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學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和路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中國民間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厚的社會文化價值,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中國民間文學能夠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是基于二者在立德樹人目標上的契合性、育人功能的一致性以及教育內容的共通性。中國民間文學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挖掘中國民間文學愛國元素、借助多種教學方式以及利用中國民間文學建設校園文化等是實現中國民間文學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有機融合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中國民間文學;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學者克羅和科拉克洪在《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指出:“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和外顯的模式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和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盵1]中國民間文學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蘊含了中華民族價值取向,彰顯出中華民族持久深厚的愛國情感。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應汲取中國民間文學所承載的愛國精神,用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生動形象的展演形式提高高校學生的愛國情懷,并轉化為實際的愛國行動。將中國民間文學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可以豐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料庫,而且借助中國民間文學多樣的展現形式,除了以文字形式出現,還包含音樂、舞蹈、美術等展演形式,可以激發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在潤物細無聲中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
一、中國民間文學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中國民間文學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是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取二者之教育優勢,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中國民間文學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能夠相融合的“契合點”,主要體現在:一是二者在立德樹人目標的契合性;二是二者育人功能的一致性;三是二者在教育內容上有共通性。
(一)立德樹人目標的契合性
中國民間文學蘊含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內容。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聚焦高校大學生,旨在引導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期的大學生形成愛國主義情懷,在愛國情懷中找到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并將愛國情感轉化為建設祖國的行動。而在長遠的歷史歲月里,中國民間文學是先輩教育后代的重要教育資源,如長者總是講述民族英雄岳飛的傳說,期望后輩培養忠貞愛國的品質,因此中華兒女在長者營造的常聽常說常唱的生活情景中,汲取養料,用以塑造自己優秀的品格。無論是擁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民間文學抑或是新時代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二者交匯于立德樹人的目標上,旨在培養出品行端正的中華兒女。
(二)育人功能的一致性
愛國主義教育和中國民間文學自身都具有獨特的功能作用,但教育功能較為一致。對于民間文學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學界早有論述。鐘敬文先生指出:“民間文學在民眾中的地位差不多是他們立身處世的一切行動所取擇的經典!一則神話,可以堅固一個團體的協同心;一首歌謠,能喚起大部分人的美感;一句諺語,能有效阻止許多成員的犯罪行為……民間文學所盡的社會教育功能,說來是使人驚異的。”[2]明確指出中國民間文學所具有的強大教育功能。德國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中也明確指出民間文學的強大教育功能:“民間故事和童話因為曾經是人類的第一位導師,所以直至今日依舊是孩子們的第一導師。無論何時,民間故事和童話總能給我們提供好的忠告;無論在何種情況,民間故事和童話的忠告都是有助益的。”[3]正是意識到民間故事具有的教化大眾的作用,1913年2月,魯迅先生倡導以民間故事施助教育,他在《教育部編纂處月刊》1卷1期發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強調童話等中國民間文學與教育之聯系:“當立國民文術研究會,以理各地歌謠、俚諺、傳說、童話等,詳其意誼,辨其特性,又發揮而光大之,并以輔翼教育?!