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戰略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要求,這為農業和農村經濟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國加入WTO后,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全面提升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已成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而構造以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的農業產業體系,積極拓展農業和農產品的功能、效益、品牌和研發,則無疑是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選擇。
激活核心動力構建完整體系農業的國際競爭已不是單純某個環節的競爭,而是整個農業體系的競爭,更確切地說是農產品加工和營銷企業的競爭。這就要求構建以農產品加工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行標準化、產業化、國際化生產。
一是圍繞加工和市場需求組織農業生產。我國農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產品加工業已經從被動發展的“工業依附型”,開始向主動發展的“市場主導型”轉變,即圍繞市場消費需求組織加工生產,圍繞加工需要再安排專用農產品的種養,形成需求什么———加工什么———種養什么的“反彈琵琶”新格局。這一新格局的成形與完善將有效引領農產品的生產品種、區域、規模和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從而全面提升農業的產業層次。
二是依托龍頭企業做強農產品加工業。目前我國有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7.1萬個。這些企業向前延伸,就可能把2.4億的農戶組織起來,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向后延伸,建立市場營銷網絡,可打通一二三產業,把構成農業產業的各個要素和各個環節整合在一起,推進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逐步把小規模集合成大產業,把小生產連接到大市場,化解千萬家農戶和千變萬化的市場之間的矛盾。
三是切實激活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加快培養市場網絡,形成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集貿市場、零售經營門店和超市為基礎的布局合理、輻射力強的農產品流通網絡;發展各種中介服務組織、行業協會和商會,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培育多種市場主體。
拓展功能樹立新理念根據國際經驗和規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后,市場對農產品的消費開始由直接消費向間接加工消費轉變,我國正處在這個階段,因此要以發展加工業為契機和切入點,全面拓展農業和農產品的功能。
一是把傳統的、主要供應鮮食的“單元農業”發展為食用、飼用、加工用和能源用的“四元農業”,并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廚房農業、餐桌農業和超市農業等。
二是拓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功能,把農產品內部存在的各種功能開發出來,分別進行加工處理,滿足人民對農產品及加工制品多樣化、方便化、營養化、安全化、個性化的需求;同時開展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提高質量和附加值。
三是創新思路,可用六個字來概括,即“安全、營養、便捷”。尤其是安全。由于農產品面臨動植物疾病疫情、周邊環境污染、投入品污染和流通加工過程中污染等“四大風險”,要求政府、企業和農戶“三管齊下”,建立企業全過程質量控制、檢測部門終端檢測和市場可回溯制度,確保食品的質量和安全。
拓展農業產業效益提升農業產業優勢如何提高效益,最基本的有如下途徑:一條是產業延伸。目前農業的產業鏈條太短,必須向加工、儲藏、運輸、保鮮、包裝等方面延伸。建立起包括生產加工、儲藏運輸、市場營銷在內的新的產業體系,就會推動農業萌生新的亮點、新的發展空間。農產品加工業一頭連產地,一頭連銷地;一頭連農民,一頭連市民;一頭連農村,一頭連城市,留利給農民,留就業崗位給農民,留稅收給產區,不但是農業結構調整的“轉化器”和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器”,而且成為農業大戶的“孵化器”。據測算,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每增加0.1個百分點,就可以帶動230萬人就業,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93元。
再一條是轉變增長方式,變粗放型增長為集約型增長,按照產業化經營、工廠化生產、市場化營銷、科學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要求,全面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質量和效益。
第三條是優化布局,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和區域比較優勢,對農業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使農產品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發展有優勢和有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逐步形成適合不同區域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產業帶,實行上下游產品銜接,提高產業化生產規模。
第四條是發揮比較優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轉,永立潮頭,步步領先。不僅要研究消費需求,還要研究競爭對手;不但要考慮國內市場的拓展,還要考慮國際市場的擴大,有比較優勢的要“走出去”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
實施品牌戰略提升競爭能力首先,要樹立牢固的名牌意識。名牌意識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括市場意識、信譽意識、質量意識、科技意識、宣傳意識、革新意識和保護意識等內容。沒有正確的名牌意識,就不可能創出農業名牌產品。
其次要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不斷開發新產品。并把好產品設計開發、采購、生產制造和銷售等環節的質量,使產品不斷升級換代,質量過硬,從而維護名牌、發展名牌。
同時做好宣傳保護工作,增加品牌的價值,放大品牌效應。
加強科技研發提升創新能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競爭力。
但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工作的重點在產中領域,80%以上的科技經費和研究力量投入在產中,對產后領域的科研工作重視不夠,造成了農產品加工領域技術創新能力較低,科技儲備,特別是基礎性的技術儲備嚴重缺乏,使得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動力不足,技術水平落后,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推動。
政府增加財政性研發投入是關鍵,盡快整合全國科技資源很重要。要“產學研”相結合,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加工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打造政府行為、科技行為、企業行為、農戶行為“四位一體”的格局,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體制、創新機制和推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