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的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潔白、細膩的高嶺土有著良好的可塑性與耐火性,其對瓷的誕生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德國人李希霍芬將高嶺土的學術名稱譯為國際通用的英文“Kaolin”,在牛津詞典里,高嶺土的另一個英文名是“ChinaClay”。說明中國人發明的瓷器以及演繹的瓷器史在人類文明進展中扮演了獨特的角色和影響力。毫無疑問,瓷的發明和使用改變了世界陶瓷文化的格局,4000余年的瓷器發展歷程也一直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豐富著我們的歷史。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陶瓷史如此燦爛且發展有序,曾為國家文化和經濟建設甚至世界文明做出重大的貢獻。
1911年,清朝衰落,有關中國陶瓷藝術學術方面的論述載入了史冊,也停留在之前所有歷經朝代直到清代的物品上。近百年的閉關鎖國,鮮有一個重要的文獻告訴世界截然不同的陶瓷故事,也鮮有中國現當代陶藝的文獻資料在國外大學、博物館的里可供閱讀。自改革開放后,相比傳統陶瓷藝術,當代陶瓷藝術一直是一股潛流,這股潛流深受西方藝術史中古典和當代藝術的影響,這為中國當代陶藝家面向傳統陶瓷藝術的思考和創新奠定了參照系。一批有著中國陶瓷史學基礎并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藝術家,以周國楨、姚永康、呂品昌先生等為代表不滿足于經典傳統陶瓷審美判斷,進行反思創作的作品和理論闡述影響了許多后學者。1998年,在杭州“中國青年陶藝家邀請展”展示當時國內最新的當代陶瓷藝術學術成果,學院的力量在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的嬗變和創新表現中綻放出絢麗的光彩。諸多研討會對我國舉辦有影響力的競賽展都發出共同的呼聲。眾所周知,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法恩扎國際陶瓷競賽”、20世紀50年代在歐洲成立的國際陶藝學會(IAC)、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的國家陶瓷教育委員年會(NCECA)、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際公認的日本“美濃國際陶瓷競賽”、20世紀90年代韓國“京畿道世界陶瓷雙年展”等國際陶瓷藝術競賽展和機構一直主宰著世界當代陶瓷藝術的話語權,這給我們陶瓷大國提出了思考?不少中國陶藝家靠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入選國際展甚至獲獎,從而確立國際身份的同時也不斷地努力呼吁國際競賽展在國內舉辦。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年輕藝術家已經在近些年國際競賽展里脫穎而出,展示中國當代陶藝的成果。正如總策展人呂品昌先生所說“在中國舉辦一個高質量、國際化、可持續性的雙年展是我和我們這一代陶瓷人共同的愿望”“打造一個與陶瓷大國地位和影響力相匹配的展覽”(“瓷的精神”雙年展開幕致辭)。
“中國瓷都”景德鎮,自古以來是東西方通過陶瓷進行對話交流達成相互理解和認同的重要窗口。毋庸置疑,開放、包容、共享的景德鎮已經成為一個世界陶藝中心。2019年,國務院批復設立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是國家層面推進陶瓷文化發展的戰略性眼光和策略。有責任感且具學術敏銳的學者觀察到,從陶瓷文化的學術高度打造一個具有中國話語權,傳播中國陶瓷創新精神和文化價值觀的高端品牌展覽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由景德鎮市政府、景德鎮陶瓷大學主導,聯合國際陶藝學會、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共同主辦“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也應運而生。通過策劃和舉辦兩年一屆的國際性學術大展,把景德鎮與世界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打造中國瓷都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中,在陶瓷大國舉辦全球性的品牌學術國際大展是一代人歷史責任驅使加上一個城市、一個大學的勇氣和擔當。及時回應我國陶瓷藝術發展的時代需要,也是當下世界陶瓷藝術工作者的召喚。它契合了“瓷的精神”主題闡述:弘揚人類與泥火交互生成的人文情懷和精神力量,延續藝術與科學無盡愉悅的生命體驗,強化陶瓷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紐帶作用,以開放的視野、嬗變的智慧、兼容并蓄的胸襟,堅毅的勇氣面向陶瓷藝術的挑戰與未來。因此,從2021年年初開始策劃便得到景德鎮市政府、國內外重要相關機構、院校和專業人士的廣泛支持。呂品昌先生和IAC主席托比恩先生作為雙年展的總策展人,明確提出陶瓷概念的寬泛性:“在尊重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和傳統,尊重歷史、尊重社會的基礎上,強調陶瓷新工藝、新技術背景下藝術和文化表現的多樣性。傳播人類共性語言,關注各個地區歷史沉淀中區域化的身份特質,關注陶瓷傳統的實用屬性背后的精神品質,關注陶藝家在泥火中的自由精神、關注藝術介入陶瓷工藝及實踐之間的界線,思考陶瓷在當代藝術中的位置。
