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自媒體下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研究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自媒體下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自媒體下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媒體時代,一些不良思想嚴重影響課堂德育效果,使得中學生德育教育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結合當代中學生人格精神成長的需要,學校要構建健康的教育生態,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本文從聚焦傳統文化、喚醒學生自我審美意識,培養家國情懷、觸發學生自我生命體驗,形成家校合力、輻射學生自我成長領域三個方面論述了自媒體時代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以期為學校德育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自媒體;理想信念;文化涵養;家國情懷;家校合力

      學校德育是教師遵循價值導向構建的德育模式,是通過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實現遠大理想的教育行為。然而,在部分自媒體的影響下,一些學生的理想信念逐漸淡化、價值觀出現偏移,學校德育成效出現了5+2≤0(即周末效應抵消學生在校期間的德育成效)的尷尬局面。因此,在自媒體時代,探討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對學生進行心理、行為干預勢在必行。

      一、自媒體時代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特征分析

      首先,缺乏學科滲透。部分教師認為德育是班主任的工作,應該貫穿在班會課、思想政治課、心理健康課教學中,而不體現在其他學科教學中。進行課堂教學時,這類教師會主動劃分學科界限,以本學科的知識傳授為主要教學目標,人為割裂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還有些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筑起結實的學科壁壘,認為滲透德育會擠占本學科的學習時間,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甚至占用《道德與法治》等課程的課堂教學時間,使得學科教學與德育出現脫節現象。在這種現狀下,中學課堂教學更多的是知識滲透而缺少文化的涵養,使得對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嚴重縮水。其次,育人方式單一。有研究證明,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很可能導致孩子思維能力、認知能力以及語言能力的下降。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的美好年華,在這個本該努力學習知識、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部分學生將大量時間用于玩手機、打游戲、刷視頻,導致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意識逐漸淡化,個別學生甚至對娛樂休閑過度追求,沉迷于手機無法自拔。雖然學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嚴防學生網絡成癮,但具體做法仍然只是在校門口及宿舍檢查電子產品、班會課訓誡教育、與家長溝通等。這些做法實施起來需要大量人力,但收效甚微,而且容易引起學生的叛逆情緒,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后,家校認知分離。2021年發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其目的是“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在學校專心學習,防止沉迷網絡和游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當前,學校已經意識到網絡信息化是一把雙刃劍,它的一面指向方便、快捷、經濟,但在節省時間、節約成本的同時,對學校管理和學生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長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缺席,沒有盡到監管與教育的職責,默認甚至允諾學生的過度網絡行為。由于中學生的自制力、自控力、理性思辨能力普遍不強,這些家長的放任自流,很可能使得孩子在不良直播、短視屏、游戲等內容的影響下,失去為自己的理想前途、國家的富強安定奮斗的勇氣。家長與教師是育人共同體,如果在育人觀念、價值取向上出現沖突,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就會降低,學校德育工作就會面臨更艱難的處境。

      二、自媒體時代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

      (一)聚焦傳統,喚醒學生的自我審美意識

      1.固本浚源,促進學生靈魂覺醒

      隨著自媒體的蓬勃發展,會出現對學生監管不到位的情況,而中學生心智發育尚未完全,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干擾。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德育要為學生指明明德至善的方向,樹立理想信念的航標,筑起價值引領的燈塔。這個燈塔,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事實證明,當國家經濟水平穩步上升的時候,必將發展重心放在國民精神的構建與文化的復興上。中華民族在發展歷程中凝結的智慧結晶,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對中學生仍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注重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灌溉學生心田,滋養學生人格,促進課堂德育深入學生內心,正向引導學生自我構建、自我監督、自我約束、自我凈化;積極喚醒學生自我修煉、自我提升、健康成長。文化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內生動力。筆者認為,學校開展德育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應從兩個層面入手。一是學校層面。學校應改變以往唯考試論的評價體系,逐步推進核心素養評價體系,鼓勵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開設國學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明確奮斗目標。二是教師層面。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應有機融入德育內容,指導學生閱讀與理想信念有關的經典讀本,通過還原歷史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置換,體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勤學苦練、敢于擔當、勇于任事、匡世濟民等精神氣韻;引導學生多元思考、重新定位,找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當代人文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和理性精神,引導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為實現人生價值而努力奮斗。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知來路、明去路,堅定理想信念,增強責任意識。只有做到這一點,學生才能產生擺脫網絡束縛的內生動力,實現從虛擬世界向現實世界的過渡。

