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絞胎工藝于當代語境下的藝術性表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當今語境下,陶瓷的文化屬性、材料屬性在文化構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提供了更多創作條件,但工藝與藝術脫節現象日益凸顯。本文以作品《回旋》(圖1)為例,闡述傳統工藝與元素在當代藝術語境下進行的實踐探索,包括創作思路、作品制作方式及對當代陶藝的思考。在當代藝術多元文化背景下,陶藝家們在進行陶藝創作時應該更富有實踐和探索精神,基于陶瓷工藝學,合理發揮陶瓷材料的優勢,推陳出新,創作出符合時代精神并富有文化內涵的陶藝作品。
一、作品背景介紹
受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人類文化情感方面由于遭受大型災害后產生緊張與頹廢情緒,藝術作為當代社會情感依托的作用在此狀況下愈發顯得至關重要。當代藝術的作用也應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體現時代的文化內涵,順應大眾的文化審美需求,具備美學撫慰人心的作用。當代藝術領域中,創作媒介、創作材料、創作方式的多樣性也是學科間的融合與交叉的體現。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任何一件藝術品的闡釋都是多種多樣的,當藝術家生產出一件藝術作品后,觀者與藝術品所建立的聯系即是藝術家的二次創作,這種聯系復雜多變且沒有同一標準。如何建立關聯并通過材料語言來呈現作品,是藝術家們在創作中所要著實踐嘗試的。藝術作品應具有體驗感和互動感,在此基礎上,藝術家的思想性、技術性、修養性對于作品具有一定的內涵支撐。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不僅僅只是媒介形式等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觀念上的轉變。陶瓷生產早在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已形成兩條分支,一支是以陶瓷工藝制瓷為指導目標的工業化生產,一支是以藝術家材料語言和情感表達的藝術化加工生產。無論是哪條道路,這兩者都基于陶瓷工藝學的材料基礎。而作為藝術家則應更該關注材料的藝術化表達,從材料特有屬性和審美角度出發,不應局限于傳統陶瓷制作的工藝技法,應以傳統技藝為跳板形成更開闊的創作思路。絞胎工藝源于中國唐朝,絞胎瓷枕盛行于達官貴人之間,以其工藝難度之大、審美角度特別和稀有而盛極一時,蘇軾也曾以絞胎瓷枕作為拜見岳父的禮物,可見其價值。就絞胎工藝本身而言,極具陶瓷語言表現力,因工藝歷史悠久,其文化屬性也是陶瓷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點。藝術作品的意義,包括了材料、技術、形式、題材等對內容的影響,彼得?沃克斯和八木一夫后出現了一批從陶瓷材料入手轉向當代藝術創作的藝術家。當代藝術的審美內涵也在不斷變化,舊有的等級和分裂正在斷裂,新技術的出現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的媒介和方式來考察世界并進行生產創作。“回旋”系列作品中想要表現的就是當代藝術中陶瓷材料語言的詮釋。
二、絞胎作品實驗性過程和呈現
作品“回旋”創作之初,是基于對絞胎工藝的了解及實踐探索,思考絞胎工藝中最主要的審美趣味是元素的重復與排列的規律性,極具現當代意味的秩序感和韻律感。在元素的重復排列中,因泥巴濕度、絞胎圖案變形等原因,細節的細微變化又會呈現出陶瓷手工性的特點,秩序感與細節變化的對立統一也是絞胎工藝最為重要的審美表達。經過絞胎圖案的配色,作品最終選擇了以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為元素的絞胎圖案。配色選擇上則參考了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彩陶雖然是繪畫裝飾,但裝飾上并不是采用具象元素而是使用抽象元素,即以圓圈、線條、圖形等簡單紋樣為裝飾元素,大多數呈對稱性地分布。在時間和社會維度上,彩陶的出現,不僅代表著人民從古就有的審美需求,也是基于當時新石器早期的農耕文明,較為成熟的粟作農業保障了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對美也開始有了追求。《回旋》系列作品根植于新石器彩陶的配色,一方面是陶瓷語言的闡述;另一方面,也是作品適應現當代審美和社會經濟文化的體現。原始配色與現當代的秩序感圖案的對立統一也是作品中欲重點表現的。