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院口腔正畸進修醫師培養模式構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培養進修醫師是我國口腔正畸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專科教學醫院是口腔正畸進修醫師培養的重要場所。該文結合進修醫師學習周期短、學習內容多、正畸基礎薄弱等特點,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為例,探討專科教學醫院口腔正畸進修醫師培養模式的構建及全過程管理,并對后續教學模式的完善和教育教學的改革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口腔正畸學;教學;進修醫師;專科教學醫院
口腔正畸學是本科畢業后教育,這在全世界范圍內幾乎成為共識。不管在歐美還是日本,需接受醫學本科畢業后3~6年的專業培養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正畸專科醫師[1-4]。我國現階段也有跟國際接軌的3+X正畸專科醫師培養制度,即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3年,獲得規培證后,根據學位獲得情況及水平考核再進行2年左右專科培訓的專科醫師培養制度。如果全部完成同樣需要5年左右[5-6]。而根據我國最近一次的調查顯示,恒牙列期錯牙合畸形比例高達72.92%[7]。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加上民眾越來越強烈的變美愿望使正畸醫療需求越來越大。目前,全國僅有16所口腔醫學院校進行正規的口腔正畸學教學及臨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培養。巨大的正畸醫療需求與短缺的口腔正畸專業人才之間的矛盾使得多途徑培養專業的口腔正畸醫師變得更加迫切。強化口腔正畸科進修醫師的培養是緩解該矛盾的途徑之一,目前各大專業口腔醫院正畸科已經成為進修醫師培養的重要場地,成為口腔正畸學教育的重要補充[8]。本文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為例,結合正畸科進修醫師特點和需求,探討專科教學醫院口腔正畸進修醫師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并對后續教學模式的完善和教育教學的改革進行了展望。
1口腔正畸進修醫師的培養制度
1.1資質準入制度正畸進修的特點
學習周期短、學習內容多,學習難度大。這就要求從源頭上把握進修醫師的準入資質。來本院臨床科室進修原則上要求口腔專業大學本科畢業工作3年以上,大專畢業工作5年以上,要求有國家頒發的醫師資格證、醫師執業證。
1.2入科培訓制度
本院每年招收進修醫師兩次,入科時間通常為每年的3月和9月。入院進修前必須集中進行入科培訓。培訓的內容分別為醫院感染、考勤制度、科室規章等。醫院感染培訓內容包括手衛生管理、職業安全管理、消毒隔離及無菌技術、醫療廢物管理[9]。尤其是消毒隔離和無菌技術涉及的醫院感染防控操作行為很多。因為進修醫師多來自基層單位,醫院感染防控意識較為欠缺,消毒隔離和無菌意識差,所以除了入科前的培訓,進修期間也將持續加強培訓和監督[10]。尤其是在如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大環境下,本院要求進修醫師每日健康上報、每周行程碼上報,在反復的“日常事務”的執行中,引導進修醫師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紀律意識和健康意識。與此同時,收集疫情防控相關素材,并利用素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進修醫師的專業認同感及職業榮譽感[11]。
1.3一對一導師制度
由于正畸專業的特殊性,一個完整的病例治療周期平均需要2年,因此,確立導師制可以保證治療的完整性,有利于進修醫師的培養[12]。采取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每個進修醫師均有一名高年資醫師(講師以上或博士以上)負責其帶教工作。導師的職責是與進修醫師進行充分交流,制訂一年的理論和臨床技能培養計劃和學習目標,按目標進行帶教并對進修醫師中期和結業兩次病例匯報給予直接地指導。
2口腔正畸進修醫師的培養程序
2.1理論知識的培訓
為使進修醫師在進修期間學到更多的知識技能,本院組織進修醫師每周進行1~2次的理論課學習。帶教老師均持有高校教師資格證,同時承擔口腔正畸專業碩士、博士系統正畸理論和實驗課程的教學,在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上多有研究且頗有建樹。在理論課的講授上,課程設置包括顱頜面的生長發育及錯合畸形病因、Jaraback分析法及其應用、Tweed矯治技術的應用、支抗的概念與應用、功能矯治器的臨床應用、早期矯正與兒童咬合管理、Ⅱ類錯合的矯治、Ⅲ類錯合的矯治、開合的矯治、正畸思維之垂直向控制等。此外,本院不定期安排讀書報告、疑難病案分析討論,鼓勵進修醫師參加科室內醫院內組織的各項臨床科研等學術活動,為進修醫師的學習提供多種便利的學習資源,以期培養他們的臨床思維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13]。
2.2臨床技能的培養
口腔正畸進修醫師的培訓不同于研究生的培訓。進修醫師培訓學制短,其教學應偏重于臨床實用性,如印模及模型測量、X線頭影測量、檢查診斷及病歷書寫、正畸弓絲的彎制等教學內容更傾向于一對一的教學和實踐。口腔正畸進修醫師入科后便可以開始跟隨自己的進修指導老師進入臨床案例的接診。在實踐操作動手能力的培養上,本院使用了傳統的老師示范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CAI)結合學習正畸常見的臨床操作,如面相口內相的拍攝、口內模型掃描、頭影測量、托槽粘接、弓絲彎制、托槽拆除、保持器制作等[14]。導師在講解病例時首選較典型較常見的錯合類型,同時也會讓進修醫師接觸不同類型的復診患者,使其在1年時間內能接觸到處于治療不同階段的病例,彌補時間不足造成的缺憾。
