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運行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系統是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重要途徑。梳理國內外關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演進歷程和主要成就,在分析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現狀的基礎上,通過與國外經驗的比較,提取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指標構成。發現目前生態系統各構成要素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從理論層面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多主體共演模式,加強生態系統各主體間的資源互聯共享、整體聯動、強化融合及協同發展,充分發揮教育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打造“中國模式”———激發創新發展動力、提升教育質量、推動體制機制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
關鍵詞:多主體共演;互聯網雙創平臺;教育生態系統
研究構建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教育生態體系是近年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領域的熱點與難點,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1〕35號),指出要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打造‘城校共生’的創新創業生態,推動企業、科研院所和相關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創業創新培育中心、互聯網雙創平臺、孵化器和科技產業園區。”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研究與實踐。目前關于構建中國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仍處于不斷探索深化階段,許多問題亟待厘清,梳理總結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演變歷程,探討其發展趨勢,從生態系統的視角提出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有助于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提升。
1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演進歷程
(1)探索起步階段。生態系統的概念是英國生態學家亞瑟·喬治·坦斯利爵士于1935年明確提出,2005—2010年Dunn、Cohen和Isenberg等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并界定創業生態系統概念,此后,國內學者林蒿、蔡莉、滕堂偉等研究了創業生態系統的內涵、內部運行體制機制及特征。而高校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具備生態系統的相應特征,即系統內各主體在獨立狀態下不具備各主體共享互通的整體功能,創新創業教育的內部構成要素與外部復雜的生態環境是相互依存的,但各主體同時具備自身能動性,政策的改變、體制機制的完善將對創新創業教育各要素產生重要的影響,需要把握創新創業的生態發展規律,厘清創新創業教育基本內涵、指標體系,關注生態系統內各主體要素。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側重于研究創業教育及其生態系統,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地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2)改革轉換階段。高等教育迫切需要高校探索創新創業教育新路徑,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時代需要。2010年教育部在文件中首次提出并明確“創新創業教育”概念,隨后很多學者在實踐課程、運行載體等方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研究,政府、高校和企業越來越多地踐行“廣譜式”教育模式和理念,這一理念與國外創新創業教育面向小眾群體起步有明顯不同,這一階段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建設被提出,為后續研究創新創業教育普適化奠定了基礎。(3)實施深化階段。隨著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其外溢效應也不斷增強,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創新創業教育和學生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環境”,此后,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研究發展迅速,逐漸成熟。綜合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從生態系統要素視角探討如何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育人機制和協同機制,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團體如何各司其職,共同構成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是構建符合中國國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需要探討的重點問題。
2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構成指標
近年來,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學界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開展了豐富研究。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是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于生態學的視角,運用生態學的概念、模型和理論來分析考察創新創業教育中各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國內很多高校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并與企業等社會團體開展了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通過對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內部的各構成指標進行遴選和分析,能夠明確生態系統建設的工作重心,以此有針對性地提出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路徑。(1)高校教育教學生態。包括創新人才培養、學術體系創新、創新師資隊伍建設、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學科基礎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微觀上講課程教學是創新創業教育中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學術體系則包括高校的學科建設、課程創新和教學創新,專創融合的前沿性課程設置、以問題導向和現代化方法的多元教學創新。高校作為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主體,肩負著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使命,開展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創新思維的人才成為重要任務。此外,在激勵機制方面,既要有針對學生的政策激勵、資源保障以及精準識別學生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也要在教師激勵的制度保障和發展保障,如創業導師的編制、工資待遇、職稱評聘、發展機遇、教育培訓方面進行不斷完善。只有把激勵和教育教學相融合,營造一種包容、開放的氛圍和機制,激勵師生開展自由探索和實踐嘗試,鼓勵其參與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交流活動、實踐活動、探索活動,不拘泥于固化的被動學習形式,才能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2)多方組織機構生態。這一層次的指標構成包括高校對政府政策的落實和執行方面,即政策的細化簡化、高校內部相應組織機構的建立,如創新創業學院、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小組、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社團等。二級學院、學工部、教務處、科技處、就業辦等各類組織機構實現創新創業資源的配置,而專兼職創新創業教師、校領導、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人員、研究員、志愿者等組織管理者通過與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溝通協調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轉化,促進高校與市場、社會資源的充分結合,釋放高校科技人員活力、確保高校打造一個內外互通和多主體聯動的創新創業生命共同體,讓高校在創新創業改革背景下實現教育資源再組合、服務平臺再升級、教育能力再提升、管理機制再優化。(3)教育供給環境生態。生態系統的動態演化性要求其良性循環必須營造外部供給生態環境,豐富創新創業教育供給資源和方式。宏觀上看,生態系統是處于動態的外部環境中,系統要發展就得不斷地進行能量、物質、信息的交換,找準與經濟社會發展外部環境相契合的關鍵點,才能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各主體和利益群體形成利益整合、資源信息互享、合作共贏的協同發展創新創業生態鏈是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側改革的重要舉措。