盵4]在浩瀚的中國民間文學中,不難找到民間文學育人傳德的例子。如桂西南地區包括大新、天等、靖西等地的霜降節,早先的節日內核為慶祝豐收,后世又不斷融入壯族女性英雄瓦氏夫人親身率兵抵御外敵的英雄事跡。而后,當地壯族人民在霜降節通過紀念瓦氏夫人宣揚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進而培養人們為家國作貢獻的思想覺悟和建設祖國的才能。雖然從整體來看,中國民間文學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都是培育后代的一種教育手段,都是為了培育、構筑青少年的優良品德和家國情懷,二者取向一致,殊途同歸,但較之愛國主義教育的顯性和理論知識灌輸,中國民間文學則更為隱性,教育題材也更為生活化。因此,將中國民間文學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更容易發揮二者各具的教育優勢,取二者所長是提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三)教育內容的共通性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旨在培養大學生對祖國國土、歷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的熱愛,本質上要實現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一體化。中國民間文學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內涵,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有共通性。中國民間文學是歷史的剪影,神話傳說是人類早期歷史的“活化石”,以口傳的形式傳達文化記憶。歷史遺跡輔以神話傳說的溯源可更好地追尋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記憶,流傳至今的神話傳說,體現了民眾對故土的熱愛之情從未中斷,更深層次地表達了民眾對深厚中華歷史文化的認可與自豪感。在長久的歷史流傳中,愛國主義始終作為主旋律反映在中國民間文學中,不同時代的人民群眾常常根據史實塑造不同的愛國人物形象,最為典型的人物有穆桂英、岳飛、林則徐、瓦氏夫人、鄭成功等。流傳民間的諺語和革命歌謠也展現了民眾質樸真摯的愛國情懷。石嘴山的民間諺語《國家》寫道:“千好萬好,不如社會主義好?!M忠為國,……翻身不忘共產黨,吃井不忘挖井人。”[5]諺語表達了人民對祖國、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社會的高度贊揚。大量民間歌謠如《唱支山歌給黨聽》也傳遞出中國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聽黨話、跟黨走的真摯情懷。因此,深入挖掘中國民間文學的愛國元素,使其成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可讓愛國主義教育知識接地氣,讓愛國主義教育理念入人心,兼具哲理與趣味。
二、中國民間文學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
中國民間文學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其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增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對切實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歌頌的愛國愛家的高尚情操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基礎;對中華共性文化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基。
(一)中國民間文學的多樣化增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
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中國民間文學不僅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而且可提供多樣的教育載體,避免愛國主義教育單向純粹性的理論灌輸,易調動學生對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學習興趣,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1.中國民間文學慣以口傳方式,深入淺出的闡釋愛國精神。萬建中認為:“講故事是人類最古老且最基本的話語方式,是人類生活中一項不可少的文化活動?!盵6]中國民間文學“講故事”的形式對人有著天然的吸引力,當文字還未現世,人們就用口口相傳的手段,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闡述故事情節,當聽眾被故事情節吸引時,故事蘊含的價值理念也得到傳播。因此,古往今來人們利用“講故事”之形式進行文化和價值觀的交流,而且中國民間故事的演繹常使用生活化、大眾化的語言,使故事更為通俗易懂。因此借助中國民間文學演繹的方式,可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說理”增添鮮活性,使理論入耳入心。如在端午節期間訴說屈原愛國故事,結合節日情景的依托,無論是故事內容還是情感都更容易為聽眾所接受,得到實效性傳播。同時民間歌謠、民間小戲等更是直觀地以唱和表演的形式講述故事內容,觀者身處于演繹現場并在演述者的發揮下極易感知故事內容,從而喚起其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通過中國民間文學中革命民間小戲或是革命歌謠的演繹,凸顯愛國主義精神,更能達到愛國主義教育培育的效果。2.