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圖書館+”建設生態影響機制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章從生態系統角度探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影響機制,對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公共圖書館+”生態系統層次結構進行了分析,指出了4種影響機制:基因傳遞、生態位平衡調整、利益相關者博弈、生態流協同,并結合實際問題提出生態優化路徑。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社會力量;建設;生態系統;影響機制
0引言
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1]。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在“十三五”期間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這些實踐活動中,有一類活動的形式有著明顯特征,表現為“公共圖書館+社會力量”,如“公共圖書館+書店”“公共圖書館+商場”“公共圖書館+公園(景點)”等,公共圖書館和這些社會力量聯結后形成的新有機體給了筆者啟發。本文試從生態系統角度來探討其影響機制,以給未來實踐以新的促進。
1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公共圖書館+”生態系統結構分析
以公共圖書館為中心點來分析“公共圖書館+”生態系統的層次結構。(1)個體:單個公共圖書館與書店、學校、公園(景區)、商場、文化街區等進行聯合,形成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公共圖書館+”類型的生態個體。(2)種群:具有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一定分布區,形態特征和內在特征有相同或相似因素的“公共圖書館+”個體,通過各種關系關聯而成的整體。(3)群落:“公共圖書館+”種群和各種利益相關者種群(各級政府、圖書館用戶、出版及數據商、各種社會力量、第三方評價監督機構等)有序組合形成的有機統一體。(4)生態系統:“公共圖書館+”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及兩者與整體環境因素,通過各種“流”的運動相互聯系、影響和制約的穩態系統。
2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公共圖書館+”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
生態系統是以生物為主體,由生物和其環境中各因素產生各類關系并組成整體,且一直處于適應和調控的動態關系中,以保持自平衡的穩態系統。由此,從圖書館個體、圖書館和其他物種及種群關系、系統平衡等維度來分析“公共圖書館+”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
2.1基因傳遞機制現階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公共圖書館+”,其遵循的原則是不變的:應該堅持社會主義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這種原則是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和市場指引的正確方向,如同“公共圖書館+”物種可代際傳遞的基因。這些基因在傳遞過程中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代際相傳且相同的穩定基因;另一類是在某一代突變,并通過環境的篩選,以“適者生存”的方式保留下來的變異基因。從“公共圖書館+”角度看,變異基因就是為了適應新形勢而修訂或創新的法律、法規、政策和市場規則,這些變異基因也同樣可以進行基因傳遞,傳遞后如果能經受環境考驗而長存,則有可能變為穩定基因。
2.2生態位平衡調整機制生態位是指某一物種在相應的生物群落中所處時間和空間上的位置及與其他相關物種(如食物和天敵等)之間的關系[3]。在資源有上限的前提下,物種的生態位調整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物種間的生態位重疊到了臨界點,引起競爭。一方面,競爭讓物種根據重疊程度進行適應環境的協同進化,共同利用重疊部分資源以共存;另一方面,通過競爭排斥,物種也會產生生態位分離,對資源進行分配利用以共存,同時也產生這種生態位分離平衡狀態下的物種協同進化[4]。因為總會有不同新物種不斷進入環境引起競爭,所以這一為達到最平衡狀態的調整過程會持續進行。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公共圖書館+”整個過程中,每一個物種為了利用有限資源,必然會通過競爭、共生等方式調整其生態位到適宜水平以獲取自身生存機會,最終讓整個系統的生態位達到一種平衡狀態。但物種也是不斷變換的,如一些社會力量合同到期退出,一些新的社會力量招標加入:因為用戶需求的調整和發展,圖書館變換數據商、出版社和設備商等;主導部門可能由別的政府部門或其他級別政府代替;圖書館周邊建筑群變化,帶來了新的用戶群等。這種調整過程會因為新物種的加入又進行新的調整,這種“競爭-調整-平衡-競爭”的循環狀態,讓所有“公共圖書館+”系統物種都協同進化,從而使整體水平得到進步。
2.3利益相關者博弈機制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公共圖書館+”系統中的各層次,都在和周圍環境發生聯系。如果以系統中的公共圖書館為主體,那么環境中影響圖書館行為和目標的個體或群體就是其利益相關者。這些利益相關者為圖書館提供資源,享有參與決策的權利,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會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對圖書館提出不同的價值訴求。這種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實現利益最大化而進行斗爭、協商、妥協直到利益均衡的過程,是利益相關者與圖書館之間利益博弈的動態過程。如果以系統中其他相關利益者為主體,則會產生新的相關利益者關系和博弈過程,所有這些關系和博弈過程組成了社會力量參與的“公共圖書館+”相關利益者動態利益關系體系。
