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線上思政課教學問題及對策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由實體課堂轉戰線上課堂,教學場域中的組織管理、教學模式、主客體時空關系和教學互動方式等要素均發生了新變化,新問題和老問題交織、新挑戰與新機遇并存。研究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線上思政課課堂教學入“危”的問題與癥結,提出轉“機”的對策和路徑,推動教學管理部門、技術保障部門、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等全要素發力,著力打造線上思政“金課”,推動思政課全面提質進階,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不斷加速蔓延,我國抗疫斗爭雖取得重大勝利,但疫情在短期內不可能完全結束。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以下簡稱“該背景下”),特別是疫情出現反彈的特殊時期,線上思政課教學就成為應然之舉和重要途徑。對該背景下高校線上思政課教學存在問題和面臨困境進行深入分析,探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尤為重要,對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和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新變化和新要求
(一)教學時空關系發生變化
從實體課堂轉戰到線上課堂,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場域發生了變化,由實實在在的“教室”變為“網絡空間”這一更為廣闊的開放空間,師生的“時空關系”由齊聚教室變為分布在各個不同地點的電腦或手機客戶端。這一新變化,使課堂由“內聚”轉為“分散”,如何提升線上課堂凝聚力、如何解決線上思政課“現場感”不強等問題,對思政課教師把控和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教學組織管理模式發生變化
從實體課堂轉戰到線上課堂,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組織和管理模式發生了變化。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臨場主導、“直接”組織和推動課堂教學的進行,而思政課轉戰線上課堂后,教師不得不借助QQ群、微信群、直播平臺等媒介組織教學、主導現場和“管控”學生。線上課堂紀律如何保證、學生積極性如何調動成為重點和難點問題,有待探索和研究。
(三)教學互動方式發生變化
從實體課堂轉戰到線上課堂,思政課教學的互動方式發生了變化。在傳統教學中,師生的互動是面對面的、直接的、充分的和“有血有肉”的。而在線上教學中,師生的互動是“人機對話”式的“點對點”“屏對屏”“鍵對鍵”和無“溫度”的遠程操作。此時由于物理環境等客觀因素的限制,教學互動的效果相對線下課堂大打折扣。
二該背景下高校線上思政課教學的問題和困境
(一)媒介的選擇與使用面臨新挑戰
教師可選的線上教學媒介和工具眾多,但眾多教學媒介和工具各自存在優勢和不足,選擇哪一種或幾種教學媒介和工具來開展教學,對于師生來說,眾口難調。有時教師覺得功能比較完善的教學媒介和工具,學生覺得繁瑣,有時學生認為比較有趣、操作簡單的教學媒介和工具,教師可能運用水平跟不上或覺得該類教學媒介和工具無法幫助他們有效“完成課堂”,矛盾非常突出。
(二)教師網絡素養和能力普遍不高
該背景下線上思政課教學對思政課教師掌握線上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在調查中了解到,思政課教師的網絡技術素養和能力普遍不高,已成為當前線教學中的主要矛盾之一。除少部分青年教師外,高校思政課教師在現代教育技術及網絡平臺技術方面存在“不會”“不懂”“不熟”或“不愿學”的情形,少部分老教師甚至對新媒體技術和在線教學方式存在排斥和抵觸的情緒,這無疑將嚴重影響和制約線上思政課教學,也有違大學生思想活躍、善于創新、互聯網思維極強等認知發展規律。
(三)教學組織和管理難度增大
通過對部分在昆高校思政課教師電話訪談等方式了解到,該背景下高校線上思政課教學一般由學校統一采用“直播平臺”+“XX課堂”等方式組織開展,有的高校也允許教師進行“適配性”選擇。比如,有的高校可根據班級學生人數、直播軟件使用習慣和老師的駕馭能力、直播軟件使用穩定情況等,選用合適的直播平臺,如騰訊課堂、騰訊會議、QQ群課堂、雨課堂、學習通、對分易、ZOOM、企業微信、阿里釘釘等軟件。有的高校則鼓勵教師采用“慕課+在線輔導”“PPT+語音”“PPT+遠程會議”“錄制視頻/音頻+在線輔導”“PPT+參考資料自學+在線輔導”等混合形式開展過渡期線上教學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全程直播教學或全程錄播教學的弊端。但盡管如此,仍然存在需要進一步探索解決的問題。平臺使用和技術運用問題。一是各類“直播平臺”和APP多少都存在運行和使用不穩定的問題,如果客服不能及時解決問題,則將導致課堂不能按時或正常進行,甚至無法進行。二是在實踐中,“課程段時間不講滿,留下專門時間組織提問或答疑”會導致教學內容無法講完,也常出現預留提問答疑時間全場鴉雀無聲的情況。三是師生同時使用“直播平臺”和APP難度較大,也容易使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四是存在教師端發布簽到和布置作業耗時的情況,學生端也經常出現因無法簽到而產生情緒、影響學習等現象。課堂有效管理的問題疊加。一是網絡學習的“應然”要求與學生學習實踐中的“實然”狀態有沖突,如慕課學習、智慧樹系統教學視頻觀看及習題測驗要求學生具有高度的自制力,對于自制力較低、學習主動性較弱的學生來說,刷分、拉進度條的現象普遍存在,教師難以全程、全面掌握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二是課堂時長難以把控,“重招舊部”有困難。