中國民間文學的多樣體裁,拓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方式。中國民間文學具有神話、傳說、史詩、故事、寓言、諺語、歌謠、民間小戲等多樣體裁,而且無論哪種體裁,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中華民族歷史沉積下的優秀價值取向,傳衍著富有中華民族特征的愛國價值。與理論闡釋不同,民間文學的演述方式更為符合青少年的審美趣味,在滿足愉悅心情時,完成愛國情懷的灌輸。中國民間文學大多取材于現實生活世界,其內容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也更易被學生理解。如近代產生的革命斗爭故事、革命歌謠等傾訴著人民大眾的強烈愛國情感,故事內容符合真實情景的內在邏輯,但又具有傳奇色彩情節,使生活實況和奇聞異事達到和諧統一,是一種具有趣味橫生、融雅入俗特色的德育資源。童謠、民謠等采取相對生動的唱誦形式,將故事、愛國情感編撰入短小而且朗朗上口的歌謠中,可緩解課堂的沉悶氣氛,使教學更為活躍,也使學生在民間藝術的陶冶中培養高尚的愛國情操。因此,內容底蘊殷實、體裁多樣的中國民間文學可以說是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的題材之一。3.中國民間文學的本土化,賦予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生活情景。中國民間文學作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敘事文學,其本土性、生活化、大眾化使之更容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播載體,達到快速傳播的效果。中國民間文學是民眾日常生活的延伸,帶有強烈的生活屬性,扎根中華大地的中國民間文學借助形象化的說唱及其他演述方式傳達民眾的思想價值觀。作為社會生活縮影與主流價值觀載體的中國民間文學,“呈現的是作為中華民族每一個成員所擁有的彼此相協調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和審美崇尚”[7],是構成培育愛國主義情懷的基礎之一。我國人口眾多、民族多樣、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的不同因而產生了豐富而獨特的地域文化,如巴蜀文化、嶺南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等。因此各地高??梢劳斜就粱拿耖g文學資源,理解地方優秀文化和典型人物所蘊含的愛國精神,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實、落小、落細”。如充分挖掘當地人耳熟能詳的根據本土歷史事件、傳統文化人物、紅色文化人物等改編的民間傳說,解讀潛藏其中的愛國精神,并借助生活場域做生動地詮釋,進行愛國情感的感化,并使之遷移為日常道德情操追求。所以,將中國民間文學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借助其多樣的體裁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引領滲透力,從而提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二)故土之情與英雄文化凝鑄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古以來,愛國主義都被認為是最崇高的價值觀?!芭囵B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8]。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面臨的現實性問題。同時愛國情懷也是中國民間文學中歷久彌新的主題,其蘊含的“愛國”思想主要體現為“故鄉情懷和英雄崇拜”。中國民間文學是民族“根”性文化,民族的根即為家鄉,當地民眾將愛家戀土的情感融入民間文學,創作出了一則則地方風物傳說,例如山川景物傳說、地方古跡傳說、風俗習慣傳說、土特產傳說等對各地山川風物、地方人造建筑、節俗、地方特色飲食、民間工藝品的起源進行解釋講述?!豆鹆稚剿畟髡f》[9]、《白族火把節》[10]和《天津果子的來由》[11]等傳說展現了祖國西域邊陲、東海之濱的萬種風情和中華物產的富饒。同時這些民間傳說作為一個民族、一個地域共同的集體記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呈現出人們對故土的歷史記憶,直抒胸臆地表達了中華兒女對生于斯長于斯的戀鄉之情。民間歌謠、民間小戲以區域方言為基礎表演語言,如花兒、山歌、花鼓戲、采茶戲等在特定區域內傳承,熟悉的鄉音極具親切感、親近感,可增強人們對家鄉的眷戀,也加深了人民與地方的聯結關系。所以如果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運用中國民間文學,更能讓大學生明白祖國疆域內的絢麗景色和獨特的家音鄉愁,從而情深意切地激發他們心中的愛國主義情懷。英雄崇拜是中國民間文學愛國主義內容的藝術特色之一。中國民間傳說展現了一批鮮活的愛國志士英雄人物形象。中國三大少數民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瑪納斯》《江格爾》、壯族布洛陀史詩、彝族“四大史詩”等都集中反映了各族人民對厚德向善、懷揣大我的英雄崇高愛國精神的贊揚;岳飛刺背、鄭成功《智取赤嵌樓》[12]等講述了古代民族英雄堅決捍衛國土完整、舍生取義的英雄故事;各個少數民族反對外來侵略,如《瑪瑙石》[13]是關于達斡爾同胞們遠離故土奔赴邊疆,與敵人浴血奮戰,抵抗沙俄入侵的故事;《紅七軍智擒肖守卿》[14]講述紅軍打敗壓迫布依族人民的惡霸,守護布依族同胞的人身財產安全,歌頌了紅軍的志勇雙全和軍民情誼的近代紅軍革命故事。每個時代的英雄都是時代精神和愛國精神的符號代表,都凝結著愛國愛家的價值共識。英雄人物彰顯的民族氣節,特別是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深刻影響和激發人們身上潛在的積極因子,是鼓勵人們奮勇向前的磅礴力量和沖鋒不止的精神引擎。