2.3檢查評估包括中期匯報和結業匯報
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主動參與者。通過1年的進修學習,每一位進修醫師都應該將所學正畸知識從被動接受輸入變為融匯貫通輸出。本院通過開展中期匯報和結業匯報了解學員的學習情況,同時以考評促進學員積極主動學習。進修醫師經過基礎理論學習、頭影測量實操、專題講座、文獻學習及一段時間的臨床操作后,對整個矯治流程并不陌生。每一位進修醫師在入科半年后均要進行中期病例匯報,在出科時進行結業病例匯報。進修醫師在導師的指導下,選擇一個有代表性的病案制作成PPT進行匯報,匯報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療前的面相、口內相、X線片及頭影測量結果、病例的問題列表及治療計劃,在匯報時,進修醫師從選擇的病例出發,延伸到某一類錯牙合畸形的病因、發病機理、診斷治療、結束保持的過程。進修醫師可以根據所查資料闡述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并將病例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點進行發散,提煉出相關知識難點與重點,與全科的老師共同探討,尋找最為科學的問題解決方法,無形中完成了一次以病例為基礎的學習(CBL)[15]。這樣的病例匯報模式有其獨特優勢。首先,每位進修醫師參與匯報,避免了有些進修醫師覺得自己知識水平有限或者天生性格內向等原因,在常規的病例匯報中羞于發言或較少參與討論;進修醫師可以提前準備,有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進修醫師也更愿意參與其中。中期和結業兩次匯報也對進修醫師的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進修醫師在入科后不久就有機會參與已入科半年的進修醫師的中期匯報,即可開始有意識地鍛煉收集整理患者資料的能力以及思考總結提問的能力。經過中期匯報,再經過半年時間的歷練,進修醫師在結業匯報準備的過程中通過歸納和總結而對正畸系統理論知識會有更加全面地認識和理解。
2.4依托結業進修醫師交流群
搭建繼續學習平臺通過搭建結業進修醫師交流群,可以為每一位進修醫師提供結業后繼續學習的機會。導師定期在交流群里分享口腔正畸專業學習和課程資料,保障了口腔正畸專科培訓的連貫性和持續性。同時借助交流群收集教學意見,極大地促進了進修教學的持續改進和專業發展。有相當一部分進修醫師結業后回原單位都能起到骨干帶頭作用甚至成為了學科專業帶頭人,帶動了當地醫院的口腔正畸醫療的發展,造福更多的人民群眾[16]。
3不足和展望
雖然我國的進修醫師培養制度為彌補正畸專業人才的不足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亦有其值得改進之處。筆者從培養模式和結果評估方式上淺談一二。第一,目前我國大多數院校口腔進修醫師都采用一對一的教學培養模式。這種模式雖有其優點,亦有其局限。而在歐美口腔院校,多數專科醫師培養是整個教員團隊共同指導[1,17]。每位進修醫師能接受到不同的正畸理念和治療模式,每位老師有自己相對比較成熟的正畸治療理念和傾向的治療技術,進修醫師可以接受多元的正畸理念,將不同的矯正技術和矯治器應用于臨床,從而在臨床培訓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風格。這種教學模式的差異與歐美院校教職人員的構成比(兼職老師多于全職老師)有較大的關系,不可盲目照搬,但國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借鑒歐美的經驗,安排不同的老師進行臨床指導,同時加強新技術新療法的培訓。第二,在學習結果評估上,本院采用的主要模式是在進修中期及出科前分別進行中期及結業病例PPT匯報。這樣的評估更多考驗了進修醫師的理論知識系統性和對病例資料的收集總結歸納能力。但一名合格的正畸醫師要同時具備嫻熟的臨床操作能力、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良好的溝通能力[18]。這種綜合能力被稱為崗位勝任力[19]。所以在學習結果評估上可以引入實際的臨床場景。該評估可以包括訪談技巧(進修醫師通過提出適當的問題引導患者分享他們的健康故事以獲得準確和充分的信息);臨床檢查技巧(在進行臨床檢查時遵循邏輯順序,平衡臨床問題的輕重緩急并告知患者);臨床判斷能力(對患者的病情給予初步的判斷,解釋診斷/治療的基本原理,為患者介紹治療的風險和收益)和整體勝任能力(進修醫師表現出判斷力、綜合性、關懷性、有效性)[20]。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培養教育模式已經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應用和推廣。培養和帶教進修醫師是口腔專科教學醫院的職責和義務,進修醫師教學是醫院臨床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需要不斷完善方法和機制,將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應用于進修醫師的培養及管理。
作者:劉燕舞 蔣琳 黃蘭 單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正畸科 重慶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教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