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創新實踐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微觀經濟學》研究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并以此研究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是面向經管類大類專業開設的核心必修課程。針對課程教改中須重點解決的“抽象知識難以內化”“理論體系龐大與學時矛盾”“應用實踐缺乏”等教學痛點,教學團隊從內容、模式、方法、實踐、考評五方面改革創新,給《微觀經濟學》課程“擠水添金”,常態化融入課程思政,著力培養學生經世濟民的愛國奉獻精神,促進學生成長為明理、篤行的經管類應用型人才,以服務于云南建設發展。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混合翻轉式教學模式;多元互動教學;知行合一;多維考核
一、《微觀經濟學》課程“痛點”分析
《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重點是要學生掌握微觀經濟理論的基本框架,培養學生良好的經濟學思維方法和分析能力。能夠用經濟理論來分析和解釋身邊的經濟現象,提升學生對我國市場經濟的認知。通過《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達到“知識積累、能力提升、人格養成、價值形成”四位一體的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理解市場主體行為規律、微觀經濟運行狀況。引導學生主動形成關注國內外經濟熱點、難點的高階思維,形成綜合分析和科學評價的經濟素養,養成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意識。幫助學生建立理性思維方式,養成團隊合作、積極樂觀的人格。教師要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入課堂,推動黨的思想“進教材、進課堂、入頭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微觀經濟學》教學實踐中,始終面臨以下教學痛點:一是內容抽象,邏輯嚴密,對學生學習和理解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存在知識難以內化的問題,知識目標難以有效達成。二是理論體系龐大與學時的矛盾,難以實現對知識的理解、拓展和深化。三是教學方法和手段陳舊,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生缺乏應用實踐,學不能用,學生的知識、能力培養質量目標難以滿足。基于這三大教學痛點,教學團隊在多年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圍繞“教什么”“如何教”“學什么”“如何學”“考什么”“怎么考”等問題,從“重構教學內容,打造高階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打造混合翻轉課堂;創新教學方法,打造互動課堂;師生共踐,打造知行合一的“大”課堂;“實施多維考評,打造挑戰課堂”五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給課堂教學“擠水添金”,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重構教學內容,打造高階課堂
1.重構生活中的《微觀經濟學》課程內容體系教學團隊以《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理論框架為基礎,以經濟中的個體單位(廠商、家庭和個人)為研究對象,以資源的優化配置為核心問題,把《微觀經濟學》的原理融入生活實例。用典型、真實、學生身邊的案例,解讀基本概念和原理,讓學生自發地圍繞基本的經濟學詞匯探索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和分析現實經濟現象和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將12章內容重構為:走進經濟、學會消費、創造財富、發現價格、認識市場等六大模塊。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經濟現象、經濟行為和經濟問題,學會用經濟學理性思維方式來觀察、思考,并指導學生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做出最優決策,學會理性消費、通過勞動創造財富和提升自我價值。此外,為了拓寬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團隊每學期舉行2次微觀經濟論壇,重點研討經濟前沿及解讀中國經濟故事,思考中國經濟問題。對中國經濟故事解讀、思考等專題內容的融入和探討,能進一步縮短理論與現實的距離,增強學生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和對政策的認同感,能夠科學引導學生既要“腳踏實地”,又要“仰望天空”。2.做實“3個5分鐘”,常態化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在課堂內外用心讀懂、關心學生,在教學實踐中,始終堅持“3個5分鐘”:一是提前5分鐘到教室,與學生進行課前交流。二是講課頭5分鐘,梳理已講過的核心知識,講解與所學內容相關的,政府新出臺的經濟政策、經濟數據。三是課堂結束后,在教室多留5分鐘,解答學生的疑問。教師從教學內容中凝練思政元素,以“3個5分鐘”作為主陣地,常態化課程思政,潤物無聲地教學。如講授“需求”這一概念時,有效需求是指有欲望且有能力,借此我們引導學生努力學習、拼搏向上,這樣自己有能力滿足欲望才叫有效需求。相反,自己能力不匹配欲望時,強行滿足,要么寅吃卯糧,要么作奸犯科,結果都以悲劇收場。講到恩格爾系數時,恩格爾系數越低,說明人民生活水平越好,借此展示我國近幾十年的恩格爾系數,從改革開放時的67.7%一直降到現在的30%以下,說明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讓學生熱愛祖國,擁護黨。講到消費者均衡時,消費者均衡是在有預算限制的條件下消費者追求消費效用達到最大的過程。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得到最大效用,合理、理性消費,拒絕盲目攀比和跟風,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二)創新教學模式,打造翻轉混合式課堂