將中國民間文學中的英雄傳說故事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借愛國英雄的精準宣傳,以講故事、戲曲演繹的形式讓高大偉岸的英雄榜樣重現于生活,在宏大敘事中展示英雄們的信仰之美、行為之美和境界之美,引導大學生向英雄看齊,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愛國主義傳統。中國民間文學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訴說著各族人民的集體歷史記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各民族的發展脈絡。通過演述廣為社會各界所認同的反映民族團結、愛國民族英雄題材的史事傳說、民間故事、民間小戲等,不僅能夠培育學生的國家自豪感,還能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的了解和認同,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家園中共生共樂共享,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根基。中國民間文學是中華多民族共生的活態根基,它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奠定思想基礎,在此根基下可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中國民間文學既有民族性也有共通性,特別是神話中的盤古、女媧、炎帝、黃帝等是華夏民族公認的始祖,以及神話中的龍、鳳、虎等共性的文化符號在中華各民族內得到傳承,無不彰顯著中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實。因此通過對神話、史詩、傳說故事的了解,可讓大學生觸摸中華民族文化脈絡、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變遷以及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與感召力,喚起心中對中華文化的感知之情和認同之意,強化大學生的自身定位意識與身份歸屬,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同時以中國民間文學形式呈現的節慶傳說,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共有節日,人民在異域同節中共享共性文化,實現文化空間的多維度共享,而“中華一家親”的理念也被潛移默化地根植人心。高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特別是民族類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更為凸顯,因此借助中國民間文學,以人們自幼熟悉的文化尋找到中華民族相同的文化淵源和文化情結,從而達到交往中的文化認同,進而推進各民族認同心理,為民族團結、人民友愛提供內在文化基礎,為愛國主義教育目標的實現提供助力。
三、中國民間文學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
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中國民間文學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教育資源以及教育手段。在當下將中國民間文學有機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可以更好地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在高校進行中國民間文學與愛國主義教育融合可從教學、活動、實踐等多角度、全方位實施、開展。
(一)基于“知”“實”“融”挖掘中國民間文學資源,擴寬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度與廣度
在中國民間文學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要堅持精準融入原則,理清脈絡,讓其與中國民間文學有針對性地融合。首先,有“知”的基礎,在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國民間文學有清晰認知的前提下,厘清楚二者有機融合的教學主線。如高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是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融入中國民間文學,可在課程教學中設置中國民間文學“家國情懷”主題活動,然后深入挖掘中國民間文學的愛國精神資源,提高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其次,基于“實”開展工作。一是根據大學生實際情況,如認知水平、知識儲備、興趣愛好,然后結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教育的根本問題,在立足滿足學生需求、激起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興趣點上,篩選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人文底蘊并耳熟能詳的中國民間文學資源;二是與時俱進,選擇與時代相符合的凸顯舍身為國、大公無私的愛國精神優秀案例,以樹立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可;三是要選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中國民間文學資源,民間文學反映了現世的價值觀念,選擇為人們所熟知、認可的普通而偉大的人物故事更容易激發大學生的崇敬之情并以此人物精神作行為參照。最后,針對教學需要,將中國民間文學融入教學體系,成為教材資源。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教育系統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意見》規定:“扎實推進愛國主義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痹诰帉懡滩臅r將中國民間文學融入其中,形成特色專題。以教學目的為指標,以學生興趣為“風帆”,將有特色、內涵的神話、傳說、故事等編入教材,實現理論與趣味的深度融合,上一堂讓學生喜歡并有文化涵養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二)借助多種教學方式,提高愛國主義教育課程的實效性
