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農業技術人員培訓教育體會淺析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技術人員培訓教育體會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技術人員培訓教育體會淺析

      摘要:文章研究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培訓教育。概述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培訓教育的背景、內涵及進展;分析培訓教育現存問題,如農技人員學習速度慢、培訓模式落后、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從農技人員工作環境、培訓教育模式、培訓教材、培訓資源庫、培訓人員管理機制、農技人員信息庫、分區域分類分級培訓模式等角度出發,列舉強化培訓教育的策略,介紹幾種培訓方法,如集中辦班、現場實訓、異地研修、遠程教育等。

      關鍵詞:農業技術;培訓;教育

      通渭縣隸屬于甘肅省定西市,歷來重視農業生產,在建立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后,為當地農戶帶來了大量的農業技術,為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做出了矚目的貢獻。但目前,基層農技推廣還面臨著農技人員專業素質不足、培訓教育模式單一等多種問題,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效果。為解決如上問題,相關工作者應加強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培訓教育的創新,結合農技人員的實際需求,為其提供高質量的培訓課程,促進其業務能力的不斷發展。

      1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培訓教育概述

      農業是基礎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農業技術推廣法》明確規定基層農技推廣者應定期接受技術培訓,以提升業務水平,順應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高度強調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對農技推廣工作做出了重點部署,出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為這一工作的持續推進指明了方向、給予了戰略機遇;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應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增強農民技術水平與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適應性[1]。基于上述背景,近年來,通渭縣高度重視農技推廣工作、重視對農技人員的培訓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培訓及管理措施,現如今看來,這些措施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農業供給側改革越發推進,消費者需求與農業產量之間的矛盾,已逐漸轉變為消費者需求與農產品結構與質量之間的矛盾,這啟示我們亟需加強農技推廣創新。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有新型農業技術、農作物品種、農業機械應運而生,被快速引入田間地頭,為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技術基礎,促進了對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順應這一時代趨勢,現階段,相關工作者應進一步落實對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教育,督促其盡快革新知識儲備、提高業務水平,加大農技推廣力度,將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真正轉變為標準化、產業化、機械化、信息化、集約化現代農業模式,幫助農戶更好地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的目標。

      2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培訓教育現存問題

      2.1農技人員學習速度緩慢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日益推進,鄉村中多數中青年都選擇進城打工,導致基層農技推廣站出現了人手不足、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等多種問題,農技推廣團隊多由年齡較大的農技人員構成,這些農技人員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較為緩慢,影響了培訓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為培訓人員的專業素質與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培訓模式較落后

      現行的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培訓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具體表現為:首先,重視“行政命令式”培訓與“知識灌輸型”培訓,對啟發式教育法及“互聯網+”培訓教育法的應用稍顯不足,難以喚起基層農技人員的學習熱情,不符合其知識技能更新需求;其次,實地考察環節少,基層農業技術人員難以將理論與實踐全面結合在一起,影響了其對各種農業技術的應用[2];最后,外聘授課專家為基層農技人員傳授的知識內容與地區實際的農業生產條件不符,不能夠因地制宜。

      2.3管理機制不健全,長效性不足

      對基層農技人員的培訓教育,顯然不會在一朝一夕間完成。強化對培訓管理機制的建設,能夠為培訓教育工作的持續推進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但當前相關工作者對這一制度的設計還存在諸多值得改進的問題。如培訓項目與農業培訓整體規劃、實施計劃的適配性很差,重復培訓、盲目培訓的現象并不罕見,影響了對培訓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再如,培訓教育的內容與技術人員的學習需求不符,與其知識結構的成長情況不符,阻礙了培訓教育水平的持續提升。

      3強化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培訓教育的策略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為解決“三農”問題,相關工作者亟需加強對農技培訓教育的創新,認真貫徹落實培訓文件的要求,在明確培訓主題、培訓目的的基礎上,按照地區實際的農業生產條件、農技人員的學習需求,切實組織基層工作者,大力開展對農技人員的培訓教育,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具體應做好如下幾項工作。

