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資局地質災難防控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切實做好我縣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市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結合我縣地質災害點分布、發展變化趨勢及威脅范圍,制定本方案。
一、境內地質災害概況
(一)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
我縣境內地質災害發生受氣象因素影響十分明顯,主要集中在夏季汛期和冬季融雪天氣,汛期降雨誘發地質災害是我縣地質災害發育的主要特征,尤以份隨降雨量增加呈現高發態勢。因此,每年汛期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期。
(二)地質災害分布區域
由于特殊的地質構造和環境,我縣全境都處于地質災害危險區域內,地質災害的特征就是發育點多面廣,在各島嶼的山體及周邊區域均有分布,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是滑坡和不穩定斜坡、崩塌等。
二、地質災害重點隱患區域
根據以往地質災害發生情況和后期地質災害調查,我縣境內隱患較為嚴重的區域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區:
(一)九丈崖景區落石防治區。該景區是我縣重點旅游景區,主要為懸崖峭壁,由于長年受海水侵蝕、風化作用,部分巖石松散,易造成巖石墜落,影響旅游安全。
(二)烈士陵園南側落石、山體滑坡防治區。該區南側為懸崖峭壁和陡坡區,易造成巖石墜落、滑坡,區內有多處育苗場房和臨時住所,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三)望夫礁景區落石防治區。該景區東側為懸崖峭壁區,近年已發生多處巖石墜落,影響游人安全。
(四)仙境源景區落石、滑坡防治區。該景區通海路段山體有一處裂痕,山體松軟、陡峭,易造成巖石墜落、滑坡,山腳有多處育保苗場,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五)林海景區落石、滑坡防治區。該景區海天梯兩側為懸崖峭壁區,易造成巖石墜落、滑坡,應提醒游人注意安全。
(六)砣磯鎮后口村黃土崩塌、滑坡易發防治區。該村有多處民房座落在垂直黃土崖下,且區域內植被覆蓋率低,地表風化,汛期容易發生黃土崩塌、滑坡等地質險情。
(七)砣磯鎮通港路西村段巖體墜落、滑坡易發防治區。該路段山體松軟、陡峭,易發生巖體墜落、滑坡。
(八)采石場防治區。全縣多處廢棄采石場,存在較為嚴重的山體滑坡、巖石墜落等隱患。特別是北長山鄉北城村、嵩前村兩處采石場交界處山體,已出現斷裂、滑坡和自山頂向下的通貫裂縫,對山頂道路和附近風機構成威脅。
(九)縣城區海水淡化站西側黃土崩塌、滑坡易發防治區。該區內雖無居民居住,但有行人、車輛過往,應警示行人及車輛快速通過,避免險情。
(十)龍爪山景區落石防治區。該景區因長年海蝕和風化,有多層巖石松散,易造成墜落。
(十一)王溝村山體崩塌、滑坡防治區。該區東側為陡坡區,易造成巖石墜落、滑坡,應提醒行人注意安全。
(十二)北隍城鄉北隍城客貨碼頭落石防治區。該區東側是陡峭的山坡,西側是公路。東側部分山體已有明顯的裂痕,易造成巖石墜落、滑坡。
三、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立主要領導負責制,嚴格落實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組織開展好有關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為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縣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縣應急辦、國土、農林水務、安監、旅游及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分管負責人任成員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街道、辦事處)也要成立相應機構,層層落實責任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防治力度。
(二)強化監測巡查。要建立和完善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健全組織管理體系、動態監測體系和防災預案編制體系。要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責任人,強化汛期巡查,對本轄區內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進行巡查,特別在強降雨期間要確保24小時連續不間斷的監測和巡查。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要設立警示標志,制定具體可行的防治措施,并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干部群眾的防災避險意識。
(三)抓好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根據我縣重點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狀況,確定年縣級重點地質災害隱患15處(附表2)。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積極籌集資金開展治理工程,及時消除隱患。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組織好地質災害威脅區域內的人員避讓撤離和建筑物搬遷。在隱患排除前,應封閉危險區域,在外圍設置明顯警示標志,指定專人看管,防止突發滑坡、落石等對人身和財產造成損害。對因人為原因造成的災害隱患,應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由有關責任人承擔相應的治理費用。
(四)落實汛期值班和災害報告制度。各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及有關部門要加強值班工作,設立并公開聯系電話,安排專人24小時值班。如遇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要立即上報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并迅速啟動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預案,最大限度的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