從而建立起符合現代審美要求和趨勢的新規范、新形態”(“瓷的精神”雙年展畫冊前言)。開放、包容始終是這個城市和瓷的塑性。從2021年7月5日舉辦新聞發布會以來,便引起世界陶瓷工作者廣泛地關注和回應,短短兩個月便收到19個國家和地區共2360件參賽作品。由9個國家28位極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理論批評家、教授、陶瓷大師組成的藝術委員會的委員,經過三輪線上、線下的公平公正的評審,選出206件入圍作品。其中,中國177件,來自21個省、市和地區;國外29件來自19個國家。最后通過線上結合線下的方式評出高嶺獎金獎1名、銀獎3名、銅獎5名,陶溪川新銳獎23名,金意陶20名共52件獲獎作品。它們分布在器皿、雕塑、繪畫、裝置、影像五大板塊,兼顧到目前世界陶瓷藝術所涉及的主要領域和群體聚集的最新成果。獲獎者涵蓋中國、美國、韓國、挪威、剛果、加拿大、泰國7個國家。從實際參評2344件作品來看:雕塑998件、器皿500件、繪畫508件、裝置317件、影像21部。可見雕塑、器皿、繪畫仍然是目前全球陶瓷藝術的主流形式,裝置形態作品數量增長和影像作品的參賽也可以看到近些年的陶瓷表達形態結構的變化和突破。這種變化和發展的一個主要特征是參照主體展里一個特邀展兩個平行展。邀請近四十年在五大板塊里取得卓越成就的207位(特邀展103位+陶瓷繪畫提名100位+影像特邀4位)國內外有代表性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展示,基本上反映了近四十年陶瓷藝術發展的主要脈絡和源頭。它們在現場建立起了一種內在的聯系,為我們閱讀和思考提供一種身臨其境多層次的現實感受,也為觀眾閱讀競賽展做了很好背書和參照。有意思的是在特邀展和競賽展里,許多國外藝術家作品都在景德鎮和國內其他瓷區完成。對藝術家來講,時空的變化,對所在地現實的認知、判斷和想象的藝術轉換,有了被自己或他者重新閱讀的可能,在陌生的文化、材料、工藝等中找到熟悉,也為展覽提供了一條反觀本土陶藝的線索。即熟悉中感到陌生。即便是同一作品,在不同主題與不同空間里,不同的展示呈現出不同的結果,作品本身也有了更多的意義。把“陶瓷繪畫”單獨作為雙年展里的平行展是之前相關國際雙年展里少有的。眾所周知,陶瓷繪畫是世界陶瓷藝術史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景德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深深地根植在景德鎮豐富的陶瓷工藝里,且歷史悠久。被提名的50位中外藝術家、畫家把當代學術思想和藝術追求融入大瓷板、器皿、雕塑等中,通過釉上釉下、高溫色釉、貼花紙等的工藝運用和表現,突破陶瓷材料、陶瓷繪畫固有的思維模式。100件作品集中展示了“陶瓷材料與當代藝術理念的融合;也是陶瓷藝術與時代精神的融合;更是傳統陶瓷文化與現代思想的融合。陶瓷繪畫根植于深厚的陶瓷文化傳統,基于當代的藝術思想和時代精神,形成了集工藝與藝術之精粹,語言豐富,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獨特面貌。”(呂金泉“融合——景德鎮國際當代陶瓷繪畫提名展”作品集前言)。陶瓷繪畫是全球化視野下當代陶瓷藝術的另一種獨特的詮釋。
從陶藝家的經歷和經驗出發,通過圖像、音樂、文字等,一個視聽的維度里觀看、思考陶瓷的文化空間和時間維度是近些年在國內陶藝屆興起的一種表現形式。國際上的一些雙年展和一些電影展里都有影像和陶瓷電影獨立的部分,如法國工藝電影周都有陶瓷類的電影。利用陶瓷素材表現宏觀的歷史敘事,從陶瓷材料、工藝的物理微觀里展現人文的思考,把陶瓷獨特制作過程的儀式感審美化、反映創作主體的心路歷程,等等。在競賽展里入圍的4部影像和平行展“國際優秀陶瓷電影展播”里都有呈現。觀眾更加直接從多個角度理解陶瓷與人類自然樸實、合理健康的親密關系。自2018年景德鎮國際陶瓷電影周的推廣后,國內以李見深、陸斌和譚紅宇為代表,越來越多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參與到該項目中。我相信數字技術、新媒體等媒介參與到古老的藝術形式里,是與當代陶瓷藝術并存共存的一種方式。在雙年展里舉辦“白——意大利當代陶瓷藝術展”,我認為是中、意兩國自然的契合與彼此的欽佩,意大利法恩扎和中國景德鎮都是瓷器之都且交集久遠。40位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的32件作品,把意大利當代陶瓷藝術不同階段的敘事進行剖析,為“瓷的精神”提供了另一個文化視角,也對雙年展作品的比較多了一個維度。在疫情陰霾尚未消散的今天,這場跨地域、跨文化對話在景德鎮變得尤為珍貴且不凡。我認為通過面向全球的一個陶瓷國際大展,很大程度上是讓不同文化、不同階層的人從中認識到在當今文化社會我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如何理解人類與黏土及環境氣候之間的關聯?千年的陶瓷藝術在今天的意義是什么?在傳承和創新的糾纏中是往后看還是往前看?改革開放40余年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缺失了什么?讓后學者從中發現哪些盲點是值得去挖掘和補充?等等諸多問題。盡管競賽單元有少部分國際的作品因各種原因不能達到現場;國際評委線上評審的局限性等因素,但歷時近2年的首屆國際雙年展很重要的成果是通過這個窗口,聚焦了城市、行業和個體的判斷和思考;分享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和區域間,不同時期陶藝家對同一種材料的價值判斷,這些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生成,文明進步的基礎。同時,構建起以國際水準的策展、征集、評審、展覽及最終呈現方式組成的框架。毋庸置疑,在后疫情時代的國際陶瓷發展的進程中,“瓷的精神”2021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給世界給景德鎮給陶瓷行業和后學者呈現了一個鮮活而有力量的文獻而被完整地記錄。影響一定是深遠的!
作者:金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