在創作過程中,工具的合理使用也是創作的要點所在,合理運用工具、媒介、材料等也是當代藝術很重要的環節。在最早進行絞胎元素的選擇和處理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嘗試和實驗。絞胎工藝性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開裂,對此進行了包括泥里有機物的添加、熟料的添加、濕度的把握、泥土的調配等一系列的泥土實驗,為后續的創作提供原料基礎;泥土顏色的搭配選擇,對絞胎圖案制作中產生的關于收縮比不同產生的開裂問題、泥土黏性及可塑性的問題都進行了系列的探索。在原料方面的創新探索是做好一件作品的堅實基礎,藝術家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也應該嘗試去制作適應符合自己創作要求的原料,作品原料的探索實驗也是作品創作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絞胎圖案的選擇上,進行了多種嘗試組合,其從唐代絞胎最負盛名的云紋、木紋、羽紋到富有現當代意味的幾何紋樣,最終以幾何圖案作為絞胎元素(圖2);成型方式的選擇和實驗,包括如小塊色泥為元素基于石膏模具造型進行重復排列,與已知的絞胎器物制作方式有所區別,不是將元素排列組合制作絞胎泥片后進行印坯,而是直接在石膏模具上粘接。基于傳統工藝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細微的嘗試和改變對于陶藝創作中更好地適應作品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不僅能找到與之適應的獨特成型方式,也能更加深對于陶藝創作的理解。例如:阿爾弗雷德陶瓷工作室早已將3D打印引入絞胎瓷制作,既增加了成型率,也賦予作品技術語言。陶瓷成型方式以泥板成型、泥條盤筑、石膏模具注漿印坯成型、3D打印成型、拉坯成型等為主。創作中可以相互組合制作藝術作品,也可以借助現代科技設備成型,如大型擠泥機。抑或經由藝術家改造程序化運作的機器。在這類成型方式中,科技程序的理智感也得以通過成型方式最終在作品中得以顯現。以陶藝家童心笛為例,他的瓷板畫創作大多基于唐三彩的流釉效果,但其著色方式卻是依靠提前設定好的機器程序,賦予三彩以現代意味,并形成了自己的創作語言與作品語言。創作依據于形態得以體現并具有形式美感,造型的設計不僅是對于整個創作和諧化的呈現,也是其置于空間中裝飾性作用的表現。我的作品《回旋》以側面弧形頂部平面的器型為主要載體,器型空間造型在線條上適應圖案展示,并通過曲面和平面的展示對比給予平面圖案以更多空間視覺效果。器型沒有過于鋒利硬朗的線條,取而代之的是富有彈性的大弧度流暢線條,利用線條將器型進行塊面分割,器型以弧面和直面相結合。作品器物制作出來后,作品的呈現與展示也是創作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最后選擇的兩件展示作品,在造型上相呼應,由于一件做了開口處理,在燒成中也會由于支撐力的改變使得造型在高溫狀態下發生變形;配色上雖同屬一個色系,但在灰度上又有所區分。通過開口,將絞胎的內部細節進行延伸展示,讓觀者得以更直觀地感受器物圖案的變化以及絞胎的工藝特性,最終在展覽中器型配合燈光的投射達到預期的效果處理。
三、絞胎工藝于當代藝術創作的意義
絞胎作為中國陶瓷制作傳統工藝,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富有文化屬性與社會屬性,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屬性。與此同時,當代藝術的多元化也是藝術創作的核心所在,人們開始更多地聚焦于民族文化藝術的多樣性。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及文化交流和信息傳播廣泛開展,文化趨同開始逐步形成,個性化生產在逐漸被抹去,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也開始思考問題所在。在藝術創作中提倡創新是無可厚非且非常必要的,但若一味地提倡創新則易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當代藝術不同于現代藝術,它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在當代藝術領域,各種藝術形式都可以得到包容和支持。因此,當代藝術的主要使命是自我發展與探索。當今時代的藝術家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物質生活、精神文明、科學技術等各方面飛速發展,涌現了更多的藝術創作材料與媒介。