      3.1完善基層技術人員工作環境

      目前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環境相對艱苦,影響了先進人才扎根基層一線、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意愿,不利于對農技推廣團隊專業素質水平的提升。因此相關工作者在健全培訓教育模式的過程中,應重視對技術人員工作環境的改良與完善,為培訓教育的順利實行營造更為良好的環境。具體應做好如下幾點。首先,按照技術人員的工作需要,為其統一配備高質量的辦公用品,定期升級、更換老舊辦公設備,為農技推廣及培訓教育的順利進行提供物質基礎[3]。可為技術人員提供足夠的科技示范經費,督促其積極參與各種技術培訓。其次,重視對基層工作氛圍的營造,合理應用多種優惠政策,為技術人員提供更為優厚的福利待遇,督促其不斷參與培訓教育,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在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中營造出“全員參與培訓教育”的氛圍,助力對這項工作的良好落實。最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利用物質激勵、精神激勵等手段,增強技術人員參與培訓教育的主觀能動性,堅定其扎根于基層、奉獻于基層的信心,提升培訓教育工作質量,切實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3.2完善基層農技人員培訓模式

      有必要結合農技推廣人員的行業、專業與知識結構,創新農技培訓教育模式,將多種先進的培訓教育模式結合在一起,調動參訓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改善傳統培訓教育模式存在的諸多不足。列舉以下幾種值得采用的培訓教育模式。3.2.1集中辦班。在實施集中辦班時,培訓人員會依照農技人員知識結構的成長情況,及其對農業技術的推廣服務需求,有針對性地為其提供一些分期分批的教育培訓課程。負責此項工作的培訓人員,大多都畢業于高等農業院校,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與豐富的培訓教育經驗、農業實操經驗,對當地農民的生產需求、生產習慣也有充足的認識。課程中,培訓人員會通過現場教學、專題講座等形式,引導基層技術人員掌握新型農業技術、技能,以面對面交流的方式,為技術人員答疑解惑,增強其對各種農業新技術的認識,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3.2.2現場實訓。為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在進行集中辦班教學的過程中,培訓工作者還應重視對現場實訓課程的建設,包括實地考察、技術實踐等多種不同的課程形式。鑒于農業技術培訓教育涉及的內容相對繁多,部分年齡較大的農技人員,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習效果難以得到保障,建議培訓人員采取現場演習手段,以手把手的農技操作,幫助技術人員掌握農技應用要求,保證學員學習質量,從而為農技推廣工作的持續進行打下扎實的基礎。3.2.3異地研修。異地研修是指將基層技術骨干組織到一起,送至農技專業化機構中進行研修的培訓教育模式。在科研院所中,基層農技人員會接觸到許多位于時代前沿的農業新技術,在技術體系綜合實驗站、科研院所優秀環境的熏陶下,獲得農技推廣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3.2.4遠程教育。遠程教育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極為盛行的一種培訓教育模式,具有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經濟適用性強、培訓溝通手段豐富等多種優勢。將此種模式應用于對基層農技人員的培訓,可取得不錯的培訓效果,為農技人員帶來更為靈活、更為自由、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例如,相關工作者可開設與基層農技人員培訓教育有關的網絡平臺,在平臺上定期發布基層農技網課,督促農技人員利用移動設備,隨時隨地觀看網課,學習農技新知識,滿足其學習需求[4],保證學習有效性與適用性,保障培訓質量;在培訓結束后,專家可通過網絡溝通渠道,與農技人員深入溝通,了解其在學習新農技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其答疑解惑,并持續跟進新農技推廣情況,以不斷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農技培訓教育成效,助力對這一工作的長效化實行。

      3.3完善培訓教材及培訓資源庫建設

      加強對培訓教材、培訓資源庫的建設,可為基層農技人員培訓教育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教育素材,保證此項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因此在強化培訓教育的過程中,部門領導應重視組織相關人員,大力落實對培訓資源庫的建設及對教材的優化。資源庫建設方面,建議依托互聯網渠道,大力搜集與基層農技推廣有關的新信息、新案例,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條件,豐富信息資源儲量。可將網絡上的專家名師教育視頻引入到資源庫中,為培訓教育提供資源支持。此外還應加強對培訓教師資源庫的建設,如可邀請在當地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的實踐能手,加入到培訓教師團隊中,帶動師資水平的持續提升;教材建設方面,建議相關工作者聯同當地農業專家,著力分析現行教材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對于各種位于時代前沿的新知識內容,在將其引入教材時,應重點考察教材語言是否通俗易懂,以免為農技人員的學習帶來負擔。可與當地的農業企業合作,共同探討教材中涉及的知識內容是否符合當地農業的生產情況,盡可能為農技人員提供精準、完善又因地制宜的教材,實現對其的系統化、規范化培訓。