1.課堂講授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最直接的教育形式,應注重中國民間文學有機融入教學課堂的過程。教師是愛國主義課堂呈現的主要引領者,身肩重任,既要筑牢自身的共產主義信念、扎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土壤,又要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儲備,才能旁征博引、傳道授業。將中國民間文學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精心構建的工程。教師作為教育者,同時也是中國民間文學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操者,占據主導地位,所以教師不僅要具有厚實的專業功底,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更需要具備豐富的中國民間文學知識。中國民間文學主要通過口頭敘事方式實現強大的教化功能,實現這一過程,主要依賴于演述者的能力。而教育者則充當演述者的角色,因此教育者應要具備有一定的中國民間文學知識儲備。高??梢匝堉袊耖g文學專家對教育者進行培訓,通過講座、課堂教學與分享等方式加強教育者對中國民間文學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建議教育者進行田野調查或是參觀中國民間文學的演述場景,去品味原生態的中國民間文學展演,學習如何將中國民間文學生動的故事情節、曲折感人的人物經歷通過口頭方式演繹出來,找尋中國民間文學知識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契合點并將之進行糅合,凸顯愛國主義精神的教學作用。2.拓展融入中國民間文學元素的愛國主義教育校外實踐活動。實踐教學對增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校內學習空間上的延伸,也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參與興趣和熱情。統籌開展多樣實踐,如常見的進社區、下鄉活動。在民間、傳統情境中傾聽鄉間存留的愛國主題故事、傳說、歌謠等,如觀看秧歌《百團大戰》,學生與傳承人、演述者在同一時空、同一演繹情景下更能感受中國民間文學口頭藝術的魅力,在環境的渲染中更為直觀地領悟英雄人物的愛國情懷。在社區開展“效仿英雄人物”活動,讓學生不僅得到心理上的蕩滌,涵養愛國之情,更能效仿愛國之行,培養學生的抗壓能力和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完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達到價值引導作用。3.開展愛國主義紅色研學主題游,發揮中國民間文學優勢。目前以“家國情懷”的研學“新課題”逐漸成熟。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局限在教室中,在自然人文景觀、博物館、特色小鎮、革命旅游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觀光游覽中也能將愛國主義教育寄寓其中,如重走革命先烈之路,沉浸式感受英雄的精神熏陶,在交流互動中學習和體驗愛國精神內涵,讓紅色基因傳承,培育愛國情懷。
(三)利用中國民間文學建設特色校園文化,開拓愛國主義教育的生活場域
學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校園是高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場所地域,也是大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場域。采用多樣形式提取中國民間文學中的愛國元素用于塑造校園文化場景建設,涵育愛國情感:一是利用中國民間文學愛國符號,打造特色校園環境、營造愛國校園文化氛圍。如改造校園文化場所可整合加入地域紅色革命故事、中國特色文化符號、神話人物雕像等優化校園的墻體布置和裝飾,實現愛國主義教育中傳遞歷史知識、涵養愛國精神的要求。二是學校要把握各種傳統節日契機,如端午節、七夕、中秋等節慶文化藝術活動。讓歌謠、民間小戲和由民間傳說、故事改編而成的地方劇目登上校園舞臺,進入學生的視野,既可以豐富節慶活動形式的多樣性,也可以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豐厚的內涵,擴大中國民間文學非遺文化的宣傳。三是開辟校園愛國主義教育網頁專題,創新創編中國民間文學愛國故事的話語表達方式,使學生在可讀可聽可視可感的互聯網教育載體中汲取愛國精神。中國民間文學具有渾厚的歷史韻味,滲透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倫理綱常,是生發和涵養愛國情懷的土壤和依托,是孕育愛國主義精神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底和思想根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要充分利用強大的中國民間文學資源庫,將中國民間文學融入其中,指導“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德行和正確的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爭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排頭兵。
作者:黃芳琴 莫幼政 單位:南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