在大學階段,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通過教學方法、活動等有意識的培養和鍛煉,讓學生有能力自己學會、會學大部分課程內容。依托教育技術,教學團隊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界限,構建起課前、課中、課后立體化翻轉式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在這一模式中,每個教學環節均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成為課堂主角。教師傾聽學生心聲,了解學生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引導、反饋、互動、拓展等各個教學活動環環相扣。學生的自學能力、參與度、學習效率提升,教學相長效果顯著,形成了師生之間“共創、共進、共享”的新時代教學共同體的關系格局。1.課前,全面監督,保障學生自主學習核心是小組合作預習,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首先,科學分組是關鍵。教學團隊通過問卷了解學生,做到男女搭配、外向與內向相結合、學強與學弱相結合,實現“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科學分組。同時,每個學習小組設置一個創意組名。教師精心設計預習任務,制定導學案,明確預習的重點、難點,適當提示知識點之間的相關性,通過雨課堂推送預習課件、微視頻、微案例到學生手機端,并在其中插入任務,運用任務驅動預習,學生預習后即完成相應的課前作業、課前微案例的討論等,學生自主、自覺、完成預習。其次,教師通過雨課堂網頁端查看學生完成情況,督促并提醒學生跟上學習進度。小組自學完進行小組討論。討論以后向教師提交討論報告和討論照片,便于教師為課堂教學內容做準備。學生通過有效的合作預習,在鍛煉合作能力的同時,可以較清楚的了解課堂的知識點,而教師則可以直接將講解內容移出課堂,只需要針對預習任務和作業反饋的問題,以及學生提出的有難度、理解不透徹的部分進行詳細講解。這樣教師把寶貴的時間就可以留出來,跟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通過生生、師生互動,搭建知識架構,理順重難點,答疑解惑,課堂氛圍會更加活躍,學生參與度會更高,可以最大化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課堂,技能測試,師生合作探究首先,進行技能測試。測試學生自學效果,找到薄弱環節。然后小組討論,并展示討論成果。小組討論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對討論內容先書面表達,隨后在課堂上口頭交流。并聘請優秀高年級本科生為課程助教,示范并協助學生開展小組學習、討論和展示討論成果。教師使用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始終開啟彈幕,學生可以針對授課內容,隨時發送消息。其次,教師不定時發送習題,調動學生情緒,實時反饋教學效果,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抬頭率和點頭率,強化了課程過程管理和考核,強化了課程管理的規范性和信息獲取的及時性,提高了對問題學生的預警能力,并提供了教師和學生一對一的對話渠道。最后,教師針對重難點、學生討論焦點,師生共同探討,做到課件與板書相結合,重點突出,主次明確。課后,注重鞏固提高、自我反省。課后習題全部做成二維碼,適時發給學生。一個學期有一次拓展提高,需要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解決問題,并用PPT展示成果。將研究型教學思路融入課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到課堂”,歡迎學生“挑戰老師”、師生“觀點對對碰”、呈現“雙師課堂”;將“師問生答、生問生答、師講生評、生講生評、生講師評”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這種教學方式打破了課堂沉悶,煥發出大學課堂的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在課上動起來,課下忙起來,喚醒了學生心中的內驅力,最大化地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果。3.課后,鞏固提高,自我反省課后,注重課程練習鞏固。教師團隊精心編寫了與每一章節教學內容相配套的大量練習題,適時發給學生,學生能夠在課余隨時可以對《微觀經濟學》課程進行習題練習和溫習。學生按要求完成作業,由教師批改后發回。學生通過練習、作業、知識拓展、測驗、話題討論等鞏固所學,使學生知識內化,螺旋上升。教師團隊還設立了習題庫和案例庫,以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料。一個學期進行1次拓展提高訓練,需要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解決問題并用PPT展示成果。學期末時,要求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結合所學理論,撰寫課程論文,初步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三)創新互動教學方法,打造互動課堂
教學團隊致力于打破“滿堂灌的填鴨式”課堂,不斷改革教學方法,變老師為導師兼教練。教練是學生能力武裝的師傅;導師是學生學習成長的摯友。逐漸形成了“教練式教法”與“自主式學法”相結合的創新型互動教學方法,極力打造從知識單向傳遞式課堂到對話式、質疑式,再到辯論式的互動課堂?!伴_課分享”“本周要聞”“帶著疑問到課堂”“觀點對對碰”。將“挑戰老師”“workshop+辯論”“中國經濟故事進課堂”“預習、測試+助產士發問”,6大生動活潑的創新型互動教學方法融入《微觀經濟學》課程,“師問生答、生問生答、師講生評、生講生評、生講師評”貫穿整個教學。這種互動的教學方法打破了課堂的沉悶,煥發了大學課堂的生機和活力,真正喚醒了學生心中的內驅力,形成了師生之間“共創、共進、共享”的新時代師生共同體的關系格局。