      2.樹立榜樣,激發學生價值追求

      信念與信仰是實現理想的思想基礎,決定著個體價值追求的方向。個人的內在因素在人的行為意識中起決定作用,人與環境的關系起輔助作用,內、外因在學生成長中共同發力[1]。因此,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追求遠大的目標價值,還需要教師正向引導、強化信仰。理想信念是學生的精神之鈣,而榜樣是風向標,指引學生理想信念的方向。教師要為沒有精氣神的學生“補鈣”,就要為學生樹立具有高尚情操、知善行善的審美榜樣。教師要將聚焦點放在人文教育、人本教育上,以榜樣激勵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并堅定為理想奮斗的信念,讓外因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個性發展、全面發展。榜樣是課堂德育需要創設的審美因素,也是價值取向的標桿。審美因素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能夠引導學生超越自身的狹隘與偏執,在認同、表揚、傳頌美好事物的同時,感受生命的純真、人性的善良。教師教育學生并不是對學生提出強制性要求,而是在生活的點滴中涵養其未來發展需要的品質。因此,榜樣的言傳身教是影響學生品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革命教育片、緬懷先烈的英雄事跡、傳頌感動中國人物,讓學生在榜樣的引領下找到人生奮斗的方向,尋回砥礪前行的斗志。

      (二)培養家國情懷,觸發學生自我生命體驗

      1.常思考,引導學生體驗志存高遠的愉悅感

      學生的品德構建往往是通過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直接體驗而獲得的。學校德育工作需要教師合理規劃、整體統籌、系統設計,并勤于思考教育策略,善于研究教育途徑,有目的、有方向地預防、治療學生有關網絡的偏頗思維,做好學生的“代位父母”。同時,在正面教育無效的情況下創設育人情境,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帶領他們在親身體驗中樹立理想、主動思考、探究真實[2]。從立德樹人的角度講,中學生的價值觀與思維模式正走向成熟,他們處于辨明是非的價值觀定型時期。在這一關鍵時期,教師的價值干預、價值引領、價值踐行就顯得更為重要。學校要適時開展勵志教育、生涯教育、理想教育等活動,開發黨史教育、紅色文化教育、感恩教育等;同時以制度賦能,構建溫暖、有人情味的教育生態,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排斥心理,鼓勵學生志存高遠、回歸書本。在立志教育中,教師要引領學生體驗樹立崇高理想的充實感與愉悅感,深切認識到沉溺于娛樂是實現理想的羈絆與阻力;在深度教學、適時干預中形成良性德育生態,幫助學生實現不同價值訴求間的內部和解,從內心深處產生為理想奮斗的動力,實現當代教育的育人價值。

      2.真內省,引導學生體驗家國天下的歸屬感

      生命的成長過程體現著各種價值的融合。各種人性因素與基本價值因素在生命個體追求不同價值的過程中會引發內部矛盾[3]。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消解這些矛盾沖突,幫助學生化解極端情緒、緩和人際關系,引導其向陽生長、向善而行。德育工作是師生共同修行的過程,在學習生活中,引導學生圍繞善惡、是非問題展開價值判斷,開展國家意識教育、精神信仰教育勢在必行。學校德育應該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充分了解祖國大好河山的無窮魅力,體味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速度的無上榮耀,從而樹立為國家繁榮富強努力學習的崇高理想。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還要創造條件,通過真實案例實現教育成果的價值輸出與價值踐行,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得到淬煉與鍛造,進而深刻反省自己,激發其與祖國同榮辱、共進退的宏偉理想。天下大同、協和萬邦是我們國家的政治認同、文化認同,也必將成為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價值認同。在自媒體時代,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能挖掘學生的內生動力,鍛造學生的愛國主義品質。在現實場域帶領學生體會家國天下的歸屬感,可以引導學生樹立為社會主義建設奮斗終生的遠大理想,從而自覺抵制部分自媒體中的低級趣味,追求報效國家的高級快樂。

