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文化空間生產與城市品牌建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文化創意生產作為人類經濟活動的一部分,有效地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成果。同時,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撐,城市歷史文化遺存的再創造,是創意城市傳播地區歷史文化的有效路徑。通過分析甘肅天水岷山廠舊工業廠址的更新和西關古城歷史遺跡的再生產利用,得出這樣的結論:城市文化空間的營造與古城改造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挖掘古城精神文化內涵,注重文化空間的營造和創意性生產是建立城市文化產業品牌的有效路徑。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增強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情懷。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創意生產也提上了議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依靠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撐;城市歷史文化遺存的再創造,是創意城市傳播地區歷史文化的有效路徑。
一、文化創意生產的概念
文化產業是20世紀90年代由發達國家首先提出的一個新型概念,經過發展和演變,逐漸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理念,其認為在當代經濟發展過程中,真正的財富是創意,包含知識、思想、文化及創造力等,這是社會發展所衍生出來的一種新型社會財富,而且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文化創意生產是一種經濟活動的體現,文化創意生產已經成為人類經濟活動的一部分。從文化創意生產的角度來講,文化是創意生產的體現,人們通過開發,將文化通過加工制作成產品。文化創意生產依賴知識經濟的出現,生產力轉移到知識經濟,使得文化創意生產成為獨立的領域并推動了經濟發展。就目前而言,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創意生產強調地區文化元素或民俗文化元素依靠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出來;主要涉及的領域有文化自然遺產(博物館、文化館)、廣播影視、表演演出、節日慶祝活動、美術、手工藝雕塑、書籍出版物、試聽媒體、社交網絡、文化宗教旅游、創意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綜上所述,文化創意生產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經濟活動,并且與經濟的其他部門一樣,被包括在“經濟活動所有部門的國際分類”中,其可以促使地方經濟和社會其他領域可持續發展。
二、城市文化空間的生產與營造
城市文化空間的再利用與改造更新,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發展旅游業和擴大城市影響力的重要推動力。如今各個城市對地區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根據地方特色創造了保持當地文化特色的空間環境,有效地傳播了地區民族民俗文化,形成了城市文化傳播的品牌效益。在城市歷史街區經濟發展與空間演變的過程中,文化創意產業的進入為城市的更新與歷史街區的轉型提供了新思路。根據國際組織和研究人員近年來進行的多項研究結果,創造性文化產品的發展有兩個路徑:a路徑是空間規劃,b路徑是生產程序。本文將對a路徑加以詳細說明。中國甘肅省天水市在舊廠區改造與西關古城街區改造方面,合理地對其社區空間進行了改造,在進行文化創意生產時還引入了當地的傳統民俗特色,為歷史古城與老街區改造帶來了新的生產活力,從而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下面以古城西關改造和舊廠區改造為例。西關古城改造甘肅天水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以其底蘊深厚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聞名于世。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在這里融合,孕育出天水獨特的文化記憶。而修建完成并對外開放的西關古城,更是為天水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抹亮色。2018年開始,政府便對西關古城進行了一系列更新改造,具體如下:
1.政府對西關古城的規劃改造是古城文化空間再生產的開端
天水西關古城是西北地區現存規模較大和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居民院落群,西關古城號稱“一街十一巷”,有大小街巷11個,院落229個,因歷史久遠,不少古建民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為了對這一歷史街區及時進行搶救性保護,2018年開始,當地開始修繕工作,100多座院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修繕與利用,其中55座文保院落重獲“新生”。截至2021年3月,古城一期工程已修建完成并對外開放,給天水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天水古城圍繞“千年古城、休閑天水”的整體形象,通過商業設計和業態落地全力打造具有秦風氛圍的市井文化生活空間。從街角的雕像,到回廊立柱上的花紋,再到刻有天水景點和民俗的井蓋,可以說古城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能讓人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韻味所在。