      3.4完善培訓人員管理機制

      基層農技培訓教育中,培訓人員是一切培訓教育課程的組織者、參與者與引導者。因此相關工作者也應加強對培訓人員的管理,優化對培訓人才的配置,保障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具體應做好如下幾點:首先,應優化對目標考核獎懲機制的建設,將培訓人員的技術職務能力與績效工資掛鉤,增強其參與培訓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其次,完善對鄉縣村三級農技培訓機構的建設,增強管理服務機構完善力度,構建一體化的基層農技培訓教育網絡,保證每一名培訓人員的才干都能夠得到最大化發揮;再次,加強對培訓人員的思想教育,引導其樹立為農技推廣服務的意識與思想,堅定其信仰,保證其能夠真正扎根于基層,利用自己的才干,不斷提升農技推廣人員的業務水平[5];最后,實行職稱評聘分離機制,將職稱聘約與工資掛鉤,實行競爭上崗機制,鞭策培訓人員不斷強化自身業務水平,助力各項培訓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3.5加強農技人員信息庫建設

      建設農技人員信息庫,可幫助相關工作者更好地明確農技人員的實際情況,結合其知識結構的更新需求及農技推廣需求,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教育課程,實現精準化培訓。例如,可依托信息化手段,將與農業技術人員有關的各種數據信息,集中到項目庫中,對各項數據信息實施整合,以實現對技術人員的管理及培訓分配;在開辦培訓課程的過程中,培訓人員可從這一信息庫中,了解與技術人員專業結構、年齡、學歷等有關的信息,做好培訓需求分析,為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更為可靠的數據參考,切實保障培訓教育的有效性以及科學性。

      3.6推進分區域、分類、分級培訓模式

      現階段,對基層農技人員的培訓管理還相對粗放,培訓效果與預期目標較不一致,因此相關工作者有必要大力推進對培訓模式的改革,加強對分區域、分類、分級培訓模式的推廣應用,提升培訓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滿足不同農技人員的學習需求;農技培訓機構應與地方政府形成有效配合,以實際調研等手段,了解基層農技人員的學習需求,掌握其實際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調整培訓內容及培訓方式,實現分層化培訓;但需注意的是,對培訓內容的設計需高度關注各知識內容的實用性,相關工作者應提前做好對培訓內容的規劃,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將一些特色性內容,加入到培訓內容中,因地制宜地進行培訓,以便將培訓工作真正深入到基層農業生產中,取得更為良好的培訓效益。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技人員是農技推廣工作的執行主體,加強對其專業素質水平的培訓教育、增強其業務能力,對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而言至關重要。相關工作者應加強對現行培訓教育模式的研究,著力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從培訓模式、培訓制度、培訓資源等多角度入手,提升培訓教育實效,助力當地農業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佳露.基層農技人員培訓需求及影響因素[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20.

      [2]柴一梅.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培訓工作思考[J].基層農技推廣,2020,8(4):1-3.

      [3]劉倩,張文俠,肖玲,等.新時期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培訓需求的調研及分析[J].基層農技推廣,2021,9(12):79-84.

      [4]王銳.以培訓為基礎,加強基層農技隊伍建設的對策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3):73-74.

      [5]白玉海.以培訓做好基層農技隊伍建設的措施分析[J].農家參謀,2020(17):181.

      作者:牛芳 單位:甘肅省通渭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丶| 亚洲美女在线国产| 亚洲偷自精品三十六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AV伊人久久青青草原|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熟女| 亚洲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一区|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欧洲 亚洲 国产图片综合| 亚洲私人无码综合久久网|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华|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最大|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亚洲国产熟亚洲女视频|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亚洲sm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av香蕉爽爽爽爽| 亚洲婷婷五月综合狠狠爱|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亚洲国产精品线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电影一区二区?| 33333在线亚洲| 亚洲第一街区偷拍街拍|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18p| 亚洲黄片手机免费观看|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亚洲第一页综合图片自拍|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日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2020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欧美精品午睡沙发|