2.4生態流協同機制協同是指各要素的配合和協調、同步和互補,以達到系統整體的統一[5]。開放的生態系統通過功能流與外界環境進行能量、物質、信息等交換,以保持低熵狀態,讓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保證自身系統的平衡和適應性,以達到協同,并獲得最佳結果[6]。社會力量參與的“公共圖書館+”系統通過信息流(價值觀流、信息資源流和其他信息流)、能量(資金)流、物質流、人口流等的協同,讓系統內各要素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發揮系統的正常功能,也讓各要素協調一致,在各自位置上發揮積極作用。這4個機制,基因傳遞是圖書館的核心原則機制,生態位平衡調整是系統內各物種(包括圖書館)的生存機制,利益相關者博弈是系統內的關系機制,生態流協同是物種和生態系統生存及發展的維持機制。
3生態影響機制角度下的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公共圖書館+”現存問題及優化路徑
3.1基因傳達基礎上的經驗復制與推廣很多“公共圖書館+”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不能適應新的形勢,最終取得的社會及經濟效益一般,有的甚至因為無法運轉而最終消失。從基因傳遞機制看,內在穩定基因是其建立和發展的根本原則,保證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方向的一貫正確性,僅存的變異基因則讓其持續適應新形勢。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安徽省新華書店,簡稱皖新傳媒)2016年采用“書店+圖書館”的“館店一體”模式,形成有鮮明特色的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新華書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文化中心。2019年皖新傳媒在“銅陵模式”基礎上又采用“管辦分離、社會化運營”方式全館委托運營六安市圖書館,取得又一個創新[7]。在前兩者的基礎上,皖新傳媒開始復制可以定制化的圖書館建設運營模式,將“六圖經驗”成功推向阜陽太和、亳州蒙城等縣級圖書館,后又復制到省外,讓這些區縣市民得到更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8]。皖新傳媒將“銅陵經驗”復制到六安,形成“六圖經驗”,又在此基礎上推向更多圖書館,這是基因傳遞機制的典型表現: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配置”的基本原則,傳達了穩定基因;又根據不同地區圖書館特點,因地制宜,對復制的經驗采取一些差異化策略[9],這是為適應環境產生的變異基因。皖新傳媒下一步將總結提煉這些差異化經驗,向圖書館建設運營的上下游進一步延伸復制和推廣,這是變異基因的再次傳達,傳達后可能成為穩定基因,再次進行復制和推廣。由此可見,成功的經驗歷經時間考驗,適應了環境的發展和變化,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公共圖書館+”的成功經驗模式具有很強的學習、復制和推廣意義。
3.2生態系統動態成長角度的培育策略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公共圖書館+”生態系統從產生、發展到更替或進化,是一個動態成長過程。首先,從生態因子的角度看,對“公共圖書館+”的建設、發展、運營、遷移和消亡等活動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可以看作其生態因子,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公共圖書館+”的生態因子主要有法規政策、資金、信息、空間、人等。現階段很多“公共圖書館+”各方面因子并沒給予到位,很多方面都存在缺失,同時規劃和運營者也沒抓住階段特點針對性地給予需要的因子。其次,在系統的成長過程中,各類必需因子要給予到位。這種“到位”:一是各生態因子不能少,要能落地和具有長效機制,以保證“有條件”成長和持續成長;二是在不同階段,要看到不同時期因子需求的變動性,以對階段問題“對癥下藥”。最后,要培育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社會力量。我國社會力量存在時間短,發展不充分,數量不足,各類社會力量規模和發展程度差異大。以合肥市城市閱讀空間建設為例,根據《2021年合肥市城市閱讀空間名錄》[10],合肥市現有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城市閱讀空間102個。在運營的15家公司中:合肥新華書店為國企社會力量,占有一半以上運營權;民營社會力量中除了安徽華博勝訊運營較多的城市閱讀空間,其余均運營1~5個。根據2021年度合肥市城市閱讀空間考核結果[11],最高分與最低分差值達到92.35分(100分制),這反映了社會力量之間的實力差異也較大。穩定的種群數量,既是其本身生存的最低基數支撐,也是構建生態系統穩定營養鏈的基礎;種群質量的保證,有利于種群間的充分競爭,提高種群對環境的適應性,高質量的競爭可以促使其向有利方向進化。要培育更多類型社會力量,就要讓公共圖書館和更多類型的社會力量聯合運營,尤其要推進社會力量進入基層圖書館的社會化運營,增加參與基層圖書館運營的社會力量數量;同時不能忽視對參與建設的民營社會力量的支持,要給予其專門的資金、政策、人才等支持和專門的發展空間,讓其積累資本和經驗,以保證總體質量。隨著市場的成熟和社會力量承接能力的提升,政府應該讓其自負盈虧[12],以讓市場充分競爭和發展。
3.3 “特色”立足的生態位生存和發展策略在生態位平衡調整的過程中,各個體及物種只有尋求到自己最合適的生態位,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公共圖書館+”要從自己的條件出發,尤其是自己的特色,找到最合適的定位,因地制宜,高效率地利用領域內資源,努力拓寬自己的生態位寬度。深圳圖書館利用本市閱讀文化的繁榮帶來的各類資源,與社會力量展開合作,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取得良好成效的做法,就很好地詮釋了“特色”立足的生態位生存和發展策略。深圳為唯一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稱譽的城市,整個城市有著深厚的閱讀文化基礎。深圳讀書月是國內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群眾讀書節,是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營造了“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的書香氛圍[13]。深圳圖書館利用本市成熟的閱讀文化氛圍和社會閱讀認知、市民積極的閱讀需求及自身重要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角色,與其他公共圖書館、專業學會、黨政群機關事業單位、學校、教育培訓機構以及醫療機構等社會力量進行合作,通過共同策劃、宣傳、推進、實施,擴大閱讀活動參與范圍,增加了活動參與人數,提升閱讀推廣活動的影響力,營造全民閱讀的良好氛圍。同時,在多年閱讀推廣實踐基礎上,深圳圖書館和社會力量建立起長效合作機制,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推廣,拓寬社會合作面,打造“圖書館+民間組織”“圖書館+學校/醫院”“圖書館+志愿者”等一系列合作線,構建“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多元化合作體系,并注重讀者多元化閱讀需求,參與文旅融合[14],努力拓展自己的生態位寬度。