2.文創企業的入駐創造了新的空間主體,對歷史建筑
空間進行了更新與再造,形成新興的文化創意空間天水西關古城確立古城“文化展館、演藝劇場、休閑商業”三大業態定位,同時與上海具有先進運營理念的運營公司合作,積極開展工作,全力配合天水市政府,邀請國家級媒體對天水古城對外開放實況進行展播與宣傳,積極有序地對古城品牌進行培育。崔家巷是古城眾多巷道中的一條,而古城的中心就在這條巷道的西邊。來古城游玩的游客可以選擇從崔家巷進入(圖1),之后途經古玩城、華嚴街、三新巷廣場,再來到以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之初到天水為背景雕刻而成的風云雕塑,體驗天水悠久的歷史文化。與此同時,古城對非遺項目的招商引進比較重視。在這些沿街商鋪中,天水獨特的文創產品如關峽竹編、甘谷麻鞋等一一呈現,也有漢服店、冷飲店等點綴其間。天水絲毯、關峽竹編、天水雕漆等非遺類產品在供游人欣賞的同時,也展示了其細膩的制作工藝。從文創街出來便可在新民巷廣場欣賞影壁“秦州八景”,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麥積煙雨”“伏羲卦臺”“天水瀛池”。“天水瀛池”源于天河注水的傳說,其也是天水地名的由來。除此之外,張俊府、飛將廣場、漢將軍府也都已對外開放。西關古城通過一定的商業模式,重新定位了古城的歷史文化背景,這是一種文化生產的再創造。
3.全媒體傳播對西關古城進行了信息再生產,形成了一定的旅游品牌效益
2021年,天水古城聯動央視晚會驚喜亮相七夕佳節,以“七夕古樹下,告白亭中人·相愛未相伴,音畫傳情深”為傳播口號,完美融入西關古城的歷史文化,同時,央視對西關古城進行了全方位報道和展示。2021年11月,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推出的大型融媒體活動《百年百城》也對天水進行了報道。《百年百城》天水篇通過央視財經客戶端、視頻號、微博等平臺的全媒體直播,對天水市人文歷史、自然生態、新工業集群等進行了立體宣傳推介,西關古城也成為這次宣傳推介的重要部分。天水以超720萬次的點贊數位列點贊排行榜首位,成為“百年百城·最佳人氣城市”,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益。
三、岷山廠城市工業遺址設計再造
天水岷山廠在城市更新改造后被命名為弘文園。弘文園在改造之前是天水岷山機械廠舊址,在近100年的滄桑變化中,弘文園還曾被稱作東教場、天水造幣廠、天水步校等。在岷山舊廠區改造中,保留了具有歷史保存價值的建筑,這些建筑中尤以中國第一步兵學校(新中國成立前)的歷史影響最為深遠。解放前具有百年歷史的造幣廠遺址(圖2)同樣也被保留了下來,并通過民間文物的捐贈,完善了天水市工業博物館館藏。現弘文園正門東側的錢幣博物館,便是原隴南機器局和天水造幣廠舊址。孔繁錦管理隴南期間,一方面濫發貨幣,大興土木,瘋狂斂財;另一方面又創辦隴南機器局、電燈局、紡織廠、制革毛織公司等實業,讓天水成為甘肅近代工業啟航之地。“弘文園建設過程中維修保護起來的穹頂圓形無柱大教室、營房、十二連座圓形建筑群等建筑,都是天水步校初創時蘇聯專家設計建造的建筑原物。”設計師在改造這些建筑時,通過裝置藝術、光藝術等作品使藝術介入空間的方式更為多元。圖像、色彩、藝術材料與舊廠房、街道、廣場、花園、操場、樹木等結合,傳達出設計者對歷史的態度。該工業遺址在改造中重點對能體現原造幣廠、步校、岷山廠歷史風貌的老建筑進行了“修舊如舊”的設計與改造,讓它們在新的歷史時空下煥發新生。此外,設計師還在場地中用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彩色廊橋連接花園與廣場,并在此基礎上分別規劃了天水步校博物館、天水錢幣博物館、岷山廠博物館、天水農耕博物館、李杜紀念館和琴棋書畫院,最后將這一工業遺址取名為“弘文園”。正如法國現代思想大師亨利·列斐伏爾指出的,藝術為同質化的空間秩序帶來不一樣的生產方式,它通過激發空間區域所屬人群的思想活力和創造性的發揮,促使空間不再是被動的生產,而是不斷自我更新、重塑的生產。目前,弘文園周邊已成為天水新城東擴核心區域,政府將其功能定為既可健身娛樂,又能延續歷史文脈的生態公園,深受市民的歡迎。可以看到,文化創意產業正是城市科學發展的“舊城更新”的動力,它很好地利用舊城的產業建筑并賦予其新的生命,是城市健康發展的新的激勵因素。顯而易見,“文化產業產生的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和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提升了城市的投資環境,促進了城市的繁榮。更由于其文化的作用,對改善城市的文化品質和城市生活環境起到了較為顯著的效果。”如今,文化創意生產已經成為獨立的領域,它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和推動是巨大的。文化創意生產是城市品牌建設的基礎,而城市歷史文化遺存的再創造,是創意城市傳播地區歷史文化的有效路徑。但是我們也看到,城市品牌的打造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它不但體現在城市規劃建設等硬件設施方面,而且體現在對城市歷史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地域自然特征和城市人文景觀傳播、經濟發展等方面。因此,以民族民俗文化打造文化聚群發展創意城市,以文化賦能城市品牌,凸顯核心競爭價值和鮮明個性顯得尤為重要。天水西關古城的更新和岷山廠城市工業遺址的改造給我們帶來了重要啟示:文化產業品牌傳播必須定位清晰,創意元素個性十足,傳播主題和傳播方式豐富多元,品牌傳播戰略頂層設計堅實有力;建設天水文化產業品牌,必須創新傳播路徑,走出“千城一面”的發展困境,突出天水最具內涵、最具發展潛力的元素,挖掘古城精神文化內涵,注重文化空間的物質建設和市民的感知力、體驗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2]閆瑩.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良性發展路徑探究[J].文化產業,2021(36):37-39.
[3]王若冰.天水弘文園記[N].甘肅日報,2020-04-29(10).
[4]阮儀三.論文化創意產業的城市基礎[J].2005(01):39-41.
作者:彭柳 單位:天水師范學院 蒙古國研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