線上課堂中,大部分教師習慣采取“中間不休息,講完提早下課”的方法開展教學,這顯然不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最大的問題是難以保證處在不同物理空間和學習環境下的學生全程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時,實踐證明,線上“課間休息”時學生離開終端去做別的事,教師要重新把學生準時召回線上學習是有難度的。教學互動的實效性不好。一是因“距離”原因,教師較難捕捉到學生的真實精神和情緒狀態,效果難以保證。正如帕克·帕爾默所指出的,“好的教學需要關注情緒,那些自詡只憑事實指引而不任情感擺布的學術界人士,是何等的言不由衷。”[1]二是由于空間隔離和師生“面對面”虛擬化,造成了課堂、教師權威和震懾力減弱,學生也需要付出更多的觀察力、注意力、思考力才能達到線下課堂較容易就能達到的體驗感、共情力。三是線上教學“現場監督”的缺失導致學生自律性降低,容易產生急躁等不良情緒和急于求成的心態以敷衍對待學習。四是與線下教學相比,線上教學中學生的“幸運感”“刺激感”體驗和“真實感”“參與感”均較為缺乏,加之線上教學硬件設備的限制、平臺“簽到”“點名功能”等效能不佳、學生參與互動不嚴肅等情況,也嚴重影響了教學互動效果。
(四)“現場感”不強和“體驗感”不足
一般來說,高校線上思政課教學主要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理論講授法,教學形式比較單一,教學氣氛不活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不凸顯,學生參與度不夠。同時,從實體課堂轉至線上課堂,師生之間的交往交流由“面對面”轉換到“點對點”“鍵對鍵”“屏對屏”,線上教學“現場感”不強、學生課堂體驗感不足的弊端暴露得愈加明顯,師生“共情”“共鳴”存在很大困難,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較難實現。此外,部分思政課教師在線上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課堂氛圍營造而放松對教學內容質量的要求,關注“實踐”、回應“現實”不夠,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該背景下改進高校線上思政課教學的對策思考
(一)教學管理部門層面
一是學校教務管理、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中心等有關職能部門要切實加強對疫情防控背景下線上思政課教育、教學問題的分析和研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進一步抓實課堂教學的系統管理、過程管理、質量管理和教學評價干預,提出符合學校實際的科學合理的線上教學頂層設計和有效的實施方案和應急預案。二是增強服務意識,強化責任和效率。教務管理部門必須以教學為中心,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比如保持與各教學部門的主動溝通,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協調和解決;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用心對待教學部門的合理訴求,積極妥善的給予回應。同時,要全面細致地了解和掌握開課部門的教學工作,落實管理責任,切實提升教學管理效率,為思政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和順利提供保障,確保線上思政課教學質量有效提升。三是學校網絡信息技術部門、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單位應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和資源整合,加強與網絡信息平臺公司和專業機構的深度合作,構建完整、有效、管用、夠用的線上思政課教學設施和技術支持系統。同時,要系統研究和分析線上思政課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和新矛盾,并充分考慮師生現實需求,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完善學校網絡信息硬件設施,購置相關軟件,為開展線上思政課教學提供完備的硬件支持和技術指導。此外,學校網絡信息技術部門、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教師對授課平臺和軟件的操作能自如運用,更好地提高思政課堂的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教學組織單位層面
一是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理論教學部等單位及其下屬的教學組織單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強黨政領導和扶助支持,守好線上意識形態陣地。教學組織單位的領導班子、教研室主任、教學秘書要全面掌握教師的授課信息,如教師的授課時間、課程、學生人數、授課平臺及平臺號等,深入線上課堂聽課查課,督導督查教師線上教學過程,了解學生在線學習情況,從而強化線上教學的課堂管理,維護好線上意識形態陣地。二是引導教師增強行動自覺,積極探索線上教學新模式,探索線上教學的有效性和長效機制。比如鼓勵和支持教師建設有特色、有質量、數量充足的課程在線學習資源庫,包括視頻、音頻、文本、習題、試題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再如,逐步建立線上思政課教研團隊和“傳幫帶”機制。教研團隊成員不僅有思政課教師,還應當有責任心強、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突出的專業課教師,團隊實行負責人制,由此協同發力,激發教師們的主觀能動性,挖掘更多更好的課程思政資源,豐富和完善線上思政課的教學體系和教材體系,從而打造出政治素養高、教學視野寬、創新意識強、人文情懷深的高品質線上思政課程團隊。三是加強與教務管理部門的配合,做好上傳下達;和其他二級學院保持聯系,及時掌握學生情況,為教師更好地開展線上教學、掌握課堂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提供幫助。
