色,講求實效。大力開展農用土地的整治和開發,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優質、高效、安全農業,建立現代農業技術、優良品種示范基地,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標準體系,輻射帶動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效益農業。
●扶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省、市、縣三級要積極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大力興辦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經濟協會,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加快農業產業化、現代化進程。各級政府要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力度,重點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金融部門要積極為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供信貸服務。
《決定》解讀
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需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多方面去努力,但是首先要必須立足于現代農業的發展。建設新農村,無論是促進生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還是改善生態環境,都要以現代農業為基礎。
現代農業建設的成果,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因此,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點。
目前,我省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這并不是說農業無可作為,而是說農業的組織化和現代化程度還過低,導致我省農業競爭力不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三農”與大市場緊密相連,要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站在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談“三農”、謀劃“三農”、解決“三農”。這要求我們借鑒新型工業化思維來解決“三農”問題,以市場導向為核心,以特色產業為龍頭,以提高農產品加工值為重點,以工業生產方式為手段,對農業實行生產工業化、經營產業化、營銷現代化、運作項目化、行政服務化,形成種、養、加工一條龍,產、供、銷系統化,從而達到資源利用率高、綜合效益好、農民收益多增收快。
《決定》對我省農業的發展進行了全面的謀劃,突出工業對農業的帶動作用,著眼于為農業創造良好的生產條件和服務體系,從基礎設施到產業規劃再到服務體系等方方面面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力度。隨著這些措施的落實,我省農業現代化程度必將大大提高,農業競爭力必將大大增強,新農村建設也將有更為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