(四)師生共踐,打造知行合一的“大課堂”
教學團隊始終“以生為本”,不忘初心,持續改進教學,為興滇固邊服務。堅持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實踐鞭策學生,用偉大的改革人物激勵學生,幫助學生“知”經濟理論,“信”時事,“行”助學,打造學生知行合一的“大”課堂。師生建立學習共同體。把中國經濟實踐的“干貨”融入課堂,帶領學生從教室走向企業、走向社會、融入社會。通過第二課堂、現實模擬課堂、名家課堂等形式,鼓勵學生親身學思踐悟,積極發現身邊的現實經濟問題,對學生消費狀況、學校周邊超市等經營狀況調研并撰寫報告。師生共同把《微觀經濟學》課堂向社區、企業、農村、社會延伸。通過設計“走進社區、走進企業、走進農村”等主題;鼓勵學生服務社區、帶著問題走向企業、深入農村,通過服務社區來參與社會,深入了解企業實際運行情況;關注農業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等現實經濟問題,讓學生真實感受到中國經濟的微小變化;勇于投入到未來發展的大變革中,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研究和理解能力,并最終更好地服務社會。對此,教師始終保持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堅定的信心,用時代性、生活化、青年式的話語,和學生共探、共講,講好“中國經濟故事”。將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潤物細無聲”的傳遞給學生,給學生思想引領,真正喚醒學生“學、會學、學通;用,真用、用其道”。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實現“有情有義,有滋有味”的《微觀經濟學》教學,提升了學生主體的“獲得感”。
(五)實施多維考評體系,打造挑戰課堂
教學團隊改革了“期末一張卷”的單一課程考核方式,采取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實施“過程性和結果性考核相結合”評價體系。1.過程性評價教師巧妙設計問題、作業、小組活動,組織作品展示,以此更好地評價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如創新實施“帶著問題到課堂”、研究報告式、觀點辯論式、案例分析展示式、小組討論報告、調查報告式等考核學生關鍵能力,增強課堂挑戰程度。采用小組合作、獨立思考、匯報和互評等多種教學考評指標,包括學生小組合作、探索研究、互動評價、教師參與研討并作總結。過程性考評材料包括:小組討論報告、課后閱讀筆記、雨課堂預習和課堂學習數據、課程論文和調研報告撰寫、平時作業完成。過程性評價得分占總成績的比重為40%。2.總結性評價期末考試采取教考分離,主要考查學生對《微觀經濟學》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基本觀點的把握,尤其是應用微觀經濟學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學問題的能力。期末試題對標關鍵能力和知識掌握,試題內容按識記、理解、運用、評價、創新等階梯設置,以綜合分析、開放性思考等主觀題為主,不含名詞解釋等機械記憶題,以隨機方式在試題庫中抽取。主觀題設計側重引入最新的經濟學案例。“案例分析題型”,培養學生分析判斷思維與批判性思維?!拔募痤}”,培養學生在仿真場景下,應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課程考核答案為非標準化式設計,重點從邏輯能力、分析能力與創新能力三方面展開評價??偨Y性評價得分占總成績的比重為60%。
三、《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創新實踐的成效
通過《微觀經濟學》教學創新實踐,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顯著提高,教學目標達成度也有明顯提升。通過學生課外活動與課程教學內容的結合,促進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到實踐過程。學生參與負責的科研項目、創新創業項目逐漸增加,學科競賽參與及獲獎人數大幅增長,學生科研素養和就業創業能力明顯增強。隨著一系列創新舉措的實踐,教學團隊的教學技能、科研能力、實踐能力明顯提升。教學團隊近3年獲得校級教改立項4項,發表教研論文5篇。4名教師在學生評教中排名不斷上升。2021年1月,楚雄師范學院《微觀經濟學》教學團隊有幸從校賽選拔至參加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獲省級三等獎。并于2021年7月,《微觀經濟學》課程獲評校級一流課程?!段⒂^經濟學》課程改革的創新實踐,也極大地推進了楚雄師范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高效有序進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楚雄師范學院《微觀經濟學》教學團隊將以生為本、孜孜以求、使微觀經學成為學生身邊的金課,成為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馬艷艷.任曙明,“經濟學原理”課程思政教育實現路徑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9,(08).
[2]張紅峰,高等教育中成果為本教育模式的反思與重構[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7,(04).
[3]蘇旭峰.蔣志輝,新時代“四個回歸”視角下本科課程教學分析———以《經濟學》為例[J].高教學刊,2019,(18).
作者:陳美玲 單位:楚雄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