高校創新創業文化培育、企業技術和資金的支持、原生家庭、政府政策激勵等都是影響教育供給生態環境的因素,因此,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高校應制定共同協作目標,優化協作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上述三層次多維度的指標體系是緊密聯系且相互作用的,該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組成要素具備各自特定功能,并且能夠產生集中效應。首先,高校教育教學生態是整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核心層,學生接受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教師通過相關課程的教學實踐進行教育供給,這種最基礎的教育模式是整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構建并實施的關鍵。其次,多方組織機構生態是整個生態系統的關鍵層。社會創新創業資源與高校內部培育合作并舉的模式已經逐漸成為主流。高校組織機構生態以資源、責任、利益和風險共享共擔的社會合作、形式導入高校,通過校內外眾創空間、孵化機構和企業應用到創新創業具體實踐中,有助于社會資源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充分融合。最后,教育供給環境生態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支撐和保障層,多重主體參與構成良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而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健康良好發展離不開整個大環境的保障,在共同維護生態系統的同時各主體間要打破層層壁壘,建立順暢的溝通協調機制。
3高校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構建
3.1優化生態系統要素結構和評價指標體系,完善多要素協同、多主體參與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管理模式
完善制度—文化—知識—技術—服務生態圈,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生態載體鏈條,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做好功能提升和整體規劃,促進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指標的資源整合,創建良好的生態環境,完善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合作的對接平臺,突破行業邊界束縛,建立長效協作機制,打通不同主體間的互聯互通通道,進一步加強制度生態圈,激發生態系統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結構支撐,搭建人才培養框架,滿足新時代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探索全方位廣口徑的評價體系,在創新創業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中,進行政府和社會對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情況的評價,參與創新創業的企業和高校之間開展互評,學生對政府、高校、企業供給創新創業教育滿意度測評等評價,并將評價結果與高校辦學質量、投入經費、教師評聘考核、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獲獎等相聯系。此外,應基于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分層分類的新技術應用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多維度鍛煉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并在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創業教學中,通過廣譜式理論課堂的開放式交流與仿真性實踐課堂的實操式應用,借助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與創業激情,在此基礎上深度挖掘學生對于創新創業教育服務深層次、全方位、個性化、多樣化的潛在和未知需求,實現主動創造和引領需求,構建創新型、創業型、實用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環境。
3.2聚焦體制機制研究,構建高質量創新創業教育生態支持系統
生態系統的復雜多元性要求強化體制機制建設,研究發現國外眾多高校設置了創新創業教育的系統組織機構來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如斯坦福大學的創業研究中心、技術許可辦公室,百森商學院的卓越創業者協會,牛津大學的創業者聯盟、創業俱樂部,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中心等,這些創新創業組織進一步完善了創新創業教育機制,保證了整個系統的科學運行。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資金經費的投入比重,整合校內外資源,加強多元化創新創業教師團隊建設,組建由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較強的校內教師和優秀企業家、創業成功者、風險投資人等組成的導師團隊,構建創新創業指導體系,內外部環境互惠共生,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與提升提供師資保障。同時,由于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相對起步較晚,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環境的建設還應關注學科創新、課程創新和體制創新環節,針對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法,協調多方主體訴求,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在創新創業教育組織和運行方面推進政府、企業和高校之間的多渠道多形式合作機制,加強過程管理機制,完善制度保障,細化執行規則,提高創新創業政策和制度的實施性和可操作性,探索全社會共同創新創業的模式。
3.3繼續深化高校—政府—企業—社會四重螺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建設,注重生態系統主體整體聯動
目前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建設仍面臨著許多現實困厄,未來應繼續進行分析調研,精準識別和把握存在的困境,聚焦生態系統中各相關主體發揮作用的研究,剖析產生問題的根源,并持續開展國際創新創業教育比較研究,針對不同國家梳理出典型案例和舉措,總結出其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在戰略規劃、教育實施、資源配置和政策制定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提升政府協調優化服務效能、高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企業參與創新創業活力和社會多元的責任擔當。四重螺旋中的四個主體應各司其職、上下聯動、齊抓共管。高校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各項政策的首要實施者,在課程體系建設、學科發展、平臺建設等方面,積極組織師生開展創新創業,將知識資源通過創新創業轉化為科技成果,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政府作為戰略規劃者,要著力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創新理念,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需要制定完善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政策,包括引導、扶持、補貼政策,協調各方面的社會資源配置,促進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建設。參與到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各類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能夠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實訓基地、創新平臺等場地,同時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必要的資本和資金支持,與高校聯合開展實訓課程。各高校所在區域的公民、公民社會組織也是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主體承擔著文化環境塑造、基金支持、社會服務等職責,通過眾創文化、媒體傳播等途徑參與創新創業并影響其創新決策。四重螺旋的生態系統應重點關注各主體分工協作,遵循生態系統內在的運行規律和實踐方式,在現有協作模式的基礎上,探索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新型協作模式。
參考文獻:
[1]葉正飛.基于產教融合的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構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150-155.
[2]尹國俊,都紅雯,朱玉紅.基于師生共創的創新創業教育雙螺旋模式構建———以浙江大學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8):77-87.
[3]林貢欽,徐廣林.國外著名灣區發展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99-106.
作者:韓庚君 單位:天津城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