3.4利益相關者考量基礎上的理事會制度選擇蔣永福[15]在《在我國實行公共圖書館理事會制度的理論思考》中引出一個可探討的問題“引入理事會制度,應該成為我國公共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圖書館理事會制度是不是必然選擇,是不是最適合我國的公共圖書館管理體制,這一問題目前還沒有定論。在此之前,我國公共圖書館已經做了一定量的相關實踐,無錫市圖書館、深圳圖書館、廣州圖書館、成都市成華區圖書館等都于2010年前后成立圖書館理事會,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和《公共圖書館法》在法制上肯定了圖書館理事會制度。由于參與“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力量多為國營及民營企業,其有實現利潤的非公益要求,因此建設中會出現公益性不足、方向性跑偏的現象,同時政府也難以看到建設的全貌,讀者實現權利的溝通渠道堵塞,此時理事會制度是一種更適合被選擇的管理制度,筆者認為原因有二。其一,法人治理結構是指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治理的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16]。公共圖書館法人治理結構是指為了實現圖書館法人自主管理而設計的,以形成主要利益相關主體之間的權力分享與制衡機制為核心的管理體制。在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公共圖書館+”生態系統中,利益相關者成分更加復雜,訴求多元化。這些利益相關者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對圖書館提出價值訴求并進行博弈的過程中會產生矛盾,而在向公共服務型角色轉型的政府不再管控圖書館具體事務,尤其政府此時也是利益相關者之一,因此由理事會來進行決策平衡利益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其二,理事會由不同利益相關者組成并參與管理。政府、國企、民企等利益相關者有著多元的行業價值觀、豐厚的實踐經驗、不同的專業技術及知識背景和對圖書館的不同理解,是理事會做出正確、民主、專業決策的保障[16],有利于“公共圖書館+”的建設,提升圖書館服務品質,促進監督評價體系合理化。
3.5協同機制走向協同治理“公共圖書館+”系統功能的正常實現,有賴于流的有序化,流的有序需要協同機制的運行,協同機制在圖書館實際層面上要求走協同治理的道路。協同治理是個人、各種公共或私人機構管理共同—24—事務的諸多方式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不同利益主體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其中既包括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正式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促成協商與和解的非正式制度安排[17]。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公共圖書館+”生態系統進行協同治理有先天的優勢,協同治理給予了政府主導之下各社會力量的主體地位,讓其都有了利益訴求機會。上下互動的管理過程建立了溝通渠道和調節機制,彌補了市場和國家調節失靈的缺陷,各主體間對話協商、互動參與、平等對話提高了資源的最有效配置可行性。總分館制是值得借鑒的協同治理型建設制度,總分館制采取“政府統籌、市區共建、部門協作”的工作機制,形成圖書館服務集群,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配置、多級投入、多方參與、協同管理”的建設格局,同時進一步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建設運營,給予運營單位更大的經營自主權,增強其自我“造血”功能,很好地體現了協同治理理念。
4結語
從生態系統整體出發研究“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影響機制,可以拓寬論題的理論眼界,豐富相關的實踐策略。生態學是一門成熟的學科,其相關理論對圖書館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它和圖書館實踐結合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進一步開拓。
參考文獻
[1]中國人大網.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草案)》的說明[EB/OL].(2016-05-04)[2022-06-19].
[2]佚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最新修正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3]張坤,張穎,李永峰.基礎生態學[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8:62.
[4]王德利.植物生態場導論[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75-189.
[5]林崇德,姜璐,王德勝.中國成人教育百科全書經濟·管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407.
[6]梁士楚,李銘紅.生態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汪燦 單位:安徽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