但能夠獨立進行自我藝術創作的空間反而被壓縮,藝術創作更多地需要從傳統文化根基出發,找尋靈感;藝術家也要從自身環境出發,根植于民族個體身份。曾經有人說過,當代藝術正在向古典主義所追求的永恒美復興,盡管這種復興的方式并非以古老的方式重現昔日的輝煌,而是以全新的方式加以結構重建再創作,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時代所處的階段與現代藝術所處的階段出發點和歸宿點不同。藝術創作根植于傳統也不是簡單地對傳統進行模仿和再現,而是賦予其文化底蘊和民族底蘊的內涵,這也正是本人希望在作品中表現和傳遞的觀念,使用傳統的絞胎工藝,不僅僅是對自我民族身份的認同,絞胎工藝在作品中所展現的也不僅僅只是成型裝飾手段,而是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征與表現。在作品創作中,對于絞胎工藝的把握也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泥性的把握、材料的選擇、成型方式的選擇、燒成方式的選擇,直至作品燒成后的加工和最終的展示,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總體來說:絞胎工藝是創作的基礎,是作品呈現的手段,也是藝術家投入時間精力的體現。
四、當代陶藝創作中工藝運用的重新思考
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著陶瓷科技材料的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藝術家們將陶藝與現代美術或主流美術相結合,將美術與技術融合之后開始陶藝創作。現代陶藝經歷了抽象表現主義、極少主義、超現實主義、怪怖主義、波普藝術、后現代主義等流派的發展,于20世紀80年代步入了多元繁榮的時代。當代陶藝指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特定環境中,以陶瓷作為創作的材料和媒介,以當代藝術思想和創作觀念作為指導思想的藝術形式。在全球化與科學技術的影響推動下,世界各地的陶藝家們不斷探索實踐,沖破工藝和材料的限制,運用各種工具和機械設備提高工藝制作水平,從而更好地使用陶瓷材料來為藝術創作服務。嘗試不同的肌理效果形成具有個人風格語言的藝術化生產;運用電子軟件設計釉料配方;運用電腦三維設計進行造型制作設計;各種燒成方法也層出不窮。不少陶藝家也投身于多媒材、裝飾藝術領域內,甚至不斷沖擊著前衛藝術領域。陶藝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從泥料的選擇到成型,再到燒成以及后期的加工處理,及至最終展示效果的設計,都不同于其他材料。在當代陶藝的創作中,制作工藝難度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陶瓷材料特性決定的。陶藝創作的過程中,工藝永遠不是限制陶藝創作的條件。順應材料屬性,進行材料方面的實驗探索嘗試,找到或制作出適應自身陶藝的原料,形成自己的材料語言與特有藝術性表達,順應時代科技發展,將陶瓷材料與其他材料結合或通過其他藝術媒介表達,現已有很多陶藝家在進行此類嘗試。如耿雪的陶瓷影像作品就是以陶瓷為材料,利用影像作為媒介給陶瓷的表達注入了活力,給原本就具有空間性的立體雕塑,加入影像的時間維度,契合媒材的當代性,用時代氣質的藝術語言來回應當下。當代語境下,藝術家們應該賦予陶瓷材料更多的含義,依托更多媒介實驗探討陶瓷的獨特潛力。藝術家們還應該增強自身的思想性與時代性,從自身視角出發,藝術創作中內容和形式是無法脫離的,將內容以很好的形式再現于觀者之前,使陶瓷材料和陶藝創作散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美]簡?羅伯森,克雷格?邁克丹尼爾.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2.
[2][英]維多利亞?D?亞歷山大.藝術社會學[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4.
[3]李熙寰,周滋柔.傳統陶瓷藝術與當代陶瓷藝術構建[J].陶瓷研究,2019,34(5):79-81.
[4]李洲洲.關于中國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的思考[J].藝術科技,2019,32(2):137.
[5]傅佳霖.泥片的重構:托馬斯?霍德勒絞胎陶瓷作品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20.
作者:王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