      (三)形成家校合力,輻射學生自我成長領域

      1.掌握家庭教育狀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因為各種原因,有些學生的家庭教育會出現盲區甚至空白。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全盤掌握學生的家庭結構,重點關注留守家庭、單親家庭、離異家庭的孩子。家庭教育缺位的學生,更容易自卑、叛逆、固執,更有可能以玩手機排解壓力、尋求心理慰藉,也更容易陷入情感荒漠、價值認同混亂的境況。這就要求學校建立工作臺賬,實施“全員導師制”。教師要密切關注、跟進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結構、行為習慣,對行為異常、沉迷網絡、知行脫節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行為指導。學科教師要跨越學科界限,主動了解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幫助他們解決情感障礙、生活難題、學習疑惑,通過“走心教育”帶領學生走出部分自媒體的娛樂陷阱、功利泥潭。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強迫式教育已經過時。學生是獨立的個體,龐雜的信息源加速了他們自我意識的覺醒。教師和家長要加強溝通,共同了解、掌握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品德狀況,在實體環境中監測、追蹤學生內在素養、外在表現,將教學評價與家庭評價緊密結合;適時通過家訪、電話聯絡等方式組建家校育人網絡、保持信息共享,促進家校合作。學校應舉辦形式多樣的家長課堂,推動家校良性互動;舉辦感恩教育等親子活動,促進親子關系良好發展;倡導家長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個溫馨的成長氛圍,并且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平等對話、和諧相處。

      2.加強法治規則教育,提高學生媒介素養

      學校德育要立足品德教育,以“教”為手段,“育”為目的。教師應該結合學科文化因素,與家長互通有無,精準把握學生的性格、氣質、思維走向,助力學生優質發展。學生發展的最終歸宿是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教師要協同家長,在允許學生追求個體生命自由的同時,培養其責任擔當意識、法治規則意識、理想信念意識,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使他們能夠在良莠不齊的網絡世界中明辨是非,自覺嚴守行為邊界。當下,部分自媒體已經發展為商業性、娛樂性、功利性的經營手段,其獨特的網絡體驗對中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學校應該重視家長開放日,為家長與學生搭建平臺,讓家長與學生互訴心聲,并以問題驅動為橋梁,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參與網絡公共生活的過程與感悟,借此教育學生網絡并不是法外之地,也受到法律的制約與保護,藐視制度、破壞規則也要受到法律制裁,以此提高學生的媒介辨別能力、媒體批評能力,幫助學生識別網絡媒體中不合規、不合法、不合公序良俗的失范行為,并自覺做到不觀望、不起哄、不參與、不牟利。家校合力加大學生情緒管理、人格教育、品質教育、生命教育的力度,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陪伴學生走過人生中的重要時刻、關鍵節點,實現生本教育的共同愿景。

      作者:趙勇勇 單位: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馬渠九年制學校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新媒體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全媒體探索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社)

      新媒體與社會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學新媒體與社會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研究基地——謝耘耕工作室

      中文字幕亚洲色图|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 |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亚洲理论片在线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亚洲美女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 | 亚洲看片无码在线视频|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四虎|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亚洲国产香蕉人人爽成AV片久久| 亚洲午夜激情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国产AV拍精品青青草原|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亚洲春色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高潮喷水|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爱情岛亚洲论坛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