(三)教師層面
一是強化學習能力,提升網絡技術水平。在網絡化、信息化不斷發展和線上教學軟硬件迭代更新的條件下,思政課教師要在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培訓和自主探索中不斷提升網絡信息技術素養和水平,不斷提升線上教學綜合能力。二是遵循教育規律,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思政課教師要摒棄單一的理論講授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緊扣教學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合理設計教學時長,充分利用網上優質慕課等課程資,大膽嘗試、創新,適當融入抖音、嗶哩嗶哩等短視頻平臺和視頻網站的資源使用,在探索中找到適合本班級的線上教學方法,并不斷調適、改進和完善。三是打磨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教學魅力。首先,要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感和吸引力。一要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用生動豐富的“語言”傳授教學內容,創新話語表達方式,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避免成為“教材的搬運工”。二要認真研習和備課,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和學生生活、學習實際以及邊疆民族特色開展教學,在教學內容方面既有新意又能使人“服氣”。三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創新教學手段。例如,可探索“5G+VR實景體驗技術”與思政課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和虛擬仿真技術開展沉浸式體驗式教學。其次,要堅持問題導向,有效回應現實。線上思政課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系統地關注、關照和服務學生現實需求,內容方面要盡力做到觸摸學生“快點”和迎擊學生“痛點”,啟發學生思考,切忌脫離教育對象,切忌回避敏感問題。要堅持問題導向,關注“現實”“實踐”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使線上思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開創實踐求真共同體”[1]的空間。四是增強師生互動,用心營造課堂氛圍。該背景下的線上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更要善于運用和發揮語言和體態的表現力,情緒和案例的感染力,圖片和視頻的吸引力,彈幕互動和表情包的親和力,科學理論和正能量的引導力,著力構建線上思政課教學的“五力并舉”互動模式。同時,還應強化線上課堂師生間的“問候禮儀”,增強教學的儀式感,共同營造有張力、有溫度、有民主的良好課堂氛圍。
(四)學生層面
無論教學形式如何變化,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變的。推進該背景下線上思政課教學提質進階,離不開學生群體的理解和支持。一是學生和家長對開設線上思政課要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充分認識到線上線下思政課程等質同效,在情感和態度上要積極響應。二是學生和家長要與學校同心同向,共克時艱,積極創造學生在線上學習所需的空間、網絡、手機話費等條件,配合好線上教學的展開。三是學生要樹立線上線下“學習成本”同質同構的意識,珍惜線上學習時間,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主動適應線上學習模式。四是學生自身需要增強自律意識,遵守線上課堂紀律,自覺摒棄線上課程“上而不聽”或一刷而過、進度拉滿即可的不良學習態度,并通過線上線下加強與老師的溝通和互動,才能共同營造其樂融融、輕松愉快、效能加倍的線上線下混合翻轉式思政課學習生態和氛圍。總之,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由實體課堂轉戰線上課堂,教學活動中諸多要素均發生了新變化,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和新問題。這就要求高校教務管理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對新問題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科學有效的頂層設計,提供可靠的設備和技術支持;教學組織機構和教輔支持系統要完善網絡硬件設施,為教師統一開展技能培訓;任課教師要提升線上教學綜合能力,增強課堂教學魅力,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增強師生互動,用心營造課堂氛圍;學生應與學校同心同向,強化學習主體意識,增強學習成本觀念,增進學習的主動性,增強線上課堂自律意識。唯有教育教學活動的觀念、管理、技術、方法、主體性作用等全要素發力,師生整體聯動共同營良好的線上思政課學習生態和學習氛圍,才能確保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有效實現線上線下思政課等值同效目標。
參考文獻:
[1]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李萍 徐